【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志愿精神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精神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討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內(nèi)涵、現(xiàn)狀和培育方法,以期為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社會實踐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內(nèi)涵與特征
(一)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內(nèi)涵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志愿服務是由志愿者們主動貢獻出他們的體力、知識、時間與精力的利他行為,志愿者們無償?shù)厝樗颂峁┓盏男袨?。由此可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由大學生參與的旨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一種公益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是一種源自于志愿者本人,自愿的,無償性的奉獻服務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貫穿于活動始終,最終實現(xiàn)對自我價值的追求[1]。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大學生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了解社會現(xiàn)狀,用自己的知識與力量回饋社會。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勇于擔當、可堪重任的社會主義新人。
(二)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特征
自我奉獻精神。志愿服務的組織與開展都是建立在自身的主動自覺的基礎之上,是一種非強制性的利他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實踐活動,所有參加此類活動的大學生都擁有自主選擇權,并在活動中奉獻自我。這種自愿性從另一方面能使學生從實踐中錘煉利他品質(zhì),從而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奉獻意識。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蓬勃發(fā)展。這種趨勢也證明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自我奉獻精神的驅(qū)使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過程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受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友愛互助精神。有愛互助的志愿服務精神存在于志愿活動中的方方面面。志愿者在參加志愿活動時秉承友好、平等、互助、團結等理念,不斷強化著友愛互助的志愿精神。在同一團隊的志愿者們按照同一目標,通過志愿服務活動關愛他人,給予需要援助的群體以力所能及的幫助,互相協(xié)助去幫助正處于困難與危機中的群體,展現(xiàn)出友愛互助精神。在活動中增強大學生對服務他人、關愛他人的客觀認識,間接的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現(xiàn)狀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愛國主義精神。在理論層面,愛國主義指人民對自己的國家、民族、傳統(tǒng)等多維度多方面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自豪感。習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的領導下,我們要培養(yǎng)的大學生是要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大學生這一群體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將愛國主義思想貫穿于志愿服務活動始終。通過實踐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中去。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大學生志愿者能做出一批富有中國特色的志愿活動。在活動中塑造正確三觀,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培育現(xiàn)狀及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這為高校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的志愿服務工作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大學生們作為我國志愿服務的主要力量,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與2023年第三十一屆大運會,數(shù)以萬計的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志愿者們以熱情的態(tài)度和專業(yè)的服務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國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提供了根據(jù),我國新時代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已逐漸走向?qū)I(yè)化,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詳細分析與逐步優(yōu)化。
(一)志愿服務培育機制欠缺
隨著我國高校志愿服務的發(fā)展,近年來志愿服務活動成倍速增長,暴露出一些機制上的欠缺。高校主要依托校團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但因團委工作繁瑣復雜,難以對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起到系統(tǒng)化的、全面的保障。還有部分高校未設立專門的部門管理大學生志愿服務團隊,主要以學院為主導,教師作為指導者,學生自愿參與。組織間工作協(xié)調(diào)不統(tǒng)一,學生志愿服務隊伍不專業(yè),難以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培育機制,最終影響到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的效果。
(二)志愿服務育人認識局限
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是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緩慢并螺旋上升的過程。大學生學習志愿服務精神相關理論知識后在實踐中鍛煉并成長,用實踐中凝煉出的精神再次指導實踐,這是一個反復又緩慢的過程。目前還是存在一些高校對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認識過于局限,對于培育學生志愿服務精神認識不足。從學校層面,開展的部分志愿服務活動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結合當代大學生的能力與特征開展活動。使大學生參與積極性大大降低。從學生層面,大部分學生出于社會責任感、友愛互助的自我要求積極參與。少部分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精神理解淺薄,存在著動機不純等情況[3]。他們對于志愿服務精神認識不全,理解存在偏差,后續(xù)會出現(xiàn)消極工作的情況。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指導老師的跟進不及時、資金短缺等原因也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因?qū)χ驹阜沼苏J識的局限性導致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存在困難。
三、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志愿精神是學生成為時代新人的需要
我國已進入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與發(fā)展要求,需要一批符合時代要求、有理想、有擔當?shù)臅r代新人。志愿精神以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為核心,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精神培育,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引導大學生形成關愛他人、無私奉獻、回饋社會、報效祖國的價值觀念。有利于形成優(yōu)良高尚的個人品質(zhì),健全積極向上的人格。同時志愿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存在內(nèi)在聯(lián)系。大學生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時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使大學生塑造起正確的三觀,從而將自身理想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中去,成為能夠擔負起時代重任的時代新人。
(二)志愿精神是引領社會風尚發(fā)展的動力
社會風尚是指能夠影響社會公眾思考與追求的社會風向,社會風尚由社會道德所決定,同時又會影響公眾的道德觀。志愿精神中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無一不是良好的精神品質(zhì),培育志愿精神能夠推動社會風氣向好發(fā)展。引導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學習和培育志愿精神,對于學生自身來說可以提升道德素養(yǎng),培育起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良好品質(zhì)。對于社會而言,大學生在社會中開展志愿活動,以行動關愛他人,用專業(yè)知識解決受助人困難。在無形之中將奉獻互助的精神傳遞給他人,感染著社會群眾,逐步在社會中營造出溫暖友愛的氛圍。帶動社會群眾參與或組織志愿服務活動,從而讓人們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為道德追求。在志愿精神的推動下,人人都將在實踐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無私的大愛將會推動社會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四、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路徑
(一)整合志愿服務資源,加強組織和管理建設
首先,要厘清學校志愿服務部門的范疇與管理職責,需要多方力量共同肩負起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工作,所以高校應建立一個堅實的組織,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在學校黨委領導下,對學校各學院的志愿服務部門、志愿服務協(xié)會、志愿服務團隊等多方考察,加強志愿服務的組織建設。利用學校內(nèi)資源多方協(xié)調(diào),確定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各條線分工,將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輔導員以及優(yōu)秀學生干部吸納到組織中來,確保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管理機制能夠?qū)訉油七M。其次,高校要致力于建立多元化的志愿服務培訓制度。只有加強學校思政課程、專業(yè)知識、師資力量等要素間的聯(lián)系,學校各專業(yè)教師共同參與志愿服務項目的指導,才能讓志愿服務活動發(fā)揮育人功能。思政課教師要結合實際講解理論知識,在課堂中讓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入腦入心,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價值引領,強化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專業(yè)課教師對專業(yè)性強的志愿服務項目進行專業(yè)知識運用的培訓指導,加強專業(yè)技能轉(zhuǎn)化,提升項目實效性。在實施與管理上,輔導員做好學生管理工作,根據(jù)大學生特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開展符合實際、確實有效且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志愿活動。最后,建立健全的項目考核評價機制。項目的考核應建立于團隊開展志愿服務的實際情況,結合服務成效,對團隊與參與成員進行科學全面的評價。對表現(xiàn)突出者給予精神與物質(zhì)獎勵,提高大學生的成就感與獲得感。并善于發(fā)現(xiàn)和總結優(yōu)秀項目的經(jīng)驗和做法,為進一步推進志愿服務工作提供參考。
(二)抓牢思想政治引領 ,突出思政課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和共青團中央與全國學聯(lián)下發(fā)的《關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工作的意見》要求高校要把志愿精神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當中,要求發(fā)揮共青團實踐育人在高?!按笏颊惫ぷ黧w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4]。因此,高校要對大學生志愿活動加強思想引領,將志愿服務精神吸納到思政課教學中去。
首先,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課中安排開展志愿精神教育專題學習,安排固定學時,保質(zhì)保量完成教學工作。同時也要要求公共課與專業(yè)課教師做好課程思政,在相應課程中融入志愿精神、愛國主義、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相關內(nèi)容。多方面拓寬學習志愿精神的途徑,讓學生從多角度學習志愿精神內(nèi)涵。另外,課堂是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渠道,在課堂中教師要注意采取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講授理論知識,確保學生入腦入心。在課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摒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多采用啟發(fā)式、引導式、交互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樹立主人翁意識。除此之外還要做好“第二課堂”的教育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nèi)校外的志愿服務活動,以實踐課學分的方式做好記錄,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領悟志愿服務精神。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自學,開闊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引領大學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5]。
(三)營造濃郁氛圍,發(fā)揮志愿服務品牌效能
志愿服務品牌是一種由志愿服務組織創(chuàng)立的項目,通過系列活動獲得口碑,無形中打造和推廣志愿服務項目的形式,形成濃郁氛圍。在當今社會,打造富有特色的新時代志愿服務品牌對培育大學生志愿精神與推廣志愿活動都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jù)黨中央、團中央提出的要求,在高校中培育志愿服務特色品牌。按照關鍵時間節(jié)點,緊跟時政熱點開展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并善于總結形成具有特殊意義與精神的志愿服務品牌,并傳承下去。其一要結合地域特色開展活動,鼓勵大學生去到新疆、西藏、云南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開展民族政策宣傳,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宣傳普通話、大學生資助政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等志愿服務活動。其二在關鍵時間節(jié)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例如學習雷鋒日、植樹節(jié)、教師節(jié)、五四青年節(jié)、國慶等重要節(jié)日,讓活動內(nèi)容更具文化認同,凸顯活動效果。最后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善于總結,形成團隊特有的精神內(nèi)核,凝聚成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利用電視、網(wǎng)絡、媒體等平臺營造濃郁氛圍,通過宣傳志愿服務品牌,打出知名度,營造正確的輿論氛圍。讓志愿服務精神逐漸在社會公眾中傳播,并引導公眾了解并認可,使之成為人人追求的價值取向。通過發(fā)揮志愿服務品牌效能,在社會上營造出濃郁的志愿服務氛圍,更加有利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的培育。[6]大學生在學校中學習志愿服務精神內(nèi)涵,在社會上實踐運用志愿服務精神。在不同環(huán)境中浸潤,使大學生能全面深刻的領會志愿服務精神。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明確自身作為時代新人的使命與擔當。中國軍轉(zhuǎn)民
參考文獻
[1]戴彩虹.新時期大學生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8.
[2]尤文夢.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文化的邏輯進路與精神圖譜[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4):138-148.
[3]白小麗.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23.
[4]劉峰.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務路徑探析[J].大學,2022(18):9-12.
[5]袁樹潤,孫曉暉.歷史教育塑造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三維探析[J].現(xiàn)代交際,2023(1):75-83,123.
[6]張艷,唐紅艷.大學生社區(qū)志愿服務品牌化形成探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12):25-27.
(作者簡介:張國陽,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