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體面節(jié)儉”,時不時“肆意揮霍”。
——當前新中產(chǎn)人群的消費態(tài)度
光有美好愿望是不夠的,自由要有牙齒才能不被吞噬。
——劉瑜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不如意的細節(jié)構(gòu)成的,完美主義者都是心力交瘁的苦命人。
——木心
我只是在這個不知道今后會發(fā)生什么的世上,用心做著此時此刻的自己能做的事。
——青山美智子
“一切發(fā)生皆有利于我”,這是心態(tài);“讓一切發(fā)生皆有利于我”,這是策略。
——處理問題的方式
心中有事,裝作若無其事,便是閱歷;心中有事,還能若無其事,便是格局。
——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
孩子問他是怎么來的,還是老老實實地告訴他比較好。告訴他,他在還未見到這世界時就經(jīng)歷了漫長的孕育,告訴他生命的來之不易,告訴他爸爸媽媽很珍惜他,他很重要,他也要珍惜自己。
——沒有一個小孩愿意接受自己是“被撿回來的”
快樂就是健康加上健忘。
——艾略《奧黛麗·赫本:一輩子活在優(yōu)雅里》
不糾結(jié)、少俗慮,隨遇而安,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汪曾祺
當初發(fā)明陽臺的人,一定是一位樂觀外向的天才,才會突破家居的局限,把一個幻想的半島推向戶外,向山和海,向半空晚霞和一夜星斗。
——浪漫孕育于日常
沒有一朵花,一開始便是花;也沒有一朵花,直到最后仍是花。
——年輕時埋下的種子,會在一生中陸續(xù)綻放和凋亡
認清人性的復雜,不容易開心,但是也不容易幻滅。
——馮唐
年輕人追求的“斷親”,不是跟長輩斷絕關(guān)系,而是讓親情得以維持并且變得健康。
——“斷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青年人追求的思想獨立
成熟的父母,不會第一時間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
——如果父母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一切都會好起來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來,而是重視手邊清楚的現(xiàn)在。
——湯馮士·卡萊里
風景就在此地,流動的是我。我在出發(fā)中愛上迷路,愛上擦肩的萬事萬物。
——焦野綠《擦肩》
有的人精于計算,有的人勤于勞作,怎么選擇都不錯。判斷得與失的時限大概要拉長一些,或許是一輩子。
——陸慶屹《四個春天》
偶爾的放縱是件好事。但是要放縱,先要學會收拾。不會收拾,是沒有資格去放縱的。
——蔡瀾《人間好玩》
所謂積極的、清醒的人生,無非就是要找到那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式。一經(jīng)找到,確定不移,心無旁騖。而心無旁騖,則首先要從眼里刪除某些吸引眼球的人生風景。
——作家梁曉聲
人可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但更應該為有所不為而驕傲。
——法國作家E.M.齊奧朗
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yōu)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作家馮驥才
一個再出色的人,長期在緊張的人際關(guān)系和充滿壓力的環(huán)境中浸泡,也會變得暗淡無光、心浮氣躁、歇斯底里。
——人要到能滋養(yǎng)和托舉自己的地方去
事實是,沒有多少人在意我們的長相如何,或是否與眾不同。我們都想讓自己更特別,可是最后會發(fā)現(xiàn):格外關(guān)心我們的,還是我們自己。
——王可越《10種洞察:探索理所當然之外的世界》
檢驗另一半是否真的愛你,就看對方是否能在雙方觀點不同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不急不躁地傾聽與交流,做到不評判、不反駁、不打擊。
——吳繼康《日子踉踉蹌蹌,我倆穩(wěn)穩(wěn)當當》
不讀書,就是人家怎么欺負你,你怎么欺負回去。但如果你書讀多了,你會選擇不再跟這些人有關(guān)系。
——張文宏
凡是自然的東西,都是緩慢的。太陽一點點升起,一點點落下;花一朵朵開,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啊。
——畢淑敏
追趕不上的不追,不屬于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生活哪有那么復雜?
——豐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