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考
摘要:為了保障水稻穩(wěn)產豐收,實現(xiàn)糧食安全、環(huán)境保護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對普安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進行總結。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農業(yè)防治(選擇抗耐性品種、降低越冬蟲口、加強田間管理)、生態(tài)調控(保護利用功能雜草、建立稻魚共生系統(tǒng)、實施稻鴨共作控害)、理化誘控(物理阻隔、性信息素誘殺、燈光誘殺)、科學用藥(藥劑拌種、精準施藥)等措施。
關鍵詞:普安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435.11?文獻識別碼:A?文獻編號:1005-6114(2024)03-070-03
水稻是普安縣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年種植面積穩(wěn)定在4 593 hm2左右,農村每戶均有種植水稻。近年來,普安縣從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整體出發(fā),始終堅持“統(tǒng)一測報、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開方、統(tǒng)一施藥”的防治模式[1],大力推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綠色控害,減藥增效”的防控措施,守住了水稻病蟲害不大面積暴發(fā)成災和稻米質量安全的底線,保障了水稻生產綠色高效發(fā)展,為普安縣水稻重大病蟲害可持續(xù)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1?普安縣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1.1?農業(yè)防治
1.1.1?選擇抗(耐)性品種
從源頭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普安縣以稻瘟病、稻飛虱、稻曲病為重點,因地制宜選擇抗病性強的野香優(yōu)1701、野香優(yōu)海絲、宜香優(yōu)2115、泰優(yōu)808等主導品種,采用輪作的方式,預防病害發(fā)生。
1.1.2?降低越冬蟲口
稻谷收割完成后,將板田犁翻,把稻樁壓入深泥中,采取秸稈直接還田并噴施稻稈腐殖液或翻耕漚田的方式,及時清除田間帶病蟲的稻谷、稻草和稻茬,不在田間及附近堆積稻草,降低田間的蟲源基數。
1.1.3?加強田間管理
一是合理輪作。使稻田的連作期不超過2年,普安縣的稻田輪作方式主要是采取馬鈴薯、綠肥或蠶豆等與水稻進行水旱輪作來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二是調整農事操作時間。為了有效地防止病蟲害的遷移,相鄰稻田統(tǒng)一播種或移栽,避免混栽,以確保它們處于同一生長階段,減少橋梁田。在移栽播種時,盡可能使水稻生育期避開病蟲害高發(fā)期和多雨天氣,并合理調整水稻的種植密度和增加植株之間的距離,減少病蟲害的侵襲[2]。三是科學管理水肥。推廣應用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合理控制稻田的灌溉水和肥料的投入,避免過度積水和過多的施用氮肥,同時還要在返青期適時曬田,促進水稻幼苗健壯生長,提高田間有效分蘗率,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1.2?生態(tài)調控
1.2.1?保護利用功能植物
保護和利用田埂和田邊的功能雜草馬唐、牛筋、李氏禾,種植蠶豆、蘇丹草、大豆、芝麻、綠肥、香根草等草(花)植物,保育天敵,提高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多樣性,為天敵昆蟲的繁殖、越冬、越夏提供必須營養(yǎng)和棲息地,增加稻田的生態(tài)平衡和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然控制作用。
1.2.2?建立稻魚共生系統(tǒng)
在插秧后7~10 d,秧苗開始返青時,將規(guī)格為0.05~0.1 kg大的魚種投放田中,一般每667m2投放100~200尾,建立稻魚共生循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稻田為魚類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魚類通過活動吞食水稻害蟲來減少蟲源基數,實現(xiàn)耘田松土和抑草控草,增加水田中氧氣的含量和豐富碳源的供應,提高稻田中能量和物質循環(huán)利用效率,保證水稻有效穗和結實數增加的營養(yǎng)需要,實現(xiàn)稻田的可持續(xù)利用。
1.2.3?實施稻鴨共作控害
在秧苗返青后,將重約120~200 g左右,15~20日齡的雛鴨接種鴨瘟和鴨傳染性漿膜炎免疫后放田,一般每667m2的水稻田放養(yǎng)20~25只,并在稻田四周安置0.7~0.8 m高的尼龍網或遮陽網圍欄,防止鴨子外逃和遭受天敵的傷害,在水稻開始抽穗灌漿時,將鴨從稻田里收回。鴨子通過覓食和田間穿梭,將稻田中的害蟲、福壽螺、雜草、蟲卵吃掉,從而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此外,鴨子將鴨糞間接地回流到田間,增加稻田的有機肥含量,達到滿足水稻正常生長的營養(yǎng)供給,減少肥料的投入使用,進而提高水稻產量。
1.3?理化誘控
1.3.1?物理阻隔
采用15~20 g/m2無紡布或20~40目防蟲網覆蓋秧田育秧全過程,阻隔稻飛虱等介體昆蟲,預防病毒病,防止和減輕稻水象甲危害;同時在稻田進出水口安裝尼龍紗網,攔截或阻止福壽螺隨水進入水田。
1.3.2?性信息素誘殺
利用昆蟲交配時的性信息素誘引、干擾交配或群集誘殺。一是交配干擾,采用高劑量性信息素智能噴施裝置,有效防止水稻二化螟、大螟及主害代稻縱卷葉螟成蟲交配產卵,減輕病蟲害危害。二是群集誘殺,每667m2放置1套誘捕器,每20~35 d更換一次誘芯,誘捕器底端距地面0.5~0.8 m為宜,并隨植株生長調整高度。
1.3.3?燈光誘殺
當水稻趨光性害蟲發(fā)生面積不大,不適于采用其他防治措施時,可采取燈光誘殺,即安裝誘蟲燈誘殺害蟲,如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成蟲。普安縣在田間主要采用成片安裝頻振式殺蟲燈(優(yōu)盤)誘殺害蟲,降低蟲口基數,一般1.3~2.5 hm2左右安裝1盞,殺蟲燈的安裝位置應高于地面1.2~1.5 m [2]。兩盞殺蟲燈之間的安裝距離一般為50~120 m,每3~5 d清理一次死蟲。夜間開燈,凌晨1點左右關燈。
1.4?科學用藥
1.4.1?藥劑拌種
種子處理是水稻育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實施藥劑拌種,將病蟲害防控關口前移,達到源頭防病治蟲,省工減藥增效,促進生根發(fā)芽、苗齊苗壯,減輕后期防治壓力的目的。針對稻瘟病、惡苗病、爛秧和立枯病,每1 kg干稻種選用24.1%肟菌·異噻胺種子處理懸浮劑15 mL+12%甲·嘧·甲霜靈懸浮種衣劑10 mL+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1 g+成膜劑兌水10 mL;針對稻飛虱(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稻薊馬等,每1 kg干稻種選用600 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 mL+0.136%赤·吲乙·蕓苔可濕性粉劑1 g兌水10 mL,混合均勻,配制成漿狀拌種液。
1.4.2?精準施藥
根據水稻病蟲害田間調查與預測預報情況,在水稻病蟲害發(fā)生期,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按照農藥使用操作規(guī)程,利用高效低容量靜電噴霧器或植保無人機實施精準噴霧,壓低蟲口基數,防止病蟲害的擴散和危害。普安縣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指標(防治適期)及推薦防治藥劑見表1。
2?注意事項
性信息素誘殺要大面積連片應用;藥劑防治應注重交替輪換用藥,嚴格執(zhí)行農藥使用操作規(guī)程,在蟲害發(fā)生較輕時建議采用生物藥劑防控,嚴重時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huán)境友好型化學農藥防治,以降低農藥殘留量[2],提高水稻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3?防控效果
采用現(xiàn)代農藝措施、生態(tài)調控、物理防控、稻鴨共作、稻魚共生等綠色防控集成優(yōu)化技術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示范推廣區(qū),對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達85%以上,防控效果好于傳統(tǒng)單一的化學農藥防治。同時減少了有害物質的投入,節(jié)省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水稻質量,增加了農戶收入,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了水稻產業(yè)的綠色高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曉紅,金春麗,郭秋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吉林農業(yè):下半月,2018(9):1.
[2]?曾麗英.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鄉(xiāng)村科技,2022,4(13):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