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阿龍
《春曉》作為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詩,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名篇,錄入到小學語文教材中,根源在于作者孟浩然以平易淺近、自然天成的筆觸描繪了一個生動且富有韻味的精神世界,而且這個世界與人們的心靈世界高度呼應(yīng),不僅抒發(fā)出看到生機勃勃景色的愉悅之情,同時也有面對無常的哀嘆惋惜之情,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很多文學研究者在鑒賞《春曉》的過程中,認為孟浩然想要表達欲擺脫現(xiàn)實、超變的心境,也有部分研究者持相反態(tài)度,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思想并不停留于對春色將逝、春花凋落的嘆息,更多的是對自己懷才不遇、一事無成發(fā)出的無奈感嘆,包含著五味雜陳的人生體味。為了更準確地理解《春曉》,筆者分別從詩意的表達、豐富的思想、生動的語言、對立統(tǒng)一、隱喻作用等層面分析詩作的文學性,同時深入探究《春曉》的人生隱喻,期望揭開詩作的神秘面紗,充分掌握詩作中蘊含的文化意蘊。
一、《春曉》的文學藝術(shù)性體現(xiàn)
(一)詩意表達
孟浩然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傾向于以山水田園為主題,而《春曉》就是他在隱居鹿門山的過程中,基于某天醒來時看到的春天清晨絢麗的景象,展開了一系列想象,進而創(chuàng)作出此詩。整首詩盡管只有寥寥二十個字,卻包含著豐富的信息。詩歌的首句“春眠不覺曉”起到破題作用,具有雙重意思,既寫出了自己睡得香甜,也表達春天早晨的靜寂,側(cè)面反映出對明媚朝陽的無比喜愛之情,雖然孟浩然醒來后躺在榻上絲毫未動,卻將動隱藏其中,賦予了詩一定的動態(tài)性,營造出春天早晨絢麗的情境。接著“處處聞啼鳥”一句,寫耳邊響了悅耳的、錯落有致的鳥兒啼叫聲,此時孟浩然感受到空氣中的潮濕,想來一定是昨晚風雨之后殘留下來的,空氣中時而飄來陣陣花香,也許又有很多花瓣被雨水打落在地。孟浩然采用了平鋪直敘的創(chuàng)作方式,沒有刻意地抒發(fā)情感,為了增強詩意性,從早晨自己從床榻上醒來開始寫起,然后再通過啼鳥聲來將視線轉(zhuǎn)入屋外的春景,特別是“處處”兩個字,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那鳥兒飛起停留在樹梢又相和而鳴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耙箒盹L雨聲”中的“來”,將風雨擬人化,孟浩然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寫下了這句詩,好像昨夜真的親歷了風雨,看到雨絲隨風傾斜的場景?!盎渲嗌佟敝械摹奥洹弊?,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雨滴落在花瓣、花瓣顫抖搖曳、花瓣墜落地面的動態(tài)畫面。孟浩然平易淺近的語言、樸素自然的筆觸寫下的二十字,言淺而意濃,不僅協(xié)同調(diào)動了讀者的多重感官,同時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創(chuàng)造出動人的詩境。
(二)思想豐富
思想豐富是《春曉》文學藝術(shù)性的又一客觀體現(xiàn),從思想內(nèi)涵層面來說,可以將《春曉》分為三個層級,以下就逐一展開分析解讀:
1.喜春惜春的眼前之思
全詩首句的“春眠不覺曉”起到引領(lǐng)全文的作用,是孟浩然思想活動的起始;次句則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也寫出了啼鳥叫聲的悅耳動聽;三句的內(nèi)容從現(xiàn)實直接轉(zhuǎn)入想象,而結(jié)尾處又再次回歸現(xiàn)實,表達出作者情感從喜春到惜春的轉(zhuǎn)變。全詩以孟浩然初醒來看到春天的景色為核心,選取了春天的其中一個側(cè)面,借由合理聯(lián)想進行寫作,詩中元素眾多,既有婉轉(zhuǎn)鳥聲、瀟瀟風雨,也有鶯囀花香,以行云流水、平易自然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無邊春景圖,把讀者的思緒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大自然。雖然全詩只有四行,卻字字珠璣,每一句都隱秀曲折地推動著情感遞進,把內(nèi)心深處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shù)寶藏,吸引著讀者閱讀它、琢磨它、傳誦它。
2.身居山中的現(xiàn)實之思
結(jié)合孟浩然的生平經(jīng)歷來看,他是充滿矛盾的。他十分喜歡醉歌田舍,笑讀古書的恬淡生活。王維在送孟浩然回襄陽時贈予了一首詩,其中寫道:“杜門不復(fù)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保ā端兔狭鶜w襄陽》)與此同時,他心中始終懷有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抱負,想要幫助天下更多的人,卻“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如同《春曉》中提及的,隱居鹿門山的日子每天都好比做了一場長長的夢,盡管酣暢,但總覺得浪費了這大好時光,自己對鹿門山外的變化一無所知,僅能通過與人交談的只言片語中揣測山外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憂心百姓是否又遭遇了困難,但是這些終究只是自己無端的猜測。孟浩然將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鹿門山外世界的向往和心系百姓疾苦的感情全部潛藏在詩句的只言片語當中,雖然讓讀者讀起來總覺得平淡如水,但只要細細品味就能感受到孟浩然的心際,領(lǐng)悟到其中的天地。
3.春朝美景的禪意之思
禪意是孟浩然詩作極為鮮明的特色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曉》,在很多禪宗語錄中被多次直接引用。事實上,詩歌與禪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強調(diào)對主旨思想、情感內(nèi)涵的解讀領(lǐng)悟。以《春曉》中“花”的意象為例,明清時期曾經(jīng)在禪師語錄中直接引用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并以“是否有不落之花”為問題展開談?wù)摚P(guān)于此問題的回答,禪師同樣結(jié)合了《春曉》中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來給予解答,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一定會有興衰生死,花朵只需要適時盛開即可,當風雨來臨之時花朵掉落是必然的,只有順其自然才能事事成就。從這一點可以充分了解到,《春曉》雖然短短四行,卻充滿著濃濃的禪意,這也是為什么有很多禪師傾向于從中引經(jīng)據(jù)典論道的根源所在。
(三)語言生動
孟浩然是山水田園派的第一人,與王維并稱為“王孟”,他們在景色描寫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營造動態(tài)、充滿生命力的畫面。與王維“詩中有畫”的寫作方式有所不同,孟浩然并不十分傾向于畫面營造,而是以恬淡孤清作為詩作的主要特色,由于隱居山中鮮少有機會接觸社會,再加上經(jīng)常漫游,所以擅長把自然山水、行旅見聞融入創(chuàng)作中,取材的地域范圍十分廣闊,詩作非常能夠反映隱逸情趣、羈旅愁思?!洞簳浴返乃男性娭星苍~造句之間沒有任何表現(xiàn)色彩的痕跡,但是細細品讀卻能感受到春之繽紛色彩,天光大亮、鳥兒飛起、樹木碧綠、鮮艷花朵等都仿佛就在眼前一般,盡管沒有直鋪其色來得直接,但也不乏回甘之香,言淺意濃,韻味悠遠深厚。此外,《春曉》是孟浩然在春天早晨躺在床榻上結(jié)合所聽所感,發(fā)揮聯(lián)想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也就是說他沒有真正走出屋子去觀察外面的春景,而啼叫的鳥兒、凋落的花、傍晚的風雨等動態(tài)元素,均襯托出孟浩然居所之靜,一動一靜的交織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藝術(shù)效果。
(四)對立統(tǒng)一
此處提及的對立統(tǒng)一主要是指抒發(fā)惜花心理、表現(xiàn)春天富麗,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兩句詩中,孟浩然當下的情緒是十分復(fù)雜的,當他看到窗前落英繽紛的場景,不禁沉醉于美景當中,后面接著的“知多少”則表達了孟浩然憐花、惜花的情感,但是不會讓人感到傷感。其實,很多詩詞作者在表達憐花、惜花時,都會以悲傷作為情感底色。就拿李清照的《如夢令》對比,詞中這樣寫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边@首詞毋庸置疑是十分傷感的,李清照在傍晚獨自一人坐在窗邊飲酒,早晨醒來殘酒依舊沒有退去,身體產(chǎn)生了陣陣不適,所以昨晚睡得并不酣暢,而且李清照沒有聽到錯落有致的鳥兒啼叫聲,這種無法言說的不愉快情緒只能轉(zhuǎn)移到落花,因而對花朵的凋零感到無比悲傷,從這里可以看出孟浩然與李清照在表達憐花、惜花時情感底色的差異。此外,憐花、惜花的情感往往與春天的衰殘、春天的富麗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通過細致閱讀《春曉》,讀者通常可以通過孟浩然的遣詞造句聯(lián)想到雨后落英繽紛的場景,進而想到春意的盎然和濃郁,但是多數(shù)人在看到花朵凋落并沾染春泥時,心中在所難免會升起憐花、惜花的情緒,所以說惜花心理和春天富麗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而為了表達自己的這種矛盾心理,孟浩然寫下了“花落知多少”,并非要單一提出問題,而是要引而不發(fā),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讓人學會在惋惜花朵凋落的同時,及時賞花,珍惜眼前景色??梢哉f,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并沒有為詩作蒙上憂愁、悲傷的底色,相反打開了廣闊的自然天地,賦予了詩作更加明麗的色彩。
(五)暗示作用
在分析《春曉》中包含的暗示時,建議把詩的上兩句和下兩句分開,分別從“不覺曉”和“聞啼鳥”兩個方面切入。首先在詩句的開頭,孟浩然從睡夢中醒來時便能聽到窗外的鳥兒啼叫聲,側(cè)面反映出春睡之濃、鳥兒啼叫聲之喧鬧,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讓人讀來不由得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依舊從詩的首句“春眠不覺曉”為例,本意并非為了形容一個人的懶惰,而是為了彰顯生活的閑適、恬淡。我國很多以睡眠為主題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作者在寫作時均傾向于把痛苦、愁悶的情緒融入其中,孟浩然則截然不同,他認為單單“不覺曉”這件事就讓人感到痛快,在睡醒后便可以看到雨后放晴、花朵凋落的場景,聞到空氣中彌漫的花香和泥土味是那么令人幸福,心情也會跟著舒暢起來。此外,孟浩然在寫鳥兒啼叫時應(yīng)用了“處處”一詞,強調(diào)鳥兒并不是聚集在某一處,而是從四面八方而來,因此啼鳥聲此起彼伏,奏出了獨屬于春天的交響樂。孟浩然在寫作的過程中,牢牢抓住了春天清晨的基本特征,以啼鳥作為基本元素,將雨后的花草樹木、清新的空氣等景物均融入春天的畫卷中,一字一句都彰顯出春曉的勃勃生命力,讓讀者通過閱讀便能間接感受到孟浩然當時輕松、愉悅的心情,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春曉》的場景中。
二、《春曉》的人生隱喻
隱喻既是一種常見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是人類思維的特有方式,將其應(yīng)用于詩歌中,可以輔助作者實現(xiàn)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增強詩的形象性,賦予詩作多重含義,讓人讀來回味無窮。如果從隱喻視角解讀《春曉》,就可以充分了解到孟浩然其實是對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的感懷融入字里行間中。首句“春眠不覺曉”主要是寫自己在晚春的清晨從酣睡中醒來;次句“處處聞啼鳥”,字面意思是說躺在床榻上聽到鳥兒歡快的啼叫,但是此刻孟浩然卻并沒有如鳥兒一般感到歡快,而是心中升起了絲絲凄愴之感;三句“夜來風雨聲”,從現(xiàn)實轉(zhuǎn)入聯(lián)想,孟浩然回想起昨晚蒙眬中聽到的風雨聲,盡管這是一個極其自然的心理活動,但也大概可以推測出昨晚他躺在床榻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再加上風雨來臨,加劇了煩躁郁悶的心情,直到清晨被鳥兒啼叫喚醒,這種不良心情才漸漸消散,甚至迸發(fā)出寫詩的靈感;四句“花落知多少”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孟浩然借由這句詩發(fā)出心中感嘆,詩作在此處戛然而止,同時很好地引發(fā)了讀者的聯(lián)想和回味,而每個人的經(jīng)歷、思考視角不同,對這句詩的感悟自然也存在較大差異,這也是結(jié)尾引而不發(fā)的魅力所在。
《春曉》是孟浩然晚年即興而作,他的一生有才華、有理想,但是始終無處施展,年老之后選擇隱居在深山之中,過著自己喜歡的田園生活,但是懷才不遇、老大無成的悲哀之感時常會涌上心頭,他把自己關(guān)于歲月蹉跎、風流不再的體味全部凝練到四行詩中,提高了隱喻的層次,需要每一位讀者立足于整體視角觀照才能做到準確理解,把握到詩的主旨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孟浩然以花作為意象,隱喻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青春年華,而被風雨打落在地的殘花則暗喻著青春終究會隨著時間推移不再,打落花朵的風雨則暗喻著生活中不可控、不如意的因素?!洞簳浴纷钪档梅磸?fù)回味之處在于追溯式筆法,孟浩然在寫作此詩時以“春眠不覺曉”作為開始,隨即引出了清晨的鳥兒啼叫,接著回憶起昨晚來臨的風雨,當眼前看到滿院被風雨打落的花瓣時,憐花、惜花的心情涌上心頭,同時也在間接感嘆青春易逝,還有那么多的理想和抱負沒有實現(xiàn),滿腹才華無處施展,完整總結(jié)了自己的一生經(jīng)歷。
綜上所述,《春曉》是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基于清晨醒來看到的雨后春曉景象有感而發(fā)即興創(chuàng)作而來的,集中反映了作者當下沉浸于春色美景的輕松愉悅之感?!洞簳浴分员粡V為傳誦,被人們譽為田園派系的經(jīng)典詩作,根源在于,孟浩然在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時,以歡樂作為情感基調(diào),把詩意表達、豐富思想、生動語言、對立統(tǒng)一、隱喻作用等要素巧妙融入文字中,協(xié)同調(diào)動了讀者的多重感官,僅用了四行詩就把各種復(fù)雜情感及感受囊括在內(nèi),這也是《春曉》文學藝術(shù)性的集中體現(xiàn)。不僅如此,孟浩然在年輕未入仕途之前長期隱居在鹿門山,后來進入長安謀求官職,在屢次考進士不中后遂還歸故鄉(xiāng),可見他既喜歡恬淡生活,又極度渴望濟世,再加上隱喻的表達方式和追溯手法的巧妙應(yīng)用,讓整首詩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淡而有味、靜而含動,讓人讀起來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