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文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版)《長歌行》一課為例,探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運用及其優(yōu)勢,從明背景、解詩題、賞詩畫、品詩韻、悟詩情等方面對教學進行技術賦能,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成式人工智能;古詩教學;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4)09-065-02
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語文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資源,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是一種通過復雜算法、模型和規(guī)則,從大量數據中學習并生成原創(chuàng)內容的技術。2022年,OpenAI推出的ChatGPT推動了這一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國內也涌現出如文心一言、訊飛星火、智譜清言、天工等一系列大模型。這次生成式人工智能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其操作簡便且高效,僅需輸入自然語言提示語即可生成文本、圖像、PPT、音樂、視頻等多種內容。
小學古詩教學的困境
古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調查顯示,古詩教學目前面臨以下挑戰(zhàn)。
一是背景差異。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距離現代學生的生活時代較遠,導致他們難以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和地理環(huán)境。這種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使得學生在理解古詩意境時遇到困難。
二是語言障礙。古詩語言雖然優(yōu)美,但許多詞匯和表達方式已不再常用,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依賴教師逐字逐句的解釋,既費時又費力,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三是學習興趣不足。對小學生而言,古詩的抽象意境和古雅語言可能顯得枯燥乏味,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
四是教學資源有限。傳統(tǒng)古詩教學資源有限,通常僅包括課文、教輔材料、網上現有的圖片和少量音視頻資料,缺乏多樣性和互動性,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五是個性化教學難以實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各不相同,但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難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反饋,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古詩教學中的優(yōu)勢
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解決古詩教學中的諸多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對古詩中難以理解的詞匯和句子進行生動解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動生成與古詩相關的教學資源,如生成形象生動的圖片、精美的PPT、優(yōu)美的音樂和動態(tài)的視頻等。通過這些豐富多樣的多媒體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詩中的情感。在課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理解水平,解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反饋,增強學生的互動式學習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古詩的內容[1]。
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yōu)化教學、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及交互性學習,仍然是許多教師面臨的困惑。因此,筆者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的《長歌行》一課為例,利用國產昆侖萬維公司開發(fā)的天工語言大模型,開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學古詩中的應用
《長歌行》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的一首古詩,選自漢樂府。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界的景象,以園中的葵菜為引子,描述了朝露、春日、秋日和江河,展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和生命的運動,傳達了詩人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對年輕人應有緊迫感和奮斗精神的勸勉。
(1)明背景:生成詳細背景資料
漢樂府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于年代久遠,學生難以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我們可以在課前布置相關的預設問題,讓學生通過天工大模型進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天工對話助手中,學生可以輸入“請詳細介紹部編版六年級《長歌行》一課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提示語,系統(tǒng)將生動地向學生介紹詩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創(chuàng)作背景,為學生全面理解古詩奠定基礎。
(2)解詩題:生成大綱制作課件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教師應在課前搜集豐富的素材,并制作相應的PPT。在制作PPT方面,我們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高備課效率。例如,在天工大模型中,我們可以利用其中PPT智能工具,在對話框中輸入PPT主題:小學部編版六年級《長歌行》。天工大模型會自動生成古詩相應的教學大綱,包括詩篇概覽、古詩韻律與結構、主題提煉、詩句解析、文化影響與現代啟示等方面。教師可以對生成的大綱進行編輯,如果滿意,可以選擇相應的模板,一鍵生成PPT。這種智能生成不僅大大節(jié)省了教師的時間,還為課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3)賞詩畫:生成圖像理解意境
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學生可以通過反復朗誦、多角度解讀和討論,深入理解詩句背后的意象和情感。如果再讓學生觀看與古詩意境相符的圖片,通過視覺沖擊,使其更能直觀地理解和感受詩意。然而,通過傳統(tǒng)搜索引擎查找的圖片不一定完全契合古詩意境。我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相應的圖片。例如,針對《長歌行》一課中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可以在天工對話助手中輸入“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這句詩表現的意思是什么呢”?天工對話助手會給出答案:青翠的葵菜長在園中,早晨的露水等待陽光照射蒸發(fā)。然后利用天工智能工具AI圖片生成,輸入相應的提示語,生成符合情境的高清細膩圖片,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詩句描繪的清晨景象,使他們更好地領會詩中的畫面感和意境美。
(4)品詩韻:生成音樂體會詩韻
漢樂府詩歌多采自民間歌謠,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反映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因此,為了更好地還原當時的情境,可以利用音樂渲染詩歌氛圍,極大地增強情感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果為這首詩創(chuàng)作一首歌,這首歌的風格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有學生說“旋律應當悠揚、流暢,突出詩歌的抒情性和哲理性,表現出對時間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也有學生表示“采用古風音樂元素,如古琴、簫、琵琶等傳統(tǒng)樂器,營造出古典氛圍,體現詩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還有學生認為“使用琵琶和二胡的音色,表現出春天的溫暖和萬物的生機”。討論分析的過程也是對詩歌理解升華的過程。最后,可以通過天工大模型的智能工具AI音樂,輸入歌名和歌詞(可用詩歌全文),選擇相應的參考音頻,一鍵生成相應的音樂。通過生成古詩的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體會詩歌的音韻美,增強對詩歌的整體感知能力。
(5)悟詩情:生成情境深化理解
課本劇表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豐富古詩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學習興趣、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因此,教師課后可以布置相應的項目任務,讓小組通過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擬,幫助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演繹詩歌,深化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學生可以利用天工智能工具AI寫作,通過自然語言生成相應的課本劇表演劇本,然后通過小組進行表演。通過具體的情境表演,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情感,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結 語
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師應積極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優(yōu)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黎加厚. 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Z1):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