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早在春秋時期的《尚書·洪范》一書中,就將“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視為幸福的五個基本要素,即“五福”,簡單來說分別是長壽、富有、健康安寧、遵守道德、善終。不過將幸福納入教育視野是在現代。
40%幸福感由主觀決定
人與人幸福感的差異,50%由基因決定,這是“基礎的幸福感”;另外,有10%由外部環(huán)境決定,40%由主觀行為決定。當被問及如何才能提升幸福感時,有人回答在換工作后,有人認為要到房貸、車貸還完后,甚至是實現財務自由之后;但當被問到能否將幸福感提升0.1分時,大部分人都覺得很容易。比如對一位全職媽媽來說,每天有半個小時喝一杯咖啡,享受獨處時間,就能提升幸福感。因此,當幸福感只需增長0.1分時,人們的思路就會從解決不了的大問題,變成能做的幸福小行動。這意味著,幸福感的提升可能就在轉變思路的一剎那,在于自己選擇關注什么,以及決定用什么樣的方式理解和看待世界。
收好這些“幸福錦囊”
“生活中,很多人對幸福有誤解,存在‘到站式思維,覺得擁有某樣東西、去某個地方旅行、上了某些課程,就能抵達幸福終點站?!北本┐髮W精神衛(wèi)生學博士汪冰表示,事實上,幸福是一段旅程,而非一個終點,想擁有就要一直練習。對此,專家給出多個“幸福錦囊”。
五個好方法
記錄三件感恩的事:在夜間,很多人會因白天遭遇的煩惱而不開心甚至失眠,若能記錄三件當天發(fā)生的令人開心的事,如為家人做了晚餐、同事在工作上給予幫助、下班途中偶遇美景等,能讓自己想起來時感到開心,更關注生活積極面,就能提升幸福感。
冥想10分鐘:研究顯示,無論對患軀體疾病或心理疾病的臨床患者還是健康人群而言,正念冥想訓練都能顯著改善個體身心狀況,包括降低焦慮和抑郁水平等,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睡眠,為提升幸福感開辟新途徑。
自我關懷和幫助他人: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保持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確保有足夠的休息和放松時間等。另外,幫助陌生人或對朋友和家人表達關愛,都可增加幸福感。
設定有意義的目標:所制訂的目標應與自身的價值觀和興趣相符,而不僅僅與物質財富或社會地位有關。哈佛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羅伯特·瓦爾丁格曾表示:“生活中有挑戰(zhàn)并戰(zhàn)勝它,可以讓自己有成就感,這是讓人興奮的,而財富和特權買不到這種‘幸福?!睂夏耆藖碚f,很多人會有自己不被他人和社會需要的低價值感,建議多參加一些志愿活動,不僅給他人帶去溫暖,也發(fā)揮了余熱。
建立支持性社交:與那些支持、理解自己的人建立緊密聯系是提升幸福感的關鍵。建議主動培養(yǎng)、加強人際關系,可多與朋友和家人通電話、經常參加聚會活動等。另外,嘗試與家人、朋友多擁抱,既能拉近距離,還能抑制機體皮質醇水平升高,降低壓力水平,讓人更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