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虛擬教研室的高校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建設

      2024-06-03 00:50:13袁婧翟雪松吳飛李艷
      現(xiàn)代教育技術 2024年5期
      關鍵詞:復合型人才人工智能

      袁婧 翟雪松 吳飛 李艷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新興職業(yè)的不斷涌現(xiàn),社會對復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院校亟需創(chuàng)新教學組織形式,促進教學資源共享與學科交叉融合。為此,各級教育部門積極推進虛擬教研室建設,探索人工智能專業(yè)建設新模式,產生了一系列優(yōu)秀案例。基于此,文章以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虛擬教研室為例,深入剖析其建設經驗與啟示。研究發(fā)現(xiàn),浙江大學以知識點為核心組織教學資源,通過創(chuàng)新微專業(yè)與微認證、研發(fā)特色教材與課程資源、搭建科教實訓平臺、組織開展師資培訓等方式,有效促進了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融合,實現(xiàn)了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為復合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有力支撐。文章的研究對于推動虛擬教研室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并可為高校人工智能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提供參考。

      關鍵詞:虛擬教研室;人工智能;AI+X;微專業(yè);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24)05—0123—11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24.05.013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AI)的快速發(fā)展及其在各行各業(yè)的深度融合應用,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發(fā)展AI提升到了戰(zhàn)略高度,以期推動社會變革和產業(yè)升級[1]。例如,在2024年我國兩會期間,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諸多代表紛紛提出培養(yǎng)特定行業(yè)中應用AI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具有緊迫性;全球眾多高等教育機構也已將具備AI應用能力的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納入教育規(guī)劃[2]。而AI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建設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對此,高校要主動適應智能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依托智能平臺開設“AI+X”微專業(yè),培育學生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使其能夠綜合運用AI技術與專業(yè)知識去解決特定領域的實際問題[3]。

      為了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推動高校教育教學變革,尤其是更好地開展新興專業(yè)建設,促進教師主動適應智能時代的變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21年發(fā)布《關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的通知》[4],提出了開展高校虛擬教研室建設的行動計劃,并于2022年先后批準了657個高校虛擬教研室試點(網址:http://vtrs.hep.com.cn/),鼓勵開展專業(yè)建設類、課程(群)教學類、教學研究改革專題類三種類型的虛擬教研室建設[5][6]。虛擬教研室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組織形式,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整合校內外優(yōu)質教學資源,有助于構建良好的教學科研生態(tài)[7],對于推動具有交叉特點的人工智能專業(yè)建設尤為重要。

      為深入探索虛擬教研室與AI專業(yè)融合發(fā)展的有效策略和實施路徑,本研究以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虛擬教研室為例,深入分析其在創(chuàng)新微專業(yè)與微認證、研發(fā)系列教材與在線課程、搭建科教實訓平臺、組織開展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并提煉出虛擬教研室建設的重要啟示,以期為我國高校推進AI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借鑒。

      一 建設背景

      1 全球人工智能發(fā)展趨勢與國家戰(zhàn)略需求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在國家層面構筑AI發(fā)展戰(zhàn)略,并通過頂層設計加強AI人才培養(yǎng)和產業(yè)發(fā)展,其中,歐美發(fā)達國家特別注重制定明確的AI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以保持其在該領域的領先優(yōu)勢[8]:一方面,增設專項經費投入,以保障AI人才培養(yǎng)的可持續(xù)性。例如,2019年,美國政府發(fā)布“美國人工智能倡議”[9],提出在未來5年內投入近10億美元用于AI研究和教育,支持從K-12到博士后各個階段的AI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2019年,英國政府發(fā)布《國家人工智能戰(zhàn)略》[10],計劃在2030年前培養(yǎng)2000名博士生從事AI研究,并為高校開設AI碩士課程提供經費支持;2020年,德國聯(lián)邦政府發(fā)布《人工智能戰(zhàn)略》[11],提出在2025年前投入50億歐元支持AI研發(fā)和應用,加強AI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鼓勵高校設立AI相關專業(yè)和研究中心。另一方面,開辟多元協(xié)同合作機制,提升了AI人才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性。例如,2023年,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發(fā)布“國家人工智能研發(fā)戰(zhàn)略計劃2023年更新”[12],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公私合作伙伴關系,開展國際協(xié)作,培養(yǎng)多樣化、具有競爭力的AI人才隊伍,推動負責任的AI創(chuàng)新和應用。

      與此同時,我國也在積極謀劃智能時代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和AI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的AI創(chuàng)新中心,在全球AI治理體系構建中發(fā)揮引領作用[13]。然而,我國AI人才供給與產業(yè)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表現(xiàn)為AI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增量有限,遠未滿足智能時代對AI人才的迫切需求[14]。為此,國家層面要鼓勵更多高校將培養(yǎng)AI創(chuàng)新復合型人才作為首要任務,以縮小人才供需差距,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對AI人才的強烈需求[15]

      2 高等教育變革與人工智能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高校是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力量。為響應國家戰(zhàn)略性發(fā)展的要求,我國高校積極推進以AI為主軸的學科建設,加速AI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16]。然而,多數(shù)高校在AI專業(yè)建設中仍以傳統(tǒng)計算機科學專業(yè)為主導,開設的課程也多局限于偏算法層面的AI技術內容,尚未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僅具備計算機操作技能和傳統(tǒng)AI學科知識的畢業(yè)生,難以滿足各行各業(yè)對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別是新興的生成式AI技術對師資素養(yǎng)和專業(yè)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大量兼具跨學科知識儲備和應用技能的復合型教師。在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的AI專業(yè)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方面,也需要與時俱進地吸收最新技術要素和多學科內容[17]。面對這些挑戰(zhàn),高校必須進一步深化AI專業(yè)的內涵建設,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構建動態(tài)優(yōu)化的課程體系,以培養(yǎng)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的AI復合型人才[18]。

      3 虛擬教研室建設與人工智能專業(yè)發(fā)展的契合點

      高校在AI專業(yè)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為師資短缺、課程和教材更新不足等。而虛擬教研室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提供了可能路徑:虛擬教研室能夠有效整合優(yōu)質教學資源,促進知識融合與創(chuàng)新,組建靈活的師資隊伍,滿足交叉專業(yè)的教學需求[19]。另外,虛擬教室的開放性突破了傳統(tǒng)時空和學科的限制,促進了不同院校教師之間的協(xié)同教學、多學科融合、資源共享,從而拓寬了他們的專業(yè)視野[20]——這些優(yōu)勢使虛擬教研室成為推動跨學科專業(yè)建設、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力量。

      通過梳理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首批、第二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可以看出:新工科類虛擬教研室占比較高(40%),但僅有17個虛擬教研室與人工智能有關(如表1所示)。其中,浙江大學建設了2個AI相關的虛擬教研室,分別聚焦專業(yè)發(fā)展和課程教學。深入分析浙江大學的虛擬教研室建設案例,對于推動AI領域的教學資源共享與協(xié)同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

      二 建設思路

      浙江大學是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單位之一,其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虛擬教研室依托計算機學院2020年創(chuàng)建的AI+X微專業(yè)教研中心而建。該虛擬教研室的成員構成具有產學研結合的特點:成員既有來自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流高校的專家學者,也有來自華為、百度等知名科技企業(yè)的管理者和技術研發(fā)人員,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編輯;成員的學科背景也充分考慮了計算機、人工智能、電子與信息工程等基礎應用學科的覆蓋面。該虛擬教研室創(chuàng)設了“教材建設、課程共享、平臺增效”三位一體的建設模式:“教材建設”重在育人理念、培養(yǎng)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引領課程和平臺的整體發(fā)展方向;“課程共享”圍繞教材建設的主要任務,充分發(fā)揮各方智慧,是解決各方問題的智庫,為平臺功能建設提供架構支撐;“平臺增效”是檢測教材建設和課程共享成效的實訓工具,推動“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實現(xiàn)知行合一[21]。三者相輔相成,共同突破傳統(tǒng)專業(yè)局限,探索學科交叉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融合。具體來說,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虛擬教研室的建設思路主要包括:

      1 依托AI+X微專業(yè)建設,拓展人才培養(yǎng)途徑

      虛擬教研室通過與產業(yè)集群合作共建AI+X微專業(yè),依托產業(yè)集群中各細分領域的實際需求,為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提供人工智能核心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的機會,培養(yǎng)具備復合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的交叉型人才。通過微認證(Micro-credential)項目,開展應用導向和問題導向的培養(yǎng),將產業(yè)實踐與教學深度融合,培養(yǎng)能夠適應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22]

      2 建設AI+X優(yōu)質共享資源,推動資源開發(fā)共享

      虛擬教研室通過校際合作,系統(tǒng)規(guī)劃并編寫系列AI+X教材。教材的內容創(chuàng)新點體現(xiàn)在:一方面,突出交叉領域基礎理論和前沿應用知識,并輔助開發(fā)相應的配套視頻;另一方面,制定資源開發(fā)標準,建立資源共享機制。而推動內容的動態(tài)更新迭代,鼓勵適宜的教學內容向全國高校開放共享,可為AI+X人才培養(yǎng)提供更為開放、可持續(xù)的支持。

      3 優(yōu)化AI+X科教創(chuàng)新平臺,打造開放創(chuàng)新社區(qū)

      虛擬教研室以智能科教與實訓平臺為依托,開源開放的算法、模型和數(shù)據(jù)等資源,提供豐富的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和工具,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實踐實訓應用能力?;贏I+X科教創(chuàng)新平臺,虛擬教研室還建有領域知識庫、計算資源池和能力測試標準體系,致力于打造跨學科、開放融合的創(chuàng)新社區(qū)——此創(chuàng)新社區(qū)不僅能夠激發(fā)師生的探索興趣,而且有助于打通理論知識學習、課程具體實踐、行業(yè)解決方案應用和產品落地的全過程。

      4 加強AI+X師資培訓,提升教學科研能力

      虛擬教研室開展以教師成長為核心的、系統(tǒng)性的AI+X師資培訓,除了講授學科領域的前沿內容,還提供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等方面的培訓,以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虛擬教研室創(chuàng)新“問題+方案”的教研形態(tài),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科局限,探索了學科交叉匯聚的教研模式,并以問題解決為驅動,促進不同學科教師進行交流與合作,全面提高教師的問題導向意識和協(xié)作解決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 建設實踐

      依托上述建設思路,浙江大學開展了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虛擬實驗室的建設實踐,主要內容如下:

      1 創(chuàng)新微專業(yè)與微認證,培養(yǎng)AI+X復合應用人才

      開設微專業(yè)、提供微認證,是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趨勢。AI微專業(yè)課程教學通常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其內容既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又緊密對接社會需求,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一個創(chuàng)新方向[23]。微認證是一種基于技術的創(chuàng)新學習模式[24],以微證書形式認證完成特定的學習要求,為終身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和靈活的學習路徑[25]。微認證時間相較于傳統(tǒng)學歷教育更為緊湊,可在短期內通過模塊化和項目化教學傳授給學習者一些具體的知識技能,彌補行業(yè)亟需人才的缺口[26]。

      2021年,我國六所高校(即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與企業(yè)(包括華為、百度、商湯等)共同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育人聯(lián)合體”,推出AI+X微專業(yè)培養(yǎng)項目。該項目采取“共建共選、學分互認、證書共簽和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27],以期培育出能在AI領域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人才。AI+X微專業(yè)設置了完整的學習鏈路,如圖1所示。根據(jù)培養(yǎng)方案,AI+X微專業(yè)學習者需要在1~2年內,通過修讀五類(不少于7門)課程,獲得至少12個學分,并有機會參與線下實訓課,最終獲得由五所高校聯(lián)合簽發(fā)的微專業(yè)證書。

      AI+X微專業(yè)學習鏈路的設計突出產教融合和學科交叉,是微專業(yè)建設的一種有效實踐。首批針對非計算機科學專業(yè)學生開放的微專業(yè)項目,面向六所高校招收300名學生,提供14門課程。AI+X微專業(yè)采用在線課程與線下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線上線下融合。首批學員中有66名完成了12學分的學習,獲得了六所高校聯(lián)合頒發(fā)的“AI+X微專業(yè)輔修證書”[28]。

      2 研發(fā)特色人工智能教材和課程,支撐AI+X復合人才培養(yǎng)

      研發(fā)特色人工智能教材和課程既是專業(yè)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自2019年起,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的核心成員已積極參與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科書”的編纂工作。該系列教材包括25本理論技術相關書籍和11本實操指導書籍,涵蓋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行業(yè)應用、倫理安全等多方面內容,強調AI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復合人才培養(yǎng)[29]。為推廣優(yōu)質教材資源,出版社配套發(fā)布了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的在線開放課程,并在相關在線學習平臺發(fā)布。同時,浙江大學AI+X微專業(yè)教學研究中心也針對AI細分領域,積極開發(fā)“通識+專業(yè)”的在線微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習階段、不同應用需求的學習者。其中,通識類在線微課程聚焦科普理論層面的知識學習和行業(yè)場景,包含“人工智能通識導論”“人工智能導論:模型與算法”“設計思維與創(chuàng)新設計”“大數(shù)據(jù)可視化”等國家一流課程;專業(yè)類在線微課程聚焦實踐層面的技術學習及其應用,包含“零基礎學Java語言”“程序設計入門——C語言”等國家精品開放課程。此外,浙江大學AI+X微專業(yè)教學研究中心還推出了“人工智能編程框架”“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等微專業(yè)共享課程。

      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打破了傳統(tǒng)教材中編撰者、教師、學生三方的割裂狀態(tài),并通過開展論壇、沙龍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深化了師生對教材體系、編輯目標的理解。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該虛擬教研室先后協(xié)助組織了六期“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編談”系列專題線上論壇,共吸引超過120萬在線觀眾[30]。該論壇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邀請教材主編解讀教材內容和前沿知識,促進科教協(xié)同和產教融合。這些教材和課程的建設,旨在打造一個涵蓋前沿知識、實現(xiàn)交叉融合的中國特色人工智能教材課程體系和育人生態(tài),為培養(yǎng)各類復合應用型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全面支撐[31]

      3 搭建科教與實訓平臺,賦能AI+X復合人才培養(yǎng)

      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不僅致力于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還積極搭建教學增效平臺——“智?!毙乱淮斯ぶ悄芸平唐脚_(下文簡稱“智海平臺”,網址:https://www.aiplusx.com.cn/),以賦能AI+X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智海平臺”依托MindSpore、ModelArts等國產AI軟硬件,為學生提供開發(fā)算子庫和應用場景模型的機會,并開源相關案例、算法、模型、數(shù)據(jù)和應用場景?!爸呛F脚_”不僅提供虛擬教研環(huán)境,發(fā)布數(shù)字化教材、課程和學習資源,還支持模擬實際教學場景和多人協(xié)同教學[32]。此外,“智海平臺”還依托智慧教室、虛擬實訓室等產品,拓展了AI助教、自動批改等功能,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優(yōu)化用戶體驗。2023年8月,“智海平臺”發(fā)布“智海-三樂”AI教育大模型,通過教材建設、課程共享和平臺支撐,為“人工智能引論”課程教學提供數(shù)字化、智能化賦能[33]。

      作為“智海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Mo平臺”(網址:https://momodel.cn/)提供開放在線課程和虛擬仿真實訓功能,構建了完備的AI編程課程體系,并采用項目驅動法,強調動手實踐(如圖2所示)?!癕o平臺”設置了競賽機制進行學習評估,擁有在線編程環(huán)境,已吸引超10萬用戶注冊,并已舉辦50余場編程競賽[34]?!爸呛F脚_”打造了較為完整的AI教育生態(tài),并持續(xù)開發(fā)創(chuàng)新產品,豐富課程資源和教學模式?!爸呛F脚_”與“Mo平臺”融合了虛擬教研服務和編程技能實訓,分工明確、優(yōu)勢互補,通過深度協(xié)作和資源整合,共同推動AI+X科教事業(yè)發(fā)展。

      4 以教師全面成長為核心,組織開展多元化AI+X師資培訓

      教師成長不僅是業(yè)務知識的擴容,更包括教學技能的提升和成長社群的建設:①業(yè)務知識擴容方面,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針對不同學科的培養(yǎng)目標來組織開展師資培訓。例如,自2019年開始,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主辦了多屆“灰犀?!敝悄芗夹g特訓班,其針對精通航天工程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復合型工程師培養(yǎng),采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教材進行實踐教學,以支撐航天裝備智能化發(fā)展[35]。②教學能力提升方面,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為提升AI交叉學科領域教師的教學能力,聯(lián)合人工智能專家、行業(yè)協(xié)會和科技企業(yè),按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要求來設計人工智能教學模式。③成長社群建設方面,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qū)高校和教師的合作,針對中西部發(fā)展困境舉辦了專場論壇;通過推進AI專業(yè)建設,協(xié)同不同高校之間的合作與發(fā)展,促使不同高校教師在AI專業(yè)建設過程中利用各校優(yōu)勢實現(xiàn)互補,穩(wěn)固了教師成長共同體的建設。

      四 建設啟示

      當前,浙江大學開展的基于虛擬教研室的AI交叉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初步實現(xiàn)了產教深度融合、鏈條化培養(yǎng)、知識技能有機統(tǒng)一,對于推進我國AI+X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但作為新興的改革探索,該培養(yǎng)模式仍處于初期發(fā)展階段,其培養(yǎng)質量、師資隊伍、資源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本研究通過分析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建設的案例,歸納總結其帶來的有益啟示,以期為進一步推進AI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鑒。

      1 微專業(yè)和微認證設置: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建設的創(chuàng)新路徑

      浙江大學虛擬實驗室的建設實踐表明,設置微專業(yè)、開展微認證,可為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建設提供創(chuàng)新路徑和重要抓手。微專業(yè)與微認證的設置通過理論課程與項目實訓的有效結合,采用項目驅動教學法,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應用所學,實現(xiàn)產教深度融合[36]。這種人才培養(yǎng)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專業(yè)的限制,實現(xiàn)了知識的交叉融合與創(chuàng)新應用。

      要想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微證書的作用,就需得到國家層面甚至跨國層面的戰(zhàn)略支持,以解決高等教育機構難以單獨應對的政策和技術障礙[37]。參考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實踐,要想擴大微專業(yè)和微認證的影響力,就要更大范圍地開放AI微課程,并通過校際合作共享優(yōu)質資源,促進AI與各學科的交叉融合;同時,可以結合教育大數(shù)據(jù)的相關分析結果,來優(yōu)化微專業(yè)課程體系和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微認證的評價與管理機制,并與企業(yè)合作建立聯(lián)合認證機構,以提升微認證的社會認可度和影響力,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符合社會需求的AI復合型人才。

      2 課程與教材研發(fā):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建設的核心支柱

      在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起步階段,課程和教材的創(chuàng)新性研發(fā)顯得尤為關鍵。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聚焦于提供互聯(lián)互通的在線課程和綜合性教學資源,為AI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提供支持。該虛擬教研室匯聚了跨校的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平臺的優(yōu)勢,推行課程內容和教材的共同研發(fā),強化了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確保了AI專業(yè)建設的連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性。

      AI專業(yè)需構建一個集通識教育、專業(yè)基礎和實踐操作于一體的課程體系,以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并采用模塊化、項目化教學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38]?;诖?,參考浙江大學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實踐,教材開發(fā)宜追求系列化和模塊化設計,整合行業(yè)前沿和多學科知識,并協(xié)同打造開放教科書(Open Textbook),實現(xiàn)知識的共享和共同進步[39]。同時,要利用網絡課程、電子教材等學習資源和虛擬仿真、增強現(xiàn)實、虛擬現(xiàn)實等數(shù)字技術,采用翻轉課堂、混合彈性(HyFlex)教學模式等,來提高教學互動效率,支持個性化學習[40]。整體來看,科學的課程設置和數(shù)字資源建設,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順應AI技術與各領域融合的趨勢,有助于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高度一致。

      3 科教實訓平臺搭建: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建設的關鍵依托

      開放的科教實訓平臺,是人工智能專業(yè)建設的重要基礎。浙江大學推出了“智海平臺”和“Mo平臺”,打破了產教研界限,集資源共享、在線互動和一體化服務于一體,形成了高效的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這兩個平臺運用個性化推薦算法優(yōu)化學習體驗,并依托云計算、人工智能算法和沉浸式技術,為學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實訓環(huán)境。同時,浙江大學還通過這兩個平臺探索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立開放的資源共享機制,研發(fā)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工具,促進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yǎng)和產教深度融合。

      科教實訓平臺未來的發(fā)展,正朝著智能化與個性化的方向演進,其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精細化的學習服務?;诖耍瑓⒖颊憬髮W“智海平臺”與“Mo平臺”的建設經驗,科教實訓平臺需強化沉浸式學習體驗的設計,運用AR、VR等先進技術模擬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通過項目化教學整合理論與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以提升學習成效[41]。同時,科教實訓平臺還應配備完善的硬件設施、先進的軟件系統(tǒng)、規(guī)范的管理流程,并與企業(yè)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實踐機會。另外,穩(wěn)固的運營管理體系是保證實訓效果的關鍵。因此,在推動平臺開放共享的同時,更要關注其安全與倫理規(guī)范。

      4 跨??鐚W科師資培訓: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建設的戰(zhàn)略要義

      構建高素質的AI師資隊伍,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使命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石。當前,AI學科建設仍處于探索期,亟需匯聚不同領域的專家,形成學科共同體,強化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以促進專業(yè)的綜合發(fā)展。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專業(yè)通過人才共享機制、引入業(yè)界專才任教等舉措,組建了一支學術造詣深厚、產業(yè)視野開闊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借鑒浙江大學的做法,高校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可以應用新興技術和智能系統(tǒng),遵循智慧教育的理念,實施以人為本的人機協(xié)同教育模式,構建人工智能支撐的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以促進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42],為高質量人工智能教師的培訓打下堅實基礎。而生成對抗網絡、元宇宙等新技術的應用,更是為虛擬教研室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有利于開展跨??鐚W科師資培訓:①利用生成對抗網絡和元宇宙技術,虛擬教研室可以打造沉浸式的教學與研究環(huán)境,為教師提供直觀的學習和交流平臺[43];②開發(fā)人工智能教學輔助系統(tǒng)和AI助教,應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可以為教師提供個性化教學設計支持[44][45];③通過虛擬教研室開展在線課程和遠程教育研討,連接國內外高質量的師資和課程資源,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廣闊的專業(yè)發(fā)展路徑。

      五 結語

      本研究以浙江大學人工智能專業(yè)(AI+X方向)虛擬教研室為例,探究了其建設實踐,總結了其建設啟示。虛擬教研室打破了傳統(tǒng)學科壁壘,整合了跨學科優(yōu)質資源,構建了開放創(chuàng)新社區(qū),為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平臺;加強了人工智能師資隊伍的建設,優(yōu)化了人才成長環(huán)境,為國家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高校應充分認識虛擬教研室的獨特價值,進一步探索其應用模式,不斷完善相關功能,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但是,本研究的案例選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虛擬教研室的長期效果和運行機制還有待進一步考察優(yōu)化。未來可以擴大樣本,采用縱向研究設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完善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Chen X, Zou D, Xie H, et al. Two decad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ontributors, collaborations, research Topic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022,(1):28-47.

      [2]Bhutoria A.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India: A systematic review using a human-in-the-loop model[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2,3:100068.

      [3]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yǎng):數(shù)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1):52-6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的通知[OL].

      [5]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的通知[OL].

      [6]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二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名單的通知[OL].

      [7]戰(zhàn)德臣,聶蘭順,唐德凱,等.虛擬教研室:協(xié)同教研新形態(tài)[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2,(3):23-31.

      [8]Guenduez A A, Mettler T. Strategically constructed narrativ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at stories are told in government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licies?[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23,(1):101719.

      [9]White Hou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American people[OL].

      [10]UK Government. National AI strategy[OL].

      [11]Die Bundesregierung. Künstliche intelligenz (KI) ist ein schlüssel zur welt von morgen[OL].

      [12]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2023 update[OL].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OL].

      [14]浙江大學中國科教戰(zhàn)略研究院課題組.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報告(2022)[OL].

      [15]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OL].

      [16]崔金貴,馬瑩瑩.我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進展與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3,(6):31-39.

      [17]莫榮,戰(zhàn)夢霞,吳加富.人才藍皮書: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發(fā)展報告(202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21-60.

      [18]Southworth J, Migliaccio K, Glover J, et al. Developing a model for AI across the curriculum: Transform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landscape via innovation in AI literacy[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23,4:100127.

      [19]戰(zhàn)德臣,聶蘭順,唐德凱,等.虛擬教研室:協(xié)同教研新形態(tài)[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2,(3):23-31.

      [20]謝勁,何吉.“智能+”時代教研室的變革圖景:虛擬教研室——以清華大學“電路原理”課程虛擬教研室為例[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2,(5):102-109.

      [21]陳靜遠,吳韜,吳飛.課程、教材、平臺三位一體的“人工智能引論”育人基座能力建設[J].計算機教育,2023,(11):34-37.

      [22]吳飛,陳為,孫凌云,等.以知識點為中心建設AI+X微專業(yè)[J].科教發(fā)展研究,2023,(1):96-116.

      [23]朱雨萌,李艷,楊玉輝,等.智能技術驅動高等教育變革——《2023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的要點與反思[J].開放教育研究,2023,(3):19-30.

      [24]Alamri H A, Watson S, Watson W. Learning technology models that support personalization within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 Tech Trends, 2021,(1):62-78.

      [25]Varadarajan S, Koh J H L, Daniel B K.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icro-credentials for multiple stakeholders: Learners, employer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023,(1):13

      [26]Ahsan K, Akbar S, Kam B,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micro-credentials in higher educ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3,(10):13505-13540.

      [27]Wu F, He Q, Wu C. AI+X micro-program fosters interdisciplinary skills in China[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21,(11):52-54.

      [28]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國科學報:一張畢業(yè)證蓋6所高校的章,讓人有種莫名的感動[OL].

      [29]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首期《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編談》系列專題線上論壇成功舉辦[OL].

      [30]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教材主編談》系列專題論壇第一期將在線舉行[OL].

      [31]吳飛,楊洋,何欽銘.人工智能本科專業(yè)課程設置思考:厘清內涵、促進交叉、賦能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19,(2):14-19.

      [32]智海.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臺[OL].

      [33]上海高等研究院.人民日報報道“智?!龢贰贝怪贝竽P唾x能教育場景[OL].

      [34]Mo.人工智能教學實訓平臺年終發(fā)布會——發(fā)現(xiàn)意外 創(chuàng)造可能[OL].

      [35]房瑋.信息與電子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高端論壇、“灰犀?!比斯ぶ悄芗夹g特訓班舉辦——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和人工智能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全力保障[OL].

      [36]吳飛,吳超,朱強.科教融合和產教協(xié)同促進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學,2022,(Z1):15-19.

      [37]Pirkkalainen H, Sood I, Padron Napoles C, et al. How might micro-credentials influence institutions and empower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3,(1):40-63.

      [38]李艷,許潔,賈程媛,等.大學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現(xiàn)狀與思考——基于浙江大學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24,(1):89-98.

      [39]Sosnovsky S, Brusilovsky P, Lan A. Intelligent textbook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C]. Cham: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2023:97-102.

      [40]Mentzer N J, Isabell T M, Mohandas L. 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synchronous HyFlex model on student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a large active learning introductory college design course[J]. 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23:1-28.

      [41]Mouttalib H, Tabaa M, Youssefi M. Revolutioniz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reating a web-based teaching platform for immersive learning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Smart Cities and Society, 2023,(3):1-12.

      [42]祝智庭,戴嶺,趙曉偉.“近未來”人機協(xié)同教育發(fā)展新思路[J].開放教育研究,2023,(5):4-13.

      [43]翟雪松,楚肖燕,顧建民,等.從知識共享到知識共創(chuàng):教育元宇宙的去中心化知識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1):27-37.

      [44]翟雪松,楚肖燕,焦麗珍,等.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的人機協(xié)同學習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23,(5):26-36.

      [45]苗逢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原理及其教育適用性考證[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3,(11):5-18.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jor (AI+X Direc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udio

      ——Taking Zhejia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YUAN Jing1ZHAI Xue-Song1WU Fei2LI Yan1[Corresponding Author]

      (1.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0058;

      2.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0027)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new professions, the demand in society for versatile AI talen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 It is emerg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novate the form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refore, education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a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udios, explored the new models for constructing AI majors, and formed a series of excellent case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took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udio of AI major (AI+X direction) in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deeply analyze its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construction enlightenment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Zhejiang University organized teaching resources with knowledge points as the core, an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ross integration of AI and multiple disciplines through innovating micro-major and micro-certification,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extbooks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building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training platforms, and organizing teacher training, thus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versatile AI talents. This research of the paper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udios, and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I major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udi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X; micro-major; versatile talent

      *基金項目:本文為科技部科技創(chuàng)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子課題“人機協(xié)同的學習社群建構與支持技術”(項目編號:2022ZD0115904)、浙江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研究生科研訓練及學術寫作行為研究”(項目編號:YJSJY202401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袁婧,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學校教育領導與管理,郵箱為Janeyuan0225@zju.edu.cn。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8日

      編輯:小米

      猜你喜歡
      復合型人才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shù)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聯(lián)網+”復合型人才的跨界培養(yǎng)
      高師鋼琴主修課教學探究
      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29:37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土木工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
      洱源县| 云梦县| 西平县| 安新县| 兴安盟| 金堂县| 平湖市| 穆棱市| 拉孜县| 紫阳县| 三原县| 汝州市| 内丘县| 剑阁县| 哈巴河县| 德安县| 都匀市| 昭平县| 丹巴县| 楚雄市| 大化| 卢龙县| 汉沽区| 西盟| 南和县| 寿阳县| 天津市| 扎鲁特旗| 安新县| 万全县| 乐陵市| 松溪县| 游戏| 尼勒克县| 家居| 醴陵市| 常山县| 中超| 夏河县| 错那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