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的身影曾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公園古寺,每留下一處足跡,也常會留下一段令人回味的故事。那些或清幽寧靜,或熱鬧繁華的角落,都曾有他的思考與探索的身影。他筆下的生活百態(tài),大多來源于對每一處生活細(xì)節(jié)的觀察。讓我們追隨其足跡,重溫那段屬于齊白石的京城藝術(shù)之旅。
民國法源寺丁香詩會
民國時期北京法源寺大雄寶殿
初到北平,齊白石曾寓居法源寺。他在好友楊潛庵、住持道階法師以及陳師曾等人的提攜下拓寬了人脈,增長了閱歷。他還參加過“法源寺丁香詩會”,更在湖湘文人關(guān)系網(wǎng)的推動下開始“衰年變法”。
1938年,楊潛庵為道階法師所立《道階法師弘法頌碑》,其碑陰處赫然寫著“湘潭齊璜瀕生”,成為目前法源寺里唯一以實物見證齊白石曾寓居于此處的石碑。
1931年至1932年拍攝的石鐙庵前山門(照片來自《北平研究院北平廟宇調(diào)查資料匯編》)。
1921年農(nóng)歷十月廿七日,齊白石入住石鐙庵。在此期間,他曾題下詩作:“法源寺徙龍泉寺,佛號鐘聲寄一龕。誰識畫師成活佛,槐花風(fēng)雨石鐙庵?!焙髞?,因直皖戰(zhàn)事突起,北平城內(nèi)人心惶惶,郭葆生在帥府園六號租到幾間房子,邀請齊白石同去避難。齊白石據(jù)此作詩:“石鐙庵里膽惶惶,帥府園間竹葉香。不有郭家同患難,亂離誰念寄萍堂?!睅滋熘?,戰(zhàn)事停止,由于石鐙庵的老和尚養(yǎng)著許多雞犬,從早到晚雞啼犬吠之聲不絕于耳,使得齊白石早有另遷他處的想法,因此搬回了西城。住在石鐙庵時,12歲的張次溪曾跟隨父親張篁溪一起去拜訪過齊白石。
齊白石跨車胡同居所外景
居住在跨車胡同時,齊白石每日都要動筆創(chuàng)作,“不教一日閑過也”。他將院內(nèi)種植上一系列瓜果花卉,將其每日之變化生動入畫,不僅開辟了新題材,更將變法后的風(fēng)格發(fā)揮得更為瀟灑生動。居此期間,白石畫屋總是人來人往。不僅有絡(luò)繹不絕的求畫者,更有慕名前來的師友學(xué)生。徐悲鴻曾三顧鐵屋,請求齊白石出任藝專教授。弟子李苦禪常常來此求教,進一步吸引了胡絜青、劉淑度等人在此拜師求學(xué)。此外,白石畫屋也接待了一系列國際名人,捷克藝術(shù)家齊蒂爾、海茲拉爾曾在此與齊白石探討創(chuàng)作。1948年,美國《生活》雜志攝影師杰克·伯恩斯(Jack Birns)來此拍攝,讓齊白石與他的白石畫屋真正走向了國際。
雨兒胡同齊白石舊居外景
雨兒胡同齊白石舊居內(nèi)景
1955年,原文化部撥款購買雨兒胡同一處小院供齊白石居住。1956年春,由于想念家人,他重新搬回了跨車胡同。1957年齊白石逝世后,曾在此籌建“齊白石紀(jì)念館”,后成為北京畫院辦公地點。1986年,該小院被列為東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北京畫院對原建筑進行了修復(fù),并重新命名為“齊白石舊居紀(jì)念館”。
龍?zhí)逗ú厮滤f影
龍?zhí)逗珗@的前身“張園”是齊白石同門張篁溪的居所。1931年夏,張篁溪邀請齊白石到此居住。在此期間,齊白石在張篁溪,及其子張次溪、張次篁兄弟二人陪同下游息垂釣、寫詩作畫,創(chuàng)作了很多作品,如《多蝦圖》《張園春色圖》等。由于張次篁幼嗜農(nóng)務(wù)、以耕隱明志,齊白石還為他作了一幅《葛園耕隱圖》。
舊時中山公園南門(拍攝時間約為1923年至1927年)
1914年,中山公園向公眾開放后,很快就成了社會各界人士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北京美術(shù)展覽活動的中心。在齊白石的《乙未日記》中曾記載1919年齊白石與友人胡南湖、姚石倩一起游覽社稷壇。此外,齊白石還作有《社稷壇觀劇》一詩:“名園無草復(fù)無苔,丑旦登場樹幾排,只有杏花曾得意,三年一見狀元來?!?924年5月,第三次中日聯(lián)合繪畫展覽會在中山公園大殿舉辦,齊白石以《白蕉青屋》《殘荷》《水墨山水》《白石老屋圖》《杏花》《送子從師》《佛手柑》《草堂煙雨》《枯荷》《烏子棘》10件作品參展。1949年7月21日,齊白石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參與了中華全國美術(shù)工作者協(xié)會成立大會,并擔(dān)任名譽主席。
(注:本篇圖文由北京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