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古北方民族交往格局嬗變與東北民族的勃興

      2024-07-13 01:51:30孫昊
      史學集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部族游牧契丹

      東北邊疆在中國北方歷史中處于一個特殊位置,與草原游牧社會和中原定居社會同時存在緊密的依存關系,是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洋世界聯通的主要過渡地帶之一。由于與周邊地域存在如此豐富的關聯性,東北邊疆往往被納入諸如東亞史、內亞史、海域史等各類區(qū)域世界的研究視域。 相關諸種論說,參見古畑徹:『渤海國とは何か』、東京:吉川弘文館、2018年、82-214頁。

      實際上,東北的歷史命運并不取決于某個單一生態(tài)人文區(qū)域屬性,或者某一古代民族的政治抉擇,而是由中華民族歷史上各民族交往的整體格局所決定的。

      本文即通過解讀中古北方多民族政治互動秩序嬗變的原理,及其對東北地域政治重組、凝聚過程的影響,揭示東北邊疆“地方因素”不斷形塑的內聚趨勢,分析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新范式對邊疆區(qū)域歷史研究產生的影響。

      一、北方民族“盛衰連環(huán)”之背景

      中古時期漠北草原政治因其特殊的離散性機制,存在興衰發(fā)展的轉換,與隋唐王朝北疆經營共同呈現此消彼長的周期性發(fā)展。陳寅恪首論“盛衰之連環(huán)性”,較早關注到唐代北方民族的興衰存在緊密的歷史關聯,強調從整體上審視王朝北部邊疆歷史的變遷。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321-355頁。東北邊疆在中古時期處于中原與漠北草原兩種秩序交錯結合的東部邊緣,兩種秩序的“盛衰連環(huán)”也自然成為引發(fā)東北地域社會—政治格局重大轉變的主要背景。

      6—8世紀以來先后出現的柔然、突厥、薛延陀、回鶻等游牧集團都是從漠北崛起,挑動漠南邊地的戰(zhàn)略局勢,它們的發(fā)展態(tài)勢多是東西擴張,橫貫歐亞干燥草原地帶,但從未成功南下進占中原的農耕地域。這種歷史現象是由同質化的部族政治傳統決定的。可汗所在之部族構成政治中心,對其他部族或地區(qū)通過軍事征服建立主仆性質的軍事監(jiān)護體制。當時尚未建立起自中心至地方的行政制度以加強政治核心的控制,各部族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治自主性,在可汗部族陷入政治危機,各部族面臨的軍事壓力減輕時,各部族隨時都可能脫離其政治集團;在另一部族強勢崛起后亦可再次出現新的集中與凝聚。由此可知,游牧政治體系存在兩種基本形式的循環(huán),首先是強勢集中,迅速凝聚成金字塔形式的超級部族聯盟(又稱游牧帝國);另一種則是結構離散,形成游牧貴族并立的政治網絡。 David Sneath,The Headless State:Aristocratic Orders,Kinship Society,and 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這兩種政治形態(tài)都無法擺脫干燥草原地域的限制,亦無法發(fā)展出系統的官僚行政制度對其南緣的定居社會進行長期統治。因此,巴菲爾德將這些游牧帝國對中原的政策稱為外邊疆策略,即不謀求南下進占中原,而是從定居王朝榨取、掠奪資源,從而形成后者的“影子帝國”。 Thomas J.Barfield,“The Shadow Empires:Imperial State Formation along the Chinese-Nomad Frontier,” in Susan E.Alcock,Terence N.D Altroy,Kathleen D.Morrison,Carla M.Sinopoli,eds.,Empires:Perspectives from Archaeology and Histor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p.10-41.這是從社會經濟基礎的角度指出游牧集團對于南部中原王朝的依存關系,很多學者并不贊同巴菲爾德關于游牧集團依存說的因果論解釋,但都承認游牧政治體系與中原王朝政治秩序的消長存在密切的關聯。游牧政治集團在強盛時期,往往利用主仆式的羈縻關系向其外圍擴展政治影響,建立周邊仆從勢力,迫使中原王朝北部疆域的實際統治范圍內縮;在衰弱期往往面臨部族離散,被納入中原王朝的北部邊疆羈屬控制范圍之內。

      中原王朝在面對蒙古高原的政治壓力時,能夠利用游牧政治集團離散性強的致命弱點,奉行“離強扶弱”的平衡政策,力求維持漠北各部族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分裂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通過羈縻或鎮(zhèn)撫的手段控制漠北游牧部族。在政權建立初期近50年的時間內(630—680),唐朝向漠北草原方向的開拓達到極盛,并對東北至西域的森林、草原、綠洲等各類人文生態(tài)區(qū)域進行控制,在短時期內形成了一個“南北兼跨”的帝國形態(tài)。由于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王朝中央無法將之與自身州縣行政體制整合為一,而是保留原有社會狀態(tài),在當地部族設置羈縻府州,并設置都護府作為鎮(zhèn)撫中心的統治體系。 李鴻賓:《唐朝前期的南北兼跨及其限域》,《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2期。唐王朝的北部政治體系最大范圍曾涵蓋了漠北東西的范圍,但是在勉強維系近半個世紀以后,已無法阻止漠北游牧政治集團的再次凝聚與崛起,其政治體系被迫內縮,長期保持對漠北集團的羈縻經營政策。中古時期北方地域多民族的北—南秩序互動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的循環(huán)。

      在上述政權建立動態(tài)互動過程中,因自身政治體系發(fā)展的歷史局限性,兩類政治集團彼此都無法取得長期壓倒性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它們的勢力范圍大致在東自遼西走廊,經陰山—河套至西域的廣闊過渡地帶呈現南—北周期性消長。雙方都對過渡地帶進行爭奪,力爭將之納入自身政治秩序的前沿,取得南—北競爭中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其直接的后果就是游牧—中原兩種政治秩序都在邊地實現重疊與動態(tài)交錯,共同影響當地社會發(fā)展進程。

      二、北南聯動視野中的東北變局

      “聯動”是思考北方民族歷史交往、互動格局的重要關鍵詞,這并不是要討論由簡單因果關系連綴在一起的幾對“關聯性史事”, 對于從“關聯性史事”探討唐朝與周邊部族關系的研究,參見菅沼愛語:『7世紀後半から8世紀の東部ユラシアの國際情勢とその推移:唐·吐蕃·突厥の外交関係を中心に』、広島:溪水社、2013年。而是指中國歷史上北方多民族交往、互動的秩序和格局嬗變與波動對東北社會歷史進程走向產生的牽引作用。東北以松花江為限,在其北部及西部大興安嶺—遼西走廊的廣大區(qū)域內,都是游牧—森林族群室韋、奚、契丹、靺鞨的分布區(qū)域,他們不僅在地緣關系方面位于歐亞干燥草原的東端,而且在社會組織形式上以部族狀態(tài)存在,更易受到漠北政治集團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稱“部族”,是指中古時期北方民族在進入王朝國家體制之前的特殊政治組織形式,即以特定望族為核心,吸納依附人口之“部”而形成的政治組織單位, Christopher P.Atwood,“The Notion of Tribe in Medieval China:Ouyang Xiu and the Shatuo Dynastic Myth,” in Denise Aigle,Isabelle Charleux,Vincent Goossaert and Roberte Hamayon,eds.,Miscellanea Asiatica:Mélanges En lHonneur de Franoise Aubin,Sankt Augustin-Nettetal: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2010,pp.594-618.并非蘇聯民族學語境中的“部族”概念。

      6—8世紀漠北政治集團與中原隋唐王朝在東北的政治角逐更明顯地展現出這種區(qū)域關聯性。王義康通過梳理6—8世紀東北部族社會的政治向背,明確了漠北政治集團對東北部族強勢的政治影響,以至于隋唐王朝只有在徹底控制漠北地帶之后,才能真正實現對東北的統治。 王義康:《唐代經營東北與突厥》,《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唐王朝以維護關中腹地安全為基點,將東北部族治理與漠北作為東、西關聯的整體進行規(guī)劃與平衡,即力圖實現東北奚、契丹兩蕃與漠北部族集團的制衡關系,所謂“九姓若去,兩蕃搖矣”。 (唐)張說:《論幽州邊事書》,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二二四,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57頁。東北是當時兩類政治秩序整體交錯網絡的一部分,其歷史變局亦可看成是當時中原—漠北兩種秩序動態(tài)互動、制衡的產物。中原—漠北在東北地區(qū)影響的此消彼長,共同形塑了東北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因此,東北部族、政權在漠北與中原王朝兩種政治勢力的影響與牽引下,出現明顯的政治分化與重組。西部奚、契丹作為唐東北邊疆的“兩蕃”往往持兩端,當游牧集團倔強時則役屬之,在其衰落時則接受唐王朝的羈縻節(jié)制。7世紀后半葉,突厥第二汗國崛起,挑動東北奚、契丹的大規(guī)模叛亂,唐代在東北的統治體制瓦解,被迫內縮至平盧—幽州一線進行防御。這一變局極大改變了東北腹地的歷史走向,原在唐營州城傍治下的部分靺鞨人聯合高句麗遺民東奔,在今敦化至牡丹江一帶建立了渤海國。開元年間,突厥與契丹可突干勢力聯合進犯唐朝平盧。當時東北諸部的政治態(tài)勢在《薛楚玉露布》中得以充分展示出來。突厥與奚、契丹、渤海形成一個反唐陣營,站在唐朝陣營一側的如者室韋、黑水靺鞨、扶余靺鞨、達莫婁諸部族則阻斷了渤海國經扶余道通往契丹的政治通道。 參見孫昊:《靺鞨族群變遷研究——以扶余、渤海靺鞨的歷史關系為中心》,《史林》,2017年第5期。這一局面的形成也可以看作是當時漠北—中原博弈關系在東北地區(qū)的延伸。

      此役結束不久,北—南政治互動的秩序再次出現變動,形成中原王朝在東北一家獨大的局面?;佞X取代突厥成為漠北的主人,采取對唐友好政策,并通過接受唐朝冊封和“絹馬貿易”維持與唐的政治經濟聯盟關系。從當時的地緣形勢看,他們要共同面對吐蕃在西域的威脅,而在東北都力圖保持穩(wěn)定的局勢。在這一背景下,東北內部以契丹為首的松漠部族游離于新興回鶻與唐王朝之間而逐漸壯大,崛起為介于東北與草原之間的強大勢力。同時,立足于東北腹地的渤海國則不斷推進靺鞨、高句麗等東北腹地族群區(qū)域的整合,古畑徹:「後期新羅·渤海の統合意識と境域観」、朝鮮史研究會編集:『朝鮮史研究會論文集』第36集、東京:緑蔭書房、1988年、25-54頁。并將領土向西推進到今吉林西部。渤海于此設扶余府,史載“常屯勁兵捍契丹”。 《新唐書》卷二一九《渤海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6182頁。雙方成為東北地域內部并立的兩強。在這一局面之下,渤海國遂改變北—南互動格局第一周期的立場,形成向唐朝內向發(fā)展的動力,不僅重視自身在唐朝藩屬秩序中的蕃望地位,參見福田忠之:《唐朝之東北亞諸國觀及東北亞諸藩國國際地位:以唐代各國爭長事件為中心》,王小甫主編:《盛唐時代與東北亞》,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381-383頁;石井正敏:「朝鮮における渤海観」、『日本渤海関係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年、176-177頁。更為注意與河北藩鎮(zhèn)協調行動,形成制衡契丹的區(qū)域新聯盟。 參見黃永年:《唐代河北藩鎮(zhèn)與奚契丹》,《中國古代史論叢》編委會:《中國古代史論叢》總第5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220頁。

      三、北南聯動引發(fā)東北政治形態(tài)的重塑

      中古時期北南軸線的多民族政治交往和互動格局不僅牽扯東北區(qū)域格局的變動,以及游牧—中原兩種等級性秩序的融合,而且推動東北邊疆從離散部族并立向區(qū)域政權整合的方向發(fā)展,其附帶的多元政治文化與東北本土傳統不斷交融,演化成新型的地方因素,奠定了10世紀之后東北由邊疆向“內地”轉化的重要基礎。我們可以認為,8世紀之后渤海國與契丹部族聯盟兩大勢力崛起和并立,本質上并不是所謂“單一民族”自“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進程,應當以中古多民族北南聯動的整體格局視野審視歷史現象背后的社會、政治發(fā)展進程問題。

      渤海與契丹代表了中古東北民族演進、分化、發(fā)展的兩條典型道路。渤海國的發(fā)展進程代表了東北溫帶森林半漁半農區(qū)域參與北南中心軸線多民族交往格局的發(fā)展方向。靺鞨諸部5世紀前后自肅慎故地南下之后形成“七部”,但因周邊強勢政治勢力的征服與蠶食,至隋初已基本離散瓦解。如粟末靺鞨,其族群離散于隋朝、突厥、高句麗等周邊政權。8世紀前葉的東北區(qū)域格局是盛唐東北邊疆布局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靺鞨各部族已不存在基于族群認同的團結,渤海國實則肇始于唐代營州城傍集團的東奔,以政權建設為主線,將東北部族政治納入“象憲中國”的中央集權上層建筑之內。東北西部草原地帶的契丹諸部則代表了從草原內聚中原的曲折發(fā)展道路。自4世紀見于史載以來,契丹一直都處于漠北游牧集團與中原王朝的政治夾縫之中,其早期部族離散狀況不明。至隋唐時期于松漠地帶開始凝聚為集中的部落政治聯盟,史籍多使用“大賀氏”對其進行標識,其中實際的權力斗爭與更迭可能更為復雜。 苗潤博通過辨析契丹早期歷史記載,認為唐貞觀年間契丹已經歷了多次最高權力的轉換,其早期部族離散狀態(tài)可能較史文所述之“大賀氏”更為復雜。參見苗潤博:《重構契丹早期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版,第53-59頁。契丹部族亦于唐朝與突厥汗國之間持兩端,成為彼此制衡的重要力量。 唐開元年間,契丹衙官可突干可以通過多次廢立契丹可汗掌控契丹的政治導向,足可以看出當時契丹已經由離散的部族集中為一個重要的部族政治集團。契丹政治集團之所以能在9世紀以后作為“拾荒者”登上歷史舞臺, Thomas J.Barfield,The Perilous Frontier: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p.167.一躍發(fā)展成北方的政治中心, 關于這一問題,參見魏志江、潘清:《論遼朝的世界秩序》,《學術月刊》,2023年第12期;Xue Chen,“Age of Emperors:Divisible Imperial Author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iao World Order in Continental East Asia,900-1250,”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Vol.49(2022),pp.45-83.更在于其占據了東北與漠北、中原的交匯之地,能夠統合農耕、游牧社會力量對渤海國形成戰(zhàn)略統一的優(yōu)勢。

      兩大政治集團從并立到凝聚,是經歷數百年東北區(qū)域政治遞次整合的結果,亦是漠北集團與中原王朝兩種秩序波動周期在東北地域不斷積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北方多民族的政治交往格局不斷為東北區(qū)域政治的整合提供相應的政治文化資源,不斷推動東北地方部族政治的復雜化進程,向集權式政權發(fā)展。在8世紀以前,契丹、室韋等東北部族政治結構大多以鮮卑傳統的“莫賀弗”“莫弗”(*baγaput或*baγapuhr) 關于其討論,參見Paul Pelliot,“Neuf notes sur des questions dAsie Centrale,” Toung Pao,Vol.ⅩⅩⅥ(1929),pp.201-266;Karl Menges,“Altaic Elements in the Proto-Bulgarian Inscriptions,” Byzantium,Vol.ⅩⅪ(1951),pp.85-118; Chen Sanping,“Son of Heaven and Son of God:Interaction among Ancient Asiatic Cultures regarding Sacral Kingship and Theophoric Nam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Third Series,Vol.12,No.3 (2002),pp.289-325. 酋長作為中心。靺鞨在魏晉時期亦受到鮮卑秩序的影響,將“莫弗”疊加于本族政治名號“瞞咄”(*man-tur<*baga/baγa-tur) 白鳥庫吉:「室韋考」、『白鳥庫吉全集』第四巻、東京:巖波書店、1970年、451頁;J.Marquart,“ber das Volkstum der Komanen,”O(jiān)sttürkische Dialektstudien,Berlin:Weidmannsche Buchhandlung,1914,p.84;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從語言論證女真、滿洲之族稱》,金光平、金啟孮、烏拉熙春:《愛新覺羅氏三代滿學論集》,遠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87頁。之上。至本文重點論述的8—10世紀,契丹、靺鞨部族聚散離合,政治結構從扁平化到復雜化,引入突厥、回鶻等漠北的部族政治稱號疊加于傳統鮮卑系稱號之上。這一現象最為典型的為契丹部族聯盟的衍生過程。他們在接受突厥—回鶻政治體系節(jié)制的同時,亦催生出超越契丹原有扁平部族結構的上層建筑,大量沿用突厥—回鶻政治文化傳統用以鞏固新興的政治階層。很多學者關注到,回鶻人可能參與契丹早期的政治構建,其宗教文化傳統深刻地影響了契丹社會。 王小甫:《契丹建國與回鶻文化》,《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更為明顯的例證是,契丹建國前已廣泛使用回鶻政治稱號, 關于契丹政治名號中的回鶻源流之研究,參見Karl H.Menges,“Titles and Organizational Terms of the Qyta·ń (Liao) and Qara-Qytaj(s? 'i-Liao),”Rocznik Orientalistyczny,Tomo ⅩⅦ(1951-1952),pp.68-79;楊富學:《回鶻文獻與回鶻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443頁;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突厥札記」、『遼金史與契丹、女真文』、京都:東亞歴史文化研究會、2004年、127-139頁。與早期歷史中使用的鮮卑系酋長稱號“莫賀弗”作為部族首腦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這能夠說明回鶻汗國的政治秩序是推進契丹社會政治集中與等級化的重要外來政治資源。

      由于渤海國建基于東北族群重組的區(qū)域政治之上,構建起較契丹更為完善的官僚制與部族貴族制融合的復合型政權體制。渤海國的政治生態(tài)和實踐更充分地展現了跨文化和多族群政權融合的基本特征,雜糅中原官僚制、鮮卑、突厥和東北政治傳統于一身。如渤海貴族稱號“芝蒙”“智蒙”(*ti-mu)對應于東北亞森林部族的“卓琳莽阿”(torin maqa);“勃計”(*bgir)即后世女真的“勃極烈”(*bgil),源于突厥政治傳統稱號“bglr”。 孫昊:《渤海國靺鞨部族官稱蠡測》,《北方文物》,2019年第2期。從渤海政治稱號的使用來看,亦遵循政治復雜化進程的規(guī)律,傳統稱號不斷貶值、虛化,外來引入的政治稱號則成為象征新興統治階層政治身份的重要標識, 相關討論,參見孫昊:《說“舍利”——兼論契丹、靺鞨、突厥的政治文化互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與從中原引入的官僚制互補、融合,共同構成渤海國復合型政治結構的重要基礎。

      余? 論

      經典中國邊疆史理論將東北地區(qū)視作中國歷史上“邊疆王朝”的脈動之地,即所謂的“貯存地”,在這里的邊地貴族能夠同時吸收和利用多種社會資源而建立強大王朝入主中原。[美]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這種研究思路是選取“成功者”的案例,進行了一種理想類型的概括。歷史理想類型的探討是在忽略其他變量基礎上進行的。這些解釋變量主要集中于“東北王朝”的“前史”階段,東北地域民族的發(fā)展與周邊其他部族、政權存在的密切關聯可以催生多種歷史可能性。

      以本文聚焦的8—10世紀東北古史為例,國外古代東北亞史的研究者更多將渤海國、契丹等政權、部族置于東北亞、北亞本位的立場進行解釋,強調他們區(qū)別于中國歷史的獨特性。其重要邏輯問題就在于,他們只選取古代東北歷史特性的某一方面用于建構自己解釋體系,固守于某種“孤島”邏輯:或只關注單一部族、政權與中原王朝的政治關系,將邊疆歷史邏輯簡單等同于中原王朝的行政控制范圍;或者僅就“王朝”談論契丹、女真早期歷史;或者僅就契丹、渤海國的民族構成討論他們自身的“內亞”“東北亞”區(qū)域屬性。實際上,我們從世界歷史理解中國,更要看到邊疆內聚中原的歷史趨勢,也是中國與周邊地區(qū)合力推動的結果。 關于世界歷史與邊疆形塑歷史合力的討論,參見孫昊:《世界史論說中的中國邊疆及其省思:古畑徹〈渤海國與東亞〉書后》,邢廣程主編:《中國邊疆學》第17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版,第457-471頁。中古東北邊疆確實存在東北邊疆與東北亞、漠北草原、海洋等區(qū)域世界的共性和歷史聯系,其發(fā)展趨向面臨中國內外圈域多個力量的牽扯,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力量主要源自古代中華民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引力,其不斷推動東北邊疆內聚中原發(fā)展。

      因此,有必要站在中華民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視域下,重視從多民族共同參與的整體格局入手,闡釋歷史上邊疆區(qū)域的發(fā)展趨勢。結合中古北方民族交往互動與東西關聯的視野,我們能夠看到東北邊疆各主要民族政治的發(fā)展趨勢都受到中原—草原多民族互動秩序的牽扯和影響,他們的政治抉擇也自然是面向內聚中原的趨勢。8—10世紀中國北方整體民族關系進程的凝聚與推進,自然也包含東北契丹、靺鞨—女真為代表的邊地勢力的崛起。至遼金時期開創(chuàng)了以東北—中原為中軸線,以漠北草原為邊疆的新格局,改變了隋唐以來的局面。國外相關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采用游牧—農耕二元并立思維進行闡釋,將這種變化的原因依然歸結為“中央歐亞”大型游牧帝國的延續(xù),忽視了中國東北民族在參與中華民族整體進程中的歷史抉擇與內聚性取向。這種一成不變的模式化敘事遮蔽了歷史上北方民族區(qū)域結構發(fā)生重要轉變的歷史過渡進程,即6世紀以來北、南政治秩序相互博弈、交錯的格局牽動邊地發(fā)展,促使東北地區(qū)在10世紀完成整合,成為主導未來二百余年民族關系格局的新核心。這一過程并不能簡單地運用“原始社會”民族文明起源邏輯進行闡釋,而應將之視作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南北社會發(fā)展共時性演進,多元民族社會形態(tài)互動結合凝聚的歷史結果。

      責任編輯:孫久龍

      猜你喜歡
      部族游牧契丹
      柏灌和魚鳧
      一、衛(wèi)拉特蒙古與天山北麓各部族
      民族寓言與部族敘事——阿來創(chuàng)作簡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38
      都市游牧
      西夏游牧經濟的幾個問題
      西夏學(2017年1期)2017-10-24 05:31:28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chuàng)?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西北游牧文化對春秋青銅帶鉤的影響
      絲綢之路(2015年16期)2015-12-26 05:47:34
      右玉县| 固镇县| 孝感市| 边坝县| 宜丰县| 徐汇区| 香港| 嘉峪关市| 蛟河市| 兴文县| 凤阳县| 丹东市| 衡东县| 元阳县| 江华| 家居| 正镶白旗| 南安市| 扶沟县| 饶平县| 昭觉县| 山西省| 舒兰市| 和政县| 思茅市| 姚安县| 巧家县| 越西县| 昌宁县| 绿春县| 浙江省| 诸暨市| 靖江市| 承德县| 岚皋县| 从江县| 德保县| 锡林郭勒盟| 东乡| 佛山市| 武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