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學習主題,圍繞主題精心設計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構成特定的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群的引領下開展語言材料積累、多形式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在項目化學習中積累學習方法,發(fā)展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寫作水平,在學習任務群的綜合運用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習任務群
作者簡介:梁烽(1984—),男,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蘭化二小。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是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組織與呈現(xiàn)的。根據(jù)語文課程的這一特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學習主題,圍繞主題選擇合適的學習任務群,精心設計一系列的聽說讀寫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通過項目化學習提升教學效果,在任務群的綜合運用中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利用基礎學習任務群,奠定語文學習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按照課程內容整合程度,將學習任務群分為了3個層面,其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是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教師可以運用這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材料和經驗,掌握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范,感受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從而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
(一)強化識字寫字,奠定學習基礎
識字寫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探尋識字寫字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寫字的能力,還要運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起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識字效果,讓學生感知漢字的造字與書寫規(guī)律,感受漢字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為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夠讓學生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浸染[1]。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去年的樹》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為例。教學前,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字理知識、工具書自主完成本課的識字寫字任務,了解課文具體內容。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交流預習收獲并適時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學生運用字理知識認識課文中的大部分生字。教師借助PPT向學生重點展示“融、伐、斧、離、谷”幾個字字形的演變,引導學生分析字形、字義和讀音三者之間的關系,準確理解它們在課文語句中的意思,提升學生的識字能力。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寫字練習,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本課需要會寫的13個生字,按照字形結構分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兩大類,再讓學生認真觀察每個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比例并進行書寫練習。這樣,教師通過強化識字寫字練習,提升了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促進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在強化識字寫字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生自主識字寫字為主,以指導為輔,并且要將課堂識字與生活識字緊密聯(lián)系起來,拓展學生識字空間。通過于識字寫字教學中滲透字理知識、書法知識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傳承造字智慧和藝術之美。
(二)加強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文能力
如果說漢字的識寫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那么語言材料的積累與運用便是閱讀理解和交流表達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積累教材中精彩、優(yōu)美或含義深刻的片段,從中發(fā)現(xiàn)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鼓勵學生拓展積累課外語言材料,如優(yōu)秀詩文、成語典故、名言警句等,并不定期地進行整理與交流,有意識地將所積累的語言材料應用于交流與寫作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2]。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單元導語,了解本課學習要求“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然后讓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并進行交流。之后,教師組織學生細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勾畫出自己感覺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想一想它們新鮮在哪里。在學生完成閱讀后,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具體詞語和句子進行交流,如抓住“坪壩”“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鳳尾竹的影子”等感受邊疆小學的獨特風貌,適時引導與點撥學生。在課文教學完成后,教師布置語言材料積累作業(yè),要求學生利用課堂內外的時間進行廣泛的閱讀,搜集并積累富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與運用能力。
在組織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時,教師既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tǒng)一的要求,又要結合學情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課堂積累為引導,以課外積累為主要途徑,鼓勵學生在積累過程中賞析語言材料的巧妙之處。
二、運用發(fā)展學習任務群,促進閱讀理解與表達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文本和學習寫作的主要途徑。課程標準以閱讀為主題,設計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個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閱讀為抓手,充分利用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進行專項閱讀,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運用實用性閱讀,培養(yǎng)語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閱讀理解與交流表達為訓練點,依據(jù)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確定學習主題,圍繞主題精心設計“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在設計學習任務群時,教師要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系列閱讀、傾聽、觀察、獲取信息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進行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滿足學習、生活和社會交流的需要[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不會叫的狗》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伊始,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前面的學習提示,根據(jù)學習提示快速閱讀課文,在邊讀邊預測的同時,思考故事的結局。在學生完成初讀課文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圍繞課文主要內容和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做出的預測及其依據(jù)進行思考。通過交流與教師指點,學生預測課文內容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運用預測課文內容的方法思考課文的3個結局,并要求學生從3個結局中找到預測的依據(jù)。學生需要對彼此的預測內容進行評價與補充交流。這樣,教師通過實用性閱讀讓學生開展了一系列聽說讀寫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組織學生進行實用性閱讀時,情境創(chuàng)設非常重要。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而生動的閱讀與交流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將實用性閱讀同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深入地閱讀與表達。
(二)借助文學閱讀,發(fā)展審美創(chuàng)造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很多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它們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閱讀理解與交流表達的層面上,而是要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富有魅力的文學閱讀。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從中感受文學之美和表達之妙,借助文學閱讀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4]。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秋天的雨》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伊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課文題目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通過交流初步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與歡樂。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細讀課文,一邊閱讀一邊想象,勾畫出文中理解上有困難的語句,通過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深入交流,讓學生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描寫秋天的雨的,進而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幫助學生初步體會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和意境美。在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第三次閱讀課文,在閱讀中勾畫出文中描寫精彩的語句,品味這些語句的妙處所在,從中探究寫作的奧秘,感受課文的藝術之美。
教師在組織學生運用“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學習時,要循序漸進,在實用性閱讀的基礎上,抓住內容理解與情感體會,進一步分析“寫得怎么樣”,從而由閱讀理解層面上升到審美創(chuàng)造層面,并將閱讀感悟應用于寫作之中。
三、巧用拓展學習任務群,提升語文教學效果
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課程標準還在基礎型和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基礎上,設置了“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兩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巧妙運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拓展學習中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一)運用整本書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閱讀學習,特別是課外閱讀,不僅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了閱讀字數(shù)上的具體要求,還專門設計了“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要求教師以學習任務群為抓手,組織并指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谡n程標準的這一要求,教師可以課文教學為引領,結合具體學情,帶領學生挑選有價值的課外讀物進行整本書閱讀,通過閱讀指導課、讀書交流課、閱讀欣賞課等形式,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5]。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守株待兔》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播放動畫短片《守株待兔》,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守株待兔》的故事內容,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和動畫內容理解課文的意思并進行交流。教師適時引導與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故事的內容,理清故事的來龍去脈。之后,教師緊扣“身為宋國笑”一句生成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原因,通過點撥促進學生感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教師組織學生回憶本課的寫法,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表達特點。接下來,教師順勢向學生介紹《中國寓言故事》一書,并借助PPT展示《揠苗助長》《刻舟求劍》《亡羊補牢》這3篇寓言故事,讓學生運用學習《守株待兔》一課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這些寓言,領悟其中的道理。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中國寓言故事》一書,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
在運用“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閱讀時,教師要做到兩個結合:一是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在提升閱讀實效的同時,拓展閱讀空間;二是教師引領與學生自主閱讀相結合,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以教師的組織與引導為輔。
(二)運用跨學科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突出強調了語文學科同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根據(jù)語文課程的這一性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要引入相關學科的知識、學法和學習手段,帶領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豐富語文學習的內容,讓學習過程更加精彩有趣。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科整合式學習中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提升學習效果和綜合學習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組織學生圍繞課文題目進行預測,聯(lián)系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猜想課文會寫到哪些奇妙的景象與事物。然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播放課文朗誦視頻,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文本內容。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收獲,通過適時引導與點撥,讓學生了解課文從“天空”和“大地”兩個方面介紹了“我們奇妙的世界”,具體介紹了太陽、云彩、植物、動物、果實等事物的樣子與奇妙。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展示事物的奇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奇妙的原因,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后,教師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朗讀一邊想象畫面,深入感受世界的奇妙,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在運用“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學習時,教師要以語文學習為核心,以跨學科學習為輔助,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之間聯(lián)系起來,在綜合性學習之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語文課程內容組織與呈現(xiàn)形式的特點,以教學目標為核心,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圍繞學習主題科學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群,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化學習,以學習任務群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池葉雯.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23(24):30-32.
[2]郭裕書.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設計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1):65-67.
[3]白國慶.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任務群的認識與實踐研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4(1):22-24.
[4]莊夏娟.學習任務群:助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踐為例[J].閱讀,2023(95):20-21.
[5]符亮.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涵解讀與實施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3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