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勇
摘要 為了提高公路橋梁設計水平,文章總結了BIM技術在橋梁設計中的應用優(yōu)勢,建立了標準框架和設計流程框架。同時,以某公路大橋為研究對象,闡述了Revit軟件建立橋梁BIM模型的具體方法,分析了BIM技術在鋼筋布置、鋼筋碰撞檢查、自動統計工程量、施工模擬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成果可為類似工程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 BIM技術;公路橋梁;三維模型;設計模擬;工程應用
中圖分類號 U442.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8-0071-03
0 引言
近年來,橋梁工程建設規(guī)模逐漸擴大,且結構復雜程度高,對橋梁設計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在現階段橋梁設計中,多采用二維設計方法,直觀性差,容易出現不同專業(yè)間沖突、工程量統計錯誤、設計變更多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橋梁建設質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建議引入BIM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目前,BIM技術在工民建領域應用較多,但在橋梁工程中可參考的案例較少。因此,深入研究BIM技術在公路橋梁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 BIM技術在橋梁設計中的應用優(yōu)勢
隨著公路橋梁結構區(qū)域大型化和復雜化,基于CAD軟件的二維設計方法已難以滿足需求,而BIM技術可以很好解決這一問題,并提高設計質量,其應用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可視化
BIM是一個新型設計理念,是以三維建模軟件為核心,建立真實的公路橋梁模型。相對于二維圖紙,三維模型能詳細地展示橋梁的構件細節(jié)及不同構件間的空間關系,并直觀表達設計人員的意圖,有利于設計單位向業(yè)主或建設主管部門匯報橋梁設計方案。
1.2 參數化
公路橋梁在工可、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階段需反復地修改或優(yōu)化,尤其是大型橋梁,其構件多且構件之間相互關聯,其中一個構件信息改變,與之相關聯的構件都要修改,將大幅增加設計時間和設計成本。BIM技術可實現參數化建模,修改一個構件參數后,與之相關聯的所有構件都可以修改,從而優(yōu)化橋梁設計工作流,如圖1所示[1]。
由圖1可知:應用BIM技術后使得橋梁設計前期工作量增加,但能明顯減少設計時間,后期工作量大幅減少??傮w而言,BIM技術的設計工作量更小,設計效率更高。
1.3 協同性
公路橋梁設計需與道路、交安設施、巖土等專業(yè)相互配合,在傳統設計模式下,各專業(yè)之間往往各自設計,缺乏溝通;溝通以word或excel文件為主,實時性較差,容易出現沖突。利用BIM技術可構建一個協同管理平臺,不同專業(yè)之間可實時查詢橋梁的最新設計信息,避免設計沖突。一般情況下,協同管理平臺要對不同對象設置權限,確保在不干涉他人數據的前提下,實現數據模型的共享。
2 橋梁BIM模型實施框架分析
2.1 標準框架建立
BIM技術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應用復雜,從縱向看,包括投資、勘察、設計、施工、運維等全生命周期;從橫向看,包括參與的業(yè)主、設計、施工、監(jiān)理、運維單位等。為保證BIM技術的應用質量,先要建立一套標準框架。參考美國的NBIMS標準,我國也提出了與本國國情更接近的開放式標準框架,即中國建筑信息模型標準(China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Standards,簡稱CBIMS),其具體組成包括三部分:標準規(guī)范(數據交換IFC、信息分類IFD、流程規(guī)則IDM),解決方案(技術選擇說明、CBIMS說明、構件詳細說明),使用指南(構件制作、工程建模、模型應用)[2]。
2.2 設計流程框架建立
大量工程實踐表明,BIM技術在橋梁設計中的具體應用都是基于三維模型開展的,即建立BIM模型后,才能開展公路橋梁的結構分析、鋼筋布設、碰錯漏檢查、工程量統計、自動輸出圖紙等應用。
當前的BIM建模水平尚不完善,需在不同設計階段建立不同深度等級的三維模型。由《公路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可知,公路橋梁的模型可劃分為L0D1.0~L0D5.0五個等級。在工可階段,模型要達到L0D1.0級,有基本的橋梁外輪廓形狀、粗略尺寸及主要的設計信息;在初步設計階段,模型要達到L0D2.0級,有近似的幾何尺寸、形狀等,要能反映橋梁大致幾何特性及主要的設計信息;在施工圖設計階段,模型要達到L0D3.0級,要有精確的幾何尺寸,能夠反映橋梁的實際外形,并包含詳細的設計信息。
3 BIM技術在橋梁設計中的應用實例
3.1 工程概況
研究對象為某公路大橋,全長550 m,交叉角度為90 °,設計荷載為公路Ⅰ級,設計速度為80 km/h,地震設防烈度為Ⅵ度,結構重要性系數取1.1。橋梁上部結構為箱梁,先簡支后連續(xù)箱梁為等截面,高度為1.6 m,板厚為0.2;橋梁下部結構中的橋臺為肋式臺,橋墩為柱式墩,基礎為鉆孔灌注樁基礎,且樁基之間以系梁連接;橋面橫坡為2%,由10 cm瀝青混凝土鋪裝+防水層+8 cm水泥混凝土面板組成。
3.2 橋梁設計模型建立
國內應用BIM技術的建模平臺有歐特克(Autodesk)、奔特利(Bentley)、達索(Dassult)等,其中Autodesk平臺開發(fā)的Revit軟件兼容性好,支持二次開發(fā),便于操作,在國內的應用也最廣;Bentley平臺開發(fā)的MicroStation軟件支持參數化設計及復雜曲面的建立,對各專業(yè)之間的配合要求高,操作界面較復雜,文件格式特殊,兼容性不好,且價格較昂貴。文件交互格式,是一款需要長時間研究的軟件,而且軟件價格較昂貴;Dassult平臺開發(fā)的Catia軟件,多用于復雜橋梁模型的建立,比如空間扭曲結構的大橋和特大橋,可快速實現參數和模型的關聯,但操作較復雜[3]。
綜上,擬選擇Revit軟件用于該橋梁建模,采用參數化建模方法。在建立模型前,要在軟件中創(chuàng)建項目初始文件,輸入項目名稱、工程概況、設計人員、設計單位等基本信息。
3.2.1 族庫建立
Revit軟件未內置公路橋梁族庫,但可利用拉伸、旋轉、融合、放樣等命令自定義族庫。
上部結構族庫:箱梁截面的受力面積大,能承受較大的正負彎矩,可利用Revit軟件中的梁和支撐樣板定義。以箱梁下部的中間點為基準,利用拉伸工具進行拉伸,并添加尺寸約束。
下部結構族庫:橋梁下部結構包括樁基礎、承臺、墩柱、系梁、蓋梁等,可以在軟件中分別定義,然后用嵌套命令將其整合在同一個族文件中。以樁基承臺族為例,樁基礎可用圓形樣板拉伸建立,以承臺底部為參照平面,添加尺寸約束。隨后,用嵌套命令對樁基礎和承臺的參數進行關聯,形成一個完整的族。
3.2.2 建立模型
按照橋梁設計圖紙,整理了橋梁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各個構件的具體尺寸,基于上述族庫對橋梁模型進行組裝,最終建立的模型如圖2所示。此外,橋面鋪裝層、防撞墻、橋頭搭板、錐坡、橡膠支座、護欄等附屬設施族直接附著在模型中即可。
3.3 鋼筋布設和碰撞檢查
3.3.1 鋼筋布設
鋼筋布設是公路橋梁設計的關鍵,其設計質量直接影響了橋梁結構的安全性。Revit軟件中提供了多種型號、尺寸等鋼筋,可利用鋼筋命令布置橋梁各部分構件的鋼筋。需注意,橋梁結構鋼筋布置時要分區(qū),不得一次性布置全部構件的鋼筋,否則軟件容易出現“卡頓”問題。
3.3.2 鋼筋碰撞檢查
碰撞檢查是BIM技術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可以在橋梁施工前及時發(fā)現不同專業(yè)或相同專業(yè)之間的沖突問題,以減少設計返工,確保工程順利推進。
鋼筋碰撞有硬碰撞(接觸碰撞)和軟碰撞(間距、尺寸小于規(guī)范值)兩種。Revit軟件雖自帶碰撞檢查功能,但效率低、耗費時間長、不便于修改,故橋梁在交付設計成果前可將Revit軟件建立的BIM模型導入Navisworks軟件中,利用“clash detective”命令對模型進行碰撞檢查,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4]。
由圖3可知:如發(fā)現橋梁構件的鋼筋有碰撞問題,Navisworks軟件會自動生成碰撞檢查報告,報告中會顯示出碰撞點、碰撞位置、碰撞日期等參數。隨后,設計人員應結合碰撞檢查報告及時查明原因,修改BIM模型后再次碰撞,直至碰撞點清零。
3.3.3 鋼筋碰撞優(yōu)化
在優(yōu)化存在碰撞沖突的鋼筋時,要充分考慮施工的便利性,并堅持以下原則:①當縱向鋼筋和橫向鋼筋碰撞時,優(yōu)先調整橫向鋼筋。②當縱向鋼筋和豎向鋼筋碰撞時,優(yōu)先調整豎向鋼筋。③縱向鋼筋、橫向鋼筋、豎向鋼筋自身通常不會碰撞,不需單獨優(yōu)化。
3.4 自動統計工程量
在公路橋梁設計階段,大多是使用表格或是word文檔計算各部分構件的工程量,使得數據相互孤立、缺乏聯系。如果設計需求更高,相應的工程量無法動態(tài)更新,一旦遺漏更改,施工結果可能出現大變更。而利用Revit 軟件中的“明細表”命令可直接提取出橋梁各部分構件的工程量。如果修改了橋梁模型中的部分構件,明細表中關于該構件的工程量會自動更新,大幅節(jié)約了設計人員的統計時間。
Revit軟件中的橋梁結構工程量明細表可自定義,自定義內容有字段、過濾器、排序、外觀等,具體見表1:
為了驗證Revit軟件統計工程量的可行性,自動提取了橋梁不同直徑鋼筋的重量,并與手工計算的工程量做對比,并定義了絕對誤差C,見式(1)。一般情況下,A值越小,BIM技術的應用效果越好[5]。
(1)
式中,R——人工計算值(t);S——軟件計算值(t)。
不同直徑的鋼筋工程量統計結果見圖4:
對于直徑為8 mm、10 mm、12 mm、16 mm的鋼筋,其絕對誤差C分別為0.60%、0.36%、0.18%、0.32%,平均值為0.36%,總體誤差較小,滿足工程建設需求。
3.5 施工模擬
該公路橋梁的總體施工工序為樁基—系梁—墩柱—蓋梁—箱梁—端部橫梁—橫向濕接縫—橋面鋪裝—橋面線。利用BIM技術對施工工藝復雜的部位進行施工進度模擬(在BIM模型中加入時間線),可檢查設計施工工序的合理性,優(yōu)化資源配置。
4 結語
該文研究了BIM技術在橋梁設計中的應用優(yōu)勢、實施框架及具體工程應用,研究成果表明:
(1)將BIM技術應用于公路橋梁設計中可很好地實現可視化、參數化、協同性,提高設計質量。
(2)在實際項目中可基于CBIMS標準開展橋梁設計,并結合設計進度來選擇BIM模型深度等級。
(3)橋梁BIM模型建立應優(yōu)先使用Revit軟件,需先定義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的族庫,并結合設計參數進行拼裝。
(4)基于BIM模型可實現鋼筋布置、鋼筋碰撞檢查、自動統計工程量、施工模擬等功能。
參考文獻
[1]韋澤鵬, 成家勝. 基于BIM的橋梁智慧化設計系統研究[J]. 中國水運, 2023(9): 95-97.
[2]王博, 祝興虎, 裴王簡, 等. BIM正向設計在復雜立體交通設計階段的應用[J]. 中外公路, 2023(4): 299-302.
[3]衡江峰, 高進進, 張谷雨. 基于BIM的橋梁工程設計與施工優(yōu)化研究[J]. 工程與建設, 2023(4): 1106-1108.
[4]王開, 羅天靖, 李輝, 等. 基于BIM技術的橋梁下部結構參數化建模與協同設計應用[J]. 鐵道標準設計, 2023(10): 134-140.
[5]靳雄兵. 基于BIM技術的測繪要素集成在公路勘察設計中應用的研究[J]. 江西建材, 2023(5): 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