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承續(xù)與創(chuàng)新:許壽裳的傳記觀與創(chuàng)作初探

      2024-05-30 02:31:18
      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許壽裳史傳傳記文學

      汪 丹

      (山西大同大學 文學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許壽裳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1940年代。在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上,許壽裳為先師、摯友先后撰寫了多篇優(yōu)秀的傳記;在理論探索上,許壽裳傾向于梁啟超和胡適的傳記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傳記新見,提出傳記具有文史雙重性質,但其對傳記理論的研究主要是在史學范疇。許壽裳史學范疇下的傳記,較為推崇章學誠的“新史體”,而在理論研究的實際中則更注重梁啟超的“新史體”,這在收錄于《許壽裳遺稿》第二卷中的《傳記研究》《中國傳記發(fā)展史》《傳記研究雜稿》中可以窺見。本文試圖通過介紹許壽裳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體系,探討許壽裳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fā)展史上的意義,挖掘中國傳統(tǒng)史傳和現代傳記文學的淵源,從而讓學界認識到作為著述家的許壽裳在文學史上的價值。

      一、許壽裳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體系

      許壽裳對傳記文學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1940年代受聘于華西協和大學期間。他在擔任華西協和大學教授期間,開設了一門名為“中國傳記研究”的課程,其傳記文學觀主要體現在授課期間撰寫的《傳記研究》和《中國傳記發(fā)展史》兩本手稿和講義中,這兩本手稿和講義現已收錄于《許壽裳遺稿》第二卷。許壽裳在“中國傳記研究”課程中對傳記文學的理論探索主要集中在傳記文學的性質、對象、作傳原則和方法上。

      首先,在傳記文學的性質上,許壽裳認為傳記既具有史學性質,又具有文學性質。在《許壽裳遺稿》第二卷收錄的《中國傳記發(fā)展史》部分,許壽裳基于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談到的“上古之事,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與傳說無異。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二者不易區(qū)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1]657的觀點,在《談傳記文學》一文中指出,在“上古時代,史傳和神話傳說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然不免帶有神話傳說性質,而神話傳說之中,也往往含有史實”[2]。雖然早已認識到傳記既具有史學性質,又具有文學性質,但從他提出的傳記理論和寫作實踐的整體來看,許壽裳更為推崇的是傳記的史學性質,堅持史傳的實錄原則,講求歷史的變遷,按照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發(fā)展脈絡,梳理中國傳記發(fā)展史并開展傳記理論研究。許壽裳在《傳記研究》中指出,章學誠的新史體——傳:“體大思精,欲于三體之后,別韌新裁?!盵1]593“注重章學誠的變通目之以‘新史體’而在實際研究中則比較傾向梁啟超的‘新史體’的觀點”[3]。在傳記寫作實踐中,許壽裳采用梁啟超倡導的半文半白的“新語體文”的文體撰寫傳記。作為章門弟子,許壽裳在撰寫《章炳麟傳》時,通過章太炎自己撰寫的政論文章、學術文章以及對章太炎與自己的書信往來、史事材料的梳理,考證章太炎在革命和國學方面所做的實事和取得的成果,從史學的角度客觀、真實、準確地將章太炎革命元勛和國學大師的形象呈現在傳記中,堅持了傳記史學性質所追求的實錄原則。作為魯迅摯友,許壽裳在為魯迅作傳時,通過列舉魯迅對文學、教育和改造國民性所做的努力,以及他棄醫(yī)從文、以筆為槍的論戰(zhàn)案例,加上魯迅與自己的書信往來和日常交流,有理有據地展現了魯迅文學大師的形象及改造國民性的啟蒙者形象。同時,許壽裳在撰寫魯迅傳記時,也運用了文學的表達方法,對魯迅與左聯、左翼、左翼革命青年的關系進行模糊敘述,淡化了魯迅與三者的關系,刪減相關傳記材料,對魯迅進行“去左翼化”的闡釋,使魯迅始終以啟蒙者的形象屹立在文壇??梢?許壽裳既在理論上認識到了傳記的史學性和文學性,又在寫作實踐中踐行了二重屬性,但在總體上來看,許壽裳對傳記的史學性質更為推崇。

      其次,在傳記文學的對象上,許壽裳認為傳記的主要對象應是偉大人物,但又不局限于偉大人物,而應該多種多樣。在不同的傳記類型中,傳記對象又有所不同。許壽裳在《傳記研究》中指出:“所謂對象,即指所傳人物之孰為宜,孰為不宜。人物愈偉大,傳之愈精彩,故偉大人物者,傳記之主要對象也。但所謂偉大者,不僅指其人格,即其關系之偉大亦與焉?!盵1]608傳記對象在專傳和列傳中,可以簡單分為七種:“一是思想及行為關系多方面,可作時代或學問中心者,二是性格奇特,可以影響當時與后來,或影響不大而值得表彰者,三是舊史不載或載而太簡略者,四是舊時史家,因偏見或狹嫌,記載不實,認識錯誤,后人急宜改正者,五是皇帝本紀及政治家列傳過于簡略者,六是外國人而與中國文化上政治上有密切關系者,七是近代人學術事功,比較偉大者,以上皆有為作傳記之必要也。”[1]608許壽裳在傳記寫作實踐中,很好地踐行了自己的傳記理論,選擇歷史上的偉大人物或對當時和后來有較大影響的人作為傳記對象,如俞曲園、章太炎、宋平子、蔡孑民、李慈銘、魯迅等。

      再次,在傳記文學的作傳原則上,許壽裳認為對所傳的對象要有所側重,不應平均敘述,要根據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此方法偏重列傳,但對專傳也適用,他將作傳原則簡單歸結為六個:“一是作文學家傳者,第一宜轉錄其代表作品,否則轉載他人之批評亦可。二是作政治家傳者,第一宜登載其奏議及其他著作,第二,若是政論家而又兼文學家,其政論較為重要,則與其登文章不如登政論。三是為方面多的政治家作傳者,宜平均敘述,如王守仁,學術事功,兩皆彪炳,作傳者不宜有所偏重。四是為方面多的學問家作傳者,亦宜平均敘述,如戴震深于性理,作傳者當見其大,不可僅在聲音訓詁天文算術方面著眼。五是為有關系之兩人作傳者,兩人同作一事,一主一輔,則宜合傳,不必強分。其兩人同作一事,兩人又各有獨立作傳之價值,則宜看分在何人名下最為適當。六是為多人作傳者,以一主要者為中心,許多次要者附見之。此類作法,史記漢書最為擅長?!盵1]609許壽裳對作傳原則的踐行在傳記寫作實踐中主要表現在對章太炎和魯迅的傳述上,對他們的生平功績和形象塑造各有側重。在《章炳麟傳》中,許壽裳對章太炎在革命和國學方面做出的貢獻和努力作了詳細闡述和考證,對章太炎在佛學、老莊、法律、歷史、醫(yī)學、西方社會學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所談甚少,著重塑造章太炎革命元勛和國學大師的形象。而對文學形象和啟蒙者形象比政治革命形象更為鮮明的魯迅,許壽裳在為他作傳時,側重敘述魯迅在文學和改造國民劣根性方面的豐功偉績,刻意刪減有關魯迅政治形象的傳記材料,淡化魯迅的革命形象;刻意疏遠魯迅與左翼的關系,弱化魯迅的對抗性,著重塑造魯迅的文學形象和啟蒙者形象。

      最后,在傳記文學的作傳方法上,許壽裳對合傳、專傳等具體的傳記類型提供了作傳的方法指導。

      一是對于合傳的作傳方法作了明確闡釋。許壽裳指出:“合傳體裁,在傳記中最稱適用,因其以歷史上性質相同或互有關系之人物,聚在一起,加以說明,較之獨敘一人者更能表示歷史真相也。”[1]609他認為合傳的作傳方法是將歷史上具備同類性質和有關系的人物放在一起,比專傳更能揭示歷史真相。如歐洲最古老最有名的傳記——《布魯泰克之英雄傳》就采用此法,每傳以一個希臘人和一個羅馬人進行對照,傳記對象的長處和短處在對比中昭然若揭,更加貼近歷史的真實性。對于合傳的性質,許壽裳認為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超異的偉人,兩方有比較者,可作合傳。第二類是代表社會一部分現象的普通人物,許多人性質相近者,可作合傳?!本偷谝活惗?偉人二人或二人以上可作合傳者,可分為四小類:“(一)同時人,事業(yè)性質相同或相反,可合者合之。(二)不同時代之人,事業(yè)相同,性質相同者宜合傳。(三)專在局部方面,或同時,或先后,同作一種工作者宜合傳。(四)本國人與外國人性質相同、事業(yè)相同者,可以作合傳?!贝砩鐣徊糠脂F象的普通人物的第二類具體可以分為五小類:“(一)凡學術上、宗教上、藝術上成一宗派者,應作合傳。(二)凡一種團體,于時代有重大關系者應作合傳。(三)不標名號,不見組織,純?yōu)楫敃r風氣所鼓蕩,無形之中,演成一種團體活動,此類亦應合傳。(四)某種階級或某種閥閱在社會上占勢力者應作合傳。(五)社會上一部分人之生活,如有資材,應搜集為作合傳?!盵1]610-611

      二是就專傳及其方法而言,許壽裳認為專傳是傳記中最進步最重要的一部分,專傳的產生和環(huán)境與人類意志韌造的環(huán)境有關。在《傳記研究》中,許壽裳談到:“歷史之所以演成,有兩種不同之解釋:一為人物由環(huán)境產生,二為人類自由意志韌造環(huán)境……歷史上之偉大人物倘換一環(huán)境,成就自有不同。無論何時何國之歷史,倘抽出最主要之人物,不知成一若何局面。故作史者對于偉大人物之自由意志及當時當地之環(huán)境,皆不可有所忽略或重輕也?!盵1]611同時,許壽裳還充分肯定了專傳的價值,指出專傳可以將專門人物、專門知識普通化,從而喚起多數讀者研究學問的精神,認為專傳在傳記體裁中至少有兩方面的長處:“一是譬如哲學書或哲學史,讀者非專家,必難發(fā)生趣味,假使不做哲學史而做哲學家傳,以深奧之理集在平常事實之中,讀者便不覺其難解。因可以明了彼時之許多事情,與此種哲學如何來歷?發(fā)生如何結果,自能感覺哲學與人事之關系,增加不少常識。哲學如此,其余方面亦然。專門人物普通化,專門知識普通化,可喚起多數讀者研究學問之精神,注重歷史之觀念。二是事業(yè)都在人為,故歷史上有許多事件,以年代或地方或性質支配,都有講不通者;若集中到一二人,以一線貫串散漫之事跡,讀者必易理會?!盵1]612此外,許壽裳還將《傳記研究》中提出的這些觀點在《史記》《漢書》《三國志》等中國古典傳記文學中找到實例支撐,使《史記》《漢書》《三國志》等中國傳統(tǒng)的史傳文學既具有傳統(tǒng)史傳的史學性,又具備現代傳記文學觀的文學性,極大地豐富了傳記文學的內涵。

      總之,許壽裳的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體系構建主要是在史學范圍內展開,強調傳記的史學性,注重歷史的變遷,而非純“文”的形式,推崇司馬遷傳記寫作的開創(chuàng)性成就。許壽裳認為《史記》具備“通史觀念”,視其為正史,認為司馬遷和孔子類似,指出:“正史之體,備于太史公,而自稱擇其言尤雅者,則與孔子相類。孔子以后,歷史與神話分途;史遷以后,則正史與小說分途也。”[1]657許壽裳在承續(xù)章學誠、梁啟超和胡適傳記觀的基礎上,提出傳記具有史學性和文學性二重屬性,對傳記文學的作傳對象、原則和方法作了明確闡釋,逐步形成自己獨有的傳記文學觀,為后世開展傳記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借鑒和范例。

      二、許壽裳的中國傳記史觀變遷過程

      現代傳記文學是在19世紀后期西學東漸之后,在審視中國古典傳記文學、中國傳統(tǒng)史傳文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中國古典傳記向現代傳記的嬗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梁啟超‘新史學’開始的理論探索和寫作嘗試時期,其主要的代表是梁啟超、胡適、魯迅與郭沫若。第二個階段是傳記文學自覺的倡導階段,其主要的代表是梁遇春、郁達夫、茅盾和阿英。第三個階段則是中國傳記文學研究的全面展開和理論的建構階段,其代表人物有許壽裳、林國光、朱東潤、鄭天挺、許君遠、孫毓棠、戴鎦齡、寒曦、湘漁和沈嵩華等。”[4]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傳記文學中較為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為改良者和革命者所作,梁啟超的出現為20世紀初期的傳記文學寫作帶來了新的理論和實踐,真正完成了傳記的革新。梁啟超的傳記,既仿效西方傳記之體,又學司馬遷之法,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傳記的寫作模式,采用半文半白的“新語體文”的文體進行傳記寫作,開創(chuàng)了傳記文學的新體式,促進了傳記觀念的變革。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指出,該書“全仿西人傳記之體,載述李鴻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論斷”[5]。梁啟超對中國傳記由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對傳記文學的理論研究上,在《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和《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傳記理論著作中,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專傳”概念,堅持傳記的實錄精神和真實性原則,注重傳記的史學性質,對研究傳記文學的轉型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果說梁啟超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促進了中國傳記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那么胡適則主要從理論上推動了傳記文學的現代轉型。胡適比較中西方傳記的差異,引入西方文學觀念,提出“傳記文學”的概念,重新界定傳記文學,強調傳記的文學性,讓傳記文學的概念有了新的內涵。胡適認為:“吾國之傳記,惟以傳其人之人格(Character)。而西方之傳記,則不獨傳此人格已也,又傳此人格進化之歷史(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盵6]

      傳記文學的自覺倡導階段,即傳記文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梁遇春在承續(xù)前人胡適所提出的傳記理論和在魯迅、郭沫若傳記寫作實踐的基礎上,完善了“傳記文學”概念。梁遇春和胡適一樣強調傳記的文學性,將傳記由歷史范疇引入文學范疇。此外,郁達夫也強調傳記的文學性。郁達夫對傳記文學性的堅持主要表現在其《傳記文學》和《什么是傳記文學》等有關傳記文學理論的文章中。

      五四以后,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發(fā)展不僅表現在自傳創(chuàng)作所取得的成果,還表現在評傳創(chuàng)作的繁榮,代表性的作家有朱東潤和許壽裳,他們二人在傳記寫作實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是中國傳記發(fā)展史上第一部運用現代傳記方法撰寫的傳記文學作品。朱東潤堅持中國傳統(tǒng)史傳所追求的實錄原則,講求傳記的史學性,同時又學習西方現代傳記的寫作技巧,運用文學的表達方式,為中國現代傳記的發(fā)展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許壽裳的傳記寫作主要集中在1940年代。許壽裳為先師章太炎撰寫了《章炳麟傳》,為先師宋恕撰寫了《〈宋平子先生評傳〉序》《宋師平子先生留別求是書院諸生的八首詩》,為摯友魯迅撰寫了《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魯迅的思想與生活》。此外,許壽裳還著有《蔡孑民先生的生活》《俞曲園先生的思想》和《李慈銘〈秋夢〉樂府本事考》等傳記文章,對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代傳記文學理論的生成史、發(fā)展史清楚地表明:許壽裳比較準確地把握了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特性,對中國現代傳記的源流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梳理中國現代傳記的發(fā)展脈絡可知,梁啟超主要是從史學的角度開展傳記研究;胡適雖提倡傳記的文學性,但在傳記寫作實踐和對傳記本質屬性的理解上始終沒有脫離史傳的范疇;朱東潤雖然認識到傳記的文史特性,但在傳記寫作實踐中仍注重史傳方法的運用,堅持史傳的實錄原則;郁達夫、茅盾和阿英的出現表現出對傳記的文學性的自覺。許壽裳則與他們不同,他認為:“梁、胡二氏,止知注重傳記之體制,而略于其歷史的發(fā)展。吾今所述,與之稍異,以為傳記體裁,代有變遷,演進之跡,歷歷可征?!盵1]586他從不拘泥于傳統(tǒng)史傳的固有模式,也不仿效前人照搬西方傳記之體,而是審視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史傳,吸收其中蘊含的精華,從而準確地把握了傳記的文學特性。許壽裳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不僅在于他準確把握了傳記的文學特性,還在于他以發(fā)展的眼光將西方傳記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史傳的精華融入自己的傳記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傳記文學理論體系。

      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史學性—文學性—文史兼?zhèn)潆p重屬性的歷史演進過程。從梁啟超提出“新史體”——倡導從史學的角度運用半文半白的“新語體文”的文體撰寫傳記到胡適對中西方傳記的差異進行比較,重新界定“傳記文學”的概念,再到梁遇春、郁達夫、茅盾、阿英等作家用文學表達的方式撰寫傳記,堅持傳記的文學性,最后到許壽裳、朱東潤提出傳記具有文史性質,中國現代傳記作家對傳記史學性和文學性的認識不斷深化,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發(fā)展脈絡不斷明晰。

      三、許壽裳的傳記理論的文學史地位

      1940年代開始,無論是對傳記文學的史學性、文學性的認識,還是在具體的實踐中,中國傳記文學都已進入全面展開和理論建構階段。許壽裳和朱東潤是這一時期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們都認為傳記既具有“史”的性質,也應具備“文”的闡述方式。朱東潤在借鑒西方傳記文學理論的基礎上,認為“傳記文學”這一名稱應改為“傳敘文學”,堅持傳記文學的史學性和文學性,指出“傳敘文學是文學,然而同時也是史;這是史和文學中間的產物”,強調“傳敘文學是史,但是和一般史學有一個重大的差異。一般史學底主要對象是事,而傳敘文學底主要對象是人”[7]。同時期的許君遠也認為傳記既具有史學性,又具有文學性。他在《論傳記文學》中明確指出傳記文學的性質是“介乎歷史與小說之間,寫傳記的手法也和寫歷史寫小說為近”[8],將傳記和小說緊密結合在一起。

      目前,研究界一般認為朱東潤首先提出傳記具備文學性和史學性這二重屬性。朱東潤在1941年發(fā)表了《傳敘文學與人格》《關于傳敘文學的幾個名辭》和《傳敘文學與史傳之別》,在1943年發(fā)表了《論自傳及法顯行傳》,從這幾篇有關傳敘文學的理論言說文章中,人們可以窺見朱東潤從傳統(tǒng)史學和現代文學的角度撰寫文史兼?zhèn)涞膫饔浳膶W作品,使傳記具有了史學性和文學性這兩重屬性。朱東潤提出的傳記具有文史雙重屬性的理論新見,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被認為是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開拓者。事實上,許壽裳在1940年《讀書通訊》第3期上發(fā)表的一篇名為《談傳記文學》的理論文章中就已經認識到傳記具有文學性和史學性這二重屬性。許壽裳指出:“上古時代,史傳和神話傳說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然不免帶有神話傳說的性質,而神話傳說之中,也往往含有史實?!?此外,許壽裳在1940年任職華西協和大學期間就已開設“中國傳記研究”課程,其講授內容現已收錄于《許壽裳遺稿》第二卷;而朱東潤開設“傳記文學”專題課程的時間則是在1947年任職無錫國專期間。因此,無論是從二人傳記理論文章的發(fā)表時間,還是從講授傳記文學理論研究課程的時間來看,許壽裳對傳記文學性和史學性這二重屬性的認識都要先于朱東潤等人。

      探討傳記的史學性質和文學性質、中國傳統(tǒng)史傳和現代傳記文學觀的關系是認識許壽裳文學史意義的一個重要論題。中國傳統(tǒng)史傳為現代傳記文學觀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實例支撐,而現代傳記文學觀的產生不僅受到了西方傳記文學理論的影響,也離不開中國古代文論的熏陶,二者相輔相成。許壽裳的文學史意義在于將傳記的史學性質和文學性質較好地結合起來,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史傳與現代傳記文學觀的承傳關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傳”和“傳記”的闡釋上。在收錄于《許壽裳遺稿》第二卷中的《傳記研究》部分,許壽裳就對“傳”和“傳記”的起源進行過梳理和考證,不僅引用了《文心雕龍》《史通》和《文史通義》等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的觀點,還吸收了章太炎甲骨文研究中對“傳”和“傳記”的字源考證成果。二是許壽裳的傳記文學觀深受中國傳統(tǒng)史傳的影響。通過《許壽裳遺稿》第二卷中收錄的《傳記研究》《中國傳記發(fā)展史》和《傳記研究雜稿》等傳記文章可知,許壽裳的傳記觀和理論支撐皆來自《史記》《漢書》《三國志》等中國傳統(tǒng)史傳。他在1940年發(fā)表的《談傳記文學》一文中關于傳記文學的種類和發(fā)展趨向的論述,其立論依據依然來自《史記》《莊子》《論語》《晏子春秋》和《大戴記》等中國傳統(tǒng)典籍。

      總之,許壽裳的文學史意義,不僅在于先于朱東潤等人提出傳記的文史雙重屬性,更是將中國傳統(tǒng)史傳與現代傳記文學理論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文學史價值。對傳記性質的理論探索,不僅在于他認識到傳記既具有史傳所講究的史學性,也具有小說式書寫的文學性,還先于朱東潤提出傳記具備文史雙重屬性,以發(fā)展的眼光和寬廣的視野準確把握了傳記的文學特性。他既學西人傳記之體例,又吸傳統(tǒng)史傳之精華,強調傳記作者的主體性,提出自己的傳記新見,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然而,受過傳統(tǒng)考據學、訓詁學、小學、經學、文字學等傳統(tǒng)國學訓練的許壽裳,雖然認識到了傳記的文史雙重屬性,但在具體的傳記實踐中仍側重于堅持傳記的史學性,講求傳記的實錄原則,較少文學性的描述,理論觀念和實踐的不統(tǒng)一也成為其傳記寫作中的一點不足。許壽裳在《章炳麟傳》中,有理有據地將章太炎革命元勛和國學大師的形象呈現在紙上,并對章太炎晚年的生活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和考證,其中沒有文學性語言的書寫,而是史傳講求的實錄敘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許壽裳本人過于推崇傳記的史學性質,忽略了傳記的文學性質,造成他撰寫的傳記文學作品存在史學性過于濃厚而文學性不足的缺陷,其傳記文學觀和傳記寫作實踐中存在的沖突仍值得后來者進一步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四、結語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現代傳記的全面展開和理論建構階段,是中國古典傳記向現代傳記轉型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中西傳記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的傳記理論和傳記實踐不僅承續(xù)了中國古典史傳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記觀,還引入西方先進的傳記理論,將中國古典傳記中蘊含的史學性與西方現代傳記中倡導的文學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提出符合時代發(fā)展的中國現代傳記文學觀,從而創(chuàng)作出集中西方優(yōu)秀傳記思想于一體的一部部傳記傳世之作,為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許壽裳作為這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傳記文學理論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他在梁啟超和胡適傳記觀的基礎上認識到傳記文學具有史學性和文學性這二重屬性,并在史的范圍內對傳記的對象、作傳原則、作傳方法和傳記發(fā)展脈絡作了詳細闡釋和梳理;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史傳和現代傳記文學的關聯,沒有完全取法梁啟超和胡適的傳記觀或西方傳記理論,而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傳記新見;強調傳記具有修養(yǎng)人格、增加做事經驗、把握歷史主動、發(fā)揚民族主義等方面的作用。因此,許壽裳在傳記理論方面的開拓性成就,以及為傳記文學研究和傳記教學方面所作的貢獻,為研究傳記的源流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同時也讓世人重新認識到作為著述家的許壽裳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這在中國現代傳記文學發(fā)展史、中國現代文學發(fā)展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都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猜你喜歡
      許壽裳史傳傳記文學
      一個學生的課堂
      詩人寫詩人的長篇傳記文學《峭巖傳——青銅的天空》出版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撈:有個小白律師溫暖了涼薄
      58年前朱東潤先生的預見
      傳記文學(2019年10期)2019-11-12 13:56:19
      異彩紛呈:傳記文學研究70年
      傳記文學(2019年10期)2019-10-18 10:02:52
      清末公共輿論中的權力運作機制管窺
      從讀者角度看史傳文學中虛構存在的合理性
      青春歲月(2016年4期)2016-08-04 05:33:50
      《文心雕龍?史傳》矛盾的紀實觀及原因
      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傳記文學英漢翻譯中的應用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5
      魯迅:什么是真正的粉絲
      百家講壇(2016年1期)2016-02-15 19:06:46
      宁国市| 霍林郭勒市| 宁城县| 五台县| 孝感市| 平顶山市| 英吉沙县| 江达县| 习水县| 利辛县| 化州市| 清水县| 石阡县| 天峨县| 卫辉市| 大城县| 桦川县| 苍南县| 淳安县| 财经| 巫溪县| 敦化市| 抚宁县| 井研县| 赞皇县| 宁河县| 清苑县| 顺义区| 姚安县| 上思县| 斗六市| 琼结县| 高平市| 共和县| 依安县| 东兰县| 沾益县| 扎赉特旗| 鹤峰县| 泌阳县| 六枝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