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jié),我隨“爺爺?shù)乃咎铩卑l(fā)起人曾松亭博士一行在長沙拜訪了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鄧則后,去袁院士墓敬獻了花籃。
袁院士的墓坐落于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鮮花簇擁的墓前鑄有兩只瓷碗,分別盛著金黃的稻子和白花花的大米?!叭司拖褚涣7N子,要做一粒好種子?!痹∑皆菏可笆謺倪@幾個大字,被雕刻在一塊巨石上,矗立在墓后。
石刻右邊的草坪上,靜靜地豎立著一把老人家喜愛的小提琴,左邊立著一幅卡通畫,滿臉笑容的袁院士懷抱一大把沉甸甸的稻穗,畫面上有他生前題字:“爺爺?shù)乃咎铩?。袁老生前囑托自己的學生曾松亭博士就此開展以水稻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培養(yǎng)青少年“愛糧食、愛勞動、愛科學”的優(yōu)秀品質(zhì)。
一碗稻子,一碗大米,一把小提琴,一幅“爺爺?shù)乃咎铩笨ㄍó?,袁隆平院士墓邊的四樣物品,既是他生活的記錄,也是親人對他的懷念,更是他一生為之奮斗與追求的目標和期許。
都說“民以食為天”,可在雜交水稻尚未研制成功及普遍栽種之前,國人卻一直被吃飯問題深深困擾。在我的成長經(jīng)歷中,就存留著與糧食相關(guān)的難忘記憶。
在我國處于計劃經(jīng)濟的上世紀70 年代,糧食是按農(nóng)村人口與城鎮(zhèn)居民進行分配和供應的。時年因父親下放農(nóng)村,我一家七口人中,除爺爺奶奶和父親為農(nóng)業(yè)戶,口糧由所在生產(chǎn)隊按勞分配,母親和我們?nèi)值軐儆诔擎?zhèn)戶口,俗稱吃“國家糧”。每月拿“國家城鎮(zhèn)居民糧油供應證”去指定的糧店購買定量大米。
那時因稻種問題,農(nóng)民常年廣種薄收。極低的水稻產(chǎn)量,導致大米每年供不應求。人民吃不飽飯,成為存在于我國的普遍現(xiàn)象。
有年父親所在的村子遭遇旱災,糧食嚴重歉收。農(nóng)村所得加上我們城鎮(zhèn)居民戶口每人每月定量供應的28 斤大米,遠遠不夠一家七口人糊口度日。為填飽肚子,爺爺和父親也和當?shù)卮迕褚黄鹑ジ呱浇缤诟甬敿Z。他們天不見亮就扛著鋤頭出門,天黑才各自挑著一擔沉重的黃葛回家。在那些大雪封門的冬日,我們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用柴刀和菜刀刮去葛皮,洗凈放在一口石臼里用沉重的木槌砸碎后浸入隔著篾篩子的大水缸里反復搓洗,讓葛粉沉于缸底。放置兩天后把缸里的水慢慢倒掉,下面就出現(xiàn)一層黏糊糊的淀粉。爺爺和父親將淀粉做成葛粑粑或葛糊糊給家人充饑,吃得人面黃肌瘦。
記得母親從家鄉(xiāng)調(diào)至緊挨某軍工廠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任教那年,我們的糧油供應點也暫時劃到了軍工廠內(nèi)部糧店。根據(jù)當時政策,糧店出臺了每本糧冊一次性購買七斤以上大米需搭配一斤雜糧的規(guī)定。為規(guī)避雜糧搭配,我和二弟想出個辦法,每人拿個口袋去糧店輪流排隊買米。先由我拿糧冊購買七斤大米,然后將糧冊交給在門外等候的二弟,再由他用同一本糧冊排隊購買七斤大米。這樣,14 斤大米就逃掉了雜糧搭配。前兩次做得還算順利,后來被糧店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并將我們扣了下來。他們打電話到當?shù)卣暦Q有人蓄意破壞國家糧食政策,把我們嚇出一身冷汗。直到天黑后公社派人到糧店調(diào)查并沒收了我們購買的大米方得以放行。
我們上中學后,母親調(diào)到二弟所在中學附近的村小任教。去糧店買米的任務(wù)由此落到了二弟頭上。某天,二弟不慎弄丟了糧冊,這意味著丟了一家四口人的飯碗。急得母親四處張貼懸賞公告,承諾給予拾到并歸還者十元人民幣的獎賞。不幾天,有人上門送回糧冊,母親兌現(xiàn)了獎賞。當年,母親的月工資僅三十幾元,十元人民幣已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后來,隨著袁隆平先生雜交水稻的成功研制并在廣大農(nóng)村普遍栽種,水稻產(chǎn)量得以大幅度增長。人民群眾吃不飽飯和吃不好飯的現(xiàn)象才從根本上得到圓滿解決。國家也取消了糧食定量供應的政策,撤銷了設(shè)立在各地的糧油供應站點。但當年的缺糧情景,卻像一道烙印,留存在我們這代人的記憶深處。
如今,袁隆平院士雖已帶著他夢中的“種子”離我們遠去,但這位用畢生精力讓14 億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端牢飯碗”的功臣,留給人們的除了吃不完的糧食,還有寶貴的精神“種子”。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