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
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傳承紅色基因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內(nèi)在要求。作為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百年名校,保定市育德中學在黨員教師的帶動下,以“百年育德,再鑄輝煌”為目標,形成了“厚德重能,因材施教”的教風、“志學善思,自主協(xié)作”的學風以及“知行合一,守正創(chuàng)新”的校風,推動紅色文化教育深入人心。
整理紅色校史,激發(fā)愛校情懷
在育德中學工作了38年的教師郭景芳是一位老黨員,對學校懷有深厚的情感。在他的帶領下,校黨辦、德育處、團委等部門共同組成了校歷編寫組,帶領全體教師搜集校史、校友資料。經(jīng)過多次整理與校對,最終形成了育德中學德育工作的校本教材——《紅色文化校歷》。
《紅色文化校歷》將學校的紅色德育體系按月劃分為12個主題,每個主題都與育德中學的百年紅色歷史緊密相連,背后蘊藏著豐富的育德故事,傳承著不朽的育德精神。在校歷的整理和應用過程中,全體師生不僅深入了解了學校的輝煌歷史,還培育了高尚的品格,激發(fā)了工作和學習熱情。
學習育德名人,感悟育德精神
育德精神既體現(xiàn)了育德中學的光榮傳統(tǒng),又兼具鮮明的時代特色。2020年4月25日,正值育德中學建校115周年校慶之際,學校開展了以“弘揚育德精神,再鑄育德輝煌”為主題的活動,全面闡釋“愛國求真、勤儉礪行”的育德精神;同年5月22日,黨支部特別召開了校友李富春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深切緬懷了李富春同志的卓越貢獻和崇高精神,引導全校師生學習他的革命信念和高尚品德,做育德精神的踐行者、紅色文化的傳承人。
2021年6月,為慶祝建黨百年,育德中學開展了以“悠悠報國情,科技興國運”為主題的系列教育活動。哈爾濱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哈工程”)天津校友會到校參觀訪問,共同追溯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顒臃謩e介紹了哈工程和育德中學兩所學校的紅色校史,帶領大家回顧了哈工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為我國的國防科技研究和教育事業(yè)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作為保定黨組織發(fā)源地的育德中學為革命事業(yè)立下的卓越歷史功績。同時,回顧了唐鐸少將和胡振渭教授在育德中學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他們?yōu)閲揽萍际聵I(yè)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引領全校師生學習他們不斷鉆研的“工匠精神”。
踐行立德樹人,樹立少奇典范
劉少奇同志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共產(chǎn)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在育德中學就讀時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并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校友,育德中學在2005年建校百年之際,為劉少奇同志樹立了雕像,以銘記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精神。為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少奇精神,2018年4月,經(jīng)支委會及校務會研究決定,學校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治組織——“少奇班”,開啟了學生自我管理的創(chuàng)新實踐。
隨著“少奇班”的不斷發(fā)展,校風校貌變化喜人,學生的管理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自信心和凝聚力也在不斷加強。在值周、升旗以及學校各項重大活動中,“少奇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少奇班”的學生以“講好育德故事,傳承育德精神”為主題的國旗下系列講話,深深感染著育德中學的廣大師生。2018年10月6日,周恩來、蔡和森、陳毅、李富春、李維漢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后人來到育德中學,參加“紀念留法勤工儉學活動100周年”尋根活動?;顒蝇F(xiàn)場,“少奇班”的學生充分展現(xiàn)了育德學子的風采,贏得了來賓們的一致好評,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正如一位學生家長所言:“此育德,真育德?!?/p>
繼“少奇班”之后,學校又先后成立了“幼云班”“仙洲班”“秉彥班”“孫犁文學社”“微聲”“曹禺話劇團”等20多個社團組織,并形成“紅色觀影—祭掃烈士墓—主題班會”的特色育人模式。通過參觀紅色基地、舉辦“愛祖國,唱紅歌”等一系列活動,讓愛國主義教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志和報國之情。
厚植紅色底蘊,開發(fā)特色課程
學校依托百年紅色校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fā)出具有歷史與時代特色的星火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以革命精神為指引,以育德精神為基石,從細微之處著手,致力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星火課程體系由四大教育板塊構成,分別是星火愛國篇——養(yǎng)心教育課程、星火求真篇——養(yǎng)智教育課程、星火勤儉篇——養(yǎng)德教育課程、星火礪行篇——養(yǎng)品教育課程。在這一課程體系下,學校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圍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以及中國近現(xiàn)代重大歷史事件所開設的十二個主題月活動課程。在星火愛國篇中,通過“家班風氣正”“母校師恩重”“家國情懷深”活動,養(yǎng)浩然正氣之心,點燃點點星火;在星火求真篇中,通過“青年勤工學”“科技興國運”“少奇樹典范”活動,養(yǎng)“工匠精神”之魂,培育盞盞星火;在星火勤儉篇中,通過“樹木與化人”“潤物細無聲”“黨建育德秀”活動,養(yǎng)高尚之德,守護閃耀星火;在星火礪行篇中,通過“雙擁鑄軍魂”“愛我中華行”“少年中國承”活動,養(yǎng)鋼鐵之品,助燃燎原星火。
在星火課程體系的引領下,學校創(chuàng)辦了《微聲》紅色??⒘恕俺跨姀V播站”,并組織了以“軍旅文化進校園”“勤工學”“致敬國旗”等為主題的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這些活動與星火課程相輔相成,深化了師生對育德精神的理解。
以德為先、以智為本、以體為重、以美為貴、以勞為基,在五育并舉的理念指導下,學校打造了黨史育人、校史育人、基地育人、協(xié)作育人相結合的“星火四式”主題課程。通過學黨史、學校史,讓學生深刻了解黨的光輝歷程和學校的紅色傳統(tǒng);通過基地實操,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通過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校還研究出了專屬于育德學子的“星火六藝”。通過歌、舞、畫、讀、行、寫六種方式,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舞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潛力。
發(fā)揮帶頭作用,共續(xù)紅色基因
歷史上,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學、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學、河南西峽縣第一高級中學等學校均曾是育德中學的分校,與育德中學一脈相承,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青年,為新中國的建立與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保護好、傳承好育德中學的歷史文化,四所學校共同成立了“中國育德中學共同體”,共建育德文化資源庫,聯(lián)合開展校史的發(fā)掘與保護工作。此外,共同體還建立了覆蓋全學科的聯(lián)合教研機制,開展暑期紅色研學活動,加強校際的交流與合作。這些舉措不僅為學校開展教科研及文化交流搭建了新平臺,還豐富了育德中學的歷史內(nèi)涵,為籌建“中國育德中學博物館”、講好“中國育德故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育德中學舊址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直以來,學校積極發(fā)揮自身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不僅促進了區(qū)域教育的蓬勃發(fā)展,更為周邊社區(qū)的基層黨建工作貢獻了力量。學校所屬的蓮池區(qū)人大全體班子成員也來到育德中學,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校黨支部的引領下,育德中學穩(wěn)步向前,黨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學校黨建工作案例被河北省教育工作委員會評為“河北省中小學校黨建工作優(yōu)秀案例”,學校也當選為河北省中小學校黨員培訓基地。2023年8月,學校打造的“紅色校史植于心,愛國教育踐于行”校園文化案例,獲評省級優(yōu)秀案例。
五年來,在“傳承紅色校史,弘揚育德精神”的引領下,育德中學校史整理工作不斷深化、育人體系日趨完善、師生精神面貌持續(xù)提升、學校影響力日益增強。激揚愛國情,奮進新時代,育德中學將始終走在發(fā)展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