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脊柱脊髓護理學組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骨外科,天津 300052
急性頸脊髓損傷(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是一類嚴重的損傷,它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急性頸脊髓損傷常見于外傷,一般是指損傷后72 h 內,任何年齡段均可發(fā)病。據統計,全球范圍內,每年有0.075%的人群遭受創(chuàng)傷性脊髓損傷,其中33%是由頸椎外傷造成的[1-3]。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的病情往往復雜多變,致死、致殘率高。目前,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的護理尚缺乏科學指導和應用規(guī)范,為了給骨科護理人員提供關于急性頸脊髓損傷的護理依據,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骨科護理部組織相關專家撰寫了本專家共識。本專家共識適用于3 周內成人外傷性頸3-7 骨折和(或)脫位,伴有或不伴有脊髓、神經根損傷患者的護理,不適用于未成年人、病理性及伴有強直性脊柱炎的骨折脫位患者的護理。
1.1 文獻檢索方法 本共識首先由執(zhí)筆團隊進行檢索及篩選主要參考文獻:設置英文關鍵詞“acut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nursing”及中文關鍵詞“頸脊髓損傷”、“院前急救”、“圍手術期”、“并發(fā)癥”、“護理”,在PubMed、JAMA Network、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萬方數據庫、中國知網、中華醫(yī)學會等數據庫中進行文獻檢索,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提煉及總結,對研究證據進行評定及推薦。遵循循證的原則,結合臨床經驗擬定共識初稿。召開共識專家會議,經過專家討論進行修改完善后,最終定稿。
1.2 文獻等級評定標準和推薦程度 共識采用的文獻等級評定標準參考美國神經外科醫(yī)師年會采用的改良北美骨科學會(NASS)標準[4]。為便于理解,采用3 級分類標準。證據等級分類標準如下。1 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高質量隨機對照研究,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可信區(qū)間很窄的高質量隨機對照研究。2 級:①質量稍次的隨機對照研究(如隨訪率<80%、非盲法對照、隨機分組不合適)。②前瞻性對比研究。③病例對照研究。④回顧性比較研究。3 級:①病理研究。②專家意見。注:推薦強度:與文獻等級評定相對應,分為強度遞減的3 級推薦,1 級推薦強度最強,3 級推薦強度最弱。
2.1 院前急救
2.1.1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進行傷情評估
推薦意見:對于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首先評估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生命體征、肢體的運動及感覺情況。(推薦強度:1 級)。在院前急救護理中,如何有效地保護頸脊髓,防止繼發(fā)損傷,對患者的預后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檢查傷者意識、生命體征、肢體活動及感覺情況等,對傷情作出初步判斷。
2.1.2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進行頸部制動和正確搬運
推薦意見: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采用頸托固定,沙袋置于頭部兩側防止頸部的轉動,清醒患者可用雙手抱住頭部,昏迷患者可采用“捆綁式”固定方法,搬運過程中避免震動患者。(推薦強度:2 級)。搬運是院前急救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正確的搬運方式對于病情的轉歸非常重要。使用頸托固定患者頸部,如現場無頸托,可在頭部兩側放置沙袋制動,限制患者頭頸部的活動。優(yōu)先選擇可以觀察頸部情況的有開口的頸托[5]。對于煩躁不安者,可將患者與擔架捆綁在一起進行固定。搬運過程中動作應輕柔迅速,避免震動。
2.1.3 哪些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不需要頸部制動
推薦意見:對于清醒的、頸部無疼痛的、無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的、無其他合并傷的患者,不推薦頸部制動。(推薦強度:3 級)。除了以上不推薦頸部制動的患者,對于有頸部穿刺傷的患者也不建議頸托固定,對于此類患者可將隨身衣物填塞于頭頸兩側,固定頭頸部以維持頸椎的穩(wěn)定[6]。
2.1.4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在轉運過程中需要注意事項
推薦意見:未明確類型的急性頸脊髓損傷應使用頸托固定患者于平板上,維持中立體位。(推薦強度:1 級)。對于未明確類型的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應將患者置于平板上,使用頸托外固定,維持患者的中立體位。禁止手法復位或強行維持其頸椎的生理彎曲,以免造成二次損傷。
推薦意見: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在轉運過程中要保持呼吸道通暢與給氧。(推薦強度:2 級)。對于低位的急性脊髓損傷可用面罩或鼻導管吸氧。如果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或者胸悶加重,則提示可能高位頸脊髓損傷,此時應盡早為患者行氣管插管或切開術,使用簡易呼吸器進行輔助呼吸。
推薦意見: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在轉運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推薦強度:2 級)。轉運過程中要注意監(jiān)護,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運動、感覺、反射等,尤其是呼吸的頻率和節(jié)律。同時注意觀察患者二便情況,觀察癱瘓平面有無變化以及患者的面部表情變化,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處理。建立靜脈通道,控制輸液量和輸液速度。
推薦意見: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在轉運過程中要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推薦強度:3 級)。急性頸脊髓損傷多數由突發(fā)意外導致,患者往往毫無心理準備,轉運過程中護士要給予患者關心、安慰,使其積極配合,保證安全送達醫(yī)院。
2.2 院內管理
2.2.1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入院后病史采集與評估
推薦意見:入院后即刻由護理人員初步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功能及神經功能,了解受傷原因,同時評估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的損傷,并于24 h內完善入院護理病歷。(推薦強度:1 級)。向患者或知情家屬了解患者的受傷時間、受傷經過、致傷原因及機制,入院后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及查體,了解患者的損傷部位、脊髓損傷平面和院前的處置經過等[6]。應用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ASIA標準)進行神經功能的評估。進行呼吸功能評估時重點關注患者有無胸部合并傷,既往肺部疾病史及吸煙史;判斷患者呼吸類型;評估患者咳嗽力量。各項護理評估及??圃u估應在入院后24 h 內完成,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評估、成人營養(yǎng)風險篩查表(NRS2002)、疼痛強度評估(VAS)、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焦慮抑郁評估(HAD)、約翰霍普金森跌倒風險評估、壓瘡風險評估(Norton 壓瘡評分)、家庭與社會評估(APGAR 量表)、血栓風險評估(Caprini 量表)等。
2.2.2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護士如何進行病情觀察
推薦意見:隨時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準確記錄出入量,動態(tài)評估患者的運動感覺情況的變化,關注患者癥狀變化。(推薦強度:1 級)。入院立即給予患者心電監(jiān)護及氧氣吸入,密切觀察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呼吸、血氧飽和度及出入量的變化并準確記錄,尤其是呼吸的變化。觀察患者肢體的感覺、運動及肌力變化。觀察患者二便情況,是否存在腹脹和麻痹性腸梗阻征象。關注并追蹤患者各項化驗指標數值,如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凝血功能、白蛋白、電解質等。對于異常檢查結果給予重視并及時通知醫(yī)師給予對癥處理。
2.2.3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圍手術期藥物治療
推薦意見:建議對急性脊髓損傷8 h 以內,且無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等明確禁忌證者給予24 h 大劑量甲潑尼龍治療,時間不超過48 h;甘露醇作為急性頸脊髓損傷的脫水藥物;神經妥樂平作為神經營養(yǎng)類藥物;沙星類抗生素作為頸脊髓損傷患者泌尿系感染后的治療藥物;液體復蘇治療時,可輔以血管活性藥維持血壓;首選質子泵抑制劑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栓劑或灌腸劑作為頸脊髓損傷后便秘的治療藥物。(推薦強度:2 級)。藥物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傷后的次級炎性反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7]。若需要應用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要關注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做好相應的護理。甘露醇應在循環(huán)功能穩(wěn)定的前提下使用,輸注過程中注意保護血管。神經營養(yǎng)因子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持續(xù)性低血壓會導致繼發(fā)性的脊髓缺血性損傷,進行液體復蘇治療時,可輔以血管活性藥維持血壓,維持收縮壓高于85 mmHg[8]。頸脊髓損傷是誘發(fā)應激性潰瘍的常見應激源,盡早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可降低應激性潰瘍的相關出血風險。
2.2.4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的頸部如何固定
推薦意見:針對頸部脊髓損傷程度給予顱骨牽引或頸托外固定,體位變換時注意保持患者身體縱軸的一致性。(推薦強度:1 級)。對于急性頸脊髓損傷伴有頸椎骨折脫位的傷者,入院后需立即顱骨牽引(牽引重量3~12 kg),每日消毒針道2 次,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應避免大重量的長時間持續(xù)牽引。對于頸托外固定的患者,佩戴頸托時使用襯墊,襯墊潮濕破損時及時更換。
2.2.5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應如何進行呼吸道護理
推薦意見:根據頸脊髓損傷患者情況,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推薦強度:3 級)。部分患者在傷后早期出現呼吸功能衰竭,需要行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呼吸機輔助呼吸,機械通氣10 d 以上的患者建議行氣管切開[9-10]。對于需要使用呼吸機的患者,應做好呼吸機管路管理,確保呼吸機管道連接緊密,以免發(fā)生漏氣。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呼吸機參數,確保患者獲得足夠的氧氣。
推薦意見:前路手術患者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患者在術前進行氣管推移訓練。(推薦強度:2 級)。行頸椎前路手術患者,術中由于牽拉氣管,易出現呼吸受阻及急性喉頭水腫,因此術前應進行氣管推移訓練[11-12]。訓練方法如下:四指并攏向非手術切口側推移氣管過正中線,術前3 天開始,首日訓練每次1~2 min;次日每次訓練5 min;第3 天訓練每次10 min,力度適中,均每天3 次。
推薦意見:術后鼓勵患者主動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咳嗽和排痰訓練,定時翻身拍背,輔助痰液排出,給予霧化吸入。(推薦強度:3 級)。腹式呼吸訓練、抗阻呼吸訓練、有效咳嗽訓練等多種呼吸訓練方式可交替進行,每日3~5 次,保持肺功能處于正常狀態(tài)。一旦患者出現嗜睡、乏力、惡心等癥狀,需警惕呼吸暫停綜合征或呼吸道阻塞的發(fā)生[13]。為防止呼吸系統并發(fā)癥,應進行手法輔助排痰,加強胸廓被動活動及呼吸練習,給予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必要時給予吸痰治療。霧化吸入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及時處理不良反應[14]。
2.2.6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進行腸道護理
推薦意見:對于便秘的患者,調整患者的飲食結構,按摩患者腹部,定時排便,適當應用通便藥物,并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推薦強度:3 級)。頸脊髓損傷發(fā)病早期進行全面的胃腸道病史及腸道功能的評估,并對腹部及直腸進行體檢,當胃腸功能發(fā)生明顯變化時應及時評估分級,內容包括排便頻率、糞便黏稠度、排便時間、有無便意、是否可控制、有無失禁、排便量、胃腸道有無疼痛、腹脹、疝、有無慢性便秘、腸梗阻、營養(yǎng)不良或脫水、使用藥物情況、使用輔助排便技術、照顧者照護、纖維素及液體攝入、軀體活動等。此外,還需對患者的身體功能、認知、生活需求、腸道護理目標、排便環(huán)境、依從性及社會支持進行評估[15]。近年來,腹部按摩的方法不斷改良,有文獻報道[16]腹部定時定向多頻震動、穴位按摩可改善大便性狀,改善便秘癥狀,增加腸道清潔度?;颊呷⊙雠P位,護士可指導家屬按順時針方向按摩患者腹部,家屬用力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度,每日早晚各1 次,每次15~20 min[17]。
推薦意見:鼓勵頸脊髓損傷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定期進行身體活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基礎腸道管理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進行經肛門灌洗。(推薦強度:3 級)。頸脊髓損傷患者可采取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如推輪椅、手臂有氧運動、舉重或結構化運動訓練,對一些頸脊髓損傷患者來說,站立訓練可能有益于腸道功能,但應與其他身體活動相平衡,并考慮采取安全措施,如在矯形器、站立架或可站立輪椅的幫助下行站立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注意患者安全、預防跌倒,皮膚損傷、直立性低血壓建議每周至少站立3 次,每次30 min。排便時選擇坐位姿勢也是非常好的鍛煉,對成功排便有顯著影響。
2.2.7 急性頸脊髓損傷后如何做好患者營養(yǎng)評估及營養(yǎng)護理
推薦意見:入院后首先進行營養(yǎng)評估,根據評分給予相應的營養(yǎng)支持。在治療和護理期間應加強觀察,根據早期臨床表現和化驗指標準確判斷低鈉血癥和低蛋白血癥,做到早發(fā)現、早評估和早干預,從而有效降低低鈉血癥和低蛋白血癥的發(fā)生率。(推薦強度:3 級)。入院后應用營養(yǎng)風險篩查2002(NRS 2002)評估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急性創(chuàng)傷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yǎng)攝入障礙,除了靜脈補充營養(yǎng),還應注意增進患者食欲,對無法正常進食者,可經胃管注入營養(yǎng)物質,改善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護士應注意觀察患者的異常神經精神癥狀,包括呼吸抑制、失眠、幻聽、神志淡漠、譫妄等。對于已發(fā)生低鈉血癥者,原則是積極補充鈉鹽,補充血容量,必要時適度限水。治療過程中應注意監(jiān)測血鈉變化。急性頸脊髓損傷后由于多種因素易發(fā)生低蛋白血癥,護士應關注患者的相關化驗指標,除了通過飲食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外,必要時還可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yǎng)支持。對于無法進食的患者,應立即給予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或血漿,可有效降低低蛋白血癥的發(fā)生[18]。
2.2.8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進行泌尿系護理
推薦意見:早期處理以留置導尿為主,進入恢復期后采取膀胱功能再訓練,間歇性導尿等方法,改善排尿行為,促進患者康復。(推薦強度:3 級)。在頸脊髓損傷早期,有尿潴留的患者應當盡早留置尿管。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UTI)指患者留置導尿管后或拔除導尿管48 h內發(fā)生的泌尿系統感染[19]。據統計,如果采取相應感染控制措施,65%~70%的CAUTI可以被預防[20]。導尿時嚴格無菌操作,留置尿管期間使用尿管固定貼進行妥善固定,保持尿袋位置低于膀胱水平,保持會陰清潔,每日2 次進行尿道口消毒,及時清理分泌物,定期更換導尿管和集尿袋,恢復期注意訓練膀胱的反射動作。
2.2.9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做好皮膚管理
推薦意見:建議每天至少進行2 次視覺和觸覺皮膚檢查。全面評估,積極預防,對發(fā)生壓力性損傷的患者及時進行對癥處理。(推薦強度:2 級)。頸脊髓損傷后由于活動受限,患者極易發(fā)生壓力性損傷。護士應對患者全身皮膚情況進行整體評估,重點包括骨隆突處、器械壓迫處以及易受壓的黏膜處。護士應從定時翻身、按需使用氣墊床及減壓墊、減少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皮膚清潔和加強營養(yǎng)等方面做好預防和護理。同時向患者及家屬做好相關宣教,取得理解與支持。
推薦意見:使用會陰皮膚狀況評估工具(PAT)進行失禁性皮炎的風險評估。對已發(fā)生的失禁性皮炎做好皮膚的清洗、滋潤和保護,選用適宜的清洗劑和保護劑,操作時動作輕柔。(推薦強度:3 級)。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由于運動及感覺異常常伴有各種不同程度的失禁性皮炎。使用PAT 評估量表進行風險評估[21]。及時檢查并清理排泄物,進行臀部清潔時,禁止采用肥皂等堿性清洗劑,以防皮脂過度丟失。擦洗時避免反復用力摩擦,擦洗后用柔軟的棉布吸干水分,也可自然晾干。皮膚干燥后可選用合適的敷料進行保護。
2.2.10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如何進行體位護理
推薦意見:患者應采取仰臥位,身體向左或向右傾斜15°~30°側臥位與仰臥位交替。(推薦強度:2 級)。手術完成過床時,醫(yī)師負責搬運患者頭頸部,使其與身體呈一條直線。患者在病床上取去枕平臥位,頭與軀干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避免頭頸過伸或頭顱懸空。頭部兩側放置沙袋或用頸托固定頸部。麻醉清醒后可抬高床頭30°,予低半臥位體位,以利呼吸及引流。待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可開始軸線翻身,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
2.2.11 如何正確觀察頸脊髓損傷患者術后傷口及引流情況
推薦意見: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妥善固定引流管,觀察并記錄引流的顏色、性質和量,確保管路暢通,保持傷口的干燥。(推薦強度:1 級)。觀察傷口滲血情況,妥善固定引流管,觀察并記錄引流的顏色、性質和量,觀察患者術后神經癥狀并與術前進行對比,及時發(fā)現頸部血腫給予相應的處理。每隔2 h,護理人員要順著引流方向擠壓引流管,確保管路暢通。若引流量減少、切口滲血增多,要及時報告醫(yī)師,查看是否有引流管壓折、堵塞現象。若引流液增多,顏色鮮紅,則提示可能發(fā)生了活動性出血,應報告醫(yī)師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腦脊液漏患者遵醫(yī)囑取適宜體位,避免用力咳嗽及排便,做好記錄并及時換藥,保持傷口干燥。
2.2.12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不同原因造成的體溫異常,應采取哪些護理措施
推薦意見: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高熱,主要采取物理降溫,低體溫的患者應注意保暖。術后吸收熱,給予對癥處理。感染性發(fā)熱,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的治療。(推薦強度:3 級)。頸脊髓損傷的患者發(fā)熱的原因很多,包括常見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低熱、中樞性高熱)、術后吸收熱、感染?;颊叱霈F發(fā)熱后及時行血常規(guī)、血沉、C 反應蛋白檢查以明確病因。頸脊髓損傷后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表現為持續(xù)高熱,也可以引起低體溫?;颊甙l(fā)熱時主要運用物理降溫的方法,同時保持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低體溫時應注意保暖。大部分患者體溫可控制在相對正常的范圍內?;颊咝g后3~5 d,會出現術后吸收熱,一般不超過38.5℃,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同時給予對癥處理。對于感染性發(fā)熱,定期監(jiān)測患者體溫,按時按量給予抗生素并觀察藥物的副作用,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22]。對于發(fā)熱持續(xù)不退者,應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以明確有無器質性病變。
2.2.13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由于不同原因導致的疼痛,應采取哪些護理措施
推薦意見:對于骨骼肌肉疼痛,指導患者注意休息,避免不正確姿勢,必要時給予非甾體抗炎止痛藥物。針對內臟痛,應查明原因,對癥處理,存在感染的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對于神經病理性疼痛,先應用藥物等保守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或神經調控治療。(推薦等級:3 級)。針對患者不同原因導致的疼痛,及時準確進行評估,告知患者正確的臥床姿勢,指導正確佩戴頸托和床上活動,輔助止痛藥物進行治療時告知正確的服藥方法,避免空腹服藥刺激胃腸道。對于神經病理性疼痛,如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可進行手術治療或神經調控治療[23]。在疼痛管理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反應,根據情況調整止痛方案。
2.2.14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推薦意見:早期評估患者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進行深靜脈血栓的預防,預防時間持續(xù)3 個月。(推薦強度:2 級)。建議護士在患者入院時、術前、術日、首次下地、轉科、出院以及病情發(fā)生變化時進行評估[24]。對頸脊髓損傷合并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應在入院時開始并持續(xù)進行基礎預防及物理預防,包括早期肢體被動活動,以及使用彈力襪和間歇性的氣動壓縮裝置[25]。同時建議護士向患者及家屬開展有關深靜脈血栓風險、癥狀、治療或預防方法的健康宣教,可降低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風險。
2.2.15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進行心理護理
推薦意見:建議心理護理干預貫穿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恰當的心理康復措施。(推薦強度:3 級)。動態(tài)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時掌握患者心理變化,運用敘事護理方法,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采取支持性心理干預,必要時可予以抗焦慮藥物治療[26]。同時積極調動患者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增強心理彈性[27],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
2.2.16 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進行功能鍛煉指導
推薦意見:功能鍛煉應盡早開展,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情況下,制定個體化鍛煉措施,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并保證持續(xù)性。(推薦強度:3 級)。早期正確、合理、規(guī)范的功能鍛煉可以有效促進康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鍛煉措施應體現個體化,根據患者肢體的運動、肌力及感覺情況,制訂相對應的鍛煉計劃。①在頸脊髓損傷早期積極主動引導和協助患者開展相應的床上運動和呼吸肌訓練,改善殘存肌的耐力與肌力,同時提高肺功能,為后續(xù)康復創(chuàng)造條件[28-29]。②在恢復期脊髓病理生理進入穩(wěn)定階段,通過主被動訓練最大限度改善殘存功能,預防壓力性損傷、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并盡可能訓練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方法:主動或者被動活動關節(jié)和進行肌力的訓練,以循序漸進式訓練為原則,為患者的床下活動和逐步自理創(chuàng)造條件[30-32]。③在回歸家庭和社會期,出院后進行延續(xù)性護理服務,指導患者居家活動時必須佩戴頸托,連續(xù)佩戴3 個月以上,限制頭部活動,妥善固定,松緊適中[33]?;诨ヂ摼W線上出院隨訪復診,幫助患者院外進行自我管理[34],同時指導患者出院后分別于三個月、半年、一年到醫(yī)院復查。
本共識基于現有證據、綜合臨床專家經驗,圍繞急性頸脊髓損傷院前急救、病情監(jiān)測與觀察、用藥指導,呼吸道護理、消化道護理、皮膚護理、疼痛護理、心理護理、功能鍛煉等方面提出常見問題并提出推薦意見,為臨床護理人員進行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提供參考依據。本共識內容將根據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修訂和完善。本共識僅作為學術指導意見,不作為法律依據。在臨床具體工作中,應參考本共識并根據具體情況對急性頸脊髓損傷患者采取個體化護理方案。
執(zhí)筆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 會,盧 丹,李 云,
張瑞雪,栗曉靜,徐欣欣,郭立杰。
專家組成員(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 崢(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王 亮(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王慧文(武漢協和醫(yī)院)
王 霞(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尹 會(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盧 丹(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史曉娟(空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寧廣智(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李 云(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李 波(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李 靜(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吳桂清(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
吳 強(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沈悅好(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張瑞雪(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陳巧靈(解放軍總醫(yī)院第四醫(yī)學中心)
陳亞萍(北京協和醫(yī)院)
陳 晶(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yī)院)
羅春梅(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季長高(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
鄭金鳳(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趙屹鑫(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
趙興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
趙 岳(天津醫(yī)科大學)
宮 穎(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金普院區(qū))
祝 凱(青島大學附屬醫(yī)院)
栗曉靜(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徐欣欣(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高 磊(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郭立杰(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曹富江(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彭玉慧(江蘇省人民醫(yī)院)
魯 青(天津市人民醫(yī)院)
謝 晶(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
譚曉菊(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