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波 陳昌群 潘有方 崔時慶 王海 孫下軍 涂洋
作者簡介:李繼波,在讀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神經(jīng)外科疾病的診療。
通信作者:陳昌群,大學本科,主任護師,研究方向:護理管理、急診急救護理、心理護理。E-mail:2574893151@qq.com
【摘要】目的 分析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六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單一組(采用鉆孔引流術治療,43例)和聯(lián)合組(采用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43例)。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氧化應激指標、炎癥因子水平及預后情況。結果 聯(lián)合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一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一組(均P<0.05)。術后2 d,兩組患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聯(lián)合組均高于單一組;兩組患者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聯(lián)合組低于單一組(均P<0.05)。術后2 d,兩組患者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聯(lián)合組均低于單一組(均P>0.05)。聯(lián)合組患者血腫清除率、預后良好率均高于單一組,復發(fā)率低于單一組(均P<0.05)。結論 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改善氧化應激指標,減輕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鉆孔引流術;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慢性硬膜下血腫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2665.2024.10.004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4.10.016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神經(jīng)外科常見疾病,是因外傷導致硬膜與大腦表面之間形成的血液積聚[1]。病情輕微的患者通常采取保守治療,而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則需接受手術治療。目前,臨床針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常采取鉆孔引流術進行治療,雖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難以徹底清除血腫,且極易導致患者病情反復[2]。腦膜中動脈栓塞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短的特點,可徹底清除血腫,降低腦動脈瘤或腦血管畸形的風險,減少患者病情復發(fā),有效改善患者預后[3]?;诖?,本研究探討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六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單一組和聯(lián)合組,各43例。單一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齡47~70歲,平均年齡(58.25±10.41)歲;血腫直徑11~20 mm,平均血腫直徑(15.45±2.56)mm;血腫部位:左側20例,右側23例;血腫類型:高密度15例,低或等密度15例,混雜密度13例。聯(lián)合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8.19±10.40)歲;血腫直徑10~21 mm,平均血腫直徑(15.42±2.49)mm;血腫部位:左側19例,右側24例;血腫類型:高密度16例,低或等密度17例,混雜密度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六安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⑴符合《外科學(第9版)》[4]中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斷標準,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⑵單側硬膜下血腫。排除標準:⑴存在惡性腫瘤者;⑵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⑶存在心腦血管疾病者;
⑷存在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者;⑸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2 手術方法 單一組患者實施鉆孔引流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將患者患側血腫最厚處作為穿刺點,切口5 cm。暴露顱骨外板,鉆頭鉆入硬腦膜,止血。硬腦膜及血腫囊部位作交叉切口,置入引流管,利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待沖洗液清亮后,閉合切口。留置引流管,術后持續(xù)引流1~3 d。
聯(lián)合組患者在單一組基礎上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全身麻醉,從患者右側股動脈置入6 F血管鞘,探入至頸動脈,進行3D旋轉造影檢查,確定患者腦膜中動脈的位置、分支。采用微導管超選擇患者腦膜中動脈,并推進造影劑,評價包膜的顯色情況。在患者腦膜中動脈主干填充3D彈簧圈,采用微導管超選擇腦膜中動脈的主要分支,并注射非黏附性液體栓塞劑(賽克賽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63130433,型號:EVAL-I),栓塞腦膜中動脈的主要分支及剩余的細小分支,同時避免栓塞劑反流。栓塞腦膜中動脈主干后,緩慢拔除微導管。手術完畢后,對患者進行頸外動脈的標準正側位造影檢查,檢測腦膜中動脈的閉塞程度。取下血管鞘,壓迫止血,加壓。術后6個月進行頭顱 CT檢查。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為,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CT復查結果顯示血腫已完全清除;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且基本消失, CT復查結果顯示血腫清除率>90%;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 CT復查結果顯示血腫清除率75%~9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 CT復查結果顯示血腫清除率<75%[5]。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⑵氧化應激指標。于術前、術后2 d,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4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8 cm半徑)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兩組患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⑶炎癥因子水平。于術前、術后2 d,與⑵中同樣操作,取上層清液。采用ELISA檢測兩組患者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⑷預后情況。術后6個月,復查CT,記錄兩組患者血腫清除率、預后良好率、復發(fā)率。預后良好率采取改良Rankin評分量表[6]對患者進行評定,分值越低表示預后越好。血腫清除率=手術后血腫面積/手術前血腫面積×100%;復發(fā)率=復發(fā)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一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GSH-Px、MDA、SOD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均P>0.05)。術后2 d,兩組患者GSH-Px、SOD水平均升高,且聯(lián)合組均高于單一組;兩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且聯(lián)合組低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PCT、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 ? ? ? ? ? ? ? (均P>0.05)。術后2 d,兩組患者PCT、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聯(lián)合組均低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 ?(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患者血腫清除率、預后良好率均高于單一組,復發(fā)率低于單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3 討論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表現(xiàn)會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發(fā)生改變,該病臨床進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階段,硬腦膜邊緣細胞層分離,愈合反應被觸發(fā);第二階段為
潛伏期,局部炎癥會促使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形成,壓迫周圍腦組織,引起頭痛、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第三階段為成熟期,經(jīng)過3 ~ 4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組織被膜形成,且易破裂,出現(xiàn)反復出血,血腫體積膨脹,神經(jīng)功能受損。由于血腫擴大,壓迫顱內神經(jīng)血管,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頭暈、頭痛、步態(tài)障礙、肢體乏力、認知或感覺障礙、精神異常等臨床表現(xiàn),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針對病情相對穩(wěn)定且未出現(xiàn)任何癥狀的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可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如控制顱內壓、抗凝治療等;若患者伴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則需進行手術治療。鉆孔引流術是臨床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常見術式,操作相對簡單,可有效清除血腫、積血,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在鉆孔引流過程中,顱內極易出現(xiàn)血漏或出血,導致纖維蛋白過度溶解,致使疾病復發(fā)[7]。因此,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手術方法,是減少患者術后復發(fā)、提高療效的關鍵。在血腫擴張過程中,外膜的炎癥反應和出血是導致該疾病發(fā)作的關鍵。外膜由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組成,其會穿過硬腦膜與腦膜中動脈相連,而慢性硬膜下血腫是通過腦內中動脈的分支供血,因此,阻斷腦膜中動脈,可促進血腫的吸收[8]。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一組,治療總有效率、血腫清除率、預后良好率均高于單一組,復發(fā)率低于單一組,提示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臨床療效較好,可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促進患者預后。分析原因為,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是針對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形成、復發(fā)的主要病理機制而設計的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可用于鉆孔引流術術后的輔助治療。腦膜中動脈栓塞術使用EVAL非黏附性栓塞劑栓塞腦膜中動脈,持續(xù)性阻斷局部的血液供應,最大程度減少了血液的滲出。MDA是一種較靈敏的脂質過氧化損傷指標,可根據(jù)其水平高低判斷腦出血患者的病情。
GSH-Px及SOD具有抗氧化能力,發(fā)生血腫時血液中會生成氧化代謝產(chǎn)物,使GSH-Px、SOD被過度消耗,導致氧化失衡[9]。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 d,兩組患者GSH-Px、SOD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聯(lián)合組均高于單一組;兩組患者MDA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聯(lián)合組低于單一組。分析原因為,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減少氧自由基生成,維持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促進氧化應激指標的改善[1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2 d,兩組患者PCT、IL-6、TNF-α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聯(lián)合組均低于單一組,提示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可有效改善患者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鉆孔引流術可迅速排除硬膜下血腫積聚的血液,減輕顱內壓力,從而減少炎癥因子在局部的聚集,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腦膜中動脈栓塞術可通過堵塞異常血管或動脈瘤,阻止血液流入異常區(qū)域,從而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所述,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改善氧化應激指標,減輕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段厚州,趙學明.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3, 21(20): 3773-3776.
蘇穩(wěn),柏麗娟.腦膜中動脈栓塞術聯(lián)合鉆孔引流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23, 28(11): 2027-2029.
曹育嘉,高山,吳建東.硬通道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效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22, 30(11): 107-109.
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8: 192-193.
王國俊,高峰.微創(chuàng)技術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CD].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20, 7(33): 156-157.
范玉華,姬曉曇,藍琳芳.國內腦卒中臨床試驗療效判斷方法中改良Rankin評分的應用現(xiàn)狀[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 2015, 41(7): 412-415.
黃億平,李漢城,洪映標,等.甲潑尼龍片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對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療效的影響[J].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2023, 36(3): 161-163,168.
江金文,吳維蒲,劉衛(wèi)兵.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尿激酶在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神經(jīng)內鏡術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疾病復發(fā)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 2023, 16(24): 55-58.
譚志漢,武云龍.鉆孔引流術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對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CSS、ADL評分的影響[J].甘肅醫(yī)藥, 2022, 41(8): 722-724.
郭士琨,劉永生.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與鉆孔引流術應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的效果分析[J].淮海醫(yī)藥, 2022, 40(4): 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