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信
如果說晉代書法“尚韻”,追求“氣韻”“風度”,隋唐五代的書法“尚法”,求“工”,那么宋代的書法則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宋代是一個文運昌盛的時代,有著一大批在青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宋代的文學、繪畫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文學與唐代并稱“唐宋”,繪畫與元代并稱“宋元”。宋代的書法也毫不遜色,它承唐繼晉,上接五代,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
北宋書法家米芾為了一睹松竹的碧影之姿,在無錫一帶住上半年之久。夏日的竹林最為涼爽,挑一處頑石擺起桌案,風從林中劃過,山巒在遠處的霧色中千姿百態(tài)。端起一杯西湖新茶,細細品味此處的靜宜之景,這種日子,想想都是美的。
米芾不想結束這種閑情逸趣的生活,故而在秋季之時,前往苕溪,去登一登那座雋秀奇絕的溪山,感受秋高氣爽的暢快。因此,便有了傳世書法中的代表之作《苕溪詩卷》,卷中字跡皆是勁辣之力。米芾運筆極其沉著暢快,像無拘無束的草原野馬,瀟灑自如之時還懂得進退之道。卷中字字清新自然,正是這卷天然之字,彰顯出米芾游玩之時自由豪爽的狀態(tài)。
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是個才華橫溢的“吃貨”,在他流傳于后世的書札里,所寫內容極為豐富,有茶事、美食事、香事以及其他家務瑣事。
有一天,黃庭堅收到好友送來的一方黑木鑲花大食盒,食盒的第一層放著許多糟姜;二層內擺著滿滿當當?shù)你y杏果;最后一層是一些制作精美的特色糕點小吃。黃庭堅打開酒壇,倒上一碗,再拿起一小塊糟姜放進嘴中,香脆與火辣在舌尖碰撞。
友人專門送來的美食美酒,豈能不回以謝意?于是黃庭堅思緒良久,提筆寫道:庭堅頓首,承惠糟姜、銀杏,極感遠意,雍酥二斤,青州棗一蔀,漫將懷向之勤,輕瀆不罪,庭堅頓首?!对憬N》是黃庭堅用行書寫的一封十分短小的信札??v28.9厘米,橫37.6厘米,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信雖內容簡單,但字里行間溢滿了黃庭堅的謝意和喜悅心情。
說起美食,宋人頗有心得。黃庭堅愛“個中渴羌飽湯餅,雞蘇胡麻煮同吃”;蘇軾好“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陸游喜“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宋人愛吃,得益于兩宋時期繁盛熱鬧的大環(huán)境。比如北宋時期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口數(shù)量的不斷增長,帶來的是市場經濟的繁榮。酒樓、茶樓、餅鋪、食店等應運而生。
范成大的一手好書法,被掩藏于詩名之下。他早時習得張旭草書筆法,后又常常臨摹王羲之的字跡氣韻,故所寫之字典雅凝練,自然大氣。他的《致養(yǎng)正監(jiān)廟奉議尺牘》書法運筆線條流利,下筆有力沉重,落筆利落干凈。字如其人,圓潤飽滿中可見方正的字體或許與他生性忠正剛直有關。
《致養(yǎng)正監(jiān)廟奉議尺牘》雖是一卷嚴肅莊重之作,字里行間卻透漏出儒雅風氣。一筆一畫呈現(xiàn)出的是無拘無束、瀟灑奔放。極愛田園生活的范成大,不僅將自己的心意訴說在詩文之中,更是揮寫在了這封尺牘之上。
尺牘,信札也!宋人常用的紙分為素箋和花箋。素箋顏色單一、樸實無華,而花箋卻精致無比。
花箋制作繁瑣。首先要將山水風景、人物花鳥等圖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用水印的方法印在宣紙上。與其說花箋是一張紙,還不如說是一件工藝品。
精美的花箋恰好能體現(xiàn)宋人講究的生活態(tài)度,《致養(yǎng)正監(jiān)廟奉議尺牘》中潛藏的便是這種低調的美麗。箋紙上的紋路時而像枝條攀緣,時而如波紋襲來。再配上范成大老練奔放的筆法,更顯靈動之美。
智慧的宋人用他們靈巧的雙手,制作出了一張又一張精美的箋紙。龍鳳箋、團花箋、金花箋……這些不同的箋紙,都曾是宋朝輝煌歷史上的驚鴻一現(xiàn)。
(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