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初二,是貴州省三穗縣臺烈鎮(zhèn)寨頭村的苗族人口中的“納佬節(jié)”,又叫“禳橋節(jié)”,是寨頭苗族一個較為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與眾多散布在深山大壑里的苗寨不同,寨頭苗寨的交通非常便利,與臺烈鎮(zhèn)政府同處在一條便捷的交通要道上。寨頭人舉行禳橋活動的地方是久納佬接龍橋。
久納佬是苗語,俗稱接龍橋,位于寨頭村東北角1.5公里的也霧山下。二月二當天,子夜時分,寨頭人就紛紛來到也霧山腳下的納佬橋,舉行盛大的禳橋接龍活動。
兩山之間的石坪河上,一座長長的跨河大橋橫架在上面,每隔3米為一墩,一共有12拱,寓意為寨頭村的12房族一脈相傳。
活動當天,每個房族的人都要來到屬于自家的拱橋上,擺上鴨子、鴨蛋、刀頭(大塊的肥肉)、豆腐、糯米糍粑等祭品,然后點燃蠟燭、香紙,把香燭插在橋柱上,最后燃放鞭炮,向橋神祈禱,禳橋即告結束。
禳完家橋后,由當地的12房族共同禳橋,即禳公橋。年輕力壯、膀大腰圓的漢子肩扛大肥豬從橋上走過,一撥接一撥,場面十分壯觀。走到橋對面的也霧山下后,繞到橋下,燒水殺豬,把鮮血灑在橋上,把豬頭拿到橋上擺放祭祀一番,請神靈享用,祈盼風調雨順。
禳橋結束后,還要在橋邊河坪上舉行盛大的家族野外聚餐,劃拳行令,互道祝福。然后回到寨頭,祭祀蚩尤祖先,準備第二天迎接鄰寨親友的祝賀。最后,身著盛裝來到蘆笙坪,開啟萬人蘆笙舞、苗族盤古、情歌對唱、木葉傳情、斗雞斗鳥、家庭夜宴等活動,一直延續(xù)3至5天。
相傳,寨頭的先民居住的也霧山山高路陡,耕地貧瘠稀少。一天,寨子里的幾個年輕獵手追逐獵物來到寨頭高山,發(fā)現(xiàn)這里地勢平緩開闊,植物茂盛,山下的壩子旁邊還有一條小河。寨佬派人去核實,發(fā)現(xiàn)那里是一塊風水寶地,于是決定舉族搬遷。若干年后,12大房族共同出資,把也霧龍也接到了寨頭,將龍脈串聯(lián)了起來。因為接龍橋是農歷二月初二修好的,人們就把這天作為紀念日,每年在橋上進行祭禳活動。
接龍橋修好后,寨頭村從此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逐漸發(fā)展成了千家苗寨。人們認為這些都是接龍橋帶來的功勞,于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村民都自發(fā)來到久納佬接龍橋上禳橋。
2015年,寨頭村被中國苗學會授予“中國苗族第一村”稱號。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即龍?zhí)ь^的這一天,寨頭村的苗族人做美食、祭龍神,舉行禳橋祭祖、萬人蘆笙舞、情歌對唱、游方踏青等活動,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潘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