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林
摘 要: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需要養(yǎng)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所涉及內容較多,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存在知識零散化、碎片化等問題,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大單元教學帶有整合性、綜合性、多元化等諸多特征,可在整合教與學資源、方法基礎上,確保核心素養(yǎng)下歷史學科育人目標的達成。為此,本文就大單元教學內涵展開分析,并從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整合大單元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引入多元化評價等四個方向,制定大單元教學策略,望研究能夠為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
新課標視域下,高中歷史教學方向發(fā)生改變,如何提升高中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每位歷史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大單元教學注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諸多方面的整合,能夠將教學過程以更完整的形式呈現(xiàn)[1]。同時,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大單元教學對接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方向,能夠以單元主題為主線,在整合教材內容、掌握學生學情基礎上,打造可滿足教與學雙向需求的歷史課堂。為此,基于核心素養(yǎng)視角,展開關于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一、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與大單元教學內涵
(一)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學科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基于新課標針對核心素養(yǎng)的解釋不難發(fā)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長期穩(wěn)定的教與學過程中逐步產生,需要在特定的問題情境中逐步形成。結合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所指方向來看,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史料實證素養(yǎng)要求學生在掌握學科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能夠結合史料完成對某個歷史事實、歷史結論的推導;時空觀念素養(yǎng)是基于事物、時間、空間聯(lián)系上的觀察和分析觀念,是了解并理解歷史學科的思維品格,是區(qū)別于其他學科學習的基本特征;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核心所在,也是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歷史現(xiàn)象背后紛繁復雜理論根據的基礎;家國情懷是實現(xiàn)歷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指向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中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對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上的要求,是體現(xiàn)學生正確歷史看法的重要途徑。五個素養(yǎng)相互作用共同構成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也明確高中歷史教與學的具體方向。
(二)大單元教學
結合上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所涉及內容較多,具體覆蓋五個方面,并且高中歷史知識體系較為復雜,傳統(tǒng)的課時教學方法較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思維混淆等問題,也限制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大單元教學即圍繞統(tǒng)一的主題或是單元內容,將知識進行內部整合,組織成一個具有相互關聯(lián)和內在邏輯的單元教學結構,以此輔助學生開展學習。在大單元教學指導下,諸多零散化的知識內容或是小單元課程,均可被整合于一個廣泛的主題中,使學生在主題下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知識。大單元教學帶有整體性、綜合性特征,這種整體不僅指向教學內容的整合,更涵蓋教與學方法、課內外資源等。從大單元教學視角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更有助于對接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要求,為推進學生在高中歷史領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基礎[3]。
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確立教學目標,把握大單元育人方向
目標是統(tǒng)領后續(xù)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會影響教學實施效果。大單元教學意在通過整合教與學資源、方法、內容等基礎上,構建完整的育人結構,而在整合中如何明確具體實施方向是每位教師亟待思考的問題。為此,教師可以把目標作為統(tǒng)領,對接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育人需求、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情況等,了解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最后結合教材內容、教學資源,確立單元目標。為避免單元目標過大而導致教學方向不夠清晰等問題的出現(xiàn),除形成核心目標以外,還可聚焦于課時教學內容設計子目標,即對核心目標進行拆分,以此增強大單元教學的可操作性,為提升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成效奠定基礎[4]。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為例,兩個單元分別對接“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雖然分布在不同單元,但均涉及“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救亡圖存”。為確保大單元教學更具完整性,教師可將兩個單元內容進行內部整合,并確立帶有統(tǒng)整功能的單元教學目標。具體而言:掌握并全面解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民族為人民解放斗爭、為爭取民族獨立的局限性和重要性,并闡述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大單元教學并非局限于某一單元或是某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更強調將相似且?guī)в嘘P聯(lián)的內容進行整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核心目標設置方法,更清晰明確歷史事件節(jié)點,也幫助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線,為后續(xù)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在確立核心目標后,教師需在目標統(tǒng)領下對知識內容進行分解。教師可同步立足于兩個角度,即從統(tǒng)整的角度確立大單元教學方向,從課時教育角度構建單元下子目標,以此形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突出大單元教學功能與價值的情況下,確保教與學活動的高效開展。依然以《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第五、第六單元為例,上述內容圍繞兩個單元確立統(tǒng)一的核心目標。隨后,教師可將核心目標進行細化,確立如下子目標:①結合《時局圖》,把握單元歷史背景下,列強對中國侵略、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整體現(xiàn)象,并提取關鍵詞融合自身理解,概述“救亡圖存斗爭”的意義;②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不同階段救亡圖存斗爭的具體事件和內容,并分析民族危機時,各階級相繼做出的努力以及具體的局限性;③從史料分析視角,解讀中華民族在追求人民解放、民族獨立過程中救亡圖存起到的作用及其重要性;④結合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時間線索,闡述中國民主革命中各階級救亡圖存的重要性。上述四個子目標不僅聚焦于單元核心主題,也對接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涉及時空觀念、史料分析、唯物史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目標的實施與實現(xiàn),學生也能逐步掌握歷史關鍵能力,并形成必備品格與正確價值觀,真正在大單元教學目標統(tǒng)領下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和方向,為提升歷史學習質量與效率打好基礎。
(二)整合單元內容,突出大單元教與學主題
大單元教學涉及多個環(huán)節(jié),包括目標的確立、內容的整合、方法的運用等,其中內容的整合是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關鍵。雖然大單元教學帶有明顯優(yōu)勢,也有助于促進學生單元知識結構的形成,但大單元教學內容過多,可能引起學生出現(xiàn)知識理解與內化等方面問題。為此,教師應圍繞單元目標針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并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為深化學生對單元知識的理解奠定基礎。實際過程中,教師需充分把握大單元教學內涵,并在教學活動實施前,針對大單元教學核心目標與子目標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整合,確立單元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性,以此確保大單元內容之間的邏輯結構更為清晰,為推進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打好基礎[5]。
如: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為例,上述環(huán)節(jié)已經在統(tǒng)整單元主題基礎上,確立大單元教學目標。隨后,教師可從大單元內容方向著手,進行內容的整合與充實,徹底打通兩個單元所述知識點。具體而言,圍繞大單元核心目標,可以將“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的抗爭”“救亡圖存的努力”這三個主題確定為本單元教學內容。在第一個主題中,教師可將與“西方列強的侵略”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包括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鴉片戰(zhàn)爭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等;在第二個主題中,教師可圍繞“中國人民的抗爭”內容,將虎門銷煙、左宗棠收復新疆、黃海海戰(zhàn)等資源進行整合;在第三個主題中,可基于“救亡圖存的努力”視角,整合洋務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等內容,此部分內容對接大單元下的子目標,也圍繞單元核心目標,可確保大單元下知識點之間更具聯(lián)系性和邏輯性,為推進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奠定基礎。值得注意的是,除兼顧到大單元教學要求、核心目標以外,教師還需針對學生學情進行考量。每位學生成長環(huán)境不同,學習能力也存在明顯差異,一味追求單元內容整合,較容易導致學習難度過大,影響學生學習熱情。為此,教師還需根據班級內學生學情進行內容上的調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提高內容難度,以此便于學生對高中歷史知識的理解與吸收,為提升高中生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提供助力[6]。
(三)完善教學過程,引入多種育人方法
課堂教學是實現(xiàn)大單元教學目標、展現(xiàn)高中歷史內容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學生形成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傳統(tǒng)教學背景下,高中生的歷史教與學活動大多為提高學科成績,因此,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為主,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不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為此,在大單元教學視域下,教師不僅要注重目標的統(tǒng)一、內容的整合,更應改變傳統(tǒng)育人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與學習的機會,使歷史核心素養(yǎng)形成于深度學習過程中,為高效達成核心素養(yǎng)下大單元教育目標奠定基礎。
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為例,上述兩個環(huán)節(jié)已經圍繞單元確立統(tǒng)整性目標,也基于單元主題整合教材內容,此時,教師需要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角度,通過更多帶有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特征的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大單元知識點,明確單元學習方向。具體而言,①采用問題導學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思維。如圍繞單元內容提供如下問題鏈:“西方列強是如何使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社會的?”“這一過程給近代中國帶來什么影響?”“中國人民在面對西方列強侵略的過程中發(fā)起怎樣的反抗?”“為什么反侵略斗爭最終會失敗?”“中國社會各個階級為打破中華民族危局,相繼做出哪些努力,有何局限性?”以問題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使學生能夠沿著大單元教學主題產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層次思考;②結合任務驅動法,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并圍繞林則徐《致友人書》《鴉片貿易史》等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從多個角度整理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此方式不僅以任務促進學習行為的產生,更以相互合作交流的方式,增進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全面了解,也帶領學生經歷史料分析、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形成
過程[7]。
(四)細化評價環(huán)節(jié),引入多元化單元評價
評價是檢驗教與學成果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但傳統(tǒng)評價模式更多聚焦于成果性評價,即檢驗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思維水平,并未兼顧到學生學習過程、核心素養(yǎng)形成情況等,可能影響評價的精準性。對于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而言,評價屬于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擬定下階段教與學方向的重要依據。為突出評價功能,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細化評價環(huán)節(jié),將多元化單元評價,如形成性評價、多主體評價同步帶入大單元教學課堂,以此形成多元化檢驗,為提升高中生歷史學習水平,為促進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奠定基礎[8]。
在大單元教學活動實施中,教師可兼顧到學生學習過程,引入形成性評價,針對學生日常學習表現(xiàn)、取得的學習成果、反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認知等進行全面評價,以此形成更具精準性的評價數(shù)據。為確保評價內容更為客觀全面,還可引入多主體評價,即引入自評和互評環(huán)節(jié)。如組織學生以自評的方式對課時學習內容進行回顧,檢驗子目標的實施情況;引導學生以互相評價的方式檢驗其他同學學習優(yōu)勢和不足,并交流更多歷史學習經驗。最終,由教師立足于大單元教學核心目標角度,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匯總評價數(shù)據等,由此形成更全面且精準的評價內容,為幫助學生掌握未來學習方向奠定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存在能力上的差異,學習表現(xiàn)也有著明顯不同,因此,教師應兼顧到學生個體差異,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以此確保評價與學生需求與教學目標的對接,做到真正意義上以評價促進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歷史育人方向發(fā)生改變,大單元教學能夠在統(tǒng)整育人目標、核心素養(yǎng)要求、教材內容、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教學結構,確保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為此,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教師需全面把握大單元教學內涵,并基于大單元教學特點,確立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并引入多元化評價,以此促進大單元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為高中生歷史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yǎng)提升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廖玉玲.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探究:以統(tǒng)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為例[J].廣西教育,2023(17):71-74,91.
[2]蘇靜,李林川.基于學習任務驅動的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2023(6):48-50.
[3]張朝紅.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分析[J].高考,2023(16):51-53.
[4]林曉倩.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研究[J].學園,2023,16(15):48-50.
[5]米慧.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12):7-9.
[6]李娜.運用大單元教學模式促進初高中歷史教學有機銜接[J].遼寧教育,2023(9):74-76.
[7]唐素貞.高考視野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反思[J].亞太教育,2023(8):10-12.
[8]王妍.新課標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3(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