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云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薄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边@些至理名言都道出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踐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自主學習走向自我教育。
如果把教師的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師”的角色,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角色,課堂應該是什么樣子呢?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如何呢?
在一次觀摩研討會上,我承擔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任務,執(zhí)教了六年級下冊《表里的生物》一課。為了訓練學生多元的思維角度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在解讀教材時,我發(fā)現(xiàn)可以從“父親的教育方式”這個點切入。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習任務:“如何看待父親的教育方式?面對小馮至對懷表的好奇,父親多次說‘不許動,也沒有直接告訴小馮至懷表發(fā)聲的原理。作為六年級的學生,你是否贊同父親的教育方式?”一石激起千層浪,贊同和不贊同的人數(shù)旗鼓相當,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好契機。接下來,我把課堂變成辯論臺,從正反兩方各選擇了三位同學走上講臺,而我則坐在了學生座位化身為“學生”。辯論開始,一正一反,你一言“我”一語,雙方義正詞嚴,針鋒相對,互不示弱。贊同父親教育方式的一方,從馮至的成就、好奇心是成長的催化劑、列舉科學家的成長故事等方面入手,認為父親之所以沒有直接告訴作者懷表發(fā)聲的原理,是為了讓孩子保持一顆好奇的心,父親的教育可謂用心良苦。不贊同父親教育方式的一方,從不能欺騙孩子、要鼓勵孩子實踐探索、科學要尊重事實等方面入手,認為父親應該與小馮至真誠交流,不能因為懷表珍貴而抹殺小孩子的探究欲望。臺下的我,端正身姿,專注地聽講,讓臺上的學生感受到他們已經(jīng)成為了課堂上的“老師”。
講臺上的辯論,贏得了臺下學生和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就連學生座位上的“我”也沉醉其中,忘記了自己師者的身份。令我驚嘆的是學生清晰的思維和流暢的表達,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們引經(jīng)據(jù)典,博古通今,在沒有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他們的這種臨場應變能力令我刮目相看。辯論結(jié)束,我走上講臺,學生期待的眼神希望我能做出評價,我欣喜萬分地說道:“妙哉,妙哉,孰是孰非,為師不能決也?!鳖D時,臺上臺下,一片掌聲。
我給予了學生一縷春風,學生帶給了我一個春天。如果我擔心浪費課堂上的時間,如果我一家之言給學生做解釋,如果我不化身成為一名“學生聽眾”……也許將錯過這樣的驚喜。這節(jié)課于臺上學生而言他們體驗真切,于臺下學生而言他們?nèi)褙炞?,這個過程早已超越了傳統(tǒng)教學的意義。
變“講堂”為“學堂”,用“游戲式”的任務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就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長的味道。
(作者單位:陜西安康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