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癸丑,帝與侍臣論安危之本a。中書令溫彥博
曰b:“伏愿陛下常如貞觀初c,則善矣?!钡墼唬骸半薇葋淼∮跒檎酰俊蔽横缭唬骸柏懹^之初,陛下志在節(jié)儉,求諫不倦。比來營繕微多d,諫者頗有忤旨e,此其所以異耳?!钡坜哉拼笮υ籪:“誠有是事?!?/p>
(標題為編輯所擬)
注釋:
a 帝:此指唐太宗。
b 中書令:中書省長官。中書省主管機要,秉承君主意旨,發(fā)布政令,為全國政務機構。溫彥博:字大臨。曾與突厥戰(zhàn)于太谷,被俘,因不肯泄露唐朝國力虛實,被囚之陰山。太宗即位,突厥歸順,得還。貞觀時,遷中書令。既掌機務,經(jīng)常提出政事利害,受太宗器重。
c 伏:對尊者的伏首,作為敬詞。
d 營繕:興建土木工程。
e 忤旨:不合皇上心意。隱喻太宗對臣僚的進諫聽不進去,有反感。忤,逆。旨,主張、意志、命令。
f 拊掌:輕輕地拍掌,表示贊同。
譯文:
(貞觀六年)十二月,癸丑這天,唐太宗與跟前的大臣談論國家安危之根本的問題。中書令溫彥博說:“我希望陛下能夠一直像貞觀初年那樣,那就非常好了。”太宗說:“難道我近年來治理國家大事松懈了嗎?”魏徵說:“貞觀初年,陛下一心節(jié)儉愛惜物力,鼓勵大家多提改進意見,一點都不厭煩。近年來,大興土木有點多了,對提出的一些不合心意的建議,也聽不進去了。這些情況就跟過去不同呀?!碧诼犃耍闹终?,大笑著說:“確實8fO4q7udq/+gCblDTfl38w==有這樣的事?!?/p>
【解讀】
唐太宗在武德九年(626)即位,第二年改元貞觀。他吸取隋亡教訓,以民為本,能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特別是重視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選賢任能,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貞觀六年(632),太宗與重臣對治國安邦問題的談話,說明他是時有警惕,時記圖進。
通常,人們做事,不論大小,只要有一點成績,就容易自滿,即使程度極輕,往往不自覺地會放慢前進步伐,開始享受,萌生驕矜。李世民對自己的一些變化,經(jīng)大臣的提醒,及時感到做得確實有了偏差,沒有半句辯駁,隨即拍掌大笑,表示贊同,說明他善于納諫。這對當時唯我獨尊的帝王來說,能如此接受意見,十分難得。正因為他表達明確,無責于人,群臣才敢大膽提出不同的看法、相反的意見。上下相輔相成,必然出現(xiàn)太平盛世。
居安思危,這是一種推動奮進的力量。思危,要對未來可能發(fā)生阻礙甚至破壞穩(wěn)定發(fā)展局面的種種問題,作出預測,加以防范,以避免陷入困境。未雨綢繆,是一種積極措施;飽時不忘饑饉,并非是老生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