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項羽的多巴胺多高,我們不知道。但一定很高,我想,因為他一生的行事都壞在激情用事,多巴胺超標。
相傳當年有個被通緝的名將桓楚,項梁起義前很希望他加盟,便要項羽去策動他。那項羽進門,見桓楚傲慢非常,目視殿前那重逾千斤的青銅大鼎,示意四個大漢移動它,卻不能動其分毫。項羽明白他的意思,便不動聲色,上前一把就高高舉起,桓楚大驚,疑為天人,立馬從了項梁。
史稱“拔山扛鼎”氣蓋世,當非虛妄。但他從此也就恃力任性,也許舉鼎的那個瞬間便決定了他,成也多巴胺,敗也多巴胺。
那年項羽約二十三歲。而劉邦已經(jīng)四十八歲,大他二十五歲。古時年近五十當可自稱老朽,兩虎相爭,按理“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的項羽應該比“老朽”有更大的勝算,其實不然。
叔父項梁兵敗被章邯所殺,項羽率軍五萬渡河,九戰(zhàn)九捷,大破秦軍四十萬,章邯膽寒而龜縮棘原。一戰(zhàn)而勝八倍于己之敵,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以少勝多的封神之戰(zhàn)。但他一生的處事仍說明他的多巴胺并不總是幫他。四十萬秦軍瓦解后,章邯的余部已成殘軍,不足為慮。不是說好“誰先入關中誰為王”的嗎?項羽應該立即揮師西進滅秦才是,卻像個賭氣頑童,滯留八個月而逼降章邯軍,還不是為叔父報仇而舍本求末嘛。
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滅秦,章邯軍才會成為無源之水,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秦廷都沒了,還擔心章邯不降嗎?更有甚者,降軍從此成了楚軍的累贅,二十萬俘虜,養(yǎng),養(yǎng)不起;餓,餓不得。項羽卻多巴胺一飆:全部坑殺。從此背負屠夫的罵名,民心喪盡。
這一切壞,就壞在他的任性。多巴胺一飆,降服舉世名將章邯多爽?。∪魮Q了比他大二十五歲的劉邦,想也不用想,巨鹿大捷,當即以少量兵力迷惑、拖住章邯,主力乘勝西進,有問題嗎?說好的“誰先入關誰為王”,到底“王”重要,還是章邯重要?
而他一入關,又連連地“多巴胺”超標。鴻門宴,只要智商在線的,都知道不能把劉邦放跑了,不久前函谷關下死死抵住楚軍不讓入關的不明擺著就是他劉邦嗎,如今被人一夸、一求、一激、一擺爛,這個勝利者竟然又沽名釣譽,感情用事了,換作是劉邦,只要看他后來如何冷血地處置韓信、彭越、英布,便知他斷不會放過此刻的項羽了。
畢竟年少,多巴胺太旺。建都關中,原為不二之選,他竟然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活脫脫一副急于顯擺的紈绔相。相比劉邦初進秦宮,盡管也流連忘返,畢竟老成克制,退出而“還軍灞上”。
此后楚漢相爭三年,他的多巴胺更是屢屢作祟。一怒而屠咸陽,一疑而攆范增,一喜而封諸侯,一嗔而焚秦宮,親疏不分,賞罰不公,沖冠一怒,竟以三萬楚軍奔襲六十萬漢軍,史稱彭城大捷,然則大勝雖大勝矣,骨子里仍視戰(zhàn)爭如游戲,故并不能扭轉全局。最為人詬病的還是垓下之圍,漢軍雖眾,其實都是各方湊集的烏合之眾,無論彭越、英布還是韓信,都是逐利而來,項王再怎么局促畢竟還擁有十萬大軍,想當初,率江東子弟兵八千就能橫行天下,卻被虞姬一歌一泣一刎而英雄魂飛魄散,竟然又多巴胺一飆,拋棄十萬大軍,只率八百親兵突圍,軍紀所謂“棄軍而逃”,每每讀史至此,總不勝撫嘆:說好了的“三千越甲可吞吳”呢?當初你五萬楚軍大敗四十萬秦軍,你三萬楚軍大敗六十萬漢軍,你現(xiàn)在十萬大軍竟然棄之如敝屣,除了你多巴胺崩盤,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故事最后的結局很爛:項王輸光了所有的本錢,烏江亭長卻說,尚未輸完,我還有船。一人一馬立即渡你過去,江東之大,足夠放得下一個吳國一個越國再加半個楚國呢!擼起袖子再干嘛!
孰料這貨瞪大了他那對虎眼,眨了幾下,只送走了馬,說了一句“沒臉回去”,轉身又殺了百號人,最終把自己割了。
換作是年過五旬的劉邦,有這工夫扯淡,恐怕早就閃過長江,直奔紹興或蘇州一帶招兵買馬,“卷土重來未可知”了!
不錯,“死亦為鬼雄”。但“鬼雄”畢竟是死的。
打江山畢竟不是賭氣的買賣啊。興許那“拔山扛鼎”的瞬間便決定了他,成也多巴胺,敗也多巴胺。
不知怎么的,忽然想到了蟋蟀斗訣:嫩不斗老、窄不斗闊、勇不斗智……悲夫,也許不是AI時代,而二十六歲就掃平天下稱王真是太早了點。因為一不小心他就會有一個網(wǎng)上的叫法——巨嬰。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