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天宇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而在福建,還有一句俗語叫“一澳頭師傅造一澳頭船”,可見福建的造船業(yè)是多么興盛。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種尖底木帆船,與廣船、沙船同為中國古代三大傳統(tǒng)船型。中國福船揚帆海上千余年,主要得益于水密隔艙技術的運用。2010年,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名冊)。
那么,什么是水密隔艙福船?它有過怎樣的歷史?這一技藝為何能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視?若是第一次看到“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這個名字,難免會產(chǎn)生困惑;但如果說起媽祖信俗、《馬可·波羅行紀》、鄭和下西洋以及現(xiàn)代船舶內(nèi)的一個個艙室,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一技藝離我們并不遠,甚至在我們知道這一技藝的名字前,就已經(jīng)享受過它為我們帶來的便利了。
福船具有底尖面闊、首昂口張、尾部高聳的外觀特點,“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破浪而行也”。獨特的外形使福船能夠快速移動,大型福船尤其適應深水風浪,福船也因此成為我國古代最重要的航海木帆船種類之一。具體來說,福船還有哨船、冬船、鳥船、快船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福船在形態(tài)與體量上有所差別,功能也有所不同。例如鳥船中有一種名為“蒼山船”的類型,在各種福船中是最小的,一般作為戰(zhàn)船使用,如果敵船駛入了狹窄的水道或內(nèi)海淺水區(qū),大型福船便無法繼續(xù)追擊,這時派出蒼山船追敵最為合適,蒼山船也因此有了“蒼山鐵”“鐵頭船”的綽號。雖然作為戰(zhàn)船的福船有更多機會名垂青史,但從功能角度來說,商船和客船才是福船更常見的應用類型。海上絲綢之路中的來往商船和外交使節(jié)進出東西洋乘坐的官船,大多是福船,故而福船曾為中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福船優(yōu)勢鮮明、應用面廣,所以到了明清時期,福船制造技藝不再僅限于福建沿海地區(qū),而是沿著水路不斷向外傳播。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福船,泛指福建、浙江沿海一帶用福建造船工藝打造的木帆船。
除了底尖面闊這類顯露于外的特點,擁有水密隔艙也是福船的典型特征。水密隔艙指的是以木板在船艙中分隔出的彼此獨立、互不透水的艙區(qū)。底尖面闊的外形保障了福船的航速,而水密隔艙技術則提高了福船的安全性,也最能體現(xiàn)福船的優(yōu)勢。
每個水密隔艙均由隔艙板、船殼板、水底板、船甲板圍成。水密隔艙的數(shù)量與船的大小和用途有關,船只越大,艙的數(shù)量越多;比起以載貨為主的貨船,以載客為主的客船設有更多的艙區(qū)。榫接和艌縫是制造水密隔艙福船的核心技藝:隔艙板與船殼板以榫接技術連接,船體因此固若金湯;木板間的縫隙以麻絮、石灰和桐油調(diào)和成的“艌料”嵌塞,船體的水密性因艌縫技術而得到保障。
隔艙板上還有一個細微但重要的設計—工匠們會在隔艙板上留下名為“過水眼”的小孔,這一看似與“密”“隔”的概念相違背的設計,卻是保障船只平穩(wěn)、安全航行的關鍵。在正常航行中,過水眼能讓適量的水在船艙底部隨海波起伏而自由流動,以此緩解船只顛簸,也能防止偶然進入船艙的少量水集中在某一艙區(qū),影響船只平衡。在需要時,以木塞堵住過水眼,就可以使艙區(qū)密閉,不影響船只的抗沉能力。
在古人需要航海遠洋時,相較于其他木船,水密隔艙福船有著突出的優(yōu)勢:首先,隔艙板一般設置在船殼板彎曲的拐點處,可以支撐船殼板,有利于增加船體的強度;其次,艙區(qū)彼此獨立、互不透水,如果某一艙區(qū)不幸觸礁進水,堵住過水眼便可以防止水涌入其他艙區(qū),避免整船沉沒,極大地提高了船只的安全性;再次,分隔的艙區(qū),使商船的貨物裝卸、管理更加便利。
福建沿海的泉州、寧德等城市依山面海,漫長曲折的海岸線與強勁有力的季風為海船的揚帆提供了無限的空間。
宋元時期的刺桐港(今泉州港)是“東方第一大港”,在海上絲綢之路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晉江市的深滬灣,在明永樂年間曾容納鄭和的舟師于此候風;寧德市的漳灣鎮(zhèn),則是戚繼光抗擊倭寇的主陣地。地理條件使福建沿海地區(qū)具備了航海與造船的優(yōu)勢,而戰(zhàn)爭、商業(yè)與對外交流的需求,又對船舶的安全與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乘船出海的人們渴望著平安歸來,這一愿望在精神層面催生了媽祖信俗從福建誕生并傳播到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技術層面,則推動了水密隔艙福船走向成熟。
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歐陽詢編纂的《藝文類聚》中記載:“盧循新作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馀丈?!薄氨R循”是東晉末年的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八槽艦”指的應是運用了水密隔艙技術的戰(zhàn)船??梢姡瑬|晉時期水密隔艙技術已較為成熟并應用于水上作戰(zhàn)。到了唐代,福建沿海的造船業(yè)更加興盛。《唐會要》中記載,唐代福建海船可以裝載超過千石的貨物,平時用于載客和貨運,戰(zhàn)時則參與運輸軍資。清代的晉江人蔡永蒹搜集了許多當?shù)氐氖妨吓c傳說撰成了《西山雜志》一書,書中載有一個唐天寶年間“王堯造舟”的故事。按照蔡永蒹的記述,王堯造船的木材來自今東南亞地區(qū),制造的船“銀鑲艙舷十五格,可貯貨品三至四萬擔之多”。由此可見,這艘船是擁有15個水密隔艙的巨大福船。到了北宋時期,《太平寰宇記》中已把“海舶”列為泉州、漳州的特產(chǎn)。
元代,隨著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走入了少數(shù)歐洲人的視野?!恶R可·波羅行紀》中記載:“一些船只,即那些較大的船,另外還有多至13個貨艙,彼此分隔,內(nèi)部用嚴絲合縫的厚實木板制造,因此若突然出現(xiàn)船只在某處破洞,即或是船撞在巖石上,或是一頭鯨魚撞擊船體……常常會把船某處撞破。然后水通過破洞進入從不放置任何東西的底艙。然后水手找出船破洞的地方,對應該處破損的貨艙將被騰空,貨物被搬進別的艙中,因為水不能從一個貨艙流入另一個,這些貨艙關閉得非常嚴密;然后他們修好船只,再把搬走的貨物放回去?!边@段文字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危險發(fā)生時,元代海員正是借助水密隔艙福船的巧妙設計,搶救貨物、修理船只,使局面轉(zhuǎn)危為安。
明清時期,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持續(xù)在東南沿海地區(qū)傳播,且在戰(zhàn)爭、商業(yè)與對外交流中起了極大作用,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使用的都是福船。明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曾到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邊的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東非、紅海,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睹鲗嶄洝分忻鞔_記載,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癸亥,“將遣使西洋諸國,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實際上,未明確記錄用途的對福建造船的命令則更多。在鄭和的船隊中,鄭和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以明代的度量衡換算,船的長與寬竟然達到了138米和56米。在當時,要保證規(guī)模如此巨大的船舶的牢固性,必然要在船中設置水密隔艙。戚繼光在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稱,福船“高大如城”“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可見水密隔艙福船曾助他取勝。
直到今天,曾經(jīng)保護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作戰(zhàn)的水密隔艙技術仍被現(xiàn)代船舶所使用,造船技術的內(nèi)核未變,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驅(qū)動力和造船材料發(fā)生了改變。
“世界級非遺”一詞雖然常見于宣傳,卻是一個不規(guī)范的詞匯,正確表述應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名冊)”,這些名錄又分為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優(yōu)秀實踐名冊三類。與福船相伴而生的媽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而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的是急需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傳承遇到了許多困難:造船工業(yè)的發(fā)展為海員們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金屬船,以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制造的木帆船逐漸被市場淘汰;制造大型木船需要選擇樹齡為30年以上的杉木、樟木、松木,水密隔艙福船所需的原料越來越難得,且價格十分昂貴。成本不減且市場萎縮,隨著這一行業(yè)盈利日漸微薄,從業(yè)者也不像過去那樣多了,現(xiàn)如今還掌握這一技藝的工匠普遍年齡較大。
面對這一現(xiàn)狀,無論是非遺傳承人,還是學者和管理部門,都在為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而不斷努力著。通過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我們能夠以活態(tài)的形式窺見歷史,從古代前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繼續(xù)前行。
1973年,廈門大學的莊為璣教授正在泉州進行田野調(diào)查。他聽說有漁民在海灘上撿了些木塊當柴禾,卻發(fā)現(xiàn)很難引燃,便立即帶著考古隊員們趕到現(xiàn)場,通過現(xiàn)場散落的木塊,大家在海灘下找到一艘宋代福船。這是一艘有13個水密隔艙的福船,沉沒時船艙中儲存著大量的香料、藥物與其他商品。就這樣,莊為璣教授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從爐火中搶救回來一個重要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實例。
身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活態(tài)的、突出“人”的因素的。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將傳承這一技藝的人稱為“傳承人”;但在當?shù)?,人們稱主持水密隔艙福船制造的工匠為“師傅頭”?!皫煾殿^”掌握著水密隔艙的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組織建造等工作。家在晉江深滬鎮(zhèn)的陳芳財就是一位“師傅頭”,他年少時得到船廠老師傅的指點,學習并掌握了傳統(tǒng)的造船技術。在他58歲那年,這項技能將他推到了聚光燈下。2006年,陳芳財被選中制造“太平公主號”,他將自己的造船經(jīng)驗與專家?guī)淼奈墨I資料相結合,復原制造出一艘傳統(tǒng)木帆船?!疤焦魈枴笔且凰矣?3個水密隔艙的福船,不僅有著傳統(tǒng)的外貌,更是和它的“前輩”們一樣,真正擁有遠渡重洋的本事。2008年,“太平公主號”揚帆起航,依靠風力與洋流,成功橫渡太平洋并抵達美國,轟動一時。
學者與傳承人并不是各自為戰(zhàn),1987年,在廣東海域發(fā)現(xiàn)了另一艘來自泉州的宋代水密隔艙福船,這艘沉睡水底的福船后來被命名為“南海一號”,圍繞它進行的水下考古工作自此拉開帷幕。2010年,曾復原制造“太平公主號”的陳芳財,從造船廠走進了研究室,參與了“南海一號”的復原工作。如今我們看到的“南海一號”復原圖紙,就是作為傳承人的陳芳財與考古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勞動成果。
莊為璣和陳芳財是曾為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付出過努力的人,如今仍有眾多的傳承人、學者和工作人員和他們一樣關心著這項技藝。政府部門和科研機構一直在為搜集、保存和研究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相關的材料而努力,并聯(lián)合學校、造船廠培養(yǎng)傳承人。2018年以來,新增國家級、省級、市級傳承人15人,直接參與該技藝實踐的造船匠人300多人。傳承人以制作船模的方式傳承著這一技藝,在眾多博物館、非遺館中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目前,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仍在福建省的寧德市、泉州市、晉江市等地傳承著,相信在眾人的護衛(wèi)下,從歷史長河中駛來的水密隔艙福船將繼續(xù)平穩(wěn)地航行下去。
【責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