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開儒是著名詞作家,《喊一聲北大荒》《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歌詞都出自他手。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中國第一”發(fā)生在深圳羅湖,蔣開儒創(chuàng)作的很多歌曲也都誕生在羅湖,在他看來,“春天的故事”從羅湖唱響,不是偶然。以下為其自述——
來到羅湖
1979年清明節(jié),我從當時工作生活的黑龍江穆棱縣前往香港探親,要經過羅湖海關,走著田埂,踩著砂石路,那是我第一次來到深圳羅湖。一片大水田,這是羅湖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當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將來有一天,自己的人生、生活會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
香港探親之后,我回到了黑龍江省穆棱縣,十幾年再也沒去過羅湖。直到1992年,我從穆棱縣政協(xié)副主席的崗位退下來。也是在這一年,我看到了一篇震撼人心、改變了我和無數(shù)人命運的報道——《深圳特區(qū)報》刊登的《東方風來滿眼春》。
當年,《東方風來滿眼春》作為歷史關頭的雄文被全國報刊轉載。我讀過后的第一反應是好奇。深圳羅湖那個地方我去過啊,就是一片大水田。怎么小平同志在那里一講話,全國都轟動呢?這在我心里成了一個謎。
我打定主意,要再去羅湖看一看。正好退二線了,也有時間,老伴就給我湊了2000塊錢。那時候,這筆錢對我來說是個挺大的數(shù)。舍不得買火車臥鋪,買的坐票,剩下的錢縫在褲兜里,咣當咣當連續(xù)坐了70多個小時硬座,就這樣到了深圳。
一下車,我嚇了一跳。印象里那片大水田,突然變成了眼前的一片摩天樓?;秀遍g還覺得是不是到了香港?但是一抬頭,我就看到了車站大樓上寫著“深圳”兩個紅色大字,是小平同志的題字。真的是深圳!面對中國經濟百廢待舉,小平同志帶領我們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僅僅過了13年,大水田就變成了摩天樓,這個速度太快了,這個對比太鮮明了!
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感恩社會主義,感恩小平同志!我萌發(fā)了想寫歌的念頭。原本,我是想來深圳看一眼就回去的;這下,我決定不走了,我要賴在深圳,要為深圳寫歌!那天是1992年5月13日。
一口氣寫出《春天的故事》
帶來的2000塊錢很快囊中羞澀。我的好朋友作曲家王佑貴就給我介紹,到藍天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企業(yè)家藝術團去應聘。一進門就要文憑。我沒文憑,帶了一份《喊一聲北大荒》的獎狀,還補充了一句:“我是全國歌詞創(chuàng)作大賽第一名?!崩习逯钢劆钫f:“你這是二等獎呀?!蔽艺f:“請看括號,一等獎空缺?!薄皼]文憑,有水平也行!”老板這句話,把我留下了。我成了藍天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企業(yè)家藝術團的一名創(chuàng)作員。公司給我安排了一間20平方米的員工宿舍,就在美麗的仙湖旁邊。
這就是包容的深圳。
落地深圳之后,我堅定了想法——我要寫歌、要學習、要體驗。我把能找到的深圳這些年發(fā)展的所有資料,都如饑似渴地努力學習,拼命給自己充電加油,想充分了解這十幾年發(fā)生在深圳的故事。與此同時,創(chuàng)作的沖動也越來越強烈。
小平同志總是在春天來,他又給中國帶來了春天,我一提筆就寫下了歌名《春天的故事》。開篇寫到了兩個年頭。1979年小平同志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那也是我家族團圓的春天。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fā)表,全中國都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也是我闖深圳的春天!我就拿這1979年和1992年開了頭。
1992年12月16日當天寫完之后,我注明是歌詞,17日就寄給了《深圳特區(qū)報》。是《深圳特區(qū)報》的報道吸引我來了深圳,所以,我寫出了歌詞之后,毫不猶豫貼上郵票,寄給了《深圳特區(qū)報》。過了20天,1993年1月7日我去上班。剛走到公司門口,保安就把我叫住了。他拿著一張《深圳特區(qū)報》問我:“哎,蔣開儒,你看報上這個蔣開儒是不是和你同名?”我接過報紙一看,眼淚就流下來了。沒錯,《春天的故事》連同我的名字發(fā)表了,標題用了非常醒目的紅色字體??吹健渡钲谔貐^(qū)報》率先刊發(fā)了歌頌鄧小平的歌詞,我特別激動。
開頭有一句歌詞是“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用“一位老人”來形容一代偉人?我想,我們家族能夠在分別了30年后在香港重聚,是得益于這位老人的照顧。不僅是我們家,他也照顧了中國的每一個家庭。他就像我們家里的一位老人,平易近人。小平同志給我們的形象非常親切,我很自然就寫下了“一位老人”。這個“圈”字也是水到渠成。當時一到深圳就遇到“圈圈”,圈外叫關外,圈里叫特區(qū);圈外搞計劃經濟,圈里搞市場經濟。我覺得這個“圈”可太了不起了,“畫了一個圈”,這也算是我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一個獨特視角。
《春天的故事》在《深圳特區(qū)報》發(fā)表之后,我就想把它譜成一首歌。一年半之后,機遇來了。1994年“海王杯”廣東省青春歌曲創(chuàng)作大賽開始征歌,5月底截稿。5月25日一大早9點多鐘,我就把《春天的故事》歌詞打印成一大張紙,去找王佑貴。他當時住在羅湖東門的宿舍。我說馬上要截稿了,你得趕快寫。王佑貴就開始朗誦歌詞。他是湖南郴州人,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我一聽就樂了,說就是這個調,趕快記!他從頭開始往下記譜,記得挺順。記完了之后,我們又感覺中間部分不夠豐滿,感情沒有爆發(fā)出來。我在原來歌詞的“春雷、春暉”基礎上,加了“春風、春雨”——“春風啊吹綠了東方神州,春雨啊滋潤了華夏故園”。當天中午12點,這首歌的詞曲正式完成了。我趕忙帶著這份手稿,復印了交到深圳市音協(xié)參加大賽,后來拿到了金獎。
這就是《春天的故事》誕生的過程。中國的改革開放從羅湖開啟,這首歌也名副其實誕生在羅湖。
《走進新時代》,羅湖和世界的一次對話
1997年,《春天的故事》登上了央視春晚,一時間家喻戶曉。我又在同年創(chuàng)作了《走進新時代》,1999年創(chuàng)作了《金光一縷》,這三首歌都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走進新時代》這首歌也誕生在羅湖。
1996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前一年,羅湖區(qū)專門約我來寫回歸組歌,計劃要寫十首,由我一個人作詞。8月19日,我們參加了一個動員大會,印象特別深刻。當時羅湖區(qū)領導的原話說,要抓住歷史機遇,用好地緣優(yōu)勢,為國家、為時代作出羅湖應有的貢獻。這就給創(chuàng)作組歌奠定了高度。
為了寫好這組歌,區(qū)里按創(chuàng)作規(guī)律辦事,讓我和創(chuàng)作組到香港體驗生活一周。我原來以為,香港我都去過了,去不去都能寫出來。去了以后,才感覺到不一樣。我第一次去香港,是帶著羨慕的眼光。而第二次去香港,是香港要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里了,我是帶著希望的眼光。
回到羅湖之后,前面九首歌寫得特別順,頭一首就是《香港早晨》,接著就寫《紫荊花開別樣紅》。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也就沒有香港回歸祖國。最后一首壓軸歌曲,我希望這首歌是獻給中國共產黨的,希望能有國際視野,黨內能唱,黨外也能唱,國內能唱,國外也能唱。我把想法向羅湖區(qū)領導作了匯報,區(qū)領導非常支持。
“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蔽沂紫仍谌沼洷旧蠈懗隽诉@幾句話,后來就有了《走進新時代》這首歌。
歌唱家張也曾經和我講起一個細節(jié),她在美國演唱《走進新時代》,第一段獨唱,唱到第二段幾乎全體觀眾都會起立,一邊跟唱一邊鼓掌,還有人抹眼淚。張也用美妙的歌聲,把中國特色、中國文化,也把我們的音樂唱給了世界。這也是深圳羅湖和世界的一次對話。
(摘自《人民政協(xié)報》蔣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