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誄詞》是一部以徐志摩的翻譯詩《誄詞》為主要內容的藝術歌曲,其原作出自英國現(xiàn)代詩人Matthew Arnold之手,通過學唱《誄詞》這首作品,筆者深刻感受到歌詞、氣息、情感相配合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藝術歌曲是詩歌與音樂結合而共同完成藝術表現(xiàn)任務的一種音樂體裁,本文通過對歌曲本身的特點和演唱技巧進行分析,并結合鋼琴伴奏進行演唱研究,力求能夠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將《誄詞》這部作品呈現(xiàn)出來。
[關鍵詞] 《誄詞》;藝術特點;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 J6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116-03
一、藝術歌曲《誄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徐志摩在國外求學的過程中,受到歐洲浪漫主義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多元的精神世界,并創(chuàng)作了一批聲韻和諧、條理分明的詩歌。文化既可以體現(xiàn)經(jīng)濟、政治,又可以與社會、歷史相結合。在“五四運動”時期,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徐志摩的詩歌能夠適應當時大眾的社會需要,并且也能夠反映人們的精神需要?!墩C詞》就是這一時期徐志摩翻譯的英文詩詞,刊登于1925年3月22日的《晨報副鐫》第64號期刊上,而原詩是由英國近代詩人、教育家、評論家馬修·阿諾德創(chuàng)作。[1]整首詩以比喻的手法描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深情與悲愴,表達了作者對友人故去的不甘和難以平靜的復雜情緒。藝術歌曲《誄詞》是張瑞應邀出席“中馬古今詩會”時,依據(jù)徐志摩的翻譯詩而創(chuàng)作的一首藝術作品,并在《雪花的快樂·張瑞藝術歌曲集》中發(fā)表。這首詩歌反映出徐志摩在譯詩時,精心斟酌措辭,以及對詩與樂之間韻律的把握,張瑞老師則是將聲樂的旋律線與鋼琴的織體結合起來,將徐志摩獨特的音樂特點和深沉的意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藝術歌曲《誄詞》的藝術特點
(一)旋律飽含意境美
《誄詞》旋律圍繞a小調進行,是一首并列的三段式的歌曲,但是在歌曲的情緒上又具有再現(xiàn)的特點,A、C段的哀傷,B段的激動,都在訴說著對逝者的不舍和無法平息的情緒。
第一部分起承轉合,采用了混合拍子,分別為4/4拍、3/4拍,并在灰暗的a小調上進行。緩緩進入的聲樂部分,以弱的力度和黯淡的旋律來表現(xiàn)詩人的悲傷。而后感情被慢慢地喚醒,表現(xiàn)出詩人對逝者的悼念和自我的寬慰,然后是人聲的一段停頓,就像詩人在幽幽的曲調里低低地嘆了一口氣,以表達他對朋友離世的悲傷。到了第三樂句詩人開始講起了友人的故事,從4/4的節(jié)拍變成3/4,同時還加入前奏的材料。而后又恢復到4/4拍,“醒”一字的綿延,使詩人陷入無盡的想念中,氣氛達到了高潮。間奏采用前奏材料進行變化,鋼琴伴奏由弱到強再到弱推進,鋼琴伴奏采用三連音織體,將氣氛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第二部分開始,鋼琴伴奏的三連音和聲樂演唱的長音,兩者不同節(jié)奏的對比就好似歌詞中“火熱”與“冰冷”的呼應,使情緒得到更大的提升,而后兩聲部同步的三連音進行給人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悲痛與惋惜被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
第三部分伴奏以及歌曲情緒回歸到第一部分的那種悲傷的氣氛之中。尾奏與前奏的音調一致,形成一種首尾相呼應的效果,使得作品結構更加完整,而最后一個和弦并未結束在主音上,仿佛詩人的哀思延綿不絕。
(二)歌詞飽含韻律美
徐志摩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的貢獻是巨大的。那些“從性靈暖處來的詩句”[2],征服了無數(shù)讀者。他的詩詞韻律優(yōu)美、意境深邃、表現(xiàn)含蓄、善于比喻、音韻和諧、節(jié)奏如歌唱,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在詩歌風格上,潛移默化地將歌曲和音樂融合在了一起。而作曲家則是根據(jù)歌詞來填曲,將詩歌和音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墩C詞》具有抒情詩的特點,大量運用長短句式,使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達到了高度一致。第一句歌詞“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中,詩人運用“玫瑰花”這一浪漫的意象,營造了詩歌的意境,并用重復的方法來突出,使其主題更加莊嚴。在“修攙雜一小枝的水松”中,詩人運用新穎的“水松”形象,使詩的審美境界得到了升華。第二句中“在寂靜中她寂靜的解化”,詩人通過兩個“寂靜”來描繪一種寂靜、凝重的氛圍。隨后“??!但愿我亦永終”,“啊”的一聲嘆息,表達了一種情感的遞進,后面的“但”字,則表現(xiàn)了作者的情感轉折。第四句通過“歡欣”和“洗凈”兩個詞語相同的韻腳,增強了詩歌的韻律感。隨后“可憐這回她安眠了,不再蘇醒?!睂⑺季w帶入“逝者長逝”的無邊哀思之中,使得情緒在此處陷入一種更加消沉的境界,與后面情緒高漲形成鮮明的對比,具有一種“欲揚先抑”的效果。“在火熱與冰冷的迷霧中旋轉,旋轉她的一生”,這一句作者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把“旋轉”一詞用在句尾和句頭,修飾了兩句的聲韻,“火熱”與“冰冷”在歌詞中的呼應,表達了詩人的激動與悲傷。而后通過“和平是她的想望”的重復,表現(xiàn)了逝者對和平的渴望。詩歌的最后一句“她獨自的攀登,那死的插天的高樓”中,“獨自的攀登”蘊含著自由飄逸的精神,“插天的高樓”體現(xiàn)了詩歌獨特的審美特點。其詩文長短不一,韻律兼?zhèn)?,不拘泥于形式,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情趣。
(三)鋼琴伴奏飽含情感美
鋼琴伴奏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和情感,是聲樂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鋼琴伴奏以流動的八分音符開始,巧妙搭配柱式和弦,暗示著歌曲情緒暗淡、延綿,前奏最后的延長音,更是將人帶入嚴肅而又靜謐的氛圍中。
歌曲開頭第一句,鋼琴伴奏只有一個流動的低音聲部,通過減少聲部的方式,營造了一種安靜的氛圍,而后鋼琴伴奏采用了兩個柱式和弦,進一步營造寧靜的氛圍。到了第十二小節(jié)“啊但愿我亦永終”鋼琴伴奏采用流動的琶音和流動的音程的連續(xù)進行,情緒涌動后又回歸開始的寧靜。在歌曲的第一部分結尾處“不再蘇醒”鋼琴伴奏由4/4拍轉到3/4拍再回到4/4拍的一個處理,音樂在中間進行了一個變速,表現(xiàn)出一種情緒上的推拉,也為后續(xù)的情緒變化埋下伏筆。間奏以前奏材料承上,伴奏織體以全新的三連音節(jié)奏啟下,而三連音的節(jié)奏也暗示我們第二段的情緒是激動飽滿的。
第二部分采用三連音的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快速,更能表現(xiàn)內心激動的心情,而后重復的兩句,第二句的伴奏織體較之第一句會更加復雜,因此第二句的情緒要比第一句更加激動,不僅起到強調突出的作用,同時將情緒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歌曲情緒回歸開始的那種安靜肅穆,卻不是簡單的再現(xiàn),而是內心激動卻不外顯,飽滿情緒隱藏于平靜之下。在“今夜,在這靜夜”,鋼琴伴奏采用琶音加上和弦的組合,琶音代表內心波動的情緒而和弦則代表著外在的平靜,而后的“她獨自的攀登……高樓”鋼琴伴奏同樣采用琶音,以上行旋律推動情緒,最后以漸弱的力度結束全曲,似是詩人悲傷情緒的蔓延。
三、藝術歌曲《誄詞》的演唱技巧
(一)氣息運用方面
呼吸是歌唱的重要基礎,發(fā)聲的準確、音色的美、情緒的細膩表現(xiàn)都離不開呼吸。[3]藝術歌曲《誄詞》整首作品氣息要悠遠流暢,歌曲的首尾兩部分的呼吸多采用的是緩慢的呼吸,以舒起聲為主,而歌曲的中間部分則是快速的吸氣和呼氣,并且是激起聲,同時要注意聲音的抒情性。
歌曲的第一部分前兩句曲調平穩(wěn),聲音圓潤抒情,音色低沉,呼吸要深,作為歌曲的開始,要采用慢吸慢呼的舒起。再次換氣時,要保持安靜的呼吸,從而進一步營造靜謐的氛圍。后兩句“她是個稀有的歡欣,人間曾經(jīng)她嬉笑的洗凈”依舊是緩慢呼吸的舒起,而后的“但倦了是她的心……不在蘇醒”要留意從高音到低音的音色要輕柔,不留痕跡,氣息一定要支撐住,小腹要給力支撐,不能漏氣或者是泄氣,否則會導致聲音不實、發(fā)虛。
歌曲第二部分節(jié)奏主要是三連音,情緒也變得激昂,因此在這里應該要采用快吸慢呼的激起。在開頭的部分“在火熱與冰冷中旋轉”要用一種急促的呼吸來激發(fā)自己的情感,雖為激起聲,但氣息也應該保持連貫,特別是在三連音的部分,要通過綿長的氣息流動來表現(xiàn)這種激動的飽滿情緒。在快速換氣的同時,每次吸氣不能越吸越高,這樣會導致喉嚨發(fā)緊,不僅影響音色,還會使得嗓子受到傷害。在演唱“火熱”“冰冷”“迷霧”“旋轉”這幾個詞的時候,氣息注意要往外送,但不能將氣體大量外送,防止氣息不夠導致最后聲音發(fā)虛,不夠明亮結實。
歌曲的第三部分回歸原速,情緒也重歸悲傷暗淡的感覺,但與第一部分不同,情緒有進一步的遞進,這里音量要小,但在這個時候氣息更加的重要,一定要吸得足夠深,并且小腹一定要給力支撐住,聲音才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這一部分仍然以慢吸慢呼的舒起聲為主,但“那死的插天的高樓”作為全曲悲傷情緒的高潮,要采用急呼急吸的噴口式激起聲,可以用一些較為大聲的呼吸的氣聲,來進一步烘托氣氛。
(二)咬字吐字方面
在演唱時要注意字頭清、字腹正、字尾準。歌曲的第一部分感情憂郁,節(jié)奏舒緩,咬字應該輕柔流暢,字頭要穩(wěn)定,字尾要緩慢歸韻。在歌曲的開頭“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中,由于情緒低落,低音咬字也要流暢自然,歌唱要有朗誦的狀態(tài)。要處理好“花”字,就要注意“咬緊字頭歸字尾”,將“花”字中的元音“a”進行演唱,在演唱閉口音時,需要用開口音的感覺來唱,從而避免喉頭發(fā)僵,聲音過緊。如第一部分最后“不再蘇醒”的“醒”字,可以稍微延長韻母中的韻頭“i”音,使得聲音更加圓潤通透。
歌曲第二部分演唱情緒更加高昂,這里強調字頭的短促有力和聲母發(fā)音的彈性。第一句“在火熱與冰冷的迷霧中旋轉”的“在”字,演唱時要運用字頭齒音“z”的力量瞬間爆發(fā)出來,推動歌曲情感表達,將作者悲傷的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歌曲的第三部分情緒回歸,但又有進一步的遞進,在氣息的支撐下,聲樂部分音量變小,但依舊要注重咬字的連貫,字頭平穩(wěn),在唱到“她獨自攀登”這一句時,“攀”是一個音高位于小字二組的F的高音,在演唱時,字腹的處理要飽滿,“攀”字“pan”中的前鼻韻母“an”,字頭要快速過渡到母音“a”,牙關打開,氣息支撐,唱出圓潤飽滿的音色,將詩人悲傷痛苦的情緒推向頂點。
(三)情感處理方面
《誄詞》是抒寫死者事跡、表達哀悼的文辭,在演唱時,要想象身處于凝重肅穆的氣氛之中,帶著“吟、詠、誦、頌”的特征來演唱,演唱時思緒涌動,歌曲緩緩流淌而出,從而抒發(fā)人們內心無限的情思。
歌曲的第一部分以對友人在世的懷念為主,在演唱時,我們應該將自己置身于肅穆莊重的場景之中,神情嚴肅,心情低落。第一樂句“散上玫瑰花……修攙雜一小枝的水松”,要舒起聲,聲音柔和。第一個“玫瑰花”要漸弱,第二個“玫瑰花”要漸強,此外還要注意“散”“休”“水”這幾個重音的處理,雖為重音,但不能過重,以免過猶不及。第二樂句表達出詩人對逝者的遺憾,在演唱時要注意表現(xiàn)出悲痛的情緒。在“在寂靜中她寂靜的解化,啊但愿我亦永終”中,雖然“她”被安排在弱拍,但是我們也應該將其語氣加強,作為一個重音來演唱。隨后的“啊”在句中作為一個感嘆詞,要以感慨的語氣來演唱,進一步表達內心的哀痛之情。后兩個樂句表現(xiàn)出對友人生前的美好回憶和對友人逝世這一事實的接受,在這里的演唱要表現(xiàn)出回憶往昔的歡欣到接受殘酷現(xiàn)實的悲傷的一個情緒轉變,因此在這里的處理,我們可以通過眼神、表情還有演唱時的音色變化來表現(xiàn)這一轉變,如在演唱“她是個稀有的歡欣,人間曾經(jīng)她嬉笑的洗凈”的時候,采用稍弱的力度和較為輕松的表情,在隨后情緒轉變的部分“但倦了是她的心,倦了可憐這回她安眠了,不再蘇醒”也是這一部分的一個情緒的小高點,除了表情的變化之外,這個地方以哭腔來帶,增加悲痛之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對逝者的歌頌與贊揚,與第一部分的情緒形成對比,在這里應采用激昂飽滿的情緒來表達對友人追求和平的贊揚。在第一樂句“在火熱與冰冷中旋轉,旋轉她的一生”中,第二個“旋轉”要比第一個“旋轉”更有力,第二樂句中第二個“想望”要比第一個“想望”更悲切和無奈。
歌曲的第三部分情緒再次低落下來,但是這里的平靜不能簡單地與歌曲的第一部分的平靜采用一定的處理方式,從歌詞中也可以看出,第三部分歌詞的情感表現(xiàn)也會比第一部分更加直白,因此在處理這一部分時,情緒是更加復雜的,有平靜、無奈、悲痛、不舍、欲言又止等等,所以演唱時我們所表現(xiàn)出的平靜只是表面的平靜,內心應該是有豐富的情感的。第一樂句“局促在人間她博大的神魂啊何曾享受呼吸的自由”,除了在節(jié)拍重音“局促”“博大”要做重音的處理之外,位于弱拍的“她”也要進行重音處理,并且在這里吸氣和呼氣的聲音都可以稍微明顯一點,通過氣息來表現(xiàn)內心的掙扎和翻涌,“何曾享受呼吸的自由”演唱中利用哭腔表現(xiàn)出無奈、惋惜的哀傷情緒,調動聽眾的情緒從而產(chǎn)生共鳴?!敖褚乖谶@靜夜她獨自的攀登,那死的插天的高樓”這一句,我們要利用“今夜在這靜夜”中的兩個休止,營造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以情帶聲。在處理“攀登”這個高潮部分時,“攀”字要以強的力度噴口而出,“登”字稍弱并逐漸減弱,而后的“那死的插天的高樓”要一字一頓地用沉重、悲傷的情緒唱出來,演唱應飽滿而克制,直到歌曲演唱完畢。
結? ?語
藝術歌曲《誄詞》是一部音樂與詩歌完美融合的作品,它的構思巧妙,完美刻畫出作品的主題思想,使得作品感人至深。通過對《誄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藝術特點、演唱技巧各方面進行研究,不僅對藝術歌曲有了較深入地認識,也對藝術歌曲《誄詞》本身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演唱中,我們要根據(jù)歌曲的歌詞、不同的情緒以及鋼琴伴奏的不同特點,來對音樂的氣息、咬字、情感等方面進行細致地處理,從而更好掌握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將作品表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 梁仁.徐志摩詩全編[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466.
[2]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M].上海:上海書店,1981.
[3] 陳紅玲,陳煥玲.歌唱技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201.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15
[作者簡介] 朱陳琰(2000—? ),女,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