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根據新時代對人才的新要求,美術教育不僅需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法,還需要讓學生形成美術核心素養(yǎng)。文章討論了小學美術教學需要培養(yǎng)的審美品質,然后由此出發(fā)分析指向審美品質提升的美術教學策略。
【關鍵詞】美術素養(yǎng);審美品質;美術教學
作者簡介:王珠茵(1998—),女,江蘇省張家港市世茂小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皶泵乐?,也十分重要。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一書中主張通過美育培養(yǎng)理想的人、完美的人以及和諧發(fā)展的人,這一理念成為后續(xù)審美教育理論的重要支柱。當前學校教育系統對于美育的重視程度日趨增強,教師需要著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而“五育并舉”的理念中對美育的要求同席勒主張的美育理念是一致的,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品質。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術課堂需要擔負培養(yǎng)學生審美品質這一重任[1]。
一、什么是審美品質
明確如何培養(yǎng)學生美術素養(yǎng)、塑造學生的審美品質后,教師才能有效解決當前部分小學美術課程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過于傾向技法教學、評價標準主觀性過強等問題?;诖?,本文對何為良好的審美品質,塑造審美品質能為學生帶來的益處,以及審美品質的特性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審美品質概念界定
美,是能夠使人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通俗地講,發(fā)現事物之美的過程,就叫“審美”。雖然人存在強烈的主觀色彩,但是在多數情況下,人們仍然能夠評判美術作品的美之所在,只是人們對于美術作品之美的理解與表達,會存在顯著差異。有人認為一幅畫畫得像所以美,有人覺得一幅畫線條好所以美;有人能看到一幅畫結構美,有人則能看到這幅畫色彩好看??梢?,不同的審美結果,會直接導致人們對同一件美術作品的評價存在差異。而審美結果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有所不同,這種審美能力即“審美品質”。審美品質決定了主體發(fā)現美的程度的高低,也影響審美主體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美術表現力的高低。因此,審美品質是美術學科需要培養(yǎng)的重要品質[2]。
(二)審美品質的表現特征
在具體的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審美品質具有五個方面的表現。
1.貼切性:了解藝術作品的貼切性是審美品質的第一要素,這意味著學生能夠準確、恰當地感知到作品當中的審美表達。在小學階段的美術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對于藝術作品表達內容的審美感知能力,有利于學生準確發(fā)現作品特點和表達自己欣賞作品后的感受。
2.協調性:藝術作品的協調性主要指的是藝術作品色彩搭配的協調度。強烈的對比色搭配和柔和的鄰近色搭配,都是色彩之間相互協調的典型例子。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接觸基礎的三原色、三間色、對比色、鄰近色等色彩知識,培養(yǎng)他們對于色彩協調性的審美能力,使他們逐漸學會搭配色彩。
3.創(chuàng)意性:創(chuàng)意是指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法或構思,了解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意性是理解藝術作品獨特魅力的基礎。許多藝術作品因其別致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因此理解藝術作品的獨特創(chuàng)意是理解作品的重要基礎。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使他們學會欣賞他人作品當中的創(chuàng)意,能夠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方法表達自我,并從中獲得成就感。
4.和諧性:美術作品的和諧是指美術作品畫面整體效果相得益彰,各類事物相輔相成、互促互補。理解作品的和諧性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一件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應當在造型、色彩、圖案、寓意等方面都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在小學階段,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思考美術作品的畫面布局,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畫面效果和諧的作品。
5.情趣性:情趣,也可稱為志趣、志向或情調趣味,理解藝術作品具備的情趣是審美的最高層級。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作品情趣性的理解和審美能力,指的是指導學生理解蘊藏于藝術作品中的人文內涵,引導他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世界、生活、藝術的獨特理解。對小學生而言,能夠體會到藝術作品中的喜、怒、哀、樂,并且能夠通過簡單的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就已經達到了基本要求。
審美品質不僅是美術學科應該重點培養(yǎng)的美術素養(yǎng),還是評價學生美術學習效果的關鍵指標[3]。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著眼于學生審美品質的培養(yǎng),將美術教學的重點從技術教學轉向對品格的
鍛造。
二、指向審美品質提升的美術教學策略
具體到日常美術教學中,為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教師應當針對審美品質的五個基本表現特征重點培養(yǎng)學生。
(一)造型·表現—聚焦貼切性
貼切性是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基本特性,它是指藝術作品準確、適當地表現出事物面貌的特性。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6課“一張奇特的臉”的教學為例,教師的教學目標應為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關于人像的造型藝術,并且讓學生嘗試運用多種造型手法創(chuàng)作作品。本次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將人的五官夸張變形的技巧,并且掌握泥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在此基礎上使用捏、搓、揉等方法創(chuàng)造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奇特的臉。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樣的臉部形象才能被稱為“奇特”,教師需要與學生討論,讓學生認識到,創(chuàng)造奇特的臉并不意味著自己可以隨意創(chuàng)作,奇特的臉部形象實際上應當是有原型的,是有一定的規(guī)則的。因此,奇特的基礎其實正是貼切。
(二)色彩·搭配—聚焦協調性
色彩是美術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藝術作品色彩搭配的適宜性對其審美效果起到極大影響。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協調性的審美能力,對于塑造學生的良好審美品質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關注具體的藝術作品或事物,從個體感受中提煉色彩搭配的原則和技巧。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六年級上冊第6課“畫一幅色彩和諧的畫”的教學為例,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引導學生學習鄰近色的基礎知識,以及如何運用鄰近色創(chuàng)作色彩和諧的美術作品。教師的教學目標應是使學生理解什么是鄰近色,掌握運用鄰近色表現畫面內容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感受到鄰近色的色彩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和技巧后,自由選擇幾組鄰近色創(chuàng)作出一幅色彩和諧的畫作。
為了使學生感覺美術學習過程生動有趣,同時使他們深入地理解色彩的協調性,教師可以設計“濕地研學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到校外的濕地公園進行研學。在開展這一活動時,筆者組織了“填色游戲”“尋找鄰近色”“點染競賽”三個教學游戲。在組織“填色游戲”時,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選擇顏色完成填色任務,鍛煉色彩組合能力。在組織“尋找鄰近色”活動時,筆者要求學生觀察濕地中的景物,仔細尋找自然界中的鄰近色。通過親身觀察實踐,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鄰近色的含義,感受色彩的魅力,理解自然界中色彩的和諧。在“點染競賽”中,筆者讓學生根據特定主題自由創(chuàng)作點染作品,讓學生在學習點染技巧的同時,提升自身對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現力。
(三)設計·應用—聚焦創(chuàng)意性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是提升其審美品質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入能夠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內容,耐心引導學生反復練習,使學生逐步形成創(chuàng)意思維。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四年級上冊第8課“筆的世界”的教學為例,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觀察和分析筆的各部分,由此理解形象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并發(fā)揮想象力設計出既美觀又實用的筆。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筆的設計原則,學會基礎的設計方法并進行創(chuàng)作。筆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關鍵的教學任務。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1.謎語導入(通過謎語引導學生了解筆的各個部分,包括筆頭、筆桿、筆芯、筆帽四個部分,讓學生認識到一支筆不同部分的特點);2.展覽與觀賞(通過展示大量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設計的筆不僅需要美觀,更需要有實用性,為需要用筆的人提供便利);3.小小設計師(開展班級“小小設計師”比賽,要求學生自行分為四人小組,在組內討論自己的想法并形成一個作品);4.作品展示(鼓勵學生展示作品,并進行小組自評、同伴互評和教師總評)。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順利完成作品,而且能夠大膽地展示自己的
創(chuàng)意。
(四)認識·感受—聚焦和諧性
理解一個藝術作品的整體效果的和諧性是具備良好審美品質的重要表現。作品的和諧性不僅體現在作品的色彩、線條、形狀等元素的協調統一上,還體現在畫面結構的總體構思上。因此,教師需要從多方面進行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感受到藝術作品蘊含的和諧美,從而塑造他們的審美品質。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第4課“材質的美”的教學為例,本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認識并感受生活中的各種材質的美感,學習從材質的角度評述藝術作品,從而體會到材質與藝術作品的內在聯系。教師可以設計“猜盲盒”活動。首先,教師要將木頭、塑料、金屬等不同材質的小馬模型放到盲盒內,然后邀請學生上講臺摸一摸盲盒里的模型,并猜測自己摸到的模型是由什么材質制成的。其次,教師展示不同材質的小馬模型,讓學生對比和分析不同小馬模型的視覺特征。最后,教師可以將不同材質的小馬模型發(fā)給各個小組,引導學生從色彩、紋理、光滑度和透明度等方面去仔細觀察小馬模型,并記錄下來,合作完成一張藝術品鑒賞卡。
(五)綜合·探索—聚焦情趣性
審美品質的最高要求在于理解藝術作品蘊含的深刻人文內涵,并能夠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表達自身的感受與想法。為了讓學生達到這一水平,教師需要將美術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結合,以實現學科育人,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審美情操。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四年級下冊第7課“生命之源—水”的教學為例,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并通過制作手抄報鍛煉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由于學生的生活中并不缺水,他們往往對世界水資源匱乏的現狀缺乏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水資源的匱乏以及美術與生活的關系,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理解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因此,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1.播放展示水資源匱乏引發(fā)的自然災害的紀錄片,以生動鮮活的例子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從而激發(fā)他們珍惜水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情感;2.展示關于水的畫作和手工藝品,讓學生分析藝術作品中水的姿態(tài),了解到從古至今水對生命的影響,從而對水資源產生濃厚的興趣;3.實施“節(jié)水護水行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保護水資源,然后合作創(chuàng)作以“節(jié)水愛水”為主題的手抄報,或以講解員的身份介紹節(jié)水知識。
結語
總的來說,培養(yǎng)審美品質是美術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審美品質涵蓋了貼切性、協調性、創(chuàng)意性、和諧性和情趣性等多個方面。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審美品質的提升,將教育焦點由技術的教學轉向品格的塑造。這樣的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而且也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審美情操,從而實現美育的根本目標—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人。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更加重視對學生審美品質的培養(yǎng),使之成為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林子琪.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讀寫算,2024(8):119-121.
[2]茍莎莎.指向文化理解素養(yǎng)發(fā)展的小學美術“欣賞·評述”教學設計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4(4):175-177.
[3]郭金珠.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J].讀寫算,2024(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