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琪
摘 要:史可法是明代著名愛國將領(lǐng),他放棄世襲的錦衣衛(wèi)百戶官祿,走科舉應(yīng)試之路,考中進士入仕為官,先為文臣后轉(zhuǎn)做武將,累遷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在揚州保衛(wèi)戰(zhàn)中以身殉國。史可法自幼飽讀經(jīng)史,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秉承“忠孝立身”的為人之道、“清正廉潔”的為官之道和“鞠躬致命”的為臣之道,孤忠亮節(jié),展現(xiàn)了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受后世褒揚。
關(guān)鍵詞:史可法;“忠孝立身”;“清正廉潔”;“鞠躬致命”;民族氣節(ji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4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大興籍,祥符人。明崇禎元年(1628)中進士,崇禎十六年(1643)任南京兵部尚書,崇禎十七年(1644)與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權(quán)。揚州保衛(wèi)戰(zhàn)中,與揚州軍民誓死抵抗清軍,不屈就義。殉難后衣冠葬于揚州梅花嶺下,是為史可法墓(圖1)。清乾隆帝追謚史可法為忠正公,敕令在其墓旁建祠紀念,即今日揚州的史公祠(圖2~圖4)。
《論語·里仁篇》中記載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是我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史可法自號“道鄰”,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典型的儒士。史可法具有傳統(tǒng)儒士的世界觀、價值觀,他的言行以及以身殉國的壯舉無不顯露其深厚的儒學(xué)修養(yǎng),契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研究并學(xué)習史可法精神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其內(nèi)涵筆者試概括為以下三點。
1 “忠孝立身”的為人之道
史可法與眾儒士一樣推重讀書、崇尚修身。所謂“明道正義”,文人士子研習經(jīng)史、追求真理,乃至明道,明道是修身的基礎(chǔ),而修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故讀書必然是年少時的第一要務(wù),也是儒士一生的習慣。
史可法本可以世襲家族錦衣衛(wèi)百戶的官祿,卻在祖父的影響下堅持以科舉入仕。史可法少時讀書十分刻苦,他的老師左光斗初遇史可法時,他在一座古廟中挑燈夜讀,“文方成草”困倦而“伏案臥”①。中秀才后亦苦讀不輟,正如其言:“余做秀才時,合一月計之,止得七夜整眠”②“古硯不容留宿墨”③。左光斗與其相識后厚愛有加,將其接到家中“懸榻以俟,相與抵掌時事,辨論古今,不啻家人父子之歡”④,并將其作為衣缽傳人來栽培,“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⑤史可法不負眾望,于天啟七年(1627)26歲時考中舉人,第二年崇禎元年(1628)即考中進士。史可法入仕為官后,雖連年征戰(zhàn)在外、居無定所,但隨身攜帶歐陽修《新五代史》不忘研讀。其幕僚王之楨在《跋史師相乞閑詠敘》中寫道:“余從師相在維揚幕府,時軍務(wù)旁午,絕不見師相理古人文字。嘗為料理裝橐,惟載歐陽《五代史》一部而已。安慶唐孟嘉、蔣子卿二君曾謂余曰:‘師相丁外艱,解皖江撫軍任歸,閉戶讀書,茹菽飲水,碎金帶以自給,于古人書無不領(lǐng)其要旨;所尤為醉心者,歐陽文忠公全集也。”⑥為父守孝期間,史可法在家閉門讀書,雖生活清苦,但學(xué)問卻有精進,尤其醉心于《歐陽文忠公全集》。后世輯錄并傳世有《史忠正公集》一書,輯錄其生前所撰之奏疏、書牘、雜文等一百余篇,其中著名的有《復(fù)多爾袞書》《請進取疏》《論人才疏》《祭左忠毅公文》《祭大中丞左公文》《與金正?!返任摹?/p>
“斗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jīng)”“自學(xué)古賢修靜節(jié),唯應(yīng)野鶴識高情”⑦,這兩幅是史可法的自撰聯(lián),寫明了他推重讀書和修身的心性(圖5)。在修身方面,其“忠”自不必言,國亡之際,堅守孤城,以身殉國,盡節(jié)成仁,以“忠”聞于天下及后世。其“孝”亦令人動容,《明史》中講史可法事親“以孝聞”⑧,在外連年征戰(zhàn)掛念父親,數(shù)封家書關(guān)心父親的病情,父親離世時,他遠在外地,得知噩耗“哭泣毀容,水漿不入口”⑨,悲痛欲絕,絕食多日。他存世有詩不過七首,卻有兩首是寫思念母親。對恩師左光斗,史可法也視之為父母“師真師而父母矣”⑩。得知恩師被閹黨陷害入獄,旦夕且死,因怕受牽連,“一時長安搖手相戒,無往視者”k,史可法焦急如焚,不顧個人安危,扮成“除不潔”的獄卒去探望以“一慰痛楚”。
史可法另一幅自題聯(lián)“忠孝立身真富貴,文章行世大神仙”l,正是其一生追求真理、忠孝立身及循道而行的高度概括(圖6)。
2 “清正廉潔”的為官之道
史可法所處的明代后期,社會奢靡之風盛行,官場貪腐嚴重,而他卻保持清白正直的本性,自律甚嚴、近乎苛刻,即使累遷至高官,也是過著清苦的生活?!睹魇贰酚性疲骸翱煞槎綆?,行不張蓋,食不重味,夏不箑,冬不裘,寢不解衣”m,吃、穿、住、用等方面極其簡樸。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記述:“崇禎末……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shù)月不就寢,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騽褚陨傩荩唬骸嵘峡重摮?,下恐愧吾師也。”n身為高級統(tǒng)帥,與士兵同甘共苦,雖嚴寒冰凍而不懼,嚴于律己、吃苦耐勞,就連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也稱贊史公并以自勉:“孫高陽、史道鄰皆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qū),為一代之偉人”o。一個“極”字,可見突破了常人。
史可法為官清廉,家境并不富裕,做秀才時恩師左光斗將他收留家中,“又因法貧甚,而館之官邸中”p。為官后逐步升遷,但他廉潔奉公,蓬門蓽戶并未改觀。崇禎十二年(1639),胞弟可模辦完婚事,史可法心知家中境況更加窘迫,遂寄信告慰父母“可?;槭录韧辏脑敢旬?,即家間清苦,有男在,自不必憂衣食也?!蓖瑫r寄給可模,首句即言“屢得來信,知家計艱難”q。當年夏,父親因病逝世,史可法依制返鄉(xiāng),受到六安民眾極力勸解和挽留,聲勢較大,朝廷聞訊不信,遂在途中設(shè)置盤查,“朝廷聞其賢而未信也,遣中涓數(shù)人先于涿州伺之,比至,啟其匣得銀杯二,折扇十七柄,奠章三十二軸而已,使者報聞,帝為動容”r,行囊中值錢的只有兩只銀杯,是時的史可法已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屬正四品官。翻看現(xiàn)存的自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至崇禎十二年(1639)三月間的16封史可法家書,多頻次出現(xiàn)“借貸權(quán)宜行之”“不妨暫貸于諸友”“變賣首飾”等拆解度日的字眼,令人印象深刻。
史可法為官期間亦十分勤政。身處亂世,時勢緊張,他時刻不敢懈怠,開府六安時,為筑城做防御工事時,他“躬親閱視,即一磚一石,數(shù)目寓而心經(jīng)焉,不日之成,悉為堅壘長城……”s南明弘光政權(quán)建立后,史公為閣臣,殫精竭慮、鞠躬盡瘁,但受馬士英等排擠離開南京,督師揚州,南都士民嘩然,曰:“何乃奪我史公?”朝野傳誦“秦檜在內(nèi),李綱在外,宋終北轅”之語t,有縉紳及在京士子三百余人聯(lián)名上疏,要求當權(quán)者“還我史公”。疏言:“政事遇之而悉周,凡在所司,雖寒暑、旦昏而不廢。蓋以其所欲,故能知人,以其不倦,故能畢舉。真救時之宰相,濟世之忠良也”u??梢姡房煞ㄈ羯谥问?,當是一位能臣。
3 “鞠躬致命”的為臣之道
史可法在《復(fù)多爾袞書》文末言:“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jié),所以報也”v,表達他忠君愛國的意志和以身殉國的決心。縱觀史可法的一生,其愛國思想不單表現(xiàn)在民族存亡關(guān)頭,同時體現(xiàn)在他生前一貫的言行上。
史可法年過四十無子,“其妻欲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為兒女計乎”w。古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夫人主動勸其納妾,他卻稱不敢因兒女私事耽誤國家大事,一心報國,即使是“無后為大”這樣在古時候有違孝道的事,也全然不顧。史可法自崇禎八年(1635)升任右參議后,就一直奔忙于各地,自此遠離家鄉(xiāng),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直至殉難揚州,與家人聚少離多。于父親,他因在外征戰(zhàn),父親逝世也未能見最后一面,導(dǎo)致抱憾終身。于母親他時感愧疚,因戰(zhàn)事吃緊,離家很近卻不得相見,思母心切遂作詩以抒情懷,《燕子磯口占》:“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憶母》:“母在江之南,兒在淮之北;相逢敘夢中,牽衣喜且哭?!眡
史可法虧欠的不止父母,還有他的妻子和弟弟。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寫給夫人的家信:“此時手中空乏,不能顧人,今寄去銀十五兩備用,夫人可將首飾變賣用。”史可模是史可法唯一的胞弟,崇禎十二年(1639)二、三月間寫給胞弟可模的家信:“驢市胡同房價,無力辦此,當急已之”“買房一事,當即停止;此時貧甚,那得數(shù)百金也。”y史可法清廉如水,家計艱難卻不得不讓妻子變賣首飾以維持日常用度,胞弟欲購婚房也被迫中止。而當國家需要時,他卻勇于擔當、無私奉獻。崇禎八年(1635),朝廷計在安徽設(shè)立兵備道,遴選人才,“舉朝視為畏途,時史公任比部郎,奮然起曰:‘國家養(yǎng)士,原為社稷封疆計,今若此,非所以報主知也。自請往”z。崇禎十年(1637),史可法開府六安時,因“城垣傾圮”“士民旦夕惶惶”,他“捐俸筑甃,佐以節(jié)省之資費不下二千金,而不煩公帑、不括民貲”,把自己俸祿積蓄一并捐公。
史可法公而忘私,辜負家人,一心為國,然壯志未酬身先死,最終與城為殉,可謂“鞠躬致命,克盡臣節(jié)”。清詩人嚴保庸撰聯(lián):“生有自來文信國,死而后已武鄉(xiāng)侯”,將史公比作舍生取義的文天祥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的合體和化身,他的為人、為官、為臣之道與他的民族氣節(jié)一樣值得后世褒揚。
4 結(jié)語
大道不孤、德必有鄰。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家國存亡之際,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耙陨碓S國,何事不敢為”是岳飛的豪言壯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慷慨悲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錚錚誓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的悲壯抉擇。他們何以能如此大義凜然,從容面對生死?因為心中有國家、民族。史可法與他們一樣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雖獨木難支大廈,但精神永垂千古!
注釋
①⑤方苞.方苞集:左忠毅公逸事[M].劉季高,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7.
②⑨r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史忠正公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69.
③⑦據(jù)史可法紀念館所藏史可法自題書法作品。
④⑩kp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史忠正公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48.
⑥張純修.史可法集:卷四:家書:與八弟[M].羅振常,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1.
⑧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一百六十二:史可法[M].北京:中華書局,1974:7015.
mw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一百六十二:史可法[M].北京:中華書局,1974:7023.
n方苞.方苞集:左忠毅公逸事[M].劉季高,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38.
o曾國藩.曾文正公嘉言鈔[M].梁啟超,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07.
q張純修.史可法集[M].羅振常,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6.
s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史忠正公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70.
t張純修.史可法集[M].羅振常,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51.
u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史忠正公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64.
v張純修.史可法集[M].羅振常,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7.
x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史忠正公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52.
y張純修.史可法集:卷四:家書:與八弟[M].羅振常,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08.
z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史忠正公集[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68.
據(jù)史可法紀念館所藏楹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