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璐
很長一段時間,在物質(zhì)上,我?guī)缀鯇⒆佑星蟊貞?yīng),家人提意見,我的回答是:這又不是大錢,既然我完全有能力承擔,為什么不滿足我的孩子呢?難道要他眼巴巴地羨慕別人,然后變得不自信嗎?
但是,去年年初,我確診甲亢,情況還挺嚴重,甚至影響到了眼睛,雖然沒到手術(shù)的程度,但是,每月的醫(yī)藥費、檢查費幾千元,逼得我不得不節(jié)儉。
于是,不能每次路過西餐廳就去吃牛排了,逛超市不能看到零食就買了,在游樂場不能每個項目都玩了,不能想去旅游就去旅游了……孩子問我為什么,有時候會說要趕著回家,這個零食吃了會咳嗽,更多時候會簡單粗暴地說爸爸不同意。
因為我不知道怎么跟一個剛4歲的孩子解釋,因為爸爸媽媽沒有這么多錢,所以不能滿足他這么多物質(zhì)上的需求,我擔心他不懂,更擔心他會懂,因此自卑。
直到有一次,我和兒子在網(wǎng)上看游泳比賽的視頻,看到運動員在水立方跳水、游泳的畫面,小朋友很有興趣,忙問:
“媽媽,媽媽,這是哪里?”我看了看告訴他是在水立方。
“水立方在哪里呀?”
“在北京?!?/p>
然后,我搜索了水立方的視頻給孩子看,下一個小視頻自動播放了水立方嬉水樂園的介紹,旋轉(zhuǎn)滑梯、兒童樂園,小朋友的眼睛都亮了!
“媽媽,我想去水立方玩!”
我很想答應(yīng)孩子,但是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
我要不要告訴他,爸爸媽媽沒有這么多錢,去不了水立方呢?
好像真的有點說不出口呢。這么小就跟孩子說這么殘酷的現(xiàn)實,他會因此而自卑嗎?如果他想得多一點,會不會因此而自責、愧疚,覺得自己花了家里很多錢呢?會不會以后都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了?會不會委屈自己?
我沉默了十幾秒,腦子里各種想法盤旋著。孩子沒有立刻得到回應(yīng),也許以為我不同意,又問:“媽媽,我可以去水立方嗎?”
突然感覺孩子好卑微,這讓我忽然心疼起來,馬上收拾情緒,告訴孩子:“當然可以呀!”
“那我們?nèi)ニ⒎桨?!”小朋友興奮得都要跳起來了,行動力也極強,剛說可以,馬上就要出發(fā)。
我也被小朋友的情緒感染,笑了起來。我把小朋友抱在懷里,跟他解釋:“崽崽,現(xiàn)在水立方?jīng)]有開門呢?!?/p>
“為什么?”
“你看現(xiàn)在是不是下雪了,現(xiàn)在去玩水是不是很冷?”
“那可以游泳??!”因為小朋友上游泳課的地方是室內(nèi)恒溫泳池,所以在小朋友的認知里,每天都可以游泳。
“你看看水立方的泳道那么長,是不是比你們學(xué)游戲的泳道長多了?你可以游到對岸去嗎?”
“有多長?”
然后,我查了一下水立方泳道的長度,是50米,小朋友上游泳課的泳池長度是6.5米。于是,我換了一種他也許能理解的表述:“能夠游到對岸再游回來,這樣4次,就可以游水立方的泳道了?!?/p>
“4次啊!”小朋友拿出小手出來數(shù)了4個數(shù),然后晃一晃,“媽媽,這就是4次?!?/p>
“可以嗎?”
“可以!”
于是,我們約定,能夠游到對岸4次就去水立方。
這還真是個挑戰(zhàn)呢!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挑戰(zhàn)。
其實,我的計劃是,從現(xiàn)在開始攢錢,明年暑假就去北京。我想,或許我可以趁機告訴孩子家里真實的經(jīng)濟狀況,貧窮、不富裕這些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心態(tài)。不富裕只是暫時的,我們要坦然地接受現(xiàn)狀,然后努力改變現(xiàn)狀。
我又告訴小朋友:“其實,現(xiàn)在爸爸媽媽也沒有這么多錢去水立方,也需要存錢,我們一起加油好不好?”小朋友的眼神迷茫,似懂非懂。
之后的一段時間,小朋友要買玩具、買零食、辦新的游樂園卡,我都會很坦然地跟他說:“我們不是還要存錢去水立方嗎?買了這個就沒有錢去水立方了?!比缓笮∨笥血q豫過后就會選擇放棄,或者選不用直接花錢的,比如我們有卡的游樂園,比如家里的玩具、零食。
小朋友還會主動問我:“媽媽,去水立方要多少錢?”
想著他沒有數(shù)字的概念,我說要很多錢。
“要一千嗎?”
“比一千還要多呢!”
“一萬?”
“要兩萬吧?!?/p>
“要這么多錢呀?”
“是啊,所以,爸爸媽媽每天上班努力賺錢,崽崽就不買那么多零食和玩具了,到暑假我們就有這么多錢去水立方了啊?!?/p>
小朋友很高興,很意外,小朋友知道千和萬了,又有新的進步啦!
但是,因為水立方放棄了太多,小朋友終于受不了了!有一次,他在商場看中一個過家家的廚房玩具,再一次被我拒絕,理由有二,一是家里有類似的,二是要存錢去水立方。小朋友生氣地抱怨:“我不要去水立方游泳了,去水立方什么都不能買了!”
我著急了,這可不行,沒目標那以后怎么努力?于是繼續(xù)引導(dǎo),不去游泳,還可以去水立方的水上樂園玩啊!可好玩了!還可以去天安門看升國旗呢。
小朋友有點心動。我繼續(xù)以水立方為目標,引導(dǎo)小朋友勤儉節(jié)約。
可是,再一次拒絕小朋友買零食時,他卻責怪我:“你為什么只有這么少的錢?為什么不努力賺錢?”
我有點難過,也有點生氣,但馬上調(diào)整情緒,心平氣和地回答他:“我和爸爸每天都在認真上班,這是不是在努力賺錢?”
“是的?!?/p>
“本來我也是有很多錢的,可是你小時候說想上游泳課,想上美術(shù)課,我的錢給你報課了呀!還有家里那么多玩具,也是用錢買回來的啊!我們的錢有很多是給你買玩具、買零食、報課了呀!而且媽媽每天都要吃藥,也要花很多錢啊。”
“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你可不可以多努力一點,賺更多的錢。”
“好的,我們一起努力?!?/p>
可是,我的心情很復(fù)雜:我們一起努力?小朋友怎么努力?努力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嗎?我那么頻繁地拒絕他,又告訴他我們的錢大部分都用在他身上了,豈不是一直在增加他的匱乏感和虧欠感?
雖然有目標,但好像奮斗方法不對呀。
我陷入了反思。
咨詢了心理老師后,我明白了,4歲的孩子,想要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xiàn)象,他表達自己想要某樣物品的想法也是正確的。我為什么要壓抑他的喜歡和表達欲呢?
我說我們一起努力,可是作為孩子的他怎么努力,努力不花錢,壓抑自己的喜歡嗎?這樣可不行!而且,無形中我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了。目前是需要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在我們看來,很多小朋友的需要,比如零食、玩具、游樂園卡都是不必要的開支,因為很多零食都沒有吃,家里的玩具很多,他要買的家里幾乎都有同類型的,我們在十幾個游樂園充了卡,全都有余額,繼續(xù)充卡也是一種浪費。
但是孩子的思維和我們不同,他當下的心愿如果經(jīng)常得不到滿足,匱乏感只會與日俱增,這是我非常不想看到的。
于是我又想到了一個方法:我們每天對孩子的日常表現(xiàn)都會有評價,吃飯、洗澡、睡覺、看書、不玩電子產(chǎn)品、運動……完成了或者表現(xiàn)好就會有獎勵貼,然后用獎勵貼來兌換自己的心愿,有時候我們也會一起商量,不同的心愿需要多少個貼。
比如,周末小朋友去上美術(shù)課,在商場看到蛋仔,他想要吃,于是,我商量著問他:“你覺得可以用多少個貼兌換一個蛋仔呢?”
“10個吧?!?/p>
我也覺得挺合理的,就買了一個蛋仔,然后商量回家劃掉10個獎勵貼。
買完蛋仔,在去停車場的路上,我也餓了,于是問小朋友:“崽崽,我可以吃1個你的蛋仔嗎?”
“可以??!”
“謝謝你哦!”
可是,我吃完一個蛋仔后,又很自然地吃了第二個、第三個。到車上時,小朋友不高興了:“你剛剛吃了我3個蛋仔,你說只吃1個的,我都沒有那么多了!”
我只好跟小朋友道歉,畢竟我征求他意見的時候是說吃1個,結(jié)果吃了3個,說話不算數(shù)了。并承諾他,等會兒他吃完這些蛋仔還想吃的話,就再過來買1個。
也許是之前的“貧窮言論”聽得太多了,小朋友居然說:“你又沒有那么多錢!”聽得我一陣心酸,趕緊解釋:“但是買1個蛋仔的錢還是有的啦!我只是沒有那么多錢去水立方啊,而且我發(fā)工資了呀!”小朋友這才放心。
三個多月了,小朋友會為了自己的心愿在日常行為中規(guī)范自己,吃飯、洗澡、睡覺不拖拉,會主動拿書過來要求我?guī)磿?,但是也不會委屈自己。每天運動會有獎勵貼,但是有時候小朋友覺得累了或者想做其他事情,不想運動,用貼貼引誘他也不心動。這點我還是挺欣賞的。
其實,告訴與不告訴都可以,更應(yīng)關(guān)注的是背后父母價值觀的傳輸以及孩子的心路歷程。不管家庭狀況好不好,首先家長就應(yīng)該端正心態(tài),不因此而自卑焦慮,父母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態(tài)。而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應(yīng)該學(xué)會獨立、自主,擁有自信、從容、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qū)風(fēng)車坪建元學(xu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