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五育”融合成為新時代的育人主流趨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文章闡述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落實“五育”融合的教學策略,分析將“五育”有機滲透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全過程的路徑。
【關鍵詞】“五育”融合;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
作者簡介:余定斌(1970—),男,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
丁云苑(1991—),女,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2019年6月,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如何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落實“五育”融合,構建“五育”融合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以“職業(yè)體驗—我是超市理貨員”主題活動為例,進行以下分析。
一、活動指向生活,培育道德品質
小學階段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教師要充分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作用,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的道德品質。創(chuàng)設情境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能獲得更好的體驗,從而產生真實的情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一)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深化道德感悟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這一職業(yè)體驗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創(chuàng)設超市情境,把課桌和書柜當貨架,把學生從家里帶來的各種物品當商品,用卡紙制作商品標簽,將課堂布置成超市的樣子。之后,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購物者的角色,模擬采購的場景。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職業(yè)體驗。
此外,教師還創(chuàng)設了“小小超市理貨員招聘會”的情境,設計了多個闖關任務。在闖關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并體驗了當超市理貨員所需具備的物品分類、統(tǒng)計分析、科學擺放、創(chuàng)意促銷等職業(yè)技能,還體會到超市理貨工作的復雜和不易,深化了對團結協(xié)作、文明交往、尊重勞動等道德品質的感悟。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提升道德修養(yǎng)
在課堂情境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到學校周邊的超市去參觀、演練,引導學生從模擬體驗走向實際崗位操作,將所學知識在真實的場景中遷移應用。
超市理貨員的實際體驗活動分兩步。第一步,參觀學習。學生分組參觀超市,觀察、記錄、重點了解超市理貨員的崗位任務及職業(yè)技能。第二步,實際體驗857e41168d5f3b1e19b2f0bc9b5ec614。每二到三個學生跟著一位超市理貨員,在理貨員的指導下完成物品的裝卸、搬運、上架擺放等工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各種困難。比如:貨物比較重,一個人搬不動;貨品比較大,貨柜擺不下;貨品種類多,找不到對應的貨柜擺放……很多學生手忙腳亂,無所適從。在超市工作人員的857e41168d5f3b1e19b2f0bc9b5ec614指導和幫助下,這些問題一一得到解決。
超市理貨員實際體驗活動結束后,不少學生直呼“比想象中的辛苦多了”。這顯然是教師所期望看到的,因為只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職業(yè)背后的艱辛。在這樣的真實情境體驗中,學生不僅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真切感受到每個職業(yè)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辛苦,從而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發(fā)自內心地尊重每一位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志向。
二、實施多元策略,提升智力水平
眾所周知,在“五育”中,智育為重。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能為其他“四育”提供智力和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同時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等,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學科融合,培養(yǎng)多元智力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各學科是相對獨立且割裂的,缺乏一定的整合性,這導致學生的學習是塊狀化的,缺乏系統(tǒng)性?!吨行W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跨學科的實踐性課程。這里的“跨學科”指的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要綜合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和經驗,涉及多門學科知識,打破學科壁壘,致力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1]。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融入了數學和美術學科內容,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xiàn)了跨學科融合。
比如,在“分一分”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要將超市的商品進行分類,有序擺放到超市的貨架上。不同學生的擺放結果不盡相同,此時,教師指出:“標準的不同會導致商品分類和擺放結果的不同,理貨員應根據實際情況和顧客需求對商品進行合理分類和擺放?!币源伺囵B(yǎng)學生的分類思維。
在“判一判”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供超市往年的商品銷售統(tǒng)計圖,要求學生根據折線統(tǒng)計圖的變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預判需要補貨的商品,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上的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均融合了數學元素,涉及數學學科中的分類思想和統(tǒng)計知識,有助于拓寬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此外,在“擺一擺”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運用從美術課堂上學習到的造型知識來擺放商品。在“美一美”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結合美術學科中的顏色搭配、造型設計、手工制作等知識去裝飾超市積壓的商品,以激發(fā)顧客的購買欲,提升銷售量。
跨學科融合意在引導學生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使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夠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上得到綜合運用和拓展延伸[2]。事實證明,跨學科融合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多元智力。
(二)制造沖突,培養(yǎng)思辨能力
除了智力水平,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學生具有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精神。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制造課堂沖突點,引導學生就辯論話題展開探討,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我是超市理貨員”的“擺一擺”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設計了“辯一辯”辯論活動,并設置了兩個辯題。辯題一:離保質期期限較近的牛奶應該擺放在貨架的前排還是后排?辯題二:兒童玩具應該擺放在高處還是低處?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兩個辯題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和辯論。
針對第一個辯題,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將離保質期期限較近的牛奶擺放在前排,這樣可以更快地銷售出去;有的學生則認為離保質期期限較近的牛奶要擺放在后排,這樣顧客才可以買到新鮮的牛奶。針對第二個辯題,有的學生認為玩具要擺放得高一點,這樣兒童就拿不到,就不會亂花父母的錢;有的學生認為,應該將玩具擺放在中低層,因為這樣能吸引更多的兒童購買,提高銷售量。
在辯論活動中,學生各抒己見,積極表達。那么,孰是孰非?顯然,各種考慮皆有其道理,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理貨員的角度思考,即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盡量以提高商品銷量為前提擺放商品,遵循商品“先進先出”的原則。通過辯論,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發(fā)展了邏輯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提升了思辨能力。
三、促進手腦并用,夯實體育基礎
將體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教師應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
(一)課程滲透,形成健康意識
“五育”融合,體育為本。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尤為重要。在“我是超市理貨員”主題活動中,學生化身為超市理貨員,關注食品質量,做好食品安全的保障和宣傳工作,能夠在體驗活動中獲得健康知識,增強健康意識。
(二)融入社會,促進勞動健體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沒有圍墻的課程,它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融入社會,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中進行勞動實踐,鍛煉強健體魄,培養(yǎng)健康身心。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主題活動中,通過前期的職業(yè)體驗,學生初步了解作為一名合格超市理貨員所應有的職業(yè)技能和職業(yè)道德。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融入社會,走進超市進行職業(yè)體驗,促使學生在擺放商品、搬運貨物、整理貨架的過程中以勞健體、增強體魄,亦是體育教育的一種體現(xiàn)。
四、實現(xiàn)知行合一,接受美育熏陶
“五育”融合,美育為要。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無不在詮釋美。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巧抓突破口,將美育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審美情趣的人,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一)始于模仿,提升審美情趣
著名作家茅盾曾說過:“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睂τ诿烙?,學會欣賞和模仿,是創(chuàng)造美的第一步。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主題活動中,學生需要動手裝飾超市的貨架。倘若教師一上來,就讓學生直接動手布置商品貨架,那么學生可能會無從下手。于是,教師出示了其他超市的裝潢、貨架的陳列方式等,與學生共同對其中的美學元素進行賞析,了解美術學科中的色彩搭配知識;隨后,再讓學生動手裝飾貨架,對不同顏色的商品進行搭配排列。從欣賞到模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審美品位。
(二)勤于實踐,提升創(chuàng)美能力
教師鼓勵學生勤于實踐,在融會貫通中創(chuàng)造美。設計制作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綜合實踐活動方式之一。這一活動方式強調學生運用各種工具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造美。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的“美一美”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求學生通過設計美觀的造型,將超市中積壓的商品設計、擺放得既美觀又富有創(chuàng)意,由此吸引更多的顧客購買商品。學生發(fā)揮聰明才智,根據商品的特點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有的學生將商品進行重新包裝,并在包裝紙上畫上精美的圖案;有的學生用大大的美術字寫下廣告語“猜你一定喜歡!”“我終于等到你!”“請把我?guī)Щ丶摇保①N在貨架上,吸引顧客的注意。學生的創(chuàng)意設計有效地吸引了顧客的注意。在幫助商家解決商品積壓問題、提升商品銷售量的同時,學生提升了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五、教師全程跟進,深化勞動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重要途徑。教師要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品質和勞動意識。
(一)職業(yè)體驗,感悟勞動之美
職業(yè)體驗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一種形式,也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提出的一種新的活動方式。教師可以以職業(yè)體驗為載體,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引導學生感悟勞動的重要性。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校與周邊超市聯(lián)系,組織學生到超市當理貨員。在超市工作人員的帶領和指導下,學生們分組行動,有的從倉庫搬運貨物到銷售處;有的將貨物分門別類擺放上架;有的擦洗貨架,張貼標簽,進行美化布置……大家干得熱火朝天。短短半天的活動使學生們收獲頗豐,看到貨架上琳瑯滿目且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商品,聽到超市工作人員和顧客的稱贊,學生們開心地笑了。
超市理貨員職業(yè)體驗活動使購物的場所變成了工作的地點,學生們也從顧客化身為理貨員,在辛勤勞動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同時也收獲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感悟美好的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道理。
(二)情感升華,樹立勞動觀念
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和勞動觀念是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之時,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能力,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在“我是超市理貨員”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掌握理貨員的職業(yè)技能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最終落腳點要落在思想品質的培養(yǎng)上。例如,有學生在體驗了超市理貨員的工作后,認為理貨員這一職業(yè)太過于辛苦,不是光鮮亮麗的白領工作,不夠體面。此時,教師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認識到,所有的職業(y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每一位勞動者都值得被尊重,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結語
“五育”融合并非簡單地將五個領域的教育內容堆砌在一起,而是指“五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教師要深入探索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落實“五育”融合的新路徑,將“五育”融合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逐步建構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培養(yǎng)框架,使學生逐步成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樓夢潔.《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對比分析及應對策略[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8(7):90-94.
[2]李春芳.發(fā)掘資源 拓展空間:農村初中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08(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