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盈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為加速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fā)展,需要匯聚各界人士的智慧,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海南省聚集了一大批“候鳥型”人才,其中不乏高層次人才,這得益于海南省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宜人的氣候。“候鳥型”人才熱情洋溢,他們不僅會根據個人技能特點,主動加入“我為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貢獻”的社會活動當中,還會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推動海南自貿區(qū)發(fā)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海南省深入貫徹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關于支持海南開展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實施方案》《海南省柔性引進人才實施辦法》等文件精神,積極推進《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2025 年)》的實施,不斷優(yōu)化人才發(fā)展環(huán)境,提升人才服務水平,激發(fā)廣大“候鳥型”人才為推動全省高質量發(fā)展獻智。
“候鳥型”人才是指海南用人單位通過顧問指導、短期兼職、“候鳥”服務、退休返聘、對口支援、項目合作或其他適合的方式,在不改變人事、檔案、社保等關系的前提下,為海南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外省專家人才。
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大背景下,“候鳥型”人才能夠提供的服務重點包括:一是在于專業(yè)技能和知識。這類人才往往具備豐富的行業(yè)經驗和獨特的創(chuàng)新能力,他們的專業(yè)技能和知識可以為自貿港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例如,在金融、法律、科技等領域,“候鳥型”人才可以憑借其深厚的專業(yè)背景,為海南自貿港的發(fā)展提供專業(yè)的咨詢服務,助力自貿港的建設。二是在于跨文化交流能力。這類人才通常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夠有效地促進國際的交流與合作。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國際合作和交流,而“候鳥型”人才正是能夠勝任這一任務的關鍵力量。他們可以憑借其豐富的國際經驗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動海南自貿港與世界各國的深度合作,助力推進自貿港的國際化進程。三是在于創(chuàng)新精神。這類人才通常具備較強的創(chuàng)新意識,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勇于探索新的發(fā)展路徑。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創(chuàng)新驅動力,而“候鳥型”人才正是能夠提供這種驅動力的源泉。他們可以憑借其獨特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為自貿港的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動自貿港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是在于社會責任感。這類人才通常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服務意識,他們不僅關注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更關注社會的整體進步。在海南自貿港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社會服務和公共管理,而“候鳥型”人才正是能夠勝任這一任務的重要力量。他們可以憑借其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公共服務能力,為自貿港的社會發(fā)展和公共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推動自貿港的和諧發(fā)展。
“候鳥型”人才的基本條件包括:具有良好的職業(yè)操守,誠信社交,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為滿足海南用人單位的合作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或特殊技能;具有完備的醫(y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具備來海南開展智力服務所需的良好身體條件;年齡一般不超過65 周歲,特別急需緊缺的大師級人才可適當放寬。
第一,符合《海南省柔性引進人才實施辦法》有關規(guī)定的“候鳥型”人才在海南工作期間,在科技項目立項、科技成果獎勵、人才獎勵申報等方面,可以享受省內同類人員待遇。第二,屬于《海南省高層次人才分類標準》中的高層次人才范疇,經認定后,可作為其享受購房、購車等相關優(yōu)惠和參與表彰獎勵的重要憑證,參照高層次人才認定程序申請認定,經認定后頒發(fā)《海南省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證書》。第三,負責海南省重大項目建設和主持關鍵技術攻關的“候鳥型”人才,經行業(yè)主管部門申請,市委、市政府經有關專家論證后,可根據項目的價值和作用,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給予適當數額的科研經費支持。第四,凡在海南服務一年以上,服務期內被評為海南省“優(yōu)秀‘候鳥’人才”的“候鳥型”人才,可一次性給予3 000 元獎勵;參與完成海南重點課題或親自指導科研獲省級以上獎勵的“候鳥型”人才,作為項目帶頭人,一次性獎勵5 000 元。第五,凡屬大師級人才的“候鳥型”人才,可在定點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享受就醫(yī)綠色通道服務待遇。第六,其他優(yōu)惠:“候鳥型”人才來海南工作期間,可與用人單位具體協(xié)商工作報酬等福利待遇。
海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優(yōu)勢使“候鳥型”人才數量可觀,但深層次挖掘、開發(fā)和儲備“候鳥型”人才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背景下,“候鳥型”人才的相關政策在執(zhí)行時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資金欠缺,這使得“候鳥型”人才的引進工作變得困難重重。為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以及實施激勵保障政策。然而,由于資金有限,地方政府往往難以滿足這些需求,導致“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的難度加大。
以海南??谑袨槔?,盡管該市在2016 年成功引進了109名高層次“候鳥”專家人才,建設了5 個“候鳥”人才工作站,開展了37 個短期服務對接項目,并撥付了299 萬元的柔性引才資金,但這些資金相對于整個“候鳥型”人才引進工作的需求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而且,這樣的投入也僅僅是短期的,難以形成持續(xù)的吸引力。
通過調查得知,前往海南旅游和居住的“候鳥型”人才的平均年齡在60 歲以上,然而,在海南自貿港建設過程中,即使有一部分單位傾向于接納年齡較大、閱歷豐富的“候鳥型”人才,但是,也有一部分單位更愿意接納經驗豐富且年輕的“候鳥型”人才,因此,在引進“候鳥型”人才時,極易受到年齡的限制,使得一部分“候鳥型”人才的開發(fā)受阻。
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背景下,盡管“候鳥型”人才政策為引進和利用這一特殊的人才群體提供了框架,但在實際操作中,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仍然顯著,這直接影響了“候鳥型”人才的對接與協(xié)調。以某次“候鳥型”人才招聘會為例,盡管現(xiàn)場共有330 名“候鳥型”人才與用人單位進行了對接洽談,但僅有109 名“候鳥型”人才與用人單位達成了合作意向。由于“候鳥型”人才的流動性強,對服務的需求也相對多樣化,目前的服務體系尚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導致“候鳥型”人才在海南自貿港的工作和生活存在諸多不便。
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背景下,“候鳥型”人才的相關政策雖然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臨一些困境。在衣著方面,由于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導致“候鳥型”人才需要頻繁更換衣物,這對于一些年齡較大、行動不便的人才來說,無疑增加了生活壓力。此外,海南的服裝市場和紡織業(yè)相對不夠發(fā)達,難以滿足部分“候鳥型”人才的個性化需求,這也使得一部分人對留在海南產生猶豫不決的心理。在飲食方面,雖然海南擁有豐富的海鮮和熱帶水果,但“候鳥型”人才的飲食習慣差異大,對食材的品質和烹飪方式也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海南的餐飲市場雖然繁榮,但針對“候鳥型”人才的餐飲服務仍然不夠完善,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此外,一些“候鳥型”人才對飲食具有特殊的習慣和要求,如“素食主義”、低脂低糖等,這也對當地的餐飲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住宿方面,雖然海南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針對“候鳥型”人才的住宿設施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冬季,大量的“候鳥型”人才涌入海南,使得當地的住宿資源緊張,價格也相應上漲。這不僅增加了“候鳥型”人才的居住成本,也對當地的旅游業(yè)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在出行方面,雖然海南的交通基礎設施持續(xù)優(yōu)化,但針對“候鳥型”人才的出行服務仍然不夠完善。例如,公共交通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拓寬;出租車和網約車等個性化出行服務需要更加便捷和高效。
當前,海南自貿港要想蓬勃發(fā)展,必須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轉變人才培養(yǎng)和引進的方式,由被動培養(yǎng)轉為主動吸引。海南各單位需打破地域限制,向全國招才,擴大選拔范圍。其中,應突破年齡限制,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才,增強人才引進的主動性,并加大對青年“候鳥型”人才的吸引力度,完善人才類型結構。政府和企業(yè)應積極地參與人才引進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主動尋找并吸引具有真才實學、符合地區(qū)發(fā)展需求的人才。這些人才是發(fā)展的動力和資源,吸引并有效利用他們的才能,對推動社會、經濟和科技發(fā)展至關重要。海南需圍繞發(fā)展目標和面臨的挑戰(zhàn),積極招攬高層次專家學者,為海南的建設貢獻力量。
完善“候鳥型”人才優(yōu)惠政策,是吸引和留住這類特殊人才的關鍵。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背景下,為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候鳥型”人才,需要針對“候鳥型”人才的薪酬待遇給予一定的傾斜??紤]到這類人才的特殊性,他們可能在經濟上并不富裕,因此,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是必要的。這不僅包括基本工資,還應包括獎金、津貼等福利,以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對于關鍵領域和崗位上的“候鳥型”人才,應給予額外的激勵,如采取股權、期權等長期激勵措施。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可以給予他們個人所得稅的減免優(yōu)惠,或者在企業(yè)所得稅方面給予一定的優(yōu)惠。由于“候鳥型”人才的流動性較大,他們可能沒有穩(wěn)定的住所。為此,政府或企業(yè)可以提供周轉住房或者租房補貼,以解決他們的實際居住問題。同時,對于有購房需求的“候鳥型”人才,可以給予一定的購房補貼或者貸款優(yōu)惠。
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背景下,提高“候鳥型”人才的服務水平對于吸引和留住這些寶貴的人才至關重要。第一,政府應加大對“候鳥型”人才的服務投入。這不僅包括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以解決他們在海南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住房、醫(yī)療等,還要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如辦公設施、科研設備等。只有在這些基礎條件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候鳥型”人才才能安心地在海南開展工作。第二,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這個網絡不僅包括政府部門,還要包括各類社會組織、企業(yè)等。政府應當鼓勵這些機構為“候鳥型”人才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如咨詢服務、生活服務、金融服務等。這樣可以使他們在海南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從而提高他們對海南的歸屬感和滿意度。第三,提升服務人員的專業(yè)素質。由于“候鳥型”人才通常具有較高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技能,因此,為他們服務的機構和人員也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素質。政府應當加大對相關機構和人員的培訓力度,提升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以滿足“候鳥型”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第四,加強對“候鳥型”人才的關懷并強化溝通交流。政府和社會應當尊重“候鳥型”人才的知識和經驗,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同時,應當定期組織各種交流活動,促進他們與其他人才的互動和合作,共同推動海南自貿港的建設和發(fā)展。
在建設海南自貿港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候鳥型”人才的留用機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一機制的完善,不僅關乎自貿港人才儲備的穩(wěn)定性,更是對自貿港長期發(fā)展的保障。對于“候鳥型”人才而言,他們往往是具備豐富經驗和專業(yè)技能的特殊群體。因此,在留用機制的構建上,應充分考慮他們的特點,為他們提供更加合適的工作環(huán)境和條件。例如,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為“候鳥型”人才提供科研、創(chuàng)新等項目的資金支持,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此外,完善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是留住“候鳥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對于在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的“候鳥型”人才,應給予適當的榮譽和獎勵,激發(fā)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對于在科研、創(chuàng)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候鳥型”人才,應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和推廣機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候鳥型”人才的知識和技能也需要不斷更新。政府和企業(yè)應定期開展培訓和再教育活動,幫助“候鳥型”人才提升自身能力,更好地滿足海南自貿港的發(fā)展需求。同時,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fā)展,可以為“候鳥型”人才提供更廣闊的舞臺。通過產學研合作,不僅能夠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還能為“候鳥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進一步提升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
在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背景下,對“候鳥型”人才政策的解讀與評估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候鳥型”人才政策的關注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候鳥型”人才政策存在缺資金、限年齡、服務不到位等問題。為此,本文從拓寬引進渠道、完善優(yōu)惠政策、提高服務水平、構建留用機制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只有在充分認識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為實現(xiàn)“候鳥”轉“留鳥”,需要不斷優(yōu)化政策措施,為“候鳥型”人才政策的有效實施創(chuàng)造更好的留人環(huán)境。希望未來的海南自貿港能夠成為人才聚集的熱土,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注入更多活力和動力,吸引更多優(yōu)秀的“候鳥型”人才“棲息”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