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北宋時期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古法,以牛革為矢服,臥則以為枕。取其中虛,附地枕之,數(shù)里內(nèi)有人馬聲,則皆聞之?!?/p>
“矢服”是用皮革做成的箭袋。箭袋中空,放在地上當枕頭時,幾里外有人馬聲,立刻就能聽見,相當于報警器。沈括總結(jié)道:“蓋虛能納聲也?!奔造`敏性高,正因為其“中虛”。因為“中虛”,所以數(shù)里內(nèi)的各種聲音,哪怕極其微弱,也會震動它“敏感的神經(jīng)”。
為人處世,如果能敞開心懷,何愁聽不到中肯的意見?
唐太宗就是一個“虛能納聲”的典范。唐太宗平日嚴肅莊重,大臣們都很怕他,他為了消除臣子的顧慮,誠懇地說:“你們平日里向我稟報政務,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如果你們想勸我改正某個觀點或者做法,更怕觸犯我。從今往后,你們勸諫我的話,即使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覺得是對我的冒犯。假如我因此責怪你們,你們更加不敢開口了,這將不利于社稷?!?/p>
唐太宗的意思很明白:你們做臣子的,不要怕說錯話,我的心寬著呢。所謂“廣開言路”,沒有虛心納諫的氣度,那就只是一句空話。
楚漢相爭時,項羽本來握有一把好牌,卻把這一把好牌打爛了。司馬遷評價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項羽自以為是,心中被“自矜”的茅草堵塞得嚴嚴實實,聽不進他人的建議,因此敗北。
古人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大約只有如箭袋般“中虛”的人,才有這種氣度吧。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