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亮
摘 要:《浙江采集遺書總錄》是清代乾隆年間浙江省采集本省遺書編成的提要目錄,其內容包括了乾隆年間浙江省的大量稀見文獻。此提要目錄既便于詳悉浙中掌故,亦利于對古代典籍流傳的考索。此書不僅在四庫學、目錄學中有著獨特的文獻價值,而且流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并在當地的學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日本《正齋書籍考》及朝鮮《奎章總目》《鏤板考》等目錄書在分類體系、提要撰寫等方面對其多有引用,從中也可以看出東亞諸國的學者在目錄學研究方面的異同。
關鍵詞:《浙江采集遺書總錄》 四庫學 目錄學 東亞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4)02-0021-12
《浙江采集遺書總錄》是清代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由浙江書局奉旨采集本省遺書編撰而成的提要目錄。該書由書局總裁沈初(1735—1799)主持編修,成書后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行。前十次進呈書目為“甲”至“癸”十集,第十一、十二次進呈書目為“閏集”?!端膸烊珪匪占墨I豐富,卷帙浩繁,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清廷在其時的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征書,并由此匯集了大量的文獻史料。浙江在歷史上曾被稱為“文獻之鄉(xiāng)”,以其藏書之富,刻書之盛而享譽。清代學者俞樾即有詩贊云:“武林山水甲神州,文物東南莫與儔。緗帙縹囊富藏弆,香梨文梓競雕鎪。”1如寧波范氏之天一閣,嘉興項氏之天籟閣、朱氏之曝書亭等,都是當時享有盛名的藏書之所。因此在各省的征書活動中,浙江所藏的典籍成為了乾隆帝關注的重點。
清廷還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二十九日專門下發(fā)諭旨給浙江巡撫三寶,令他迅速設法妥辦征書之事。乾隆帝在《寄諭兩江總督高晉等于江浙迅速購訪遺書》諭旨中稱:“江浙人文淵藪,其流傳較別省更多?!?據黃愛平統(tǒng)計,乾隆年間編撰《四庫全書》,各省進呈書籍多至一萬三千五百零一種,其中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分別為四千八百零八種及四千六百種,占全部書籍的四分之三強3。此外,浙江、江蘇兩省負責采集遺書的官員還依進呈提要底稿,編纂成《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及《江蘇采輯遺書目錄》,以記錄當時采集書籍之情況。從古至今,歷代官修的典籍訪征活動僅紀其事,卻罕有具體書目流傳1,故后世學者無法了解其中原委,既難以知曉歷代朝廷“稽古右文”之狀況,亦無法據此研考一方藏書之情形?!督K采輯遺書目錄》未曾付梓,僅有抄本傳世2,而《浙江采集遺書總錄》經過編撰與刊刻,基本上囊括了其時浙江一省進呈之書,故在體例、規(guī)模等方面更勝一籌,流傳較廣。其可考索之浙江典籍、掌故,不僅受到后來的學者和藏書家之重視,還流被至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在東亞各國產生了較大反響。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史料,對其書的主要內容、流傳及影響情況進行考索。
一、《浙江采集遺書總錄》的主要內容及文獻價值
《浙江采集遺書總錄》(以下簡稱“《浙錄》”)的內容如何,是判斷其文獻價值之關鍵。書名所謂之“遺書”,乃指清廷內府所未藏的文獻?!墩沅洝返姆怖疲?/p>
欽奉諭旨,征訪遺書,自無取乎習見。茲錄所采雖不盡幽僻,但凡頒立學官暨敕撰諸書,并內府刊播以及海內流傳盛行之本,概弗敢登。唯上之有裨于經世,下之有切日用,其書一時未見流傳,即不拘時代遠近,亦不拘本省外省,亟甄錄之,以副闡揚之意。3
此則史料說明了遺書之搜訪是按乾隆帝采集稀見書籍的諭旨行事,且知其采集范圍不拘于時間之短長及地域之遠近。而乾隆帝也在《諭內閣著直省督撫學政購訪遺書》的諭旨中對采集遺書的類別進行了詳細的解釋:
除坊肆所售舉業(yè)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類,又其人本無實學,不過嫁名馳騖,編刻酬倡詩文,瑣碎無當者,均毋庸采取外,其歷代流傳舊書,有闡明性學治法,關系世道人心者,自當首先購覓。至若發(fā)揮傳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實用者,亦應備為甄擇。又如歷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詩文專集,及近時沉潛經史,原本風雅,如顧棟高、陳祖范、任啟運、沈德潛輩,亦各有成編,并非剿說、卮言可比,均應概行查明。4
從此則記載可知,乾隆帝將“舉業(yè)時文”“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及“瑣碎無當的酬倡詩文”等排除在“遺書”之外,并特別突出了“性學治法”“世道人心”等類文獻以及九流百家注疏與古今名賢專集,點明了訪求典籍的范圍。
又,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初六日,在《大學士劉統(tǒng)勛等奏議覆朱筠所陳采訪遺書意見折》中記載了所采訪之遺書當除去內府藏書之事:
至現今采訪遺書,業(yè)經奉旨,令各督撫等先行敘列目錄奏聞,俟匯齊后,令臣等詳加檢核,再行開單行知取進。如其中查內府現有之書,臣等即可聲明扣除,不必列單移取。5
由此可知,清代收集遺書的步驟為,先統(tǒng)計內府藏書,并開列清單,再由各省官員于藏書家的藏書目錄中選擇稀見之本兼及在書坊等處收集之書,開具目錄給四庫館臣核定,最后就內府所未藏之書,匯辦進呈。從當時的情況看,各省所征集圖書總數達一萬三千五百零一種,內僅有二百七十二種重本6,重復之書較少?!豆芡シ胰沼洝芬嘣疲骸爱斎諘珠_時,江南則于揚州,江西則于南昌,浙江則于杭州,其馀每省奏進者其各遞采書之目,互相知照,庶免重復,惜無好書者匯刊總目以成大觀,殊為欠事?!?由此可知,各省在采書過程中會及時溝通,從而去除重本。
其時,浙江省的藏書家眾多,在清廷采集書籍時紛紛進獻,故書局所采之“遺書”,不僅數量極多,而且極具文獻價值。據《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凡例》云:
浙省儲書之家,前代甬上范氏天一閣,禾中項氏天籟閣,越中鈕氏世學樓、祁氏澹生堂,國朝曹氏倦圃、朱氏曝書亭、趙氏小山堂,其著也。然故家不幾時易至失墜,而輾轉流傳,往往多所湮滅。此數家者,惟天一閣巋然獨存。古香一瓣,不乏繼起之人。近時杭城五家:鮑氏知不足齋、吳氏瓶花齋、汪氏飛鴻堂、汪氏振綺堂、孫氏壽松堂、慈水鄭氏二老閣,購弆頗不寂寞,恭逢圣世右文,各家不惜秘本,踴躍呈獻,因嘉予其意,并請入告,此亦儲書家不易遘之榮也。1
從以上記載可知,《浙錄》所收書籍之來源,多為各大藏書家的珍藏秘本。當時受聘于汪氏振綺堂,且作為浙江書局分校的朱文藻在《重校說文系傳考異跋》中提及:
越歲辛卯(1771),比部(汪憲)歸道山。又越歲壬辰(1772)值朝廷開四庫館,采訪遺書,于是武林諸藏書家各踴躍進書。而比部之子名汝瑮字坤伯者,先以儲藏善本,經大吏遣官進選,得二百馀種,匯進于朝;最后中丞以振綺藏書選善者尚堪增采,命重選百種,以畢購訪之局。蓋其時浙省進書已約五千馀種,此百種者當在五千馀種之外,匯羅極難。2
這則記載從另一角度說明,浙江的官員在采擇遺書上大多不遺馀力,以至于浙江慈溪鄭大節(jié)二老閣藏書“半軼于四庫采輯”3。同時也可以看出,浙江的藏書家對獻書之事從總體上來看是持支持配合態(tài)度的,他們?yōu)榇舜蔚臅占峁┝舜罅肯∫娢墨I。如知不足齋主人鮑士恭,對于其家藏復本之書優(yōu)先獻出,并非持一種推諉應付的態(tài)度。4正如《浙江巡撫三寶奏鮑士恭等五家呈獻遺書等事折》所云:
茲據鮑士恭、吳玉墀、汪啟淑、孫仰曾、汪汝瑮等呈稱:士恭等生逢盛世,家守遺經,恭蒙我皇上稽古右文,特下求書之令,恩綸渙布,藝苑騰歡。竊愿以私篋所藏,上充秘府,芹曝之獻,實出至誠。謹將書目開呈,伏祈恭進。等情前來。臣察其情詞,甚為懇切。……再,各家書籍,如本家原有副本,或此有彼無,五家可以通融互抄者,均愿將原書進呈,毋庸再為抄謄。其一家所藏未經習見者,現在分手錄寫存留,本家亦愿將原書恭進。庶辦理既得迅速,而善本仍可流布人間,仰副皇上念典勤求、體恤下情之至意。5
在后來的一些學者中,有推測各家獻書并非出自本心的,然從史料記載的細節(jié)及收書結果來看,應當說當時的獻書者從總體上講還是出于自愿的。正因如此,在浙江所采遺書的質量甚高,善本尤多。
《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凡例》云:
茲錄如前列數家,于書名卷幅員帙下,遇有希罕之本,別載某氏所藏刊本、抄本,或宋刊本、元刊本、影宋抄本。其馀各屬購辦紳士零星所繳者,亦間著之,以見古書流傳有自,并不沒其實云。6
以此來看,其中所著錄的有不少是浙江藏書名家的藏本,如天一閣寫本、澹生堂寫本、續(xù)抄堂寫本、倦圃藏刊本、曝書亭藏刊本、二老閣寫本、瓶花齋寫本等。據郭伯恭《四庫全書纂修考》附錄二《四庫全書依據書本一覽表》記載,《四庫全書總目》所采用浙江進呈本共有約三千二百八十六種,占總數一萬零二百八十九種的百分之三十二,其書籍質量之高冠絕各省。7何況這些稀見的藏本或僅存的珍本有不少已經亡佚,如今僅可通過《浙錄》之記載考見一斑,故浙江書局通過不斷收集、依次進呈、剔除重復而選出的四千馀種圖書,實則為乾隆時期浙江藏書家所藏稀見典籍的一次匯總。
正是基于其“一時一地的稀見文獻總匯”的特點,此書自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刻后,便產生了較大影響,主要反映在四個方面。首先,該書作為《四庫全書總目》的雛形,四庫館臣在編纂《總目》之時會參考之,如館臣于《儀禮集編》《春秋管窺》《使琉球錄》《皇極經世節(jié)要》《參同契注》等諸書提要中均引用了《浙錄》,其中雖有辨證其誤之處,然亦有參稽。如《春秋管窺》提要:“國朝徐庭垣撰。據《浙江遺書總錄》,庭垣,秀水人,官新昌縣縣丞。然不言書成于何時。前有庭垣自序,亦無年月。案庭垣為朱彝尊同縣人,而彝尊《經義考》不載是書,則在彝尊以后矣。”1此即據《浙錄》所載籍貫信息考證徐庭垣之生平。
同時,明清時期的文人學者家鄉(xiāng)情結較重,浙江的文人學者亦同,故多有稱引、彰表其鄉(xiāng)賢之著述者,意在顯示其家鄉(xiāng)的文教典籍之盛。而浙江本地學者的著述在本省保存最多,故浙江所進呈的書籍具有明顯的地域文獻特征。因此,浙江方志等文獻對《浙錄》的采用頗多,如史學家邵晉涵在其所纂之乾隆《杭州府志》中云:
自《七略》遞變而為四部,時為之也。杭州前哲撰著始見于阮孝緒《七錄》,《隋志》取之。自唐以后,定從四部,杭人著述見宋明史志者,蓋彬彬矣。乾隆三十七年詔征遺書,浙江大吏所采進部帙之多為四方最?!稓J定四庫全書》擇其精者,編審校核,著錄文淵閣。其次則存目并為提要,以別其醇疵猗歟,集古今之大成者乎?茲從《四庫全書》體例編定部分,即一邦之文獻可想見其盛矣。2
從這則史料看,不僅顯示出《四庫全書》收錄浙江文獻數量之多,也說明了《浙錄》對于考察一地之文獻的重要價值。在邵氏所纂《杭州府志》之藝文中,引用《浙錄》多達六十馀處,平恕纂乾隆《紹興府志·經籍志》亦同。又如錢維喬纂乾隆《鄞縣志》3卷二十一、二十二藝文,引用近百處;另如阮元《兩浙輶軒錄》、孫詒讓《溫州經籍志》、王棻《臺學統(tǒng)》、吳慶坻《杭州藝文志》所采亦多,其馀則不勝枚舉。
除了四庫館臣與浙江的文人學者外,藏書家亦憑《浙錄》研考典籍之流傳。如曾被學者稱為清代藏書家之巨擘的黃丕烈,亦于《圣宋文選》《云松巢詩集》《北山小集》等書的題識中均引《浙錄》以考證。如《北山小集》題識云:
近時《浙江采集遺書總錄》載有知不足齋藏影宋槧寫本,吳之振識云:“此冊昔年為季滄葦侍御所贈,侍御從絳云樓宋刊本影寫者,是宋本系東澗舊藏?!苯癖臼變杂薪♀謭D章,而彭城無所記識,豈真絳云馀爐耶?余不能辨其是一是二也。卷尾有“黃氏淮東書院圖籍”印,未知吾宗何人,轉相授受,仍歸江夏家藏,我子孫其世寶之,或可自詡為天下無雙也與!吳都棘人黃丕烈識。4
由此可見,黃丕烈是從《浙錄》中了解到了關于此書宋刊本的信息,并加以考辨。此外,還有杭州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引用更多至十馀處。
最后,其分類體系、提要撰寫方式、收書內容等方面也為后世學者所著的目錄書所接受。如近代學者孫殿起的《販書偶記》在政書類下增設“掌故之屬”,收錄了一些筆記體政書和雙邊條約方面的檔案。而《浙錄》的史部中首創(chuàng)有“掌故”目,下細分為總類、職官、食貨、儀制、兵刑、河渠、水利、營造等八小類,當為孫氏所本。同時《浙錄》于每一書下標注刊本、寫本,特別珍稀者還詳細標明來源,故《書林清話》在《古今藏書家紀版本》一章中稱其為官修書籍言版本的代表之一5,并于各章中引用《浙錄》提要十馀處。另,蔣光煦《東湖叢記》卷二錄錢東垣《補經義考》凡例云:
竹垞每于書后載明卷數:曰存、曰闕、曰佚、曰未見,今悉仍之。惟“存”字下今注明某氏刊本、鈔本、宋刊本、元刊本、影宋抄本,仿《傳是樓書目》及《浙江采輯遺書總目》之例也。1
其又云:
馬氏《經籍考》全采晁公武、趙希弁、陳振孫之說。竹垞仿之,故于晁、趙、陳三家及楊士奇、張萱、王圻、黃虞稷、程敏政2、陸元輔之說,亦全行采入。今仍其例,凡《四庫全書提要》《浙江采輯遺書總目》《讀書敏求記》之類悉為錄載,以示洽聞。3
從以上史料可知,《浙錄》因其豐富的文獻數量,甚至被后世的一些書目偽造者作為藍本與來源。如翰文齋藏舊抄本《天一閣進呈書目》及題名阮元的《文選樓藏書記》就是分別抄錄《浙江采集遺書總錄》的一部分而成4。
二、《浙錄》在東亞的流傳與使用
《浙錄》的流傳并不止于國內,其在東亞漢文化圈內亦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筆者通過查閱相關史料,以分析《浙錄》在東亞,主要是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學者中的流傳方式、使用情況以及影響程度。
(一)《浙錄》在日本的傳播與收藏
日本在江戶時代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故其時的人員往來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但與中國的文獻典籍交流卻異?;钴S。據嚴紹璗研究,“在自1693年至1803年的一百十一年間,共有四十三艘中國商船在日本長崎港與日商進行漢籍貿易,共運進中國文獻典籍四千七百八十一種。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平安時代和五山時代中國文獻典籍的進口量。”5由此可見,在當時中、日之間,書籍的流轉以商船和商人作為傳播中介。通過查考日本文獻,可以知道《浙錄》在日本江戶時代的流傳軌跡。
日本內閣文庫藏《自文化三年至文政五年官刻新收書目》載:文化十四年(1817)八月有四十三部書入御文庫,其中有《浙江采集遺書總錄》十冊。6據大庭修考證,此《書目》之史源為書物奉行的報告,實際上收錄的是日本文政四年(1821)十二月之前的新納書目。御文庫為日本皇室的書庫,說明《浙錄》受到了德川幕府的重視。此外,時任大阪奉行的日本藏書家新見正路(1791—1848)在《賜蘆書院儲藏志》卷三中亦著錄《浙江采遺書目》十冊二帙,并作簡單提要云:“此書前乾隆上諭、纂錄職名、序、凡例、總目錄,載甲乙丙丁,十干以冊分,閏集附?!?賜蘆書院是新見正路的藏書室,可見《浙錄》在日本官私藏書中流傳較廣。時至今日,據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數據庫顯示,還有數十家日本的圖書館與高等院校收藏了《浙錄》8。
究其流傳的途徑而言,日本江戶時代的舶載書目中輯錄了《浙錄》多次傳入的情況。據《書目元帳》弘化四歲(1847)末八月午四番船:“拾壱匁,新渡一,《遺書總目錄》9,四部各一套?!?0末一番船新渡之分:“四拾四匁,拾壱匁,□は全て印文‘請取の丸印,一《遺書總目錄》,□四部各一套?!?1等等?!稌吭獛ぁ穼儆凇堕L崎會所取引時の諸帳》中的一種,為日本江戶時代赍來書目。由此可見,《浙錄》流傳至日本多通過商船貿易。
日本書志學專家近藤守重(1771—1829)在其所著的《正齋書籍考》凡例中,敘述了從漢籍分類法、目錄法到宋版的缺筆鑒別法,這是日本漢籍目錄學史上具有總結性意義的漢籍書目考。而《浙錄》的采擇標準就頗受近藤守重所贊賞,并將其作為凡例之一列之于卷首:
舉業(yè)時文、民間族譜尺牘(韓版《前漢書》之末載宋慶歷二年三月牒云:準禮部貢院……《浙江采集遺書總目》卷首乾隆三十七年上諭:除坊肆所售舉業(yè)時文及民間無用之族譜、尺牘、屏幛、壽言等類)應從各書鑒別。1
另外,桂五十郎(1878—1930)《漢籍解題》在目錄類著錄《浙錄》十卷,并云:“是書以江浙督撫及兩淮鹽政使等購求遺書并進呈之目錄命名,為清乾隆三十八年敕撰。以十干別為十卷,四部之分類與四庫提要無大差,唯各條下識以刊本、寫本之別?!?日本書志學大師長澤規(guī)矩也亦在《中國版本目錄學書籍解題》中稱贊之:“不但錄卷或冊數、版本、撰者略傳、內容梗概,舊刊古抄之傳存者亦附記之?!?由此可見,日本學者注重《浙錄》的收書內容以及提要撰寫上記載書籍版本的特質。
(二)《浙錄》在朝鮮半島的流傳與收藏
《浙錄》流傳至朝鮮半島,在朝鮮半島的學者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今檢《韓國所藏漢籍綜合目錄》,其中就著錄了三本《浙江采輯(集)遺書總錄》。首先是奎章閣藏本,其上鈐有“弘齋”“承華藏圭”“帝室圖書之章”印章?!昂臊S”“承華藏圭”均為朝鮮正祖的私人藏書印,這可反映出其對此書的看重。另有延世大學藏本,其上鈐有“川西祕屋藏書”“達城”“徐有檠印”印記。徐有檠(1771—1835)為徐瀅修之子,據此亦可推知,此為朝鮮時代的徐氏家族藏書,而徐氏家族又對朝鮮時代的目錄學研究有重要影響。最后是藏書閣藏本,其上鈐有“松平直亮圖書”“江山劉履芬彥清又收得”“須上”“劉履芬”“李王家圖書之章”等印記。4劉履芬(1827—1879)字彥清,號泖生,浙江江山人。其酷愛藏書抄書,于版本、校讎之事樂此不疲,有藏書樓名為“古紅梅閣”“漚夢軒”?!八善街绷翀D書”為出云松江藩主之子松平直亮(1865—1940)藏印,其收藏中國典籍甚多?!袄钔跫覉D書之章”是朝鮮王室的藏書之印,朝鮮王室于1911年設立了王室圖書館藏書閣,后來日本殖民朝鮮時期,又將其稱為李王家圖書館,1981年這些藏書移交給了韓國藏書閣。
與日本不同的是,朝鮮時代并未有從港口輸入中國文獻典籍的原始目錄,但陸上交流則頗為頻繁。朝鮮時代的學者對乾隆帝采訪遺書、纂修《四庫全書》之事極為關注。如朝鮮時代的“實學派”代表人物李德懋5(1741—1793),其為樸趾源(1737—1805)弟子,不僅出使過清朝,并且于1779年任朝鮮奎章閣檢書官。李德懋出使清朝時,與祝德麟、黃道煛、李憲喬等人相識,并獲取到了大量有關《四庫全書》的相關信息。其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所寫的《書李雨邨調元》中即云:“聞天一閣藏書,已屬大內云。其后孫微弱,不能保耶?緣何私家之藏,歸于天府耶?”6由此可見,其時他已經聽聞了天一閣遺書進呈清廷內府之事。又如其《入燕記》云:
(正祖二年〔1778〕五月)二十五日甲申……過琉璃廠,又搜向日未見之書肆三四所,而陶氏所藏尤為大家,揭額曰“五柳居”。自言書船從江南來,泊于通州張家灣,再明日,當輸來,凡四千馀卷云。因借其書目而來,不惟吾之一生所求者,盡在此,凡天下奇異之籍甚多,始知江浙為書籍之淵藪。來此后先得《浙江書目》,近日所刊者見之,已是環(huán)觀。陶氏書船之目,亦有《浙江書目》所未有者,故謄其目。1
從以上記載來看,李德懋借其出使清朝的時機,于北京琉璃廠書市上購買了大量的中國文獻典籍,而《浙錄》即在其中。《浙錄》刊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而李德懋于1778年就很快獲得,可見《浙錄》刊出后不久,就被許多國內藏書家甚至國外學者選購。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正祖在其國內頒布了“庶孽許通節(jié)目”,正式準許朝鮮庶子出身者擔任官職,并任用了樸齋家、柳得恭、李德懋等學者,讓他們在朝鮮奎章閣中擔任檢書官,負責書籍的校正與抄寫等事務。由此可見,上述奎章閣藏本《浙錄》的來源很有可能就是李德懋從中國帶歸的。
李德懋《青莊館全書》卷五十六更專設《四庫全書》條目,其中詳錄《浙錄》所存上諭、序及凡例,并論述浙江進呈書籍的相關問題:
乾隆甲午,始搜輯天下之書,名曰《四庫全書》,蓋亦成祖召天下文人編輯《永樂大典》,以鎖靖難后不平之氣……《浙江書目》,浙江布政使王亶望輯。載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上諭:“今閱進到各家書目最多者,如浙江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兩淮馬裕四家?!乱嗾錇槭朗?,以示嘉獎?!辈颊雇鮼嵧蚵园笗r亶望開局征書,此其書目序。曰:“浙中藏書之家,鄞縣范氏天一閣,至今世守。……盛美可想見。”案《浙江書目凡例》亦王亶望所作,雖與原序重復。今錄之:浙省儲書……2
從以上記載可知李德懋對《浙錄》的重視程度,他不僅將《浙錄》視為《四庫全書》編修過程中的一份地方征書記錄,更是作為頗有文獻價值的重要典籍。
除此之外,朝鮮君臣還圍繞著《浙錄》所載的《四書輯釋》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學術討論。據朝鮮正祖二十三年(1799)之《承政院日記》記載:
己未十二月初二日午時,上御便殿?!显唬骸扒涞纫姟端臅嬦尅泛酰俊贝笕莸仍唬骸拔匆娭??!薄瓰]修曰:“此書絕罕于天下,故《四庫全書》中,亦不免見漏,《浙江書目》之所得者,亦不過論語《泰伯》《子罕》《鄉(xiāng)黨》三編見佚之本,而此書之得全于今日者,誠奇異矣。”3
另,徐有榘的《楓石鼓篋集》卷三有《上仲父明皋先生論〈四書輯釋〉書》4,徐瀅修在《明皋全集》卷五《答有榘》中云:
舊閱《浙江書目》載元刊《四書輯釋》三十六卷,而亦缺《論語》“《泰伯》”“《子罕》”“《鄉(xiāng)黨》”三卷。浙江即故家遺書之所萃。而僅有未足之一本,自以為希覯異珍。則是書之絕罕于天下,概可推知。5
由此可見,《四書輯釋》在其時多被朝鮮學者所重視?!犊驴偰俊肪硪唤洸克臅愐灿枰灾洠?/p>
《四書輯釋章圖大成》二十三本,日本板,元休寧倪士毅輯釋,林隱程復心章圖?!贾敯础墩憬z書總錄》亦載此書,而缺《泰伯》《子罕》《鄉(xiāng)黨》三篇。蓋自永樂頒行《大全》而朝廷之取士,塾師之教徒,率用《大全》為主。故學者不知有《輯釋》殆數百馀年矣。浙江乃古家遺書之所萃,而只此元刊一本,已失《魯論》三篇,則流傳海外之殊域,得見倪氏之完書,豈非幸歟。1
至于四庫系列目錄對《四書輯釋》的收錄情況。今檢《浙錄》丙集四書類著錄《四書輯釋》三十六卷,其云:“元刊本,右元休寧倪士毅輯……按今本缺《泰伯》《子罕》《鄉(xiāng)黨》三卷?!?此書為元刊本,然《四庫全書總目》僅將其列入四書類存目中。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四庫館臣認可《重訂四書輯釋》“是已為書賈所改竄,非士毅之舊矣”;另一方面,四庫館臣又認為其有“抄襲”之嫌,為“轉相稗販”之作。同時,四庫館臣依據署名倪士毅的另一本書——《作義要訣》,認為《四書輯釋》“殆亦為經義而設”。實際上此書載有不少宋元時期的學者研究“四書學”的史料,也是明代官修《四書大全》的編纂底本,只是四庫館臣輕視宋學,故對此評價簡略,這不能不說是四庫館臣在《四庫全書》編撰上的缺失,而《浙錄》卻彌補了這一缺陷。
《浙錄》在朝鮮廣泛傳播,主要是因為它詳實地記載了大量中國歷史上的罕見文獻,并成為朝鮮學者了解和研究中國目錄學和文獻學史的重要資料。
(三)《浙錄》的分類方式對朝鮮目錄學的影響
上文已經論述,朝鮮時代的學者對《浙錄》的認可和接受程度頗高,在他們編撰目錄書的過程中,有不少地方效仿了《浙錄》,特別是《浙錄》的分類方法及體系,對朝鮮學者的書籍編撰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從《奎章總目》與《鏤板考》等目錄書中可以看出3。
《奎章總目》是朝鮮時代正祖初期奎章閣所藏中國本的圖書目錄,對后來的朝鮮目錄學影響頗大。此書由徐浩修(1736—1799)受命修撰,其凡例云:
凡古今目錄之家體裁有三,如劉歆《七略》、王儉《七志》、鄭樵《藝文略》、馬端臨《經籍考》之類,總紀古今之圖書者也。如晉《義熙目錄》、隋《開皇目錄》、唐《集賢書目》、宋《崇文總目》之類,通紀一代之圖書者也。如李淑《邯鄲圖書志》、鐘音4《浙江遺書總目》、尤袤《遂初堂書目》、陳振孫《直齋書錄》之類,但紀一方一家之圖書也。5
在《奎章總目·凡例》中,即列舉《浙錄》為地方目錄書籍編撰之代表。此外,在總目類亦著錄此書云:
《浙江書目》十本,清乾隆時太子太傅鐘音等撰。搜訪浙江遺書,匯分四部,錄為書目。而凡頒立學官勅纂諸書,內府刊播以及海內盛行之本,不在所錄。唯有裨經世有切日用者,不拘時代遠近,亦不拘本省外省,詳其卷秩,敘其撰人,述其大旨,又或略舉序文跋語,而遇有希罕之本,別載某氏所藏云。6
此提要即依據《浙錄》的凡例,簡明扼要地說明了《浙錄》的收集書籍及編撰情況,突出了《浙錄》所錄書籍的稀見性及版本特征。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除《浙錄》外的四庫系列書目中,《奎章總目》還著錄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其按語云:
臣謹按,是書編纂專出于直文淵閣,紀昀1首列某書幾卷,下注某代某人撰。其下系以數語略舉作者之指歸,精核簡當,往往中綮,然其持擇予奪之意,則有大不可曉者。蓋以考古家為漢學,講學家為宋學,而評騭之際,右漢左宋。于濂洛諸賢則陽尊陰抑,屢示不滿。于朱門諸子以下則昌言攻之,不遺馀力。而畔經橫議猖狂無忌,如毛奇齡之甚者,則稱其博辨淹通,嘉其根據,分明片言只字,惟恐搜采之不盡。至以邵子《經世》之書不可入于儒家,而《太極通書》《正蒙》《易啟蒙》之類,皆不別立目錄,則其意之所在可知矣。惟于明季文集中盡黜徐、袁以下諸家,差足快意。而如魏禧、顧炎武、邵長蘅者,亦復一例遭擯,豈有所諱忌而不敢載歟?噫!搜羅千百年之載籍,以成不刊之制作,而乃欲以一時之私諱、一人之偏見,參錯于其間,難矣。2
一般而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經過四庫館臣精心撰寫及潤色,其學術價值自然要高于《浙錄》。但徐浩修則對紀昀等四庫館臣“右漢左宋”的學術傾向和《簡明目錄》的分類標準以及乾隆帝的擇書諱忌等提出了批評,體現了朝鮮時代的學者“宗宋”“尊朱”等學術傾向。而《浙錄》因其在“右漢左宋”中保持了較為中立的學術態(tài)度,反而為朝鮮時代的學者所賞。此外,《奎章總目》多輯錄原序及目錄書之提要來進行書籍源流的考證,《浙錄》即是其引用的主要來源之一,如《大明集禮》提要3、《博古圖》提要4多引《浙錄》之語,稱“鐘音曰”,說明《浙錄》的文獻價值得到朝鮮學者的充分認可。
《鏤板考》是朝鮮正祖二十年(1796)命閣臣徐有榘編的,為當時朝鮮宮廷及地方藏書冊版的總錄,徐有榘則正是《奎章總目》編者徐浩修之子。據《鏤板考》的《凡例》云:
古今簿錄之學有《七略》《七志》《七錄》《四部》《五部》之異,而惟《唐》之經史子集四類為后來書目家不易之例。是書分門立綱,亦用四類,而若其宏綱之中,細目條分,則又損益折衷于歷代《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鐘音《浙江遺書總錄》諸書。5
從此處記載來看,徐有榘在《鏤板考》的《凡例》中直接說明了該書的分類體系主要參考了《浙錄》。通過將《奎章總目》《鏤板考》《浙錄》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知道,《奎章總目》史部掌故類、子部說家類、藝玩類、叢書類,《鏤板考》史部通史類、掌故類、子部說家類均與《浙錄》類同,顯然受到其影響非小,下文將一一考述之。
《浙錄》史部首類設“通史類”,各家書目史部首類皆為正史,然《浙錄》的功用在于采輯遺書,二十二史既已由清廷內府刊行,《浙錄》如依然照此編選,自然會顯得重復。因此,《浙錄》對此類書籍的編選,并非局限于一朝一代的史籍,而是設立“通史類”,以便與“斷代史”相區(qū)分。當然,《鏤板考》與《浙錄》也出現同中有異的特征,如《鏤板考》亦于史部首類列“通史類”,著錄《史記評林》《漢書評林》《漢雋》《史漢一統(tǒng)》《三國志》《通鑒節(jié)要》《十九史略通考》《歷代通鑒纂要》《帝王歷年通考》《麗史提綱》《東國通鑒提綱》十一種,這方面其與《浙錄》的做法不盡相同。究其本原,可能是因其未有編年類,故將正史類與編年類合一。但總的來看,仍是取《浙錄》之通史類來命名的。
《浙錄》中掌故類分為八個小類,分別是總類、職官、食貨、儀制、兵刑、河渠、水利、營造。由此可以看出,其中的職官、儀制、兵刑可以分別與以往書目中的職官類、儀注類、刑法類相對應,河渠和水利是從地理類中分離出來的,食貨、營造則是《浙錄》新立的類別?!墩沅洝氛乒暑惖脑O置是在綜合歷代書目基礎上進行的新嘗試,在層次上或許還不夠完善,但細目的設置是比較齊全的,其名稱或是從以往的故事類、典故類演變而來。而且,《浙錄》的掌故類與《四庫全書總目》的政書類極為相似,《總目》政書類下設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六屬,大體可與《浙錄》的總類、儀制、食貨、兵刑、營造相對應。此外,章學誠所修的《亳州志》,亦設掌故一類,其在《方志立三書議》中云:
凡欲經紀一方之文獻,必立三家之學,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遺意也。仿紀傳正史之體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體而作掌故,仿《文選》《文苑》之體而作文征。三書相輔而行,闕一不可;合而為一,尤不可也。1
其又云:“掌故典要,官《禮》之流別也”2,亦點明了其與政書的關系。從這一點上看,《奎章總目》掌故類也著錄了《杜氏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大明集禮》《國朝典匯》《續(xù)文獻通考》《大明會典》《謚法纂》《大清會典》《本朝題駁公案》《南巡盛典》《禮器圖式》《春明夢馀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刑部重囚招冊》共十五種,這可以說明,《奎章總目》的掌故類與《浙錄》的掌故類和《四庫全書總目》的政書類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四庫全書總目》除《通志》置于別史類,《續(xù)文獻通考》置于類書類,《春明夢馀錄》置于雜家類,其馀皆置于政書類。而《鏤板考》掌故類著錄分為地理、職官、政書三小類,《平壤志》《續(xù)平壤志》《升平志》《霽峰游瑞石錄》《耽羅志》《京山志》《西岳志》《北關志》《彰烈祠志》《北漢志》《成川志》屬地理類;《通文館志》屬職官類;《大明律》《五禮儀抄》《決訟類聚補》屬政書類。因其史部僅設通史類、雜史類、傳記類、掌故類、史評類五類,故其將地理、職官、政書三類合并,并取《浙錄》掌故類以統(tǒng)合之。
《浙錄》子部設說家類,下分四個細目:即總類、文格詩話、金石書畫、小說。其中,文格詩話相當于文史類或詩文評類。這類書籍最初因數量較少,不足單獨立類,《隋書·經籍志》曾將其附于總集之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類作品逐步增多,于是將其單獨立類,自《崇文總目》始,將其設為文史類。集部“文史類”始創(chuàng)于吳兢的《西齋書目》,且名副其實,有文有史。然后來所設之“文史類”也出現有文無史(如《崇文總目》《新唐書·藝文志》)等情況,有的雖然有文有史(如《直齋書錄解題》),但將史學著作列入集部。史部“史評類”始創(chuàng)于《郡齋讀書志》,《郡齋讀書志》又于集部設“文說類”,文史分別,不相淆亂,但后來少有目錄因循此做法?!端膸烊珪偰俊穼Υ祟悤木幾诸愡M一步成熟,即改文史類為詩文評類,此種做法于分類上更為明了。而《浙錄》采用了“文格詩話”這一名稱,由此可以看出,編纂者對此類書籍的分類已經有較為明確的認知,此種方法與以往歸為“文史類”相比,從類別講則更為清晰精細。但是在部類上,將其從集部移至子部說家類,可能是著眼于某些詩話類似小說家言的特征,就總體而言,其內容不完全相契。當然,隨著在創(chuàng)作中文體類別的不斷豐富,在分類上難免會有一個對文體的分析研究和認知形成過程。關于金石類書籍,《四庫全書總目》目錄類小序云:“金石之文,隋、唐《志》附小學,《宋志》乃附目錄。今用《宋志》之例,并列此門,別為子目,不使與經籍相淆焉?!?《四庫全書總目》雖然認為其隸屬類別需要斟酌,甚至說“記載金石者無類可歸”4,但卻未能將其單列一類,而仍從《宋志》例附入目錄類后,且較為勉強地解釋說:“蓋目錄皆為經籍作,金石其附庸也?!?這顯得有些牽強,但也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而《浙錄》將金石與書畫放在一起,是經過仔細考量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在歷代學者的論著中,多認為金石碑帖與書畫之間的確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奎章總目》說家類著錄《世說新語》《太平廣記》《歲寒堂詩話》《浩然齋雅談》《云谷雜記》《猗覺寮雜記》《學林》《考古質疑》《朝野類要》《容齋隨筆》《敬齋古今黈》《研北雜志》《何氏語林》《丹鉛馀錄》《世說新語補》《鴻苞集》《亙史》《小窗自紀別紀艷紀》《書影》《說鈴》《五朝小說》《古今詞話》《古今詩話》二十三部書籍,其中《世說新語》《太平廣記》《何氏語林》《世說新語補》《小窗自紀別紀艷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列入小說家類,《浙錄》說家類之小說也與此是對應的?!稓q寒堂詩話》《浩然齋雅談》屬詩文評類,亦對應《浙錄》說家類之文格詩話。《云谷雜記》《猗覺寮雜記》1《學林》《考古質疑》《朝野類要》《容齋隨筆》《丹鉛馀錄》屬雜家類之雜考,《敬齋古今黈》《研北雜志》《書影》屬雜說,則對應《浙錄》說家類之總類。此外,《奎章總目》雖設雜家類,卻主要包含《墨子》《管子》等雜學之屬及《人相編》《玉匣記》等術數類書籍,這在編撰理念上與《四庫全書總目》不盡相同。而《鏤板考》說家類著錄《破閑集》《補閑集》《櫟翁稗說》《溪谷漫筆》《種德新編諺解》五部,這五種均為朝鮮學者的著作。如《破閑集》提要云:“雜紀詩話而詳于事實,略于月朝?!?《補閑集》提要云:“補輯李仁老之所未收浮屠兒女之詩句,可資談笑者,亦并收錄?!?《櫟翁稗說》云:“前后二錄,前錄紀公私乘牒,后錄多詩文評騭?!?《溪谷漫筆》提要云:“雜記經史聞見而往往參以瑣事逸聞?!?《種德新編諺解》提要云:“自序云每觀右書有愛物濟人之事,必欣然記之。釋疑辨奸亦附見焉。”6通過提要所言,可以判斷其說家類當包含詩文評類及小說家類。
《浙錄》藝玩類所收書籍包括了琴譜、墨譜、硯譜、石譜、香譜等等,均是古人交游賞鑒時的作品,類似于《四庫總目》的譜錄類,而《奎章總目》藝玩類著錄《考古圖》《博古圖》《絳帖平》《寶真齋法書贊》《學山堂印譜》《印藪》《象棋譜》《墨法集要》《書畫譜》《誠一堂琴譜》《琴學正聲》《奕譜》《篆字盛京賦》《淳化閣帖釋文》《昨非軒印譜》等,均屬該類,與《浙錄》入收類別相同。
《浙錄》又置叢書類,明祁承?《澹生堂藏書目》于子部首列叢書部,此為《浙錄》所本。而在經史子集四部之外設叢書部,目前已知最早的是祁理孫《奕慶藏書樓書目》,影響最大的是清末張之洞所著的《書目答問》7。《奎章總目》叢書類著錄《說郛》《漢魏叢書》《唐宋叢書》《稗?!贰睹脊丶贰吨T子匯函》《六子全書》《津逮秘書》《知不足齋叢書》,因《奎章總目》并未提及其他設立叢書類之書籍,故此處的類別應當因承于《浙錄》。
此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內閣訪書目》。朝鮮正祖素愛藏書,為太子時,“聞有燕市所購故家所藏,輒令貿來”8。即位后,其又建奎章閣以儲之,并命徐浩修撰《奎章總目》以記。據朝鮮《正祖實錄》五年六月甲申條記載:“丙申初載,首先購求《圖書集成》五千馀卷于燕肆?!?又仿唐宋故事,撰《訪書錄》二卷。凡山經海志,秘牒稀種之昔無今有者,無慮數千百種?!?其《訪書錄》為待購書目,末松保和《奎章閣と奎章總目》亦據《正祖實錄》,將本書列為朝鮮使臣到北京的購書清單10。據趙望秦教授研考,《內閣訪書目》主要為《浙江采集遺書總錄》之節(jié)抄11,可見《浙錄》的相關記載已經成為朝鮮王室征訪稀見書籍之依據。同時,經、子兩類書籍占《內閣訪書目》的三分之二以上,且大多為宋明理學相關的著作,這也反映出朝鮮皇室購買此類文獻的興趣。在當時的朝鮮,由于其前代訪書錄已難找到,而具有訪書目錄性質的文獻僅有《浙錄》,因此《浙錄》在朝鮮時代頗受其王室及學者的重視。
綜上可知,在四庫系列書目中,相較于《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和《四庫全書總目》,《浙錄》因其在當時的崇漢或者右宋的學術之爭中持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這正好契合了當時朝鮮王室和學者的觀點,因而受到了他們的青睞,由此也對朝鮮時代目錄書的編撰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馀論
自孔子以后,在歷代的書籍編撰過程中,編撰者有著“文獻足征”的理念,并在典籍全備方面做出種種努力。而孔子提出的“禮失而求諸野”主張,對歷代官修書籍的征書活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西漢的劉向在校書之時,即有中書、外書、太常書、太史書、臣向書、臣某書之分,這種詳細的分類方式反映出,在歷代的書籍編修過程中,對文獻史料的征集范圍呈逐漸擴大的態(tài)勢;由此,“文獻足征”“典籍全備”等做法漸漸成為歷代書籍編修中的一個范式。清代為編撰《四庫全書》而展開的征書活動,是我國古代征書規(guī)模最大、留存史料最多的一次文獻收集整理工程?!端膸烊珪芳啊端膸烊珪偰俊返木幾?,不僅保存了其時為數最多的歷史文獻典籍和對其進行學術總結,而且也推進了清代“考據學”的發(fā)展。《浙錄》正可視為其時浙江地區(qū)對清代宮廷藏書的一個補充。作為四庫系列書目之一的《浙錄》,不僅在四庫學、目錄學研究中有著獨特的文獻價值,而且流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在東亞各國的相關學術研究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Echo of Siku Study in East Asia:Focusing on theBibliography of Zhejiang Remaining Books
Abstract:The Bibliography of Zhejiang Remaining Books is a catalogue of books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in Qing Dynasty. This work included a great deal of rare texts in Zhejiang and it drew attention from notable collectors such as Huang Pilie and Ding Bing,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Zhejiang and for researching classical texts. Not only does this work hold unique significance in Siku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bibliography,but it has also been introduced to countries of Korea and Japan,thereby revealing a special echo from a heterogene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Japanese catalogs such as Zhengzhaishujikao and Korean catalogs like Kuizhangzongmu and Loubankao followed by this Bibliography in terms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s,abstract writing,and more,showcasing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ast Asian cataloging practices.
Key words:the Bibliography of Zhejiang Remaining Books;Siku Studies;Bibliography;East 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