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文章分析思政教育的內涵,闡述思政教育融入高?!艾F(xiàn)代漢語”課程的必要性,探討當前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現(xiàn)代漢語”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入挖掘思政內容以有效進行課程設計、提高教師能力和素養(yǎng)以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深度融入思政理念以強化課程教學實踐、完善評價體系以提升教學效果等路徑,進而為促進專業(yè)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參考和經驗借鑒。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現(xiàn)代漢語;課程設計;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1-0045-04
當前,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又培養(yǎng)其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已成為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思政教育不僅是思想與政治的教育引導,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認知觀念,形成完整人格的有效教學手段。在“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教師要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通過思政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掌握漢語知識的同時,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有深刻的認知,從而成為德才兼?zhèn)涞母邔哟稳瞬拧?/p>
思政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方面。首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明確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其次是通過開展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素養(yǎng),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使學生了解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增強學生的政治覺悟和愛國情感。思政教育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品質,引導學生遵守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思政教育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思政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對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促進課程的深度融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高等教育的最基本任務是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而學生的思想品質是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社會責任感等,使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質量人才。教師通過挖掘“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角度去思考國家、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1.教育內容挖掘不夠
當前,部分教師在“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授課過程中過于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部分教師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挖掘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缺乏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還有部分教師在挖掘思政教育內容時,過于依賴傳統(tǒng)的教材和資料,導致思政教育內容與時代脫節(jié),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而內容挖掘不夠,則會導致教學內容單一。這樣,教師在“現(xiàn)代漢語”教學中只能機械開展教學活動,缺少豐富教學資源的融入,更缺少思政教育的滲透,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1]。
2.教師育人能力不足
從當前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整體現(xiàn)狀來看,部分任課教師育人能力不足,無法在現(xiàn)代漢語課堂中妥善融入思政教育,導致學生不能在學習漢語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例如,有一些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育人能力培訓,缺乏必要的技巧和知識,也缺乏實踐經驗,無法有效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教學中。還有一些教師沒有清晰的職業(yè)規(guī)劃,沒有明確自身的發(fā)展目標和方向,缺少專業(yè)發(fā)展意識。
3.融入方式尚不成熟
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方式過于單一,缺少深度性融合與創(chuàng)新性融合,會導致思政教育的效果不夠理想,現(xiàn)代漢語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一些教師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時,往往采用簡單直接的方式,只是象征性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這就使得這種方式缺乏系統(tǒng)性和深度,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傮w來說,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需要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其與課程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但個別教師往往只是簡單地將思政元素引入課程中,而沒有深入思考如何將其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導致“現(xiàn)代漢語”課程內容空洞,教學方式過于死板生硬,無法真正發(fā)揮作用[2]。
4.評價體系不完善
對學生的評價,關乎教學質量的提升與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一些高校的評價體系更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忽視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評價,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也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還有一些高校的評價體系多采用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常忽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的評價,更沒有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選擇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導致評價缺少了實際意義,評價的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
1.挖掘思政內容,有效進行課程設計
在“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如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文化自信,通過將這些元素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有效進行課程設計,將“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的思政內容梳理出來并加以融入,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現(xiàn)代漢語”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3]。在課程設計中,教師要充分考慮思政教育目標,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在講解某一語言現(xiàn)象時,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思考語言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為了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豐富性與創(chuàng)新性,促進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艾F(xiàn)代漢語”課程不僅要在理論知識教學中融入思政內容,更要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組織社會服務、合作任務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更深入地思考語言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4]。
例如,“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有許多關于語言和文化關系的內容,教師可在這些內容中挖掘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傳承等思政元素,以強化教育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引入詩詞、書法、戲曲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讓學生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語言和文化傳承的關系,并認識到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保護和傳承語言就是保護和傳承文化。其次,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案例,如中國漢字的演變、中國詩詞的發(fā)展,讓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產生更多的好奇,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再次,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參觀博物館、3D游覽文化遺址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教師能力和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
教師要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就要具備較高的思政教育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應不斷學習現(xiàn)代漢語、思政教育理論,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閱讀相關書籍、參加在線課程等方式,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5]。思政教育不僅是簡單的道德教育,還涉及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教育,因此現(xiàn)代漢語教師要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從而提高現(xiàn)代漢語教學質量,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
現(xiàn)代漢語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創(chuàng)新“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或者互動教學的方式,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智能化教學設備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與實效性。首先,教師可以提前布置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預習任務,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并進行初步的思考。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會對現(xiàn)代漢語知識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將更多與現(xiàn)代漢語相關的資料以圖片、視頻、音頻等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正領略漢語文化的魅力,明白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關于語言發(fā)展和文化傳承方面的真實案例,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場景演繹,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語言和文化的發(fā)展變化,并對現(xiàn)代漢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6]。
3.融入思政理念,強化課程教學實踐
在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其與“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相結合,以形成有機的整體。現(xiàn)代漢語教師要有思政教育意識,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成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在將思政元素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時,教師要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課程實踐教學效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艾F(xiàn)代漢語”課程除了漢語知識以外,還有許多關于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內容,教師要通過這些內容巧妙地融入思政理念,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與綜合能力[7]。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漢語文化中蘊藏了哪些道理與深意,為何漢語不只是一門語言,更是中國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教師要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現(xiàn)代漢語的學習活動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漢語知識講解,讓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有基本的了解。教師要采用播放視頻的方式為學生演示現(xiàn)代漢語的演變過程,講述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中有突出貢獻的人物故事,給學生留下更多的印象。其次,教師可以提出相關的思考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以辯論的形式闡述自己的想法與觀點,不斷深入學習漢語知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者在線上進行模擬參觀,借助3D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帶領學生感受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xiàn)代漢語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文化傳播類的公益活動,讓學生化身文化傳播大使,在向更多人講述漢語文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現(xiàn)代漢語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理念,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漢語文化知識,并從漢語文化中懂得更多的道理,升華自身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的目標。
4.完善評價體系,提升教學效果
為了更好地將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也為了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入效果以及“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質量,高校要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發(fā)揮評價的實際作用。評價不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綜合評判,也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學形式的反思。在評價體系中,既要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有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這樣才能得到更全面的評價結果,達到評價的根本目的[8]。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僅要對學生在現(xiàn)代漢語學習中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還要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分析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情況,這樣才能更全面客觀地給出評價,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教師可以針對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等方面,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政教育效果。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小考或者學習任務,測試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以及對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方面的觀察,這樣能給出公平有效的評價。小考與學習任務的內容可以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踐項目,如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以檢驗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實踐項目中的表現(xiàn),給予學生客觀的評價,以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學習觀念,使其樹立學習自信心[9]。其次,教師要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再次,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自評與互評,讓學生根據自己在課堂上的學習收獲,以及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進行自評,深刻反思自己的學習表現(xiàn),全面客觀地看待學習問題,從而不斷進步和成長。在互評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從其他同學的評價中更多地了解自己,也能在評價他人時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這樣,能全面發(fā)揮評價的作用,進一步推動現(xiàn)代漢語教學的發(fā)展。在建立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現(xiàn)代漢語教師要設定激勵機制,通過設立獎學金、優(yōu)秀學生評選等方式,表彰在思政教育和現(xiàn)代漢語學習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與榮譽感。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思政教育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還能解析現(xiàn)代漢語中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傳承,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未來的探索中,教師應強化自身的思政教育能力,深度挖掘“現(xiàn)代漢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有效進行課程設計、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方式、強化課程教學實踐、提升教學效果等,真正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涞母邔哟稳瞬拧?/p>
參考文獻:
[1]張昀.應用型高校“現(xiàn)代漢語”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合肥學院學報,2023,40(04):126-130.
[2]錢秀琴.開放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現(xiàn)代漢語專題”課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3,36(15): 79-81.
[3]顏彥.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師范院校“現(xiàn)代漢語”課程改革探索———以“文字”教學為例[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23,36(04):68-70.
[4]錢秀琴.開放教育現(xiàn)代漢語專題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甘肅開放大學學報,2023,33(03):1-5.
[5]李華維.新文科視野下高?,F(xiàn)代漢語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探索[J].廣西教育,2023(27):40-42+47.
[6]葉洪珍.現(xiàn)代漢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3,26(02):40-43.
[7]趙永明.基于課程思政理論的高?,F(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建設[J].文山學院學報,2023,36(01):95-98.
[8]孫雁雁.立足于國際人才培養(yǎng)的“高新課程”建設探索———以“現(xiàn)代漢語”線上課程為例[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 24(02):117-124.
[9]安俊麗,李乃東.思政教育融入“現(xiàn)代漢語”課程的探索與實踐路徑[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02):119-124.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Duan Lingke
(Yiyang Open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Hunan)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ultural literac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Modern Chinese"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proposes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for eff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improvement of teacher abilities and literacy for innovative curriculum education methods, deep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to strengthen curriculum education practice, and improvement of evaluation systems to enhanc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is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for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Modern Chinese;course design; comprehensive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