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一帆
糖尿病的分型
(一)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危害身體健康的代謝性疾病,主要發(fā)生在兒童、青少年及其他年齡段人群中,其發(fā)病機制為“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癥狀多表現(xiàn)為糖尿病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患者多為非肥胖體質(zhì),空腹或餐后血清C-肽含量顯著減少,胰島自身免疫標志物抗體呈陽性。
(二)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年齡多在35歲以上,由于生活習慣的改變,當前該類型糖尿病的發(fā)病年齡有所提前,各年齡段人群均可發(fā)病,病程緩慢且隱匿性較強,有些患者是在體檢時才發(fā)現(xiàn)患病的。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機理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有關(guān),約60%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無明顯的酮癥傾向。大部分患者通過調(diào)整飲食和口服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部分患者因各種原因需外源性胰島素治療。另外,2型糖尿病具有很強的家族遺傳性。
(三)特殊類型糖尿病
臨床上很少見的胰島β細胞的功能性基因缺陷,胰島素效應基因異常,以及非普遍性免疫性糖尿??;臨床上常見的胰腺外分泌性疾?。ㄈ缫认傺祝⒁认賰?nèi)分泌疾?。卓骸煨谰C合征等),以及藥物(類固醇藥物)或化學藥品引起的糖尿病。
(四)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前血糖正常,懷孕后出現(xiàn)血糖異常,但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多見于孕中晚期,妊娠前已患有糖尿病者,則不屬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主要發(fā)生在孕中晚期,原因為此時胎盤分泌大量抗胰島素的激素,如胎盤催乳素等,且靶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數(shù)目減少。每位孕婦都應在妊娠24~28周進行糖耐量試驗,以盡早發(fā)現(xiàn)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以免對胎兒產(chǎn)生不良影響。
運動對糖尿病的影響
(1)運動有助于減輕體重,主要適用于肥胖人群,特別是腹部肥胖者。運動可以減重,體重減輕后可以直接降低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及嚴重程度。
(2)2型糖尿病患者在進行一次運動后,胰島素敏感性在16小時內(nèi)可顯著提高,胰島素抵抗可得到緩解或消失,且對葡萄糖的吸收也有促進作用。
(3)運動有利于控制血糖。運動可提高機體對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和氧化能力,提高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從而提高脂代謝水平,降低膽固醇水平。長期規(guī)律地運動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4)運動能增加血小板的數(shù)量,提高其活性,從而激活凝血機制,增強凝血功能,從而減少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5)孕婦堅持運動可以預防妊娠期糖尿病,適當運動可以緩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6)規(guī)律的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增強人體骨骼肌的強度和耐力。兒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減少胰島素的使用,促進生長發(fā)育。
(7)運動有益于身心健康,適當并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體質(zhì),減少糖尿病的心血管病變的發(fā)生。運動還可以放松緊張情緒。
糖尿病的危害
(一)心臟病變
長時間的糖尿病會引起心臟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嚴重時會引起昏迷、癱瘓,甚至猝死。糖尿病心臟病的發(fā)生與血糖水平和病程密切相關(guān),隨著病程的發(fā)展,其病變程度也會逐漸加重。
(二)腎臟病變
高血糖會引起腎小球微循環(huán)濾過壓異常增高,引發(fā)腎病?;颊叩脑缙诎Y狀為尿液中含有蛋白、全身開始腫脹,病情發(fā)展到晚期會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等癥狀,這也是2型糖尿病致死的重要原因。
(三)代謝紊亂
糖尿病可導致代謝紊亂,誘發(fā)呼吸道疾病、皮膚疾病、肺部疾病、酮癥酸中毒等。
(四)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血糖水平較高,極易誘發(fā)血管病變,對機體局部組織造成損害。同時,血管損傷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醫(yī)學上稱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糖尿病足是一種由糖尿病血管病變和(或)神經(jīng)病變、感染引起的疾病,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的生命,給患者及其家庭、社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學運動?
(一)科學運動的基礎性建議
適當運動對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益處,如能夠消耗能量、降低血糖水平、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強肌肉力量、增強神經(jīng)傳導功能等。然而,錯誤的鍛煉方式會導致低血糖和血糖不穩(wěn)定。因此,運動前要做全身檢查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評估,穿合適的運動鞋和棉襪,熱身5~10分鐘,以增強關(guān)節(jié)和肌肉的適應性。鍛煉結(jié)束后可以做一些緩慢的運動,也可以進行5~10分鐘的自我按摩。
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天堅持慢跑、快走、游泳、騎自行車、跳操等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同時間斷地進行啞鈴、杠鈴等自由重量訓練,鍛煉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鍛煉上肢、下肢和軀干等主要肌肉群。
(二)無法進行規(guī)律運動的患者
部分患者由于工作關(guān)系不能每天堅持固定時間的規(guī)律運動,可以采取“碎片化”運動方式,少量多次,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相結(jié)合,盡量減少靜坐時間,每隔30~60分鐘站起來做一些輕度或中等強度的活動,提高身體的活躍度,緩解胰島素抵抗。
(三)肥胖患者
體重超標的患者可以采取有氧運動+高強度抗阻訓練的方式來減少內(nèi)臟脂肪。在有氧運動基礎上結(jié)合抗阻訓練,每周2~3次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可以有效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四)年老體弱和消瘦的患者
年老體弱和消瘦的患者可采取有氧運動+中等強度抗阻運動+柔韌性訓練的方式,提高關(guān)節(jié)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緩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五)兒童和青少年患者
兒童和青少年患者的運動量與普通青少年基本一致,在運動前和運動后均需加強血糖監(jiān)控,根據(jù)血糖水平調(diào)整運動量或補充碳水化合物,同時調(diào)節(jié)胰島素水平。
(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應堅持每天20~3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除了禁忌證外),適度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控制體重和血糖水平。運動時間可以從10分鐘開始,逐漸延長到30分鐘,中間可以適當休息?;颊呖梢赃x擇步行、游泳、孕婦瑜伽、普拉提、太極拳、彈力帶等運動方式,盡量避免對抗性和沖擊性的運動。
(七)存在急慢性并發(fā)癥的患者
急性代謝并發(fā)癥患者不能進行運動,如合并嚴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性感染、增殖性視網(wǎng)膜病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情況。血糖在5.6毫摩爾/升以下時,需要補充適量的糖,血糖超過16.7毫摩爾/升時,需要注意多喝水,感覺好了再做適當?shù)倪\動。
(八)不同高血糖類型的患者
空腹血糖高的患者可以在19點之前進食,晚飯后1小時開始運動,運動時間為40分鐘左右,可以選擇快走、慢跑、散步、游泳、騎車等運動方式,以輕微出汗和輕微心率加快為宜,避免夜間熱量積累造成空腹血糖升高,鍛煉前后要監(jiān)測血糖,防止出現(xiàn)低血糖的情況。餐后血糖偏高的患者可在每餐后半小時進行快步走、散步、慢跑等運動,適當控制飲食,增加咀嚼頻率,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減緩食物的消化吸收,控制進食量,以降低餐后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