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專欄作家不在影劇場和展廳,就在趕去的路上
今年是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曹禺先生經(jīng)典之作《雷雨》劇本問世90周年、話劇上演70周年,為此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在全國邀請了幾家話劇院赴京參加專題展演。放眼望去,僅有上海有地方方言版的《雷雨》。遙想當年的上海滬劇界,幾乎所有的滬劇團都演過該劇。滬劇名旦都演過繁漪,生角都試過周樸園。青年演員都有周萍周沖的角色體驗,甚至隨著年齡的增長從主角演到配角魯媽、魯貴、魯大海為榮。
1959年,上海滬劇界《雷雨》大匯演。丁是娥飾繁漪,謝洪元飾周樸園,王盤聲飾周萍,袁濱忠飾周沖,石筱英、小筱月珍飾魯媽,趙云鳴飾魯貴,楊飛飛飾四鳳,邵濱孫飾魯大海。這是一場空前絕后的流派集結(jié)、合作默契又爭奇斗艷的杰作。上海滬劇與曹禺先生的《雷雨》和《日出》有緣,多年來滬上觀眾也津津樂道于各種劇團和各種版本及各種流派的比較和賞析,戲劇評論家也很踴躍。
記得2008年,我陪同中宣部老部長丁關(guān)根同志到華東醫(yī)院探望京劇名家曹禺夫人李玉茹,聽李老師說過曹禺先生多次提到他的作品和滬劇真的很有緣。上世紀舊社會一代影星阮玲玉25歲因“人言可畏”去世,曹禺先生奮筆疾書《日出》,除話劇外就是滬劇最熱衷搬演。
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馮遠征院長此次慧眼識珠,邀請了寶山滬劇團的滬語版話劇《雷雨》進京演出。滬劇團只說不唱,北京觀眾很好奇。有老戲迷追著演員問:你們不是以楊派見長的嗎?怎么不唱了?但就是這出滬語版話劇吸引了見多識廣的首都觀眾,看著字幕隨著劇情流淚、鼓掌,甚至會心一笑,更有老觀眾非常精準地點評了三個年輕人慘烈去世的舞臺處理,從看不見的花園內(nèi)景改到了四鳳和周沖臺前觸電和周萍持槍自盡,很觸目驚心。
這出滬語版話劇吸引了見多識廣的首都觀眾,看著字幕隨著劇情流淚、鼓掌……
寶山滬劇團滬語版此前在上海演過4輪,效果不錯。但是走出上海走到北京,大家還是有點忐忑不安:在首都有人買票嗎?北京的觀眾能聽懂嗎?當然,以華雯為主的團隊非常優(yōu)秀,四梁四柱很硬朗挺拔。9位演員全都鉚上了,連沒有臺詞的龍?zhí)籽輪T也很拼。上戲來的導(dǎo)演驚呼演員們飆戲飆得超時啦!區(qū)級劇團既沒有經(jīng)費精力也沒有大力宣傳,而口碑卻出奇地好。三天的票秒殺,劇團自身都捏不住票。沒有動員組織長三角省籍的鄉(xiāng)親們,全部都是網(wǎng)上散票,直接售罄。也許拜電視劇《繁花》引發(fā)滬語作品的熱潮所賜,也許是物以稀為貴,但現(xiàn)場確實如《中國戲劇》副主編趙忱所言:雷在天上,雨在地上,痛在心里。著名導(dǎo)演王曉鷹評價道:這是斯坦尼體系的經(jīng)典——在體驗基礎(chǔ)上的體現(xiàn)。華雯演出了繁漪抑郁中的美麗、哀怨中的嫵媚。觀眾們長時間熱烈鼓掌,演員們?nèi)戎x幕返場時倒反而有點不知所措。
滬語版話劇《雷雨》的當代性體現(xiàn)在人物的人性復(fù)雜和婚姻家庭社會問題的多面化折射,茅盾先生說過:當年海上驚雷雨,沒有巴金先生的力薦就沒有劇本在《文學季刊》問世。沒有郭沫若茅盾先生從日本到北京上海的推崇,也就沒有今天的話劇。經(jīng)典的劇目需要傳承,滬語版話劇是成功的嘗試,故事的發(fā)生地從天津移到了無錫,不違和。一位文化部專家型領(lǐng)導(dǎo)稱之為戲曲演員用方言演繹話劇,成了一種蘋果梨,別有一番滋味。希望將來可以走到各地,為海派文化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