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臻
《旅行沒有方法論·颯》
星行客生活館 編著
中國地圖出版社/2023.1/68.00元
本書是在“旅行沒有方法論”系列中再開的新選題,順應時代熱點,探索旅途中有趣的靈魂。這本MOOK想傳遞一種力量——獨自旅行并不可怕,陌生世界也不可怕,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有無數種途徑和方法去觸及你想觸及的東西,而我們的作者就是值得參考的榜樣。
我在杭州拜訪了三位建筑師的作品,從王澍的象山校園,到隈研吾的民藝館,再到安藤忠雄的大屋頂,他們分別用不同的語言——回歸、消隱、突出——解釋了建筑與自然關系的三種可能,也讓我感受到二者之間并非只存在此消彼長的對抗。
象山篇·上
314路公交車帶著我晃晃悠悠地離開杭州市區(qū),車窗外的景象越來越開闊,陽光毫無遮擋地滲入車窗,1個小時的公交車坐得人汗流浹背。我在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的公交站下了車,誰料云不知從何處突然聚了起來,天空一下子暗了好幾度。
我沿著一條與河水平行的柏油路走進校園。小河不寬,水面很低,方塊石頭壘起的駁岸幾乎全被植物蓋住,不見刻意的雕琢。河的另一邊就是逐漸升起的象山。路的左側是南校區(qū)的建筑,這些建筑大多方而不正,像長在地上一樣隨著地形變化而起承轉合,明明是直來直往的線條,卻營造出迂回流動之感,灰色或白色的立面上開著大大小小不規(guī)則的方窗。
整個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的規(guī)劃和設計基本由王澍和他的“業(yè)余建筑工作室”完成。這位建筑師自從2012年獲得普利茲克獎之后,已經成為國內建筑界的一面大旗,連帶著他的幾處代表作都成了建筑迷們打卡的勝地。某天我從家里翻出了他的《造房子》,里面用了不少筆墨來寫這座得獎十年前開始設計的項目。合上書,我就買了到杭州的機票。
走了200米,道路左邊出現(xiàn)了一片湖,這里原本是農民的魚塘,王澍把它留下并在湖邊復種蘆葦,收拾成現(xiàn)在的模樣。路的右邊有一座小橋通往大名鼎鼎的“水岸山居”,它是校園內的行政、住宿、餐飲綜合體,名氣大大蓋過了校園本身,因為這是王澍在獲獎之后完成的作品,但我完全被整座校園的布局和規(guī)劃迷住了。王澍在他的書中寫道:“這不是一個設計,這是一個世界的建造。”讀到這里時,我心潮澎湃。
其實粗略看來,這個世界建造得毫不走心,建筑的擺放簡直堪稱隨意,但轉念一想,或許這才是天才的布局。當我輾轉于建筑群中,直觀感受就是所有的建筑都在“將就”——將就地形,將就光線,將就本地材料。
建筑使用了大量竹子、青磚、水杉木,并從浙江各地回收了超過700萬塊瓦片和磚石,采用了一種叫作瓦爿的當地傳統(tǒng)工藝。早先因為浙東多臺風,為了迅速修復坍塌的建筑,工匠們就把碎瓦和磚石砌進建筑里。雖說叫瓦爿,但其實里面的材料各種各樣,除了瓦,還有草、泥、木、石、磚、瓷等,而且?guī)缀醵际嵌植牧?。這項技術對手藝要求很高,已經瀕臨失傳。這些廢棄的舊料在象山完成了建筑生命的循環(huán),同時,這種生態(tài)環(huán)保的觀念被傳遞給師生,又完成了教育的循環(huán)。
于是乎,我所見到的建筑質感豈止樸素,簡直有些清苦,比如內部通長空蕩的走廊、粗糙的墻面和地面,毫無章法的外立面和碎瓦拼成的墻。我還發(fā)現(xiàn)有些宿舍樓似乎只能通過天井采光,從居住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環(huán)境未必舒服。
王澍自己評價,象山的建筑對使用者是有挑戰(zhàn)性的,比如光線,他試圖在建筑中營造傳統(tǒng)建筑那種具有“沉思性”的昏暗光線。那不習慣這種光線的人怎么辦呢?只能適應。
建筑師顯然是自負的,他先是野心勃勃地造了一個世界,然后為居住者設定了規(guī)則。王澍有一個理論叫作“重返自然之道”,講的不是個體的建造,而是從傳統(tǒng)觀念的角度思考中國建筑的進與退。也許這里就是他古典田園式烏托邦的一場試驗,不可否認的是,他令使用者在現(xiàn)代生活方式之外擁有了另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或許能讓他們的心中長出自然的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