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人類永久生存的歷史唯物主義立法

      2024-07-16 00:00:00吳宏政
      理論探索 2024年3期

      〔摘要〕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因而不需要自己給自己立法,動物天然置身于自然法則之中而獲得了物種永久生存的保證。人類因為可以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去生產”,這等于沒有固定的“尺度”,因而需要自己為自己的永久生存完成立法。西方的法哲學和歷史哲學試圖為人類物種作出種種生存立法,但這些立法基于唯心論世界觀抽掉了人類物種的“自然生命”基礎,所以僅僅為人類物種的生存完成了抽象立法。這一抽象立法把人類物種的“精神生命”從“自然生命”中剝離出來,因而無法保證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馬克思從唯物論世界觀出發(fā),揭示了世界歷史進程中人類社會形態(tài)及其文明形態(tài)的演進規(guī)律,把公有制的社會生產關系確立為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之法,最終完成了對人類物種實現(xiàn)自己永久生存的歷史唯物主義立法。

      〔關鍵詞〕人類永久生存,歷史唯物主義,生存立法,抽象立法

      〔中圖分類號〕B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4)03-0026-07

      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建設與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進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別是當今世界面臨一系列世界性和人類諸多問題,如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信息技術革命、局部戰(zhàn)爭沖突、氣候變化、生態(tài)危機等,使人類命運充滿了諸多風險挑戰(zhàn)和不確定性,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指出的:“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薄?〕49世界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去、我們怎么辦等問題越來越成為時代的重大世界歷史課題。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今天學界關于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探討已經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的前沿問題。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以來,“文明形態(tài)”成為世界歷史的書寫單位。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演進,一方面是世界歷史客觀規(guī)律的結果;另一方面,文明形態(tài)所以不斷演進,乃是人類物種為了實現(xiàn)永久生存而不斷自我立法的過程。西方法哲學和歷史哲學也試圖為人類生存活動立法,但均未能達成這一目標。馬克思基于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規(guī)律,確立了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最終完成了人類永久生存的歷史唯物主義立法,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一、人類實現(xiàn)永久生存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

      自然給動物的生存活動立法,這一立法在動物那里落實為生命“本能”,這“本能”便是動物生存的“尺度”。動物的生命活動范圍、活動方式、活動效果,就在它的“本能”的尺度界限內展開,它從來不會超出它的本能而活動,因此,動物的“本能”為它確立了生命界限,這一由本能的尺度所頒布的生存法則便是“自然法則”,而動物生存于其中,世世代代得以永久地生存下去。然而,人類物種卻沒有那么“幸運”,他沒有自己特定的生命“尺度”,這一點注定他必須自己為自己的永久生存而立法。

      (一)人類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獨特“生命尺度”

      人類物種首先是一個自然物,因此,人類物種就絕不能違背自然法則。自然法則對于人類物種來說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構成了其作為物種的生存基礎。然而,自然法則在人類物種身上沒有得到任何界限,就其“本能”來說,無法通過任何生物學的器官為其提供生命活動的界限,這就意味著對人類物種來說,沒有生物學的獨特的規(guī)定,沒有特殊的生物學器官能夠無條件地保證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比如,人的眼睛不如動物的眼睛看得更遠,人的嗅覺不如動物更靈敏,人的聽覺不如動物更敏銳,人的四肢不如動物更擅長奔跑等。這些生物學器官的能力無法為人類物種確立生存活動的界限,或者簡單說,人類物種憑借他的器官無法保證他能夠永久生存下去。那么,自然法則對于人類物種來說,就僅僅留下了微小的空間。而且,自然法則不是由人的生物學器官規(guī)定的,而僅僅退化為人基本的吃穿住的生理機能。

      自然法則在動物那里表現(xiàn)為各個物種之間的生存界限,以生物圈的食物鏈為例,自然法則就表現(xiàn)為“弱肉強食”和“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機制,這樣,自然法則就在這個意義上被稱為“叢林法則”?!皡擦址▌t”是指動物界各個物種之間的食物鏈關系,在這一食物鏈中,每個物種都有它的“食物”,同時也都有它的“天敵”,從而保證生物圈形成了有機統(tǒng)一的“閉環(huán)”,而這一“閉環(huán)”保證每個生存于其中的物種都不會跨越自己的生命界限,亦即不會打破馬克思所說的“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進而保證每個物種的永久生存。

      然而,“自然法則”在人類物種中,不適用于表述為人類物種內部以及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叢林法則”。一方面,如果在人類物種與其他動物之間實行叢林法則,則人類物種因為奔跑不快、牙齒不鋒利、沒有翅膀、視力低下等,這些生物學器官能力低下無法保證人類物種戰(zhàn)勝其他物種,因而無法生存,甚至將成為諸多動物的食物。另一方面,如果在人類物種內部實行叢林法則,將會陷入霍布斯意義上的“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2〕94,因而這一物種將在自相殘殺中趨于自我毀滅。正是為了擺脫這種“自然狀態(tài)”,西方法哲學歷來致力于人類物種的生存立法,以便從“自然狀態(tài)”進入“社會狀態(tài)”或“文明狀態(tài)”。

      現(xiàn)在看,自然法則如果不能在人類物種內部以及人類物種與其他物種之間被落實為叢林法則,自然法則便僅僅剩下了人類作為動物的生理機能,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人類物種不能違背生理機能,違背生理機能便無法生存。另一方面,不能違背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如果破壞生態(tài),人類物種也無法生存下去。這樣,因為自然法則對人類物種來說的“劣勢地位”,但又確實不能違背,因此,人類物種被迫自己為自己尋找另一條生存之路,這便是“理性法則”。

      大自然沒有給人類物種以強大的自然法則保護,但卻給了這一物種以特殊的生存之道,這就是“理性”?!袄硇浴币环矫鏋槿祟愇锓N提供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能力,從而創(chuàng)造各種生存工具。于是,人類物種雖然在生物學器官上不如動物,但卻能夠“仿生”,創(chuàng)造出各種科學技術,從而保證了人類物種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和保障生命安全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理性”為人類物種提供觀念、道德、法律、制度、規(guī)范,從而為人類物種確立生存法則,亦即理性法則。以上“理性”所具有的雙重功能,前者由自然科學承擔,后者則由哲學社會科學承擔。這樣,人類物種便具有了雙重的生存法則,即“自然法則”和“理性法則”〔3〕。就后者來說,憑借“理性”這一點,人類便為自己展開了探尋另外一條生存之道的長途跋涉,這就是世界歷史的演進邏輯:人類物種為了保證這一物種的永久生存,開啟了各種生存立法的探索之旅。在馬克思看來,這一探索永久生存之旅便是社會形態(tài)以及立于其上的文明形態(tài)的不斷演進。

      (二)人類需要確立自己的“生命尺度”

      下面以馬克思的兩段論述為依據(jù),推論人類物種自己為自己確立生命尺度?!皠游镏皇前凑账鶎俚哪莻€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4〕163這表明動物的生命活動是有“尺度”的,而且是唯一的尺度,即僅僅是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胺N”的尺度就構成了該物種的生命界限,它只被允許在這一既定的“種的尺度”之下才能生存下去。如果超出這一“種的尺度”,動物就無法生存。顯然,動物從來不超出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由此確保動物的生命能夠永久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可抗外力干擾)。

      但是,對于人類這一物種來說,“他可以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去生存”。這一方面是說人類憑借任何一個種的尺度能夠生存下去;但另一方面卻意味著,人類這一物種沒有特定的尺度,這就等于說人類這一物種沒有自己的獨特的“生命尺度”。如果尺度就是生命的界限和規(guī)則,那么,人類這一物種就等于沒有尺度和規(guī)則?,F(xiàn)在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尺度和規(guī)則,人類這一物種如果想要實現(xiàn)永久生存,這是如何可能的?只有一條出路,即自己為自己制定“生命尺度”,以便在自己制定的尺度中確保這一物種永久生存下去。我們把這種自己為自己制定生命尺度的行為稱為“生存立法”。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4〕162這樣,動物被鎖定在了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上而不能自由選擇,但是,人類物種因為具有意識,于是可以在自己的意識中認識、理解、構想自己的生命活動,這就意味著人類物種的生命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能夠被意識所“加工”的對象,這種意識和生命兩者之間的分離,就把人類物種的生命活動推向了“無規(guī)定性”的狀態(tài)。人類物種不能直接生存,而是需要被意識所“中介”了的生命活動。這就是說,人類物種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命活動,也可以“規(guī)范”自己的生命活動。因為生命活動不是被固定在某一個物種的尺度上,而是可以由自己做主選擇,這就為人類物種自己為自己生存立法提供了存在論機制,如果沒有這一存在論機制,就無法自己為自己立法。因此,馬克思對人類物種這一存在論機制的揭示表明:第一,人類物種從各種“尺度”中解放出來并獲得了自由能力;第二,人類物種又不得不自己為自己立法,從而才使他通向永久生存獲得了依據(jù)。

      人類這一物種置身于茫??諘缰?,這種“被拋”的或者海德格爾意義上的“連根拔起”的感覺,使人類原始地動用他的智慧,其目的就是探尋自己的生命意義,以及探尋實現(xiàn)這一生命意義的道路。這一過程構成了整個人類物種的世界歷史的宿命。自我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實現(xiàn)生命意義的道路,經過了世世代代的千年求索。給這一物種進行生存立法,以確保這一物種永久生存下去,構成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線索。

      (三)人類永久生存依賴自然法則和理性法則的統(tǒng)一

      自然給動物立生存之法,而人則需要自己為自己尋找生存之道。人具有雙重生命,即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馬克思更愿意把這雙重生命理解為統(tǒng)一的“社會生命”。這一觀點是基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兩個論斷得出的。

      首先,馬克思把人的本質理解為“社會性”。一方面,馬克思首先認定了人的“類本質”,這一“類本質”乃是因為人具有“意識”,因此可以大體上把“類本質”理解為馬克思意義上的人的精神屬性。另一方面,馬克思明確指出,人首先是一個自然物,即動物。這就是馬克思意義上的人的自然屬性。然而,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始終處于分離狀態(tài),只有當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之間達成和諧狀態(tài),才能生成屬于人的存在方式,馬克思把這一自然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tǒng)一而形成的本質特征稱為人的“社會性”。于是馬克思最后把共產主義概括為:“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符合人性的人的復歸?!薄?〕185

      其次,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4〕185。這里表明,對于人類來說他的生存之道包含雙重法則,一是自然法則,二是人道法則。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之前,人類這一物種尚未完成這兩個生存法則的和解,而共產主義的本質就是人類物種的自然法則和人道法則的統(tǒng)一。

      在馬克思看來,此前的階級社會中,人類物種尚未獲得他一度喪失的“社會性”,其原因是沒有把人道主義納入自然主義之中,也就是沒有把人道主義的生存尺度納入自然主義的生存尺度。這一自然主義的生存尺度也就是自然法則,而人道主義的生存尺度就是理性法則?;隈R克思以上兩個論斷,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人不僅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而且兩者統(tǒng)一于人的“社會生命”,這便構成了唯物史觀意義上的人類物種最為根本的生命形態(tài)。

      二、西方法哲學和歷史哲學對人類永久生存的抽象立法

      從古希臘到近代,西方法哲學試圖為人類建構共同體尋找理性的正義原則,以便保證人類物種能夠過上好生活。西方法哲學立足唯心論,從形而上學的原則出發(fā),試圖為人類物種實現(xiàn)好生活確立先驗的“絕對原理”。但是,由于其唯心論的世界觀,這些立法都脫離了人類物種的現(xiàn)實生活,而單純地從理性出發(fā)來尋找正義,把實現(xiàn)自由作為絕對目的而抽掉了人類物種的“自然生命”這一根基,自由僅僅限于理性本身而沒有落實在社會生產領域,因而所確立起來的理性法則成為“空中樓閣”,最終都沒有為人類物種永久生存完成立法。

      (一)西方哲學為人類確立的終極性生命尺度

      統(tǒng)觀西方哲學,在對人的生命意義加以反思時,提出了三個終極性價值承諾,即真善美。作為終極性的價值承諾,一方面,意味著它們構成了人類物種至高無上的生命意義。憑借這三個終極性價值,人類物種便獲得了安身立命之本。它們絕對地規(guī)定了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真善美除了給人類物種規(guī)定了最高的生命意義,同時還為人類這一物種的自然生命實現(xiàn)永久生存提供了最高的“生命尺度”。馬克思在指出人類可以按照任何種的尺度生存的時候,緊接著就提出“按照美的尺度去構造”,這表明馬克思已經意識到了人類這一物種需要在真善美的絕對意義中建立自己的生命尺度,從而彌補由“任何種的尺度”所造成的“無尺度”狀態(tài)。以往真善美作為“生命意義”的內涵是被高度自覺到了的,但作為“生命尺度”的內涵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為什么需要真善美呢?因為只有這些超越性的精神生命力量,才能夠為人類生存活動提供界限,只有符合真善美的原則,人類這一物種才能永久生存下去。從真善美推論出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條件,這看起來是很遙遠的邏輯過程,但實際上很清晰:真善美具有普遍性,如果背離真善美這三個普遍性原則,人類物種將無法永久生存下去。真善美是關乎人類物種永生問題的,在根本上為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完成了原始定向。唯當人類物種向著真善美而生的時候,該物種才能夠獲得永久生存的福祉。因為假設人類以“假惡丑”為生存目的,那將意味著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將是對于整個大自然來說的“罪惡”,而人類物種內部也必然沒有任何秩序可言,因而,真善美為人類物種提供的終極追求,本質上構成了這一物種對自己提出的絕對法則,唯當在這一終極法則之下,這一物種才能夠開顯自己的生命旅程。

      作為終極性生存法則,它們就不能只是抽象的而不是具體的。真善美不能僅僅作為形而上學的“理念”而存在,它們必須要在現(xiàn)實的生存活動中加以落實才獲得它們的完全意義。這一點在西方法哲學和歷史哲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落實。至于在現(xiàn)實的物質生活中,在現(xiàn)實的人與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如何相處才符合真善美的原則,比如如何行為才具有真理性、正義性、審美性,那就需要把這些終極性追求落實在具體的制度和規(guī)則當中,法哲學和歷史哲學對此展開了進一步探索。

      (二)西方法哲學把“精神生命”從“自然生命”中剝離開來

      對真善美“理念”的具體規(guī)定首先要落實在“法”當中,因此,從古希臘開始,在形而上學之后形成了“法哲學”。按照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法”分為“道德”和“法律”兩種,前者為“倫理的立法”,后者為“法律的立法”〔5〕20。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實踐理性批判》探討的是主觀法即道德的原理,而在《法的形而上學原理》中探討的是客觀法即“法律”的原理,后者也成為康德的政治哲學基礎。黑格爾則在康德基礎上,進一步把“法”拓展到了“倫理”。從《法哲學原理》的邏輯框架看,“法”包括三個層次,其一是客觀的抽象法,即“法律”;其二是主觀的法,即“道德”;其三,兩者相互揚棄對方而形成的具體的法,即“倫理”〔6〕1-3。三者的思辨原理統(tǒng)稱為“法哲學”,因而這部著作被黑格爾命名為“法哲學原理”。生存活動包含范圍非常廣泛,但是總體來說這些活動都要符合某種規(guī)則,黑格爾把這些規(guī)則統(tǒng)稱為“倫理”。這樣,自然生命體的生存法則為“物理”(自然法則),而人類物種的生存法則就表現(xiàn)為“倫理”(理性法則)。所以,黑格爾的“法哲學”包括道德、法律和倫理三個邏輯環(huán)節(jié),三者構成了黑格爾意義上的政治哲學。由此可知,在黑格爾看來,探討關于人類生存活動真理性的哲學可以統(tǒng)稱為“法哲學”。

      首先,作為道德的主觀法使“精神生命”剝離了“自然生命”。道德是一個人的行為和他自己的實踐理性的自由關系,因而“道德”就是行為在其主觀上的真理性。正如康德所定義的,道德是實踐理性自己為自己頒布的行為法則,該法則被稱為“道德法則”?!暗赖隆币彩侨说木裆牡谝环N實踐形態(tài),它表明人類物種能夠自己為自己立法,即基于“良心”的“自律”,康德是最典型的把人的精神生命的道德追溯到實踐理性上去的代表。道德是人類物種精神生命的體現(xiàn),是實踐理性自己立法的結果,和人類物種的自然生命沒有關系,甚至是相沖突的。比如,康德明確提出道德只能出自“道德法則”而絕不能出自“幸福原則”?!叭绻箓€人的幸福原則成為意志的決定根據(jù),那么這正是德性原則的對立面?!薄?〕37這就意味著,作為精神生命的道德被從“自然生命”中剝離出來了,這樣,道德為人類物種確立的生存法則就只是抽象的。

      實際上,在理性主義哲學中,就把真善美本身視為人類理性的絕對目的而非手段。如康德把道德法則稱為“道德命令”,并認為道德是無條件的行為,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美德乃是被安置在人類靈魂中以便確保人類物種永久生存下去的條件。道德法則的存在,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規(guī)范人類物種的生存活動,以便把“善”作為行為目的而不至于發(fā)生沖突,從而保證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档旅鞔_提出道德法則是“配得上幸福”的條件,但卻沒有進一步把它視為人類物種永久生存的條件,一直到后來的歷史哲學才意識到這一點。

      其次,作為政治哲學把“精神生命”從“自然生命”中剝離開來。人的本質是“理性”,這是西方政治哲學的人性論起點。這一起點直接把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動從其“本質”中排除出去了。西方政治哲學的目的,就是把人的生命活動還原到理性,從理性本身中獲得其生存法則。在這一唯心論世界觀中,霍布斯、洛克、盧梭等政治哲學開始對“天賦觀念”“自然權利”進行探討。哲學家們不是從社會歷史的現(xiàn)實生產關系出發(fā),而是從理性本身出發(fā)來演繹人類物種的生存法則。比如,盧梭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8〕4?!吧杂伞边@是無條件的人性論開端,因此,無需從經驗事實出發(fā)就能夠獲得人類物種的生存法則。而“無往不在枷鎖中”卻是一個經驗命題,是指在現(xiàn)實中,人從未進入真正的自由狀態(tài)。所謂“自然權利”或“天賦權利”,這些抽象法的規(guī)定無法在私有制中得到實現(xiàn),因為私有制本身就是違背自然權利的規(guī)則。按照私有制的規(guī)則,人類物種將出現(xiàn)“每一個人對每個人的戰(zhàn)爭”,因而人類物種的永久生存無從談起。

      西方政治哲學在“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抽象人性論開端處就把人類物種的自然生命排除出去。而與此不同,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把“類本質”和感性的“自然性”包含在其中的人性論,所以,馬克思沒有把感性排除在他對人的本質性規(guī)定之中,相反,他把被西方哲學排除出去的感性的自然生命,重新找了回來并放在了更加基礎性的地位,從而在根本上顛覆了西方哲學對類物種的生存立法。

      (三)西方歷史哲學的“非歷史性”疏離了人類的自然生命

      康德在他的歷史哲學中試圖在抽象法的意義上確立世界歷史人類永久和平的法。他認為,如果各個國家民族能夠建立一部統(tǒng)一的世界憲法并簽約成立民族聯(lián)盟,世界各個民族國家之間將實現(xiàn)永久和平,從而保證人類物種能夠永久生存。然而,這一抽象法的觀念卻是非歷史的,也就是說,康德的歷史哲學恰恰是非歷史的,因為抽象法無法深入到世界歷史真實的基礎,沒有把“普遍的世界歷史”落實在普遍的生產關系之上,而只有普遍的生產關系才是人類物種自然生命的運行場域,因而康德的世界歷史永久和平圖景注定無法成為現(xiàn)實,人類物種的永久和平無法在抽象法的意義上得到實現(xiàn)。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試圖把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統(tǒng)一起來,但是,卻采取了神學目的論的立場。人類在自然生命世界里的一切,都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行的結果。所謂自我運行,就是說由人類構成的世界歷史的運動,完全是由絕對精神自己支配的而和人類的意識能動性無關,也就是所謂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精神支配著人類的世界歷史命運。而且,只能在完成時或過去時的意義上,“反思”到建立在人類自然生命基礎之上的“絕對精神”的目的,其反思結果是:一切已經發(fā)生的,都是必然發(fā)生的;一切尚未發(fā)生的,都是必然不能發(fā)生的。這樣,黑格爾便把人類基于自然生命的活動全部納入“絕對精神”的統(tǒng)攝之下,“歷史宿命論”就這樣被黑格爾建立起來。

      在這一神學目的論的機制中,人類物種的自然生命是在神秘力量的支配下而受制于“絕對精神”的,從而實現(xiàn)了人類物種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統(tǒng)一。人類的精神生命以認識到絕對精神的全體的自由為目的,至于自然生命構成的世界何去何從,比如采取資本主義制度,抑或采取共產主義制度,便成為無關緊要的事情了。當然,黑格爾寄希望于一切都是神意的安排,人類聽從地上的精神(國家)就可以了。

      西方哲學一般把精神生命理解為人的本質,以此區(qū)別于動物。因此,哲學的目的就是確立精神生命對于人類物種來說的絕對意義。但是,這樣一來的結果是,自然生命被置于精神生命之下,處于從屬地位。自然生命是建立在吃穿住這些物質生產活動基礎之上的,這在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的觀念中,顯然歸屬于非本質的“現(xiàn)象”世界,而這無疑對人的自然生命采取了忽視的態(tài)度。怎樣成就精神生命,才是人生意義的最高目的。精神生命似乎有其獨立的目的和意義,然而,從更高的生命目的來看,人類物種的精神生命的全部活動,也必定是指向自然生命目的的。這樣,精神生命是從屬于自然生命的,而并非唯心論哲學中自然生命從屬于精神生命。

      三、人類通向永久生存之道的歷史唯物主義立法

      在唯物史觀看來,世界歷史是人類這一物種尋求永久生存并為此探索生存法則的過程。人類這一物種與其他物種比較,其獨特的地方在于,其他物種都是有生存法則的,這一法則直接以生命本能的方式規(guī)定著物種的生命方向,指向該物種的永久生存。然而,人類這一物種的生存法則是什么?這遠比其他物種復雜。因為在自然法則的意義上,人類沒有能夠保證自己物種永久生存下去的本能。

      (一)立人的“吃穿住行”之法

      馬克思指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4〕531。吃穿住問題看起來對人類物種來說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但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一切矛盾和沖突都起源于吃穿住問題。正因為這一點,馬克思才指出,要從解決現(xiàn)實的人的吃穿住問題開始,而所有的理論探討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吃穿住問題。這也被視為馬克思所以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最直接的證據(jù)。生產關系是在生產中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而生產的目的就是解決人們的吃穿住問題。這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吃穿住問題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以怎樣的方式解決人們的吃穿住問題,進而解決每個民族國家的吃穿住問題,這構成了生存立法的“基本立意”。也就是說,為什么要生存立法,就是要解決人們的吃穿住問題。歷史唯物主義主張,哲學所探討的關于社會、國家和世界歷史的理論,都是要回答人類向何處去和世界向何處去問題的。而向何處去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物種的生死存亡問題。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顛倒,正是在這個最根本的意義上完成的:馬克思顛倒了黑格爾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之間的關系。把自然生命作為第一性的,便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這就是他為何強調“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吃穿住”的問題,而如此一個經驗常識中關注吃穿住的問題竟然被忽略了。精神生命不是指向神的,而是指向自然生命的。把精神生命納入自然生命之后,便形成了兩者統(tǒng)一之后的生命形態(tài),即社會性??梢园疡R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為人類物種的“社會生命”立法。或者,用精神生命為自然生命立法后所形成的“社會生命”。社會生命的發(fā)生領域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總之,精神生命不僅不能脫離自然生命而存在,而且必須扎根于自然生命才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否則,精神生命脫離自然生命就是抽象的形而上學,它將把人類引入否定自然生命而單純追求精神生命的抽象生命形態(tài)。

      (二)立人的“生產方式”之法

      建立怎樣的生產方式才能有利于人類各個民族無矛盾、無沖突地生存下去?這個問題成為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目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立生存之法最基本的就是立生產之法、立交換之法、立分配之法、立消費之法。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構成的一體化的結果就是生產方式。所以,所謂生存立法說到底就是人類應該選擇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的問題,從而有利于保證人類物種永久生存下去。對此,馬克思看到,資本主義及其前此以往的所有生產方式,這些生存規(guī)則都不能使人類永久生存下去,因為這些生存法則(包括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私有制),都只有利于一部分人或少數(shù)人生存,而不利于大多數(shù)人生存。這種情況從資本主義私有制階段擴展為整個世界歷史,因而發(fā)生了世界范圍內的生存矛盾和沖突。如何解決這一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方式帶來的世界矛盾,消除各民族國家的生存矛盾,就構成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終極關懷。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重新為人類物種立生存之法,這一立法就是作為共產主義生產方式的公有制。簡言之,馬克思為人類物種作出的生存立法就是公有制,唯當在這一生存法則之下,才能保證每個民族國家的共生,進而使人類物種通向永久生存成為可能。

      (三)立各民族“共生”之法

      每個民族國家具有平等的生存權,這一生存權是直接享有的自然權利,因而不可剝奪。而立生存之法,也就是要通過立法確保每個民族國家的生存。倘若某一個或幾個民族的生存是以壓制遏制其他民族生存,破壞其他民族國家生存權為條件的,那么這種生存規(guī)則就必定不具有普遍性,也不能保證每個民族都過上好生活。立各民族“共生”之法,就是立“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8〕51之法。這是習近平提出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些價值首先是理性的直接產物,因為人類具有理性。這些價值一方面是作為“觀念”而存在的,但這些“價值觀”的本質無一不是指向人類生存的。這些“價值觀”的目的和功能,就是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就是規(guī)范每個民族國家的生存行為。因此,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各個民族國家的生存規(guī)范,本質上也就是人類普遍的生存立法。正因為是各個民族國家都應該普遍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所以也就成為確保各個民族國家“共生”的生存法則。

      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六個價值范疇都是為了消除各個民族國家之間的生存矛盾,從而實現(xiàn)民族國家的永久生存。這六個法則也就構成了各個民族國家的生存界限,即每個民族國家都不應該破壞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和自由這些基本的生存法則,否則各個民族國家之間就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沖突,以至于同歸于盡。實際上,這些價值范疇本質上就是人類物種實現(xiàn)永久生存的生存法則。世界歷史進程也就表現(xiàn)為各個民族國家共同追求這些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歷史進程。

      綜上所述,似乎精神生命對于自然生命來說高高在上,是脫離自然生命而獨立存在的,這便是客觀唯心論的態(tài)度。精神生命指向永生,而自然生命短暫稍縱即逝,所以,便形成了“舍生取義”等割裂“生”和“義”的關系的唯心論觀點。一切唯心論哲學的奧秘就在于:視自然生命低于精神生命,人類應該如何把絕對地服從理性作為精神生命的最高目的。其實不然,更加本質的事情是由馬克思發(fā)現(xiàn)的:人類的一切精神生命,雖然看起來它們具有絕對無條件的目的性,但是,這些精神生命(它的現(xiàn)實形態(tài)便是“自由”)旨在確保人類這一物種的自然生命通向永久生存之道。人類為什么需要“自由”?盡管“自由”是作為有理性存在者的人的“無條件的”“絕對的目的”,但歸根結底是為人類物種的自然生命“保駕護航”。歷史唯物主義立足于自然生命而探尋人類物種的生存立法,于是確立了人類這一物種得以永久生存的歷史唯物主義立法,這便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只有“公有制”才能夠成為人類這一物種永久生存下去的生存之道,此生存之道的實質是理性法則與自然法則的和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3〕吳宏政,文成棟.人類文明形態(tài)演進的生命辯證法〔J〕.江蘇社會科學,2024(03):1-9+24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康 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7〕康 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8〕盧 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責任編輯 蘇玉娟

      〔收稿日期〕2024-03-08

      〔基金項目〕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關于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論述研究”(2024WHSX11),主持人王云霞。

      〔作者簡介〕吳宏政(1973-),男,黑龍江青岡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

      金寨县| 阿鲁科尔沁旗| 澎湖县| 达孜县| 铜鼓县| 米泉市| 云南省| 会宁县| 哈密市| 静海县| 上饶市| 五原县| 绥阳县| 建湖县| 屯昌县| 株洲县| 建湖县| 运城市| 兴安盟| 综艺| 盐亭县| 乡宁县| 嘉鱼县| 塔城市| 淮南市| 江都市| 同江市| 高雄市| 临潭县| 景东| 德清县| 永昌县| 阜城县| 金阳县| 道孚县| 沂源县| 来宾市| 马鞍山市| 清水河县| 彰化市| 青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