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湯樂梅
數學核心經驗是幼兒園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教師多采用材料、環(huán)境作為支撐,幫助幼兒感知數學知識,獲得數學核心經驗。但在習得教育中,教師存在側重教學操作準備、忽視幼兒學習過程的情況,這會影響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習得的實效性。而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減少繁雜的準備工作,強化幼兒學習過程,化抽象為形象,便于幼兒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基于此,我們接下來將就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如何培養(yǎng)大班幼兒在生活活動、集體教學活動、游戲活動中的數學核心經驗進行分析探討。
利用信息技術,挖掘生活活動中的數學
幼兒的年齡較小、經驗較少,其對事物、知識的接受側重于形象思維方面,對于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學習常常是被數學學習材料所吸引的。因此,為了進一步調動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趣味情境的創(chuàng)設。相較于常見的學習材料,信息技術能夠提供的素材更多,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更豐富,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其主動性,在此過程中實現數學核心經驗的有效培養(yǎng)。如在生活活動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幼兒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多媒體屏幕呈現幼兒整理圖書的活動,并展示不同尺寸、不同顏色的書籍,讓幼兒進行觀察、思考如何對圖書進行整合與分類。有的幼兒會根據書籍的大小屬性進行匹配分類,有的幼兒會根據書籍的顏色屬性進行匹配分類,他們將書籍分成了不同的集合。隨后,教師以動畫演示的方式將幼兒整理圖書的思路進行動態(tài)化的展示,讓幼兒理解同樣的物體有多種分類方法,由此強化幼兒的“集合”核心經驗。
又如,教師在課堂上用尺子對五名幼兒的身高進行測量,這是直接關乎幼兒個體的活動,幼兒會更有興趣配合。接著,教師將所測量的身高數據輸入電腦軟件,一一對應幼兒的名字,然后讓其他幼兒對五名幼兒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你能按照身高對同學進行排列嗎?”其他幼兒依照遞增模式對五名幼兒的位置進行排列,排列完后教師對電腦中記錄的數據進行同樣規(guī)則的排序,再引導幼兒認識身高與數的關系、數與數的關系等,這一過程使得數學知識實現了抽象與形象的相互轉化,使幼兒習得了“模式”“數概念”“比較與測量”等核心經驗。
利用信息技術,挖掘集體教學中的數學
信息技術使教育資源得以共享,海量的、多樣的教育資源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檢索出來,為教師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更多選擇。在幼兒園數學核心經驗的培養(yǎng)中,教師可以通過優(yōu)質資源搜集滿足幼兒多元的學習需求,為其學習效果的增強提供保障。在集體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數學知識資源,以“模式”核心經驗培養(yǎng)為例,教師可檢索社會領域資源,尋找可作為“模式”核心經驗培養(yǎng)的素材。如某地舉辦節(jié)日慶典活動,在路邊懸掛了彩色小旗進行點綴,其所掛彩旗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這時教師就可以將這些元素提煉出來呈現在課件上,讓幼兒觀察,先引導幼兒識別,如“你能觀察到不同顏色的旗子在重復出現嗎?”;再引導幼兒復制,如“你能排列一個相同的模式嗎?”;接著引導幼兒進行擴展,如“彩旗接下來會出現什么顏色呢?”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從模式中把握規(guī)律,促使幼兒的思維認知從實物到形象再到抽象,增強幼兒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可將這種認知延伸到搭積木的實踐游戲活動中,讓幼兒依照模式化的序列擺放不同顏色的積木,實現一種模式向一種表征形式的轉化,進一步強化幼兒對“模式”核心經驗的掌握。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幼兒的核心經驗是不斷積累的,且核心經驗的培養(yǎng)過程是持續(xù)性的。為了促使幼兒建構知識聯(lián)系、靈活遷移經驗,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在后續(xù)教學中根據幼兒已有經驗明確其可習得的經驗,并為幼兒的經驗回顧提供參考。在科學領域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可以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好奇心,讓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思考中將學習過程與結果適當表達出來。如教幼兒計數時,可以將幼兒口頭數數、按物點數、說出總數、按數取物這個計數能力發(fā)展順序中各階段的學習情況記錄下來,然后在之后的序數教學、數組成概念教學、加減運算教學中進行重復呈現,從而調動幼兒的知識記憶,使其在回憶的基礎上更快地理解與掌握新知識,提升新經驗,在此過程中幼兒“數概念與運算”的核心經驗得到有效培養(yǎng)。
利用信息技術,
挖掘游戲活動中的數學
教育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與師幼、幼幼間的互動有關。在教師與幼兒能多交流、幼兒能給予教師反饋的前提下,教育氛圍得到優(yōu)化,知識的傳授自然也更有效?;诖?,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開發(fā)多樣化的教學游戲活動,促使幼兒的學習互動得到增強,并形成數學核心經驗的自主構建意識。如教師可將搭積木的游戲活動轉化為多媒體課件形式的互動游戲,讓幼兒通過點擊、拖拽多媒體屏幕上的積木,實現積木的搭疊。當幼兒完成搭疊后,教師可利用圖形識別與抽象摳圖功能分別展示所搭積木不同面的圖像,引導幼兒對三維立體積木和二維平面圖進行對照觀察,讓幼兒以小組方式討論積木不同面分別對應什么樣的圖形,并對回答正確的小組予以游戲獎勵,在這樣的游戲互動中培養(yǎng)幼兒“幾何與空間”的核心經驗。
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等立體圖形進行直觀呈現,讓幼兒能夠通過點擊屏幕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些圖形,并設計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多媒體屏幕上畫線操作,將各種圖形分為相同的兩部分,借此引導幼兒理解圖形的對稱性,認識等分圖形,增強其對幾何圖形特征的了解,為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教師還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幼兒設計表面積填充游戲,如給出不同圖形的立方塊,讓幼兒通過點擊、拖拽屏幕畫筆將立方塊的表面填充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再展示給其他幼兒看,這個過程促使幼兒進一步理解圖形面積、表面積的測量意義,培養(yǎng)了幼兒“空間測量”的核心經驗。
在幼兒園階段培養(yǎng)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是貫徹學前教育新理念、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習得數學核心經驗可以為幼兒未來的學習發(fā)展奠定基礎。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的發(fā)展,數學核心經驗培養(yǎng)中教師的教學問題日漸凸顯,主要表現在對幼兒學習過程的忽視上。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實現高質量的“教”,幫助幼兒實現高效的“學”,并在生活活動、集體教學活動和游戲活動中切實培養(yǎng)幼兒集合與模式、數概念與運算、比較與測量、幾何與空間等數學核心經驗,實現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的數學教育目標。結合生活中的數學元素,促使幼兒積極調動已有的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思維的過程,讓幼兒體會到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注:本文系2022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實踐研究》(立項號為:AH202209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