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末至1938年10月,周恩來在武漢工作了10個月。這段時期,周恩來創(chuàng)造性地貫徹執(zhí)行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極大地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最大限度地動員全民族參加抗戰(zhàn)。
出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1937年12月18日,周恩來與王明、博古、鄧穎超一行到達武漢。當時,南京已經失陷,國民黨的軍政機關大部分已經遷到武漢,全國性的抗戰(zhàn)救亡團體和愛國民主人士也集中在武漢。此時,沿長江而上的日本侵略軍亦追至武漢附近,日軍還從中國北方調集重兵,企圖對武漢實施合圍。當時,社會各界對蔣介石抗日期望之聲日高,出于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蔣介石決定組織武漢會戰(zhàn)。
此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已經達成了合作抗日協(xié)議,自然對蔣介石的抗日之舉全力支持。為了繼續(xù)推進兩黨合作,中共原駐南京的組織機構此時紛紛遷入武漢,在武漢重新設立了八路軍辦事處。
12月21日晚上,蔣介石會見了周恩來、王明、博古、鄧穎超。在會談中,周恩來向蔣介石提出,為了國共合作抗日,要建立一個兩黨關系委員會,制訂共同綱領,擴大國防參議會為民意機關。蔣介石表示,你說得好,照這樣做下去,前途會是好的,日本人不足慮;只要我們內部團結起來,勝利定有把握。雙方同意成立國共兩黨關系委員會,中共方面由周恩來、王明、博古、葉劍英參加,國民黨方面由陳立夫、康澤、劉健群、張沖參加。蔣介石當場指定,國民黨方面由陳立夫為主要負責人,與中共代表團共商一切。
1938年初,國民政府改組了軍事委員會,下設軍令、軍政、軍訓、政治四個部,部長均由蔣介石的親信骨干擔任,其中的政治部部長一職,蔣介石決定讓他的親信陳誠擔任。對于政治部副部長的人選,蔣介石則提出由周恩來擔任。與此同時,蔣介石又通過行政院院長孔祥熙表示,想讓周恩來到行政院去任職,還讓行政院副院長張群出面相邀。對此,周恩來都一一謝絕了。但蔣介石仍然堅持要周恩來擔任政治部副部長,并讓陳誠親自出面去邀請。中共中央長江局經過共同商議后認為,蔣介石要周恩來做政治部副部長,如再三推辭,可能會引起兩黨摩擦,最后的意見是同意周恩來擔任這個職務。這個意見報中央后,中央也回電表示,對行政院的任職,可以謝絕;政治部屬軍事范圍,為了推動政治工作、改造部隊、堅持抗戰(zhàn)、擴大我黨影響,可以去擔任職務。這是抗日戰(zhàn)爭國共合作中,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軍政部門擔任的唯一要職。
督促蔣介石合作抗日
蔣介石對于國共合作抗日,是有一個猶豫的過程的。他擔心共產黨在合作抗日中擴大自己的力量,同時又希望共產黨能協(xié)助自己。為了推動國共合作抗日,肩負重任的周恩來決定用促蔣的辦法實現(xiàn)國共合作。
1938年1月,蔣介石作出一個決定,共產黨人可以參加國民黨參政會。周恩來抓住這個時機,立即向蔣介石提出,要把國民參政會擴大為民意機關。蔣介石收到周恩來這個建議后,讓人傳話給周恩來說,周先生的建議非常好,我是要采納的。
1938年7月,國民參政會成立,中共方面有毛澤東、周恩來、王明、博古等七人參加;國民黨方面的要員也是參政會的主要成員,這就使國共兩黨有了一個合作和對話的渠道。為此,周恩來主動起草了一個共同綱領,交給國民黨方面,但國民黨方面卻表示說,要下次會議再談。在此后的會談中,國民黨方面始終不表示正式意見,把這個綱領擱置了起來。
周恩來進一步對蔣介石提出,國共兩黨合作,要有一個組織形式,形式可以有三種:一是恢復1924年國民黨一大時雙方合作的形式,把國民黨改為民族革命聯(lián)盟,其他黨也加入;二是建立共同委員會,在中央、各級共同討論;三是就用現(xiàn)在的形式,遇事協(xié)商。周恩來主張在前面兩種形式中選擇,認為最后一種形式只是“臨時辦法”。但蔣介石卻拒絕前兩種形式,默許用第三種“臨時辦法”。這樣,國共兩黨只好采用遇事協(xié)商、隨時約見的辦法。中共方面由周恩來作代表,直接與蔣介石隨時約見。
在全民族抗戰(zhàn)期間,周恩來多次約見蔣介石,與蔣介石就抗日戰(zhàn)爭的重大方針問題、國共兩黨關系的重大問題進行商討。他多次當著蔣介石的面反對國民黨搞一黨專政,要求在抗日戰(zhàn)爭中擴大民主,促使蔣介石作出了一些讓步,為改善抗日環(huán)境作出了貢獻。但蔣介石不甘心如此,他暗中指使國民黨CC社、復興社在報刊上連續(xù)刊登反共文章稱,在國民黨之外存在其他黨派,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統(tǒng)一,要求“取消八路軍、新四軍,取消共產黨”。
1938年2月6日,周恩來提議召開會議,針對“掃蕩報”等掀起的“反共”風波提出對策;起草向國民黨的建議書,提議建立民族革命聯(lián)盟,以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同時,周恩來決定面見蔣介石提出交涉。2月10日,周恩來面見蔣介石,在周恩來的嚴正交涉下,蔣介石被迫表示,我對主義信仰不加限制,孫中山已經說了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不矛盾,我對各黨派也無意取消或不允許它們存在,唯愿融成一體。
1938年3月5TYlVTW2NIGgh1R+7v9kyQ==12日,周恩來在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時,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怎樣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的文章,回顧歷史教訓,闡述了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意義,并指出,孫中山偉大的特點就是善于聯(lián)合各種革命力量。周恩來的文章在武漢各界引起了很大的正面影響,對蔣介石聯(lián)共抗日也是一個推動。接著,周恩來又多次面見蔣介石,促使蔣介石承認陜甘邊區(qū)政府,補充八路軍、新四軍的武器裝備和給養(yǎng)。此后,周恩來還寫出了國共合作的十條具體意見。對這些意見,蔣介石雖然不積極,也沒有表示同意,但對他畢竟起到了限制作用。
周恩來還利用在軍事委員會擔任的職務,與武漢的社會各界人士廣泛接觸,爭取他們積極抗日。周恩來首先是做國民黨上層的工作。周恩來曾經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一職,國民黨軍隊中許多高官都是他的學生。他利用這個關系,重敘舊情、廣結新交,與國民黨軍隊上層建立聯(lián)系,向他們說明中國共產黨的主張。當時,馮玉祥也在武漢。馮玉祥是原西北軍領袖,是國民黨內的主戰(zhàn)派。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蔣介石先后委任馮玉祥為第三戰(zhàn)區(qū)和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但并沒有給他軍事指揮的實權,馮玉祥只好于1937年底遷居武漢。周、馮兩人見面后,互相交換了對時局和抗戰(zhàn)前途的看法,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取得一致,雙方談得十分暢快,馮玉祥對周恩來十分欽佩。
白崇禧是國民黨中的著名將領,擔任國民黨軍隊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全民族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周恩來設法與白崇禧見面、談話。由于他對周恩來有好感,還多次請周恩來到學生軍中去講演。在奉命去戰(zhàn)事緊張的徐州前線指揮之前,白崇禧還專門把周恩來、葉劍英請到家里,請教對日作戰(zhàn)方針。周恩來向白崇禧提出了徐州對日作戰(zhàn)方針,白崇禧十分贊賞。
周恩來還與川軍將領鄧錫侯、滇軍將領張沖、國民黨第七十七軍副軍長何基灃建立聯(lián)系,使他們了解共產黨的主張,爭取他們支持共產黨。其中,何基灃后來還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外,周恩來還與其他各黨派、民主人士密切交往,例如沈鈞儒、史良、鄒韜奮、李公樸、左舜生等,都成了周恩來的朋友。
1938年10月,武漢三鎮(zhèn)相繼失守,周恩來送走最后一批撤離的同志,在武漢淪陷前數(shù)小時離開了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