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撞擊與交融:中西天文學的三次交流

      2024-05-25 12:09:29李亮
      文史知識 2024年4期
      關鍵詞:歷法天文學中西

      李亮

      世界各古代文明都有各具特色的天文學,作為古代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文明之間也一直進行著天文學的交流和傳播。中國歷史上就曾多次從域外引入天文學知識,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有三次,分別是隋唐時期印度天文學的傳入,元明時期伊斯蘭天文學的傳入,以及明清時期歐洲天文學的傳入。對此,梁啟超總結(jié)說:“歷算學在中國發(fā)達甚古,然每每受外來的影響而得進步:第一次為唐代之婆羅門法,第二次為元代之回回法,第三次則明清之交耶穌會士所傳之西洋法?!保簡⒊吨袊倌陮W術史》)

      雖然三次交流的具體對象不同,但基本上都屬于中西方科技交流的范疇。這里的“西方”指中國以西的廣大區(qū)域,包括印度、中亞和歐洲等,所以也可以看成是源于古希臘的西方天文學先后通過印度、阿拉伯和歐洲傳入中國的過程。

      一 中印天文交流

      中國與印度自古以來就有交往,漢代史籍對此已有明確記載。隨著佛教東傳和佛經(jīng)漢譯,印度的天文知識開始逐步傳入中國?!端鍟?·經(jīng)籍志》中就著錄有《婆羅門天文》《婆羅門陰陽算歷》《摩登伽經(jīng)說星圖》等著作。一些學者認為,中土流行的各種“七曜術”也與印度天文、星占學有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七曜攘災訣》。

      《七曜攘災訣》是來華印度婆羅門僧人編撰的漢文星占手冊,也是世界上

      較早的一份行星星歷表。其中記載了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在一段時間里的運行情況,采用數(shù)學方法描繪了天體運行規(guī)則。這其實也是域外民間術士將印度天文學知識輸入中國,以此為“攘災”等星占活動服務的體現(xiàn)。

      另外,我們所熟悉的黃道十二宮概念也是經(jīng)由印度傳入中國的。現(xiàn)存最早關于黃道十二宮的中文文獻是《大乘大方等日藏經(jīng)》,這是隋代初年天竺法師那連提耶舍從印度梵文翻譯而來的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其中,提到有特羊、特牛、雙鳥、蟹、師子、天女、秤量、蝎、射、磨竭、水器和天魚十二個黃道星座的譯名,雖然這些名稱與現(xiàn)代譯名有所差異,但基本反映了早期中國對西方十二宮的認識。

      除了佛經(jīng)漢譯以及民間星命學的交流,印度天文學輸入的另一途徑就是域外天文專家直接服務于官方天文機構。其中,唐代又是中印天文學官方交流的鼎盛時期。楊景風注《宿曜經(jīng)》中提道:“今有迦葉氏、瞿曇氏、拘摩羅等三家天竺歷,并掌在太史閣。然今之用,多用瞿曇氏歷,與大術相參供奉耳。 ”

      可以說,以上“天竺三家”都曾對中國天文學產(chǎn)生過影響。比如李淳風在《麟德歷》中介紹過“迦葉孝威等天竺法”推算交食之法,僧一行在《大衍歷》中也曾提及“僧俱摩羅所傳斷日蝕法”。三家中最具盛名的是瞿曇家族,其中就包括《開元占經(jīng)》的撰寫者瞿曇悉達。瞿曇悉達不僅擔任過皇家天學機構的負責人,還在印度歷法的基礎上編纂了《九執(zhí)歷》。據(jù)考證,《大衍歷》中的“九服食差”概念,以及利用日月和地影之徑來計算食分的方法就與《九執(zhí)歷》有關。

      印度天文學在唐代官方天文學機構中的影響和地位,甚至還引發(fā)了“大衍寫九執(zhí)”的公案,即瞿曇悉達之子瞿曇譔上書指責《大衍歷》抄襲《九執(zhí)歷》未盡。有研究認為,瞿曇譔指控的真正意圖是為了維護印度天文學在唐代官方的地位,強調(diào)的只是《大衍歷》并沒有完整地“抄襲”《九執(zhí)歷》。然而,為了確保傳統(tǒng)天文學的正統(tǒng)性,朝廷對此事件的裁決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后續(xù)對印度天文學的吸收。

      由此可見,雖然一些官方歷法中襲用了部分印度天文知識,但唐朝作為接收方,對外來知識的選擇、利用和詮釋還是基于自身的需求。主要是局限在少數(shù)技術和方法層面的運用,這也保證了印度天文學不會對傳統(tǒng)天文造成太大的沖擊。

      二 中國與伊斯蘭天文交流

      九世紀,伊斯蘭天文學在阿拉伯地區(qū)開始興起,其天文學以托勒密體系為主,同時也融入了部分印度天文學的知識。天文史家陳久金認為,伊斯蘭天文學在宋代便已傳入中國。不過,當時的交流應該比較有限,更大規(guī)模的傳入則是元明時期。

      在十三世紀,隨著蒙古征服了廣袤的土地,亞歐大陸被徹底連接起來。這就使知識和思想得以更好地交流和傳播,同時也終結(jié)了中西方兩種天文學傳統(tǒng)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元朝統(tǒng)治者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伊斯蘭天文學,這一方面是因其獨特的天文學技藝,另一方面也是對不同民族進行管理的需求。

      據(jù)《元史》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之前就曾“征回回為星學者”,其中就包括西域人札馬魯丁。據(jù)說札馬魯丁早年曾與伊爾汗國大汗旭烈兀接觸過,并參與了馬拉蓋天文臺的修建。也有研究表明,札馬魯丁可能來自波斯呼羅珊地區(qū)的布哈拉城(現(xiàn)烏茲別克斯坦)。

      至元四年( 1267),札馬魯丁負責制造了七件西域天文儀器,史稱“西域儀象”。這些儀器包括黃道渾儀、天球儀和星盤等。不過,由于和中國傳統(tǒng)儀器差異較大,名稱也很怪異,所以當時的漢人天文學家對此并不熟悉。不過,一般學界認為,郭守敬后來所造的四丈高表等儀器,其設計思路或許是受到了伊斯蘭天文儀器大型化的啟發(fā)。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儀器中還有一件地球儀,其中提到“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串于其中”。這也是西方關于地球的概念最早傳入中國的記載。

      此外,元朝還在上都等地建有由西域天文學家負責的回回司天臺,收藏有大量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寫成的天文和數(shù)學著作。其中,回回司天監(jiān)不但負責天文觀測、計時以及占卜等事務,還負責編算和發(fā)行民用的回回歷書。這些工作不但為中國天文學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不同民族和文化間的交流。

      不過,雖然自元代起,官方的天文機構就實行了漢人與“回回”并立的“雙軌制”。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元朝并沒有鼓勵“回回”與漢族天文學家之間的深入交流,也沒有組織系統(tǒng)的圖書翻譯工作。美國學者席文就認為,這或許是元朝統(tǒng)治者的治理策略,即他們更愿意通過阻止雙方的交流,來保持知識的分離,從而為自己所用。

      在伊斯蘭天文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的天文歷法也曾傳到阿拉伯地區(qū)。例如,在馬拉蓋天文臺工作的人員中就有來自中國的天文學家。在當時編撰的《伊爾汗歷表》中,也有一章專門介紹中國的天文歷法,其中包括二十四節(jié)氣、晝夜更替等天文知識,以及中國與伊斯蘭歷法的換算方法等。據(jù)日本學者諫

      早庸一研究,這些內(nèi)容有些可能與金朝的《重修大明歷》以及唐代民間使用過的《符天歷》有關。

      元朝覆滅后,明太祖朱元璋也對伊斯蘭天文學格外重視。在攻克元大都后,他下令將回回司天臺所藏的伊斯蘭天文著作運至南京,并先后吸納了幾十位原本為元朝服務的回回天文學家,包括馬德魯丁、馬沙亦黑與馬哈麻等。洪武十五年( 1382),朱元璋又下令開展伊斯蘭天文歷法著作的翻譯工作,終于促成了《天文書》(清代被稱為《明譯天文書》)和《回回歷法》兩部回回天文著作的翻譯(圖 1、圖 2)。

      在《回回歷法》之前,中國傳統(tǒng)歷法無法預報月五星凌犯。所謂“凌犯”就是一個天體靠近另一個天體,意味著“侵犯”之意。每當發(fā)生凌犯,古人都會對其進行占驗。對于相信天命的朱元璋來說,這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于是,隨著《回回歷法》被用于凌犯推算,外來的天文知識得以與中國的傳統(tǒng)星占相結(jié)合,出現(xiàn)了“以回回之法,占中朝之命”的特殊文化現(xiàn)象。此外,為了配合凌犯的推算,《回回歷法》中還有一份恒星星表,記載有黃道附近的 277顆恒星所在的星座名稱、編號、黃道經(jīng)度和緯度以及星等。這也是已知最早在中國介紹星等概念,以及進行中外星名對照的恒星星表?!痘鼗貧v法》作為一部數(shù)理天文學著作,書中只有算表和使用表格進行推算的方法,并沒有介紹背后的天文學理論,不利于中國學者的學習和使用。朱元璋下令對大統(tǒng)和回回兩種天文歷法系統(tǒng)進行會通,即“欲合而為一,以成一代之歷志”,通過吸收各自的優(yōu)點,制定出一部更杰出的歷法。但因為兩種天文系統(tǒng)存在一些顯著的差異,最終未能如愿。雖然朱元璋將大統(tǒng)歷和回回歷合二為一的目標未能實現(xiàn),但這兩種歷法在明代自始至終都被相互參用,成為官方正式采用的兩部歷法。而這種方式,甚至還影響到明末歷法改革的進程。如萬歷年間( 1573—1620),五官正周子愚請求翻譯西洋歷法以補中國典籍之未備,正是遵循了“洪武中譯西域歷法例”,這些工作也間接促進了后來的天文學西學東漸。

      三 明清歐洲天文學東漸

      明末,官方大統(tǒng)歷在準確性上接連出現(xiàn)問題。恰在此時,以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士進入中國內(nèi)地傳教,并采取了“挾學術以傳教”的策略。他們抓住中國儒士對歐洲科學技術知識,尤其是天文和數(shù)學知識的興趣,也抓住明朝廷對改歷的需求,通過展示儀器和出版書籍等方式大力宣傳歐洲天文學知識,藉此吸引了不少儒家知識分子成為追隨者。自此至清雍正年間(1723—1736),這一時期成為西方天文學知識傳入中國的又一次高潮。

      崇禎年間( 1628—1644),在徐光啟和李天經(jīng)等人的領導下,在華耶穌會士和歷局官生共同參與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改歷活動,史稱為“崇禎改歷”。這次改歷完成了《崇禎歷書》這樣一部專業(yè)性的天文學叢書,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天算引進項目。崇禎改歷的目的是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天文學知識,提高官方對日月交食等天象的預測精度。雖然交食推算方法的改進是改革的重點,但其實涉及的內(nèi)容包括了天文學理論、儀器制造、天象觀測、歷法推算等諸多方面。這一系列的工作也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天文學向西方天文學轉(zhuǎn)軌的進程。

      徐光啟的改歷方針是“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也就是要通過“會通”來求得“超勝”西法。先將西方的天文學的最新成果翻譯過來,消化吸收之后,進行融會貫通。在此基礎上,做到中西合璧,以達到“熔彼方之材質(zhì),入大統(tǒng)之型模”的目標。不過,實際上徐光啟除了在某些并不核心的部分體現(xiàn)了這一精神外,其實新法無論從計算方法還是基本理論,都更多地被納入了西方天文學的體系。

      《崇禎歷書》完成后,由于中西方在科學和文化上的認識差異,加之各方對歷法的爭論極為激烈,被擱置了十馀年,直至崇禎末年才被采用。順治二年(1645),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將此前《崇禎歷書》的呈進和未呈進本加以增刪、改編和重新挖刻,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進呈于清廷。此后,該書又被數(shù)度易名和重編(圖3)。

      康熙年間( 1662—1722),一方面隨著“康熙歷獄”的平反,傳教士在欽天監(jiān)站穩(wěn)了腳跟,開啟了中西科技交流的新時代??滴鯇ξ鞣綌?shù)學和天文學的興趣,也促使西方天文學成為傳教士在中國謀求發(fā)展的“通天之學”。此時的西方天文學甚至成為康熙政治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了有清一代的科學國策和歷算的發(fā)展。隨著對《西洋新法歷書》的修訂和完善,清廷完成了《御制歷象考成》等著作的編纂,自此歐洲天文學在中國也從“西洋新法”成功轉(zhuǎn)型為“御制之法”。當然,另一方面由于康熙對西學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以及“西學中源”說的流行,這些固然為學習西學找到合適的理由,但也在無形中妨礙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

      雍正年間,隨著清廷采取了嚴厲的禁教政策,一直持續(xù)到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在這一時期,只有少數(shù)傳教士得以留任欽天監(jiān),繼續(xù)在中國介紹西方天文學。如德國傳教士戴進賢等人就參與完成了《歷象考成后編》和《儀象考成》等書的編纂。其中,介紹有開普勒、牛頓、卡西尼、弗拉姆斯蒂德等人的諸多天文成果。不過,這些工作的影響大多只局限在欽天監(jiān)等很小的范圍之內(nèi)。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明清之際中西天文學的撞擊與交融,也引發(fā)了各方對中西天文學優(yōu)劣的持續(xù)爭論。其中也反映出當時對待西學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 —堅決反對、全盤接受與中西調(diào)和。然而,這些看似簡單的中西科學之間的比較,卻不時映射出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正如清代算學家安清翹指出:“然則中西果有不同者乎?中西所共者天也,安有不同者哉,其所不同者,則人為之也。 ”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三次中西天文學交流,其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龐大,影響也一次比一次深遠。人類文明自古以來都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tài)下發(fā)展起來的,而中華民族也一直以博大的胸懷兼收并蓄各種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雖然,在中外天文學交流過程中,也時常有爭議甚至沖突,不過在撞擊中也有彼此的交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fā)展有著尊古的傳統(tǒng),各種改革的舉措往往都被小心地處理。但是,正是持續(xù)不斷的交流和互鑒,才讓傳統(tǒng)天文學的內(nèi)容不斷充實,在歷史上不斷煥發(fā)出新的魅力。

      當然,除了中西天文學交流之外,中國的傳統(tǒng)天文學也一直向外輸出,尤其是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琉球等漢文化圈。在“書同文”的歷史與社會大背景下,中國也發(fā)展出了極具特色的“東方天文學體系”,并在東亞等區(qū)域形成了很強的文化認同。同時,東方各文明之間的天文學交流與會通,也進一步推動了東方天文學傳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這與中西之間交流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但這就是另一個關于科技與文明互鑒的話題了。

      猜你喜歡
      歷法天文學中西
      遨游天地話歷法 穿越時空訪古臺
      軍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3:18
      從走馬樓西漢簡歧異干支談漢初歷法混用問題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fā)現(xiàn)
      軍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46
      圣斗士與古代天文學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zhàn)爭
      藝術品鑒(2020年3期)2020-07-25 01:53:40
      “味其道”與“理其道”(一)——中西詩與思比較談片
      現(xiàn)代天文學之傳奇
      歷法術語“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協(xié)洽”詞義及相關考索
      語言與翻譯(2014年2期)2014-07-12 15:49:22
      中西結(jié)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50例
      《回回歷法》交食精度之分析
      蛟河市| 隆回县| 黑龙江省| 孟连| 伊春市| 那曲县| 沙坪坝区| 贵州省| 达州市| 怀来县| 水城县| 城市| 金川县| 仪陇县| 特克斯县| 永登县| 福鼎市| 宣武区| 保定市| 马尔康县| 云林县| 惠安县| 莲花县| 贺兰县| 绵阳市| 焦作市| 宜宾市| 法库县| 海盐县| 高青县| 安泽县| 洪雅县| 彰化市| 安庆市| 南丹县| 乐业县| 丘北县| 广元市| 南京市| 阿尔山市|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