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媽媽
大年初三,是我們的家庭大聚會。本該是熱鬧團聚的日子,卻在飯桌上因為一件事攪了吃飯的興致。
表姐一家今年回老家過年。他們一家剛進門的時候,表姐讓10歲的兒子昊昊給長輩拜年,結果昊昊一句祝福語都沒有,只是伸手要紅包,嘴里嚷著:“紅包拿來,紅包拿來。”
拿到紅包后,昊昊拆了幾個紅包,轉頭就對表姐說:“媽媽,你騙人,這里沒有大紅包,早知道我不跟你來了,我要回去看電視?!币荒槍擂蔚谋斫憧粗绱唆[騰的兒子,只能將兒子帶到一旁讓他玩手機。
吃飯的時候,昊昊正好坐在我對面。只見他邊刷短視頻邊吃飯,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一定要放在自己跟前獨占,吃到不喜歡的菜立馬吐出來,做出嘔吐的表情。
表姐對著表姐夫說:“你快管管你兒子。”表姐夫象征性地批評了昊昊幾句,隨后便出去抽煙了。
因為是親戚,也不好多說什么,我也只能盡量保持微笑。但是這一頓操作下來,明顯感受到很多人都失去了品味美食的心情,而我也只覺得如鯁在喉。
雖然只相處了短短的三個小時,但我從占地僅幾平方米的餐桌上了解了表姐家的家規(guī)和家教,也突然看清了,原來“教養(yǎng)”二字對一個孩子而言如此重要。
一次聚餐,讓我頓悟:溺愛多不得,規(guī)矩少不得。良好的規(guī)矩能修正孩子品性,讓良好的教養(yǎng)成為他們行走人世間的通行證。
沒有規(guī)矩的家庭,比貧窮更可怕
聽過這樣一句話:“對孩子來說,沒有規(guī)矩的愛就像是裹著砒霜的糖衣?!?/p>
深以為然。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選擇了無條件溺愛孩子,讓愛凌駕于規(guī)矩之上,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在孩子成長路上埋下了一個“無聲的雷”。等到雷爆的那天,買單的是父母,遭殃的是孩子。
曾看過一個新聞,十分唏噓。
浙江義烏一個小男孩獨自乘坐電梯時,往電梯控制主板的位置上撒尿,導致電梯停止運行,停在7樓和8樓之間,電梯門處于半開狀態(tài),無法閉合。在試圖爬出電梯時,男孩不小心掉下了30多米高的電梯井,導致多處骨折、顱腦損傷,被送入重癥監(jiān)護室。
有時候,規(guī)矩看似是束縛,實則是一種保護。孩子只有清楚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才能遠離危險。如果說規(guī)矩是一臺機器,那么家長則是維護機器平穩(wěn)運轉的工程師,正確的程序就像一條條家規(guī),引導孩子注銷一個又一個的惡習。
俞敏洪曾在演講中提到一件事。
他的兒子以前擦鼻涕,紙就扔在地上,孩子不聽說教和勸阻,反而故意再來一次。見狀,俞老師的老婆說:“你給撿回來不就得了?”
俞敏洪沒同意。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他大冬天把兒子直接關在門外,孩子因為害怕,過了沒一會兒就敲門了。俞敏洪問兒子回來干什么,孩子說撿紙。從此以后,孩子再也不敢往地上扔紙,規(guī)矩了許多。
講完故事后,俞敏洪提醒各位家長:給孩子定規(guī)矩,規(guī)矩的嚴厲性和合理性,都必須考慮。
只有從小樹立規(guī)則意識,才能避免孩子將來吃大虧。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覺得,有些規(guī)矩就是小題大做,但一次的放縱就是在向孩子釋放“你沒錯”的信號。父母的每一次退讓、溺愛和包庇,對孩子來說都是危險的紅燈警示。長此以往,等孩子失去了敬畏心,一切失控后,家長再想管就管不住了。要知道,3~12歲是孩子性格、品行塑造的黃金時期,此后的教育成果,都是早期教育埋下種子結出的果實。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嚴明的法度是一個國家興盛的關鍵,良好的家規(guī)是一個家庭向上的根本。家規(guī)決定孩子的教養(yǎng),家風成就孩子的未來。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三歲之前有恩于他,三到六歲立威于他,一定要立住規(guī)矩。比如對長輩的態(tài)度,吃飯的規(guī)矩,見生人的禮貌?!?/p>
父母愛而不縱,養(yǎng)出的孩子自然守規(guī)矩、明是非,如此一來方能行正道,成大事。沒有規(guī)矩的家庭,比貧窮更可怕;傳承家規(guī)的家庭,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破窗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這扇窗戶得不到及時維修的話,就會有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壞。
教育孩子亦是如此,父母不在孩子第一次犯錯時及時止損,就會有無數(shù)個窟窿需要填補。前期家長懶得糾錯、約束和管教,總想著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自然就懂事了,卻不知后期孩子很有可能會走上錯誤的道路。
網(wǎng)友@南希?分享過一個故事,引人深思。
大年初一那天,她的妹妹抱著新買的芭比娃娃去親戚家拜年,親戚家熊孩子悄悄用油性筆把娃娃臉全部涂抹成黑色。她妹妹哭到不能自已,親戚家的小孩卻毫無歉意,大人也不當回事,還開玩笑:“小男孩愛玩嘛,虎頭虎腦的,調(diào)皮點才神氣?!?/p>
過了很多年,這個熊孩子上初二,逃課打架懟老師。
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就是錯把沒有規(guī)矩當活潑。
“北京版孫小果”的案件曾轟動全網(wǎng)。
涉事者郭文思的經(jīng)歷令人咋舌。身為北京某211大學的一名學生,他本該有著光明的前途,卻兩次入獄,最終被執(zhí)行死刑。第一次入獄是因為殺害女友被判無期,在父親的“運作”下,他先后9次減刑,14年后刑滿出獄。第二次入獄是在出獄后的8個月后,2020年疫情時期,他在超市排隊結賬時摘下口罩,被一位熱心大爺勸阻,他隨后毆打大爺致其死亡。最終,郭文思被執(zhí)行死刑。
他從小被全家過度寵溺,父母留給他最多的是錢,每次逾越規(guī)矩底線后,父母都會幫他收拾殘局。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他缺乏正確引導和約束,性格跋扈,總是習慣用非常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及他覺得有問題的人。教育不僅僅是傳播知識、培養(yǎng)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郭文思的經(jīng)歷,讓我頓悟什么叫做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滯后性特點。
當別人質(zhì)問“為什么不訓誡孩子”時,總有一些家長以自己忙、要賺錢養(yǎng)家、沒時間沒精力管教孩子為由推脫責任。一句“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孩子有多難管”,似乎成了一些不合格父母擺脫教育責任的托詞??涩F(xiàn)實是,“等孩子闖了大禍,等你真的失去了孩子,一切都于事無補。”家長舍不得批評孩子,等孩子進入社會后,總有人會替家長狠狠教育他。
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是規(guī)矩
早在一千多年前,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里就這樣告誡過后人:“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p>
意思是說,父子間的關系要嚴肅,不可過分親昵;骨肉間的親情之愛,不可簡慢。不拘禮節(jié)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昵就會產(chǎn)生放肆不敬之心。
中國古代,名人名家立下的家訓家規(guī)不勝枚舉,作為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教誨,培養(yǎng)出一代代出色的子女,以致家族興旺發(fā)達。
曾國藩的家書堪稱最全家訓,其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風一直被曾家后人所傳承;諸葛亮寫下《誡子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戒驕戒躁;司馬光尤為注重子女自律自立意識的養(yǎng)成,一篇《訓儉示康》,告誡其子“儉能立名,侈必自敗”,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力,不恃家富,人生有成;梁啟超的家書堪稱教育典范,在他的教育和引導下,九個子女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還成就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
如今很多家庭,教育孩子時沒有規(guī)矩可立,毫無原則可遵守,才導致很多孩子對長輩無禮無節(jié),對父母反目成仇,對老師勢如水火。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fā)文指出:愛與規(guī)矩并行,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
作家馬伯庸曾說:“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古董有形,傳承無質(zhì),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后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p>
規(guī)矩培養(yǎng)習慣,習慣塑造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孩子一生最可靠且必走的一條路,就是以紀律為準繩,用規(guī)矩筑方圓。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