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梅
在教授《阿Q正傳》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分析第二章《優(yōu)勝記略》中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內涵:“本章寫到阿Q三次‘心滿意足的得勝的……,結合文本,請大家說說阿Q是如何實現‘心滿意足‘得勝的?”
有學生回答道:“阿Q是通過‘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來實現‘心滿意足的?!?/p>
我又問:“那你認為阿Q是怎樣的人?”
那名學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我覺得阿Q是個樂觀的人?!?/p>
班上學生大笑起來,還有不少學生對這一觀點表示了贊同。我感到愕然,這個答案顯然與阿Q的人物塑造大相徑庭。我很好奇學生是如何看待阿Q這個人物的,也想要進一步了解他們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認識。
“為什么你認為阿Q是樂觀的呢?”
“阿Q被嘲弄、被打,肯定難受,他通過認為是‘兒子打老子進行自我安慰,就心滿意足了、不難受了。這不是樂觀的表現嗎?”
“你認為樂觀是什么感情色彩的詞呢?”
“樂觀是褒義詞?!?/p>
“既然樂觀是褒義詞,用在阿Q身上合理嗎?”
學生們開始小聲討論起來。
魯迅通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舊中國國民的“劣根性”,帶有鮮明的批判態(tài)度。阿Q被人打、遭受侮辱后,不是自我反抗,而是自我麻醉、自我安慰,找借口妄自尊大,以此獲得虛妄的勝利,體現了人性的弱點。如今,阿Q的“精神勝利法”卻被學生理解為積極地正視磨難與困苦,這著實令我不解,甚至感到恐懼。
審丑是廣義審美的內容之一,審丑過程是特殊的審美過程,通過對丑的否定、批判、改造等,人們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理性和全面辯證的深層次審美體驗。當下,網絡世界里的一些丑陋低俗的人、事、物,在流量的驅使下嘩眾取寵;一些非主流甚至是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在資本的操控下甚囂塵上;一些惡搞和荒誕的篡改,在娛樂至上的趨勢下大行其道。就像之前被班里學生津津樂道的網絡“熱?!薄傲主煊竦拱未箺盍?,文學名著《紅樓夢》與《水滸傳》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被顛覆和調侃,制造出荒誕的效果。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索欲,學習模仿能力強,他們既期待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和個性,又渴望尋求關注與認同,諸如此類的惡搞短視頻卻如病毒般侵染青少年,造成其審美的扭曲。
當青少年過度關注此類低智庸俗甚至是逾越價值底線的“丑陋”時,他們是否還會主動關注真善美?當青少年被嘩眾取寵、逐利媚俗的扮丑荒誕所裹挾時,他們還能有幾分清醒來辯證思考?當青少年的思想成為各種形態(tài)的丑的“跑馬場”時,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他們獨立理性的審美?放任青少年審丑過度異化,必將導致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取向等偏離社會主流文化,難以養(yǎng)成健全人格。
因此,教育者在極力幫助青少年認識美時,審丑教育也不可“放流”。什么是“丑”?為什么是“丑”的?如何對待“丑”?當學生的審丑出現異化,我們又將如何評判和引導?審丑教育是特別的審美教育,更是育人的一部分。審丑教育的課堂應是多維的,著力培養(yǎng)學生辨別、批判和改造假、惡、丑的能力,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等的提升,使其真正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成為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時代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