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2024年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網(wǎng)公示的8名高校大學生擬跨省轉學的信息引發(fā)全網(wǎng)關注。其中,1人為轉入、7人為轉出,涉及清華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建筑大學、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等多所高校。這份跨省轉學信息的關注點在于大多是北京本地學校的學生向其他省份轉學,且不乏從清華大學轉入雙非院校者。從整體來看,轉出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聲譽都要好于轉入學校的實力和聲譽。這樣的“逆向轉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就高不就低”原則,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對于這樣的“逆向轉學”,有的網(wǎng)友“想不通”當事學生的選擇:“為了好專業(yè)轉也就算了,從清華大學轉出?”“從金融轉到臨床醫(yī)學?”“為什么要往差的學校轉?”當然,也不乏寬慰和鼓勵的網(wǎng)友:“真讀不下去,及時止損也是明智之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當代社會,流動性已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通則。允許社會人員的自由流動,也應該理性看待在校大學生的跨省跨?!傲鲃印薄幵阜畔隆熬透卟痪偷汀钡脑瓌t選擇“逆向轉學”,說明原就讀學校在某些方面并不適合他們,也間接證明大學錄取通知書并非一勞永逸的“通行證”。書必須得自己讀,不論選擇哪所學校,都得下工夫。
●觀點一覽
在教育領域,名校固然有著無可比擬的資源和聲譽,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在名校求學。我們應尊重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的權利,而不是一味地將名校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教育并非僅僅是追求名利和地位的手段,而是關乎個人成長、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