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記》是一篇游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一般的游記都以景物描寫為主,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情景交融的傳統(tǒng)手法來表達思想感情。而《石鐘山記》則是一篇帶有考辨性質(zhì)的游記,除描寫所見景物外,還采取了記敘和議論相結(jié)合的手法。
一、質(zhì)疑。第一段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屬議論部分。一是對于酈道元的說法人們常常懷疑:“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倍菍τ谔瞥死畈车恼f法更加懷疑:“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下文作者親臨其現(xiàn)場進行探究提供了依據(jù)。
二、解疑。第二段通過實地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由來,屬記敘部分。記游開始,作者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作者在發(fā)現(xiàn)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寫大石、棲鶻、鸛鶴等,并且還著重描寫石鐘山月夜的陰森恐怖。這樣寫有三個目的,一是使議論不顯乏味,引人入勝,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二是說明石鐘山得名的原因長期未被弄清楚,就是因為環(huán)境艱險;三是營造陰森可怖的氣氛,和下文“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應(yīng)。蘇軾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并且兩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這說明了水聲如鐘,符合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所以,石鐘山應(yīng)是以聲得名。這部分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從整體來說是記敘,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寫,既以敘事過程的波瀾起伏取勝,又以景物描寫的生動形象取勝,敘事、描寫交相烘托。
三、釋疑。第三段是在質(zhì)疑、解疑的基礎(chǔ)上得出要認識事物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臆斷其有無”的事理,屬議論部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jié)論。
第一段議論是第二段記敘的前提,第二段記敘是上下兩段議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第三段議論是基于第一段議論和第二段記敘的自然歸結(jié)。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脈胳清楚,記敘、寫景、議論緊密結(jié)合。
《學(xué)習方法報》語文新教材高二選擇性必修2024年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