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議論文教學是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議論類文言文《誡子書》的教學,教師可以結(jié)合議論文和文言文的教學體系,立足學情,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直覺思維,尋找“文眼”;運用邏輯思維,理清思路;運用形象思維,感悟主旨;運用創(chuàng)造思維,升華主題;運用抽象思維,傳承文化。這樣,議論類文言文教學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思維能力;議論類文言文教學;《誡子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探究文本的基本觀點、結(jié)構(gòu)脈絡等問題?!墩]子書》是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議論類文言文,該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第一,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解人物精神、作者的情感體驗及對人生的思考。第二,繼續(xù)學習默讀,學會圈點勾畫。第三,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思路展開的一般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運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等,可逐步達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運用直覺思維,尋找“文眼”
直覺思維是指在沒有明確邏輯推理過程的情況下而做的判斷或獲得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培養(yǎng)并運用直覺思維能力,有助于加深他們對文言文的理解。針對議論類文言文,學生可以通過細讀文段,關注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方式來運用直覺思維尋找“文眼”?!拔难邸奔次难晕闹斜磉_作者意圖、觀點最為核心、獨特的關鍵詞。在指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精妙的詞語組合等方面,指導學生思考哪些句子或片段最能突顯作者的論證以及批評、贊頌等意圖和立場。
例如,在《誡子書》的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認為文眼是“靜”,有的認為是“儉”。可見,直覺思維可以得出結(jié)論,但是存在差異。所以,接下來需要逐步分析,綜合判斷,找出最佳答案。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含有“靜”的句子。一是“靜以修身”。《大學》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語。修身是把家、國、天下治理好的前提,而在《誡子書》中“靜”是修身的基礎。因此,“靜”是一切的基礎。二是“非寧靜無以致遠”。做到“靜”就可以實現(xiàn)遠大目標。三是“夫?qū)W須靜也”。學習必須做到“靜”。這里的“靜”主要是指內(nèi)心的寧靜。另外,文中還有“險躁”與“寧靜”相對?!半U躁則不能治性”,那么“寧靜則能治性”。總結(jié)一下就是:“靜”能修身、致遠、為學、治性??v觀全文,五句話中的四句都在說“靜”,第五句則提到了靜不下來的嚴重后果。那么,“儉”與“靜”是什么關系呢?“儉以養(yǎng)德”中“儉”的意思是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所以,“儉”是“靜”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靜”是此文的文眼。
二、運用邏輯思維,理清思路
在議論類文言文教學中,運用邏輯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邏輯思維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找到合理的論證路徑。通過分析文言文中的論點、論據(jù)和邏輯關系,學生可以確定觀點,并展開進一步的思考。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識別文言文中的關鍵信息,分析論證結(jié)構(gòu),并指導學生進行邏輯梳理。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掌握前提與結(jié)論、歸納與演繹等基本概念。
在明確了文眼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首先,教師應讓學生在文中標明句子序號。全文一共有5句話,從內(nèi)容上來看,第1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遍_篇即提出對兒子的期望,希望他成為君子,并用一個表目的的“以”字連接,告訴兒子成為君子需要修身養(yǎng)德,而修身養(yǎng)德需要“靜”“儉”。第2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里用到了兩個“非……無以……”的雙重否定句式,強調(diào)“淡泊”“寧靜”,而且都指向“靜”。第3句“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边@里有兩個“須”,兩個雙重否定句,強調(diào)“靜”對于學習和增長才干的重要性。第4句“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用兩個“則不能”否定,強調(diào)了“靜”對于振奮精神和修養(yǎng)性情的重要。第5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寫如果靜不下來,不能修身養(yǎng)德,無法學習成才,則必然蹉跎歲月,追悔莫及。在這里,字里行間都是深沉的父愛!
三、運用形象思維,感悟主旨
形象思維是以直觀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思維過程,它能夠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形象,加深對文本主旨的感悟和理解。通過運用形象思維,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文言文中的描寫、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將抽象概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意象。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訓練,以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誡子書》中,最突出的是“君子”的形象。諸葛亮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君子。學生在進行解讀時,可聯(lián)系第三單元《〈論語〉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文下注釋來理解君子——有才德的人。在《誡子書》中有兩句話分別與之對應:一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二是“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那么如何才能成為有才德的人呢?“修身養(yǎng)德”“成學廣才”。其中,“靜”是前提條件?!顿Y治通鑒》中有“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的論述,強調(diào)了“德”的重要性。在學生深刻理解了“君子”的內(nèi)涵之后,教師可引導他們舉例說一說自己認為的“君子”。有學生聯(lián)系《論語》想到了孔子:“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影響了后世兩千多年。孔子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敬仰,被尊稱為孔圣人?!庇袑W生結(jié)合《誡子書》想到了諸葛亮:“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為匡扶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自己就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是一名君子?!?/p>
四、運用創(chuàng)造思維,升華主題
創(chuàng)造思維在議論類文言文教學中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運用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能夠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深化主題的內(nèi)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和表達,如通過讓學生補充文章中未表述的內(nèi)容、設想故事發(fā)展的后續(xù)、提出不同的觀點和解釋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和表達能力。運用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可以深入挖掘文言文的主題。在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梳理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感悟了文章的主旨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及補充材料,設計一個創(chuàng)意寫作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猜猜看,諸葛瞻是否體會到了父親的深切期望呢?請以8歲的諸葛瞻的身份,給父親寫一封回信?!?/p>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先插入背景資料,讓學生了解諸葛瞻受到的父親的影響:
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wèi)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xiāng)侯董厥并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瑯邪王?!闭芭瑪匕?。遂戰(zhàn),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有學生寫道:
敬愛的父親:
家書收到。雖然只有短短的86個字,其中飽含了您對我的諄諄告誡。我知道您是怕我不成器。放心吧,父親,我會認真研讀這封家書的,努力做到靜心、儉樸,明確自己的志向,去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您字里行間的殷殷教誨,使我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如果不學習就不能增長自己的才干。紙短情長,意蘊深遠,我感受到您時刻都在為我著想,怕我放縱懈怠,怕我輕薄浮躁。父親,感謝您能在軍營中為我寫下這封家書,我會好好地珍惜時間,讓自己在年少之時不留遺憾。長大后我也要成為像您一樣的人,對國家、對百姓能有所貢獻。
敬叩金安!
您的兒子:諸葛瞻
某年某月某日
五、運用抽象思維,傳承文化
抽象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原則和規(guī)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訓練,通過分析文言文中的規(guī)范、規(guī)則,讓學生從中感悟并抽象出普遍性的思想和價值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文言文的主旨和表現(xiàn)形式,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瞻,寧死不屈,以身殉國。在這里,學生讀到了諸葛氏的家風傳承。家風家訓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墩]子書》是漢末至隋唐時期家訓的代表。這一時期,著名的家訓還有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和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這三篇家訓的內(nèi)容,運用抽象思維概括家訓的一般內(nèi)容。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大體能夠了解到家訓一般都重視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內(nèi)容多是修身養(yǎng)德、學習成才、珍惜時間、仁孝禮義、至誠之心等。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tǒng)美德,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那么,《誡子書》這篇家訓的時代性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其中提到的傳統(tǒng)美德,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呢?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一談。比如“德”,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修身”講的是加強自身行為規(guī)范,“養(yǎng)德”講的是注重品德修養(yǎng),都是“德”的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重視“德”的培養(yǎng),當代中學生也要以德為先,嚴于律己,注重品德修養(yǎng)。比如“靜”,《誡子書》中的“夫?qū)W須靜也”主要是強調(diào)一種學習狀態(tài),指內(nèi)心的寧靜。我們在學習時,一定要靜下心來,消除雜念,排除干擾,“一心只讀圣賢書”。比如“儉”,《誡子書》中的“儉”,是靜的外在表現(xiàn),意思是約束自己、不放縱自己。這里既有物質(zhì)上的儉樸,也有精神上的淡泊?,F(xiàn)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極其豐富,更要做到“儉”,不能奢侈腐化。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誡子書》并不是寫給諸葛瞻一個人的,而是寫給無數(shù)后輩的,它能給人以心靈的洗禮和人格的提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六、結(jié)語
《誡子書》作為一篇議論類文言文,初讀時,令人感覺是幾句名人名言的堆砌,無從下手。教師嘗試從最簡單的直覺思維切入,找到文眼“靜”,就可由一個字牽出一篇文章的脈絡。當然,思維的訓練并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長期的堅持。《誡子書》的教學,在某一個問題中嘗試突顯某一種思維訓練,旨在讓學生的“思”和“學”建立連接,從而更好地品味《誡子書》深沉的意蘊和悠長的韻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陳治勇.一字啟篇悟華章——《誡子書》課堂實錄及評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19):141-145.
[3]李施怡,代曉冬.文化傳承視野下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以《誡子書》的教學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1(14):36-37,96.
[4]毛娜.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文言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以《誡子書》為例[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2020,39(3):204-210.
[5]毋小利.諸葛亮《誡子書》疑難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21(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