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開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以任務驅動教育理念為基礎開展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既能夠落實新課改要求,也能夠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本文分析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價值,從課前預習、課中教學、課后練習以及教學評價的角度出發(fā)探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路徑,以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價值
(一)落實新課改要求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確定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目標、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實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活動、探究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方式等要求。教師根據這些要求和教材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預習任務,能夠落實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新課改要求。創(chuàng)設趣味情境,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既能夠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也能夠促進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二)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方式
任務驅動教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案例示范、灌輸式的單一教學現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在開展課堂教學前,教師設計層次性的預習任務,在引導學生初步掌握知識的同時,為課堂教學質效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在開展課堂導入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趣味性的數學教學情境,進而推動學生形成任務意識。同時,教師設計多元化、層次化的驅動性任務,能夠指導學生探究抽象的數學知識,使其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在課堂教學之后,教師設計課后練習任務,既能夠推動學生內化和應用數學知識,也能夠促進學生主動反思整個學習過程。學生的理解、分析、對比、分類、應用、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便能夠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二、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路徑
(一)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課前預習任務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加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較少關注學生課前預習的落實。而任務驅動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能夠在健全小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改變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中提出的設計具有結構化特征的教學內容的要求,立足教材核心內容,設計指向發(fā)現、整理、歸類、解決問題的生活化的預習任務。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教學為例。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符合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發(fā)展的預習任務。這個單元的教學重點包括: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能夠用正確的詞語描述物體的方向;結合具體情境,認識不同方向。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任務驅動型預習任務。預習任務需要關注數學概念、關系之間的聯系,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東西南北等不同方向的比較性任務。隨后,教師將這些方向感下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指路教學融合在一起,并制作與教材內容相聯系的微課預習視頻。視頻主要包括與方向的概念、關系和規(guī)律等相關的生活情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物的圖片,讓學生扮演導游,為大家介紹建筑物的方向,或者讓學生錄制介紹小區(qū)周邊環(huán)境的視頻。這既能夠增強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也能夠促進學生樹立起東西南北等八個方向的空間觀念。這樣的課前預習任務還能促進學生結合空間方位順序進行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索,使學生完成豐富有趣的預習任務,提升學生辨認方向的能力。
(二)設計趣味情境,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
結合新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理念可知,學習興趣會從各個角度決定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利用時代化的教學工具,設計具有驅動性的趣味化教學情境,進而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復式統(tǒng)計圖”教學為例。教師要以此為基礎設計趣味情境,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皬褪浇y(tǒng)計圖”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包括:認識和理解復式統(tǒng)計圖;收集數據,繪制復式統(tǒng)計圖;簡單分析統(tǒng)計圖的數據;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培養(yǎng)統(tǒng)計意識;提升數據處理能力;感受到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如電子白板、多媒體等,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游戲化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任務意識。首先,教師利用線上點名系統(tǒng),隨機邀請學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你認為復式統(tǒng)計圖一般用于哪些情況”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復式統(tǒng)計圖的應用價值。其次,教師利用演示稿軟件制作圖片、視頻等課堂教學課件,讓學生觀看這些視頻,順利導入新課教學,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實現深度學習。這樣的趣味化教學情境,既能夠推動學生搭建健全和直觀化的學習體系,也能夠促進學生結合基礎學習內容,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
(三)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開展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活動。教師需要以新課標教學理念為基礎,為學生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實用性的驅動型問題,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先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再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內容為認識小數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其教學重點包括: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婚_展小組合作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結合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學習的有趣。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立足問題的開放性和實用性設計如下驅動性任務:
問題一:世界上已知鳥類中最小的鳥是吸蜜蜂鳥,其體型纖小,體重一般為()克。
A.2 B.100 C.200
問題二:小敏、小文、小華、小紅的體重數分別為30千克、41千克、36千克、37.7千克。由此數據可知,小敏比小華輕(? )千克;小紅比小華重(? )千克;小文比小紅重(? )千克。
問題三:樂樂在讀一個小數時,把小數點讀丟了,結果讀成三千零六,原來的小數只讀出一個零,原來的小數是(? )。
以上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確定性,為了增加這些問題的開放性,可以將以上問題改編為以下驅動性任務:
任務一:吸蜜蜂鳥體型纖小,其中最小的吸蜂蜜的蜂鳥的體重為2? ? ? ?(克? 千克)。
任務二:記錄自己與其他三位同學的體重,并比較兩位同學之間的體重差。
任務三:樂樂在讀一個小數時,把小數點讀丟掉了,結果讀成了三千零六,原來的小數可能是(? ? ?)。
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初步了解小數的含義,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設計好驅動性問題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實踐。以第二個驅動性任務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先完成體重和身高的記錄,再比較彼此的體重差和身高差。驅動型的任務和實踐既能夠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意識,也能夠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數學思維品質。
(四)布置閱讀任務,推動學生成長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關注學生直接解題和創(chuàng)新應用等方面的發(fā)展,忽視了學生在讀題方面的表現,較少布置拓展閱讀任務。這樣的教學實踐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數學思維,還會影響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诖?,教師需要結合小學數學教材基礎內容布置閱讀任務,以此推動學生成長。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布置閱讀任務,促進學生發(fā)展?!按髷档恼J識”主要包括億以內數的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認識算盤、計算器等計算工具等方面的內容。教師需要以此為基礎布置閱讀任務:
“我國已有8155個傳統(tǒng)村被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保護了539000棟歷史建筑和傳統(tǒng)民居。其中,539000是(? )位數,表示(? )個萬和(? )個一;‘9在(? )位上,表示9個(? );十萬位上是(? ),表示
(? )個(? )”。
確定閱讀任務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結合閱讀資料進行思考。這不僅能夠推動學生在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展開綜合學習,還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拓展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五)設計多元任務,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項目化、游戲化和實踐化的多元任務,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因此,教師要結合數學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推動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教學為例。教師需要設計多元化的任務,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敖堑亩攘俊敝饕ň€段、直線、射線、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畫角等方面的內容?;谶@些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從理論、觀察、實踐出發(fā)設計項目化數學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項目化學習任務主要為利用“角的度量”基礎知識打開“寶藏”的準確位置。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學生需要先回憶角的基礎概念、度量單位、度數的計算方法,然后分析問題、計算度數、解決謎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角度的特定值、與角度相關的幾何形狀等知識解決謎題。在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角的度量判斷線索。完成以上任務后,學生既能夠加深對角的理解,還能夠提高自身的團隊合作能力。此外,項目化學習任務還包括分析地標建筑中角的聯系、角度測量、繪制角度、調整和計算角度等。這樣的多元化任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角度的概念和技能的有效應用,還能夠加深學生對角度的理解和記憶,在推動學生積極解決問題的同時,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實現深度學習,探得數學知識的本質。
(六)拓展課堂教學,設計課后練習任務
傳統(tǒng)的拓展教學一般是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書面作業(yè),而非具有實踐性的課后練習作業(yè)。這樣的作業(yè)內容和作業(yè)形式,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還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將書面作業(yè)與非書面作業(yè)融合在一起開展課堂拓展教學,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知識?;诖耍處熞越滩膬热轂榛A拓展課堂教學形式,設計課后練習任務。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為例。教師要拓展教學形式,設計課后練習任務。這個單元包括平行與垂直、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內容。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設計層次化的課后練習任務之后,再設計課后非書面練習任務,如繪制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剪制圖紙。拓展課堂教學的實踐性任務,既能夠幫助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數據意識和模型意識。
(七)開展教學評價,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評價的要求,根據教學目標開展驅動性的任務化評價,推動師生共同發(fā)展。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條形統(tǒng)計圖”教學為例。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教學要求開展任務評價,給予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機會。教師再根據條形統(tǒng)計圖的概念、關系和應用等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過程性評價。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評價和反饋發(fā)現教學中的不足,以此調整任務驅動教學方案,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和數學表達等核心素養(yǎng)。
三、結語
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卻常常忽視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而教師基于任務驅動型教學理念,探究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路徑,既能夠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也能夠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深入改革和發(fā)展。基于此,教師要基于數學教材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課前預習任務;設計趣味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任務意識;設計驅動性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布置閱讀任務,推動學生成長;設計多元任務,指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拓展課堂教學,為學生設計課后練習任務;開展教學評價,讓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教學助推師生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