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公元803—852年),字牧之,京城長安人,唐代文學家、杰出詩人。杜牧出身名門望族,才華橫溢,23歲就寫出了流芳百世的《阿房宮賦》,一生留下數(shù)十首膾炙人口的詩詞。因詩文俱佳,世人拿他與杜甫相比,稱杜甫為“大杜”或“老杜”、杜牧為“小杜”。杜甫和李白合稱“大李杜”,杜牧與李商隱合稱晚唐“小李杜”。與文壇上大放異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杜牧生活在唐朝由盛及衰之時,皇權衰微、政壇黑暗,其濟世建功的愿望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xiàn),一腔政治熱情最終化為泡影。
出身世家? 年少成名
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京城長安的杜家迎來了家族的第十三個孩子。按照唐代習俗,這個孩子的小名叫杜十三,他就是杜牧。杜牧出生時,祖父杜佑在這一年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官居宰相。不僅如此,杜佑還是一名博古通今的學者,曾用36年撰成《通典》200卷,創(chuàng)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學史的先河。年少的杜牧就是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中成長起來的。
杜牧9歲那年,家中的頂梁柱、祖父杜佑去世。兩年后,父親杜從郁也撒手人寰。短短兩年時間,杜家突遭變故,日漸衰落。為重振家門,杜牧立志求學,“讀書為文,日夜不倦”“苦心為詩,務求高絕”。在勵精積學、潛心鉆研的同時,他還心系動亂迭起的不安時局。當時,唐朝正值邊地多事之秋,戎狄暴亂橫起,而朝野上下卻茍且偷安、麻木不仁,杜牧感時傷世、激憤難平,寫過許多策論咨文。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20歲的杜牧已經(jīng)博通經(jīng)史,對治亂與軍事都頗有研究。
很快,讓他名揚天下的機會來了。
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盡管危機四伏,當時的唐朝最高統(tǒng)治者依然“好治宮室”,大興土木,且“游戲無度,狎昵群小”。對此,杜牧既憤懣又痛心,于是寫出了名篇《阿房宮賦》,借秦始皇窮奢極欲導致亡國之事告誡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免得讓后人哀嘆。文章最后寫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兩年后,杜牧又寫下了《感懷詩一首》,鞭撻藩鎮(zhèn)的跋扈,揭露朝廷的無能,描繪出一幅晚唐的西山落日圖。其中“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聊書感懷韻,焚之遺賈生”,更是抒發(fā)了他空有雄心而報國無門的苦悶。
這兩篇詩文一經(jīng)問世,杜牧名聲大振。一年后的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26歲的杜牧進士及第,以“內(nèi)定”的方式,被當時的主考崔郾授予第五名的好名次。據(jù)說當時是太學博士吳武陵親自跑到主考官崔郾面前舉薦杜牧,手里拿著的正是《阿房宮賦》,要不是因為前四名都已定,恐怕第一的名號非杜牧莫屬了。
進士及第后的杜牧心情大好,遂作《及第后寄長安故人》,曰:“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即將春色入關來?!痹娙说暮狼槿f丈和意氣風發(fā)躍然紙上。之后,他又通過了吏部的考試,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wèi)兵曹參軍,正式步入官場。
文采飛揚? 人如其詩
都說時勢造英雄,個人的發(fā)展始終離不開時代的背景和條件。在唐朝走向衰敗之時,即使如杜牧一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也很難在政治舞臺上有所建樹,再加上他的性情和政治頭腦,并不適合復雜的官場,于是從26歲入仕到49歲去世,他23年的從政之路崎嶇坎坷。杜牧將自己困躓不遇、怏怏不平又壯心不衰、濟世情切的復雜情感寫入詩中。這些詩歌見證了他的成長,也奠定了他在唐朝文壇上的重要地位。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杜牧追隨翰林學士沈傳師來到安徽宣城,開啟了幕府生涯。唐朝穆宗、敬宗、文宗時期,大力提倡佛教,僧尼之數(shù)大增,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大和七年春(公元833年),杜牧由宣州經(jīng)江寧前往揚州拜訪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來到江南,他不禁想起當年南朝虔誠事佛、誤國害民之事,遂寫下《江南春》這首詩:“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倍拍羷?chuàng)作此詩,既是詠史懷古,也是對唐朝統(tǒng)治者的委婉勸誡。隨后,他到揚州任職,兩年后被征為監(jiān)察御史,赴長安任職,但僅僅幾個月后在朝廷受到排擠,又被分派到東都洛陽。在東都任上,杜牧逃過了同年發(fā)生在長安的甘露之變,但這一事件對他的影響很大,使其感受到官場的險惡,心境也由此發(fā)生轉變。他在《題敬愛寺樓》中寫道:“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樓。獨登還獨下,誰會我悠悠?!睆拇?,杜牧遠離政治中心。在洛陽,由于職務清閑,他四處憑吊古跡,寫下了不少詩篇。
唐文宗開成三年冬(公元838年),杜牧由宣州幕遷左補闕、史館修撰。次年春,赴京就職。雖然一直混跡官場,但都是擔任清閑的職務,一身才華,不得施展,一首《自宣城赴官上京》表達了杜牧的無奈與惆悵:“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淹留。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千里云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游?!痹娭械辣M落魄詩人的胸襟,既有風流倜儻之韻,又有豪邁雄渾之氣。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在宰相周墀的幫助下,杜牧內(nèi)遷為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在回京路上,他路過金陵,夜泊秦淮,想起陳后主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致亡國之事,感慨萬千,寫下名篇《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敝S刺醉生夢死、不吸取教訓的唐朝統(tǒng)治者,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被《唐詩別裁》評價為“絕唱”。
除此之外,杜牧最為世人所熟知的,還有一些描摹贊嘆自然美景的詩句,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保鹊?。我們從這些詩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創(chuàng)作盡管不乏恬淡從容之風,更多的還是對自己人生境遇的有感而發(fā)。他的詩與自身命運、國家前途息息相關,從青年時期的雄姿英發(fā),到中年時期的苦悶掙扎,再到后來的超然脫俗,寫不盡晚唐一代詩人被時代浪潮所裹挾的無奈與蒼涼。
施政有道? 為政清廉
今天,人們提起杜牧,大多談及其過人的詩文天賦,其實他也曾做過地方官,施政一方。
唐武宗會昌二年春(公元842年),杜牧受到當時的宰相李德裕排擠,被外放到黃州擔任刺史,然后又遷池州與睦州做了6年的地方官。當時的黃州不僅是偏僻之所,還兵連禍結、戰(zhàn)火紛飛,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被京官視為“鄙陋州郡”。杜牧到任黃州后,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不擾民,甚至達到了“平生睡足處,云夢澤南州”的地步,另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盡心盡力為百姓做實事。
黃州曾為李希烈叛據(jù)之地,境內(nèi)豪強武夫猖獗橫行,州縣吏胥也利用職務之便,橫行鄉(xiāng)里、奪財斂物、欺壓百姓。杜牧痛下決心澄清吏治,嚴令吏胥、鄉(xiāng)正不許向百姓索取過節(jié)性酒費,還減免了官府向農(nóng)民征收的絲谷租賦。同時,他以身作則,“家似野人居”,以清苦生活為地方官吏作表率。他勸課農(nóng)桑、大力推動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為了宣揚孔子思想,他擴建孔廟,拜謁孔子圣像,親自改孔廟名為“文宣廟”,并在廟中設置學堂,教化士民。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親自講學,將自己畢生所學傳授下去。據(jù)說講學之時,周邊的百姓能聚集數(shù)百人之多。會昌三年夏,黃州發(fā)生特大旱災,他組織百姓抗旱救災,并寫下《祭城隍神祈雨文》,為民請命、以身當之。
在黃州主政期間,杜牧為政清廉、勤政愛民,把當?shù)刂卫淼镁袟l。明代《黃州府志》贊其“有才名,多奇節(jié),吏民懷服之”。會昌四年九月,杜牧遷任池州刺史,離開黃州。兩年后,武宗崩,宣宗即位,牛黨得勢,杜牧不僅沒有高升,反而被貶到更遠的睦州做刺史。在睦州任內(nèi),他作《上鹽鐵裴侍郎書》,深刻指出睦州鹽政存在的弊端,并堅持改革鹽政,為百姓所贊頌。
唐宣宗大中五年秋(公元851年),杜牧由湖州刺史拜考功郎中、知制誥,第二年遷中書舍人。對于這次歸京,杜牧以流落西歸定義。他在《隋堤柳》一詩中寫道:“夾岸垂楊三百里,只應圖畫最相宜。自嫌流落西歸疾,不見東風二月時?!睂κ送疽呀?jīng)不抱任何希望,完全沒有了“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那種志向。所以,此次回長安,杜牧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修葺樊川別墅上。他拿出在湖州任職時的全部俸祿進行修繕,竣工后,邀請親朋好友游賞飲酒,日子過得灑脫超然。大中六年,49歲的杜牧走到了人生的終點。
杜牧一生,得意一時、沉淪半世。盡管深具經(jīng)邦濟世之才,憂國憂民,為施展抱負苦苦追尋,但一直未遇風云際會的良機。值得慶幸的是,杜牧以他的詩文才情,留下了多篇佳作,讓自己的生命在歷史的煙塵里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溫暖且明亮。
(作者簡介:郭一超,北京聯(lián)合大學團委講師)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