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一
近日,一段美國歌手泰勒·斯威夫特“說”中文的短視頻在網(wǎng)絡刷屏,引發(fā)熱議。視頻中,泰勒·斯威夫特“說”著流利中文,音色和講母語時類似,甚至連口型都能對上。與此同時,郭德綱“講”英文相聲的視頻也引起人們關注,大家紛紛感嘆AI真是強大。
對于這樣的視頻,人們的第一反應恐怕是一愣,然后用常識就能判斷其真?zhèn)?。作出這種鑒別并不難,難的是當“被AI”的不是明星而是身邊親朋好友,或者明星說的是本國語言時,公眾是否還具有這種鑒別力?以AI技術的發(fā)展速度看,大概不能對此“打包票”。
就此類生成式AI的技術原理而言,首先是把相關數(shù)據(jù)上傳AI模型,比如人臉的面部特征、聲音的音長音高等,再將使用者需求輸入模型由系統(tǒng)運算,最后輸出結果。如此,就能實現(xiàn)郭德綱說英文或泰勒·斯威夫特說中文的效果。這種生成式AI原來有一些技術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人體晃動時畫面掉幀、AI生成部分與本人面部邊緣處有明顯拼接痕跡等,但現(xiàn)在網(wǎng)上比較火的那幾個視頻卻似乎已經(jīng)解決了這些問題。
總之,AI正在朝著越來越智能的方向演進??梢韵胂笠幌?,如果ChatGPT聊天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響應速度更快,再把它與這項AI換臉技術相結合,是否可以形成與“泰勒·斯威夫特”自由對話的可能。這種技術想象的另一面,是信息安全風險,關乎個人的隱私權利。
在“被AI”者一端,涉及個人肖像權、聲音權。我國民法典規(guī)定了合理使用行為可以不經(jīng)肖像權人許可,但合理使用的行為要求、范圍要求都有限制。例如,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條規(guī)定,為個人學習、藝術欣賞、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可以在必要范圍內(nèi)使用肖像權人已經(jīng)公開的肖像。如今,借助AI應用生成相關視頻是否屬于合理使用卻有爭議——因為肖像權人的肖像雖然是公開的,但使用者的目的并非是法定目的的任何一種,且因其向全網(wǎng)傳播,顯然也超出了民法典規(guī)定的“必要范圍”。所以,市場上各式各樣的生成式AI,其實帶有天然的侵權風險。
站在不特定的公眾一端,則有受騙的風險。這既包括利用生成式AI詐騙錢財,也包括利用生成式AI制作虛假代言廣告、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前不久,影星斯嘉麗·約翰遜還對一家AI應用開發(fā)商提起訴訟,事由是開發(fā)商利用其拍攝的電影花絮制作廣告。所以,盡管大多數(shù)的生成式AI還處在“玩玩而已”的范疇,卻不可忽視它已經(jīng)具備某些不太光彩的應用場景。特別是我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有人因AI換臉被詐騙、有人利用AI換臉從事淫穢色情活動的事例。對于監(jiān)管部門而言,一方面,要對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另一方面,有必要要求開發(fā)商把數(shù)字水印作為必要項,并且這個水印不能被放在視頻的邊邊角角,而應該與畫面主體有重疊,以此防備生成式AI被濫用。
技術本身并無價值觀,但操縱技術的人有。在剛剛結束的全球首屆AI安全峰會上,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在內(nèi)的28個國家及歐盟共同簽署了《布萊奇利宣言》,呼吁以安全、以人為本、值得信賴和負責任的方式設計、開發(fā)、部署和使用AI——“負責任”即是遵守法律、合乎道德,它應當成為業(yè)內(nèi)的共識。
(選自《中國青年報》2023年11月8日,有刪節(jié))
◆提煉
這篇時評的最大特點就是逆向思維的運用。作者沒有對公眾大為贊嘆并寄予厚望的AI生成技術一味叫好,而是冷靜思考、理性分析,指出其潛在風險。開篇敘述現(xiàn)代技術讓斯威夫特“說”中文、郭德綱“講”英語,大眾感嘆AI的強大,引出下文對其帶來的社會問題的思考,從社會對AI普遍叫好中轉入對“被AI”的真?zhèn)舞b別的思考,進而引出對AI技術導致的風險的分析。由此,可見作者獨到的眼光和求異性思維。然后從專業(yè)角度分析生成式AI技術的特點以及導致的諸多社會問題,為下文進一步分析做鋪墊。周密的分析和鋪墊,加上合理想象,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推論一:ChatGPT與AI技術結合會產(chǎn)生信息安全風險,可能侵犯個人隱私權,有理有據(jù)。援引民法典條文,進一步交代生成式AI制作運用可能“侵犯個人肖像權、聲音權”的法律依據(jù)。這是逆向思維的關鍵所在——言之有據(jù)。再從公眾一方分析,得出推論二:利用生成式AI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可致公眾受騙的風險。這里以國內(nèi)外實例為論據(jù),證明自己所言不虛;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舉措,使主題進一步拓展。結尾以新近召開的全球首屆AI安全峰會主題為例,印證使用AI技術必須遵法守德,規(guī)避風險。這篇時評不僅觀點新穎,而且論證充實、內(nèi)容雄辯、分析理性,非常豐富。
我們在借鑒運用逆向思維時,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對求異思維的硬支撐。逆向思維的運用,會導出不合眾口的觀點。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拿出過硬的論據(jù)給自己的觀點以支撐。如這則時評在分析AI生成技術可能導致的侵權行為和欺詐行為時,先是援引民法典條文,后又列舉新近發(fā)生的典型案例佐證自己的觀點,使文章有理有據(jù),不容置辯。
2.對邏輯推理的嚴要求。求異思維需要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而非信口開河。如這篇時評,作者為了表達“技術的另一面是風險”的觀點,表現(xiàn)自己對AI技術可能導致的違法違規(guī)風險的憂慮,研究了AI技術和ChatGPT技術的特點及發(fā)展,查閱了民法典,搜集了中外與此相關的典型案例……所以推理過程環(huán)環(huán)緊扣、嚴絲合縫,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