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是影響思政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職思政教師應以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為突破口,從學生學習特點出發(fā),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教師可通過問題鏈設計,喚醒學生的公民意識;通過議題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能力;通過搭建實踐平臺,拓展學生的參與渠道;通過正向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
【關鍵詞】中職教育;核心素養(yǎng);公共參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7-0080-03
【作者簡介】王莉,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yè)學校(南京,210042)教師,講師。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吨械嚷殬I(yè)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將政治認同、職業(yè)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和公共參與五大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中職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頂層理念和指導方向。其中,公共參與素養(yǎng)是前四個素養(yǎng)的外化表現(xiàn),既是知行合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歸宿。
中職學校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基地,人才培養(yǎng)更加注重場景化、操作性和現(xiàn)場感。在“大思政”理念引領下,職業(yè)學校思政教學要結合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以實踐教學推動思政課改革,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通過四步實踐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育實踐與反思。
一、教育實踐
1.設計問題鏈,喚醒學生的公民意識
“大思政課”的關鍵在于教育時空的拓展與延伸,教師應努力尋找教育契機,挖掘思政教育資源,觸發(fā)學生內心情感,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首先要樹立公民意識,公民意識能讓學生明確作為一個國家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筆者以社會熱點事件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通過問題鏈的設計,讓學生理解作為國家公民,除了維護自身的權益,還要維護他人、社會的合法利益,以國家利益為重,自覺捍衛(wèi)國家尊嚴。
課堂上,筆者設計的問題包括:“日本不顧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反對,持續(xù)向大海排放核污水,帶來了什么影響?”“美國對華芯片出口限制升級,意欲何為?”“觸碰國家底線、傷害民族情感的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當民族尊嚴受到踐踏,我們應該如何去維護?”學生在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清晰的認知:我是國家公民,我有義務捍衛(wèi)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教師以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學生的公民意識開始覺醒,政治認同有了落腳點。
2.開展議題式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能力
當學生的公民意識增強、公共參與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后,“怎么做”就成了教學的重點,此時教師可以開展議題式教學。
(1)以議題為中心,設置“描述和分類”任務,幫助學生掌握公共參與的必備知識,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參與的認知水平,為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事務做好鋪墊。
案例一:中國政府的多次“撤僑行動”。
議題:中國政府的“撤僑行動”說明了什么?
情境分析:在全球范圍內,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相繼爆發(fā)了騷亂和戰(zhàn)爭,中國海外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我國的“撤僑行動”不僅迅速而且果斷,充分展現(xiàn)了國家強大的組織力和決策力,體現(xiàn)了政府對公民安全的重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國家強盛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完成以上“描述和分類”任務,增強民族自豪感。
(2)以議題為中心,設置“辨析與評價”任務,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案例二:中國政府多次“撤僑行動”與撤僑過程中大量人力、物質資源的消耗,甚至人員犧牲。
議題:中國政府動用先進設備和大量人力資源,確保撤離過程的高效和安全,除此之外,還進行了一系列外交斡旋,這些做法值得嗎?
情境分析:當海外華人在危機中感到不安和無助時,中國政府堅決的態(tài)度與強大的維護秩序和保護公民的能力,體現(xiàn)了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的執(zhí)政理念。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中國政府撤僑的原因以及重大意義。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討論公共參與路徑與方法,逐漸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能力。
3.搭建實踐平臺,拓寬參與渠道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中職思政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拓展學生公共參與的渠道。筆者在教育實踐中主要為學生搭建了四大平臺。
一是班級聯(lián)席會議制度。聯(lián)席會議的出席者可以是班委會成員,也可以是課代表或值日組長,任何一個對班級發(fā)展事務有想法的班級成員都可組織發(fā)起并參與聯(lián)席會議。學生自主制定會議議題、議程,集中討論解決班級事務的方案并形成決議。
二是組織“我為學校發(fā)展建言”活動。班級定期開展校服設計、食堂環(huán)境布置、校園流浪貓安置、新校區(qū)教學樓起名等活動,學生結合所學專業(yè)設計解決方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
三是頂崗實習調研。結合所學專業(yè),學生直接參與企業(yè)的生產實踐和經營管理,體驗職場環(huán)境,不斷提升公共參與意識,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四是將思政小課堂延伸到社會大課堂中。如為了加強學生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理解,筆者帶領學生分段取樣,調查南京市秦淮河的水污染情況,了解秦淮河的水質情況,分析污染原因并查找解決辦法,最后撰寫調查報告。社會調查不僅讓學生明白了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而且增強了他們保護環(huán)境的使命感,讓他們明白公共參與的價值。
4.提供正向評價,激發(fā)參與熱情
及時的反饋和正向的評價可以激發(fā)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一方面,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評價量表,科學設計評價指標。在使用評價量表時,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對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知行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另一方面,教師要適時引導、提醒和鼓勵,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預判并提供保障措施,對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充分肯定積極的一面,對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學生進行社會角色體驗時,面對角色身份的轉變,難免會出現(xiàn)疏漏或失誤,教師的正向評價是保護學生公共參與熱情的有力支撐。
二、總結反思
在中職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培育中,筆者通過“喚醒意識—知識儲備—能力訓練—評價反饋”的培育閉環(huán),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以“案”引思,巧妙設計
中職學生正值青春期,對外界尤其是熱點社會事件關注度比較高。教師應主動了解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尋找教育契機。教學中,教師應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體驗式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啟發(fā)學生的圖景思維開始,巧妙設計問題,層層深入,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引領學生從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到形成情感認同。
2.模擬成“行”,體驗參與
很多中職學生想?yún)⑴c,卻不敢參與、不會參與,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社會經驗。思政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模擬生活情境。一是從社會生活中尋找。如教學“基層民主”時,教師可讓學生深入社區(qū),采訪街道居民,形成調查報告,在課堂上“模擬聽證”。二是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發(fā)現(xiàn)教育資源。如對于人物形象設計專業(yè)的學生而言,教師可由“過度醫(yī)美”事件引入,引導學生討論“醫(yī)美的尺度”。這個話題既與學生的專業(yè)相關聯(lián),又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
3.以“評”促行,反饋鞏固
在教學設計評價反饋中,教師從知識掌握、參與態(tài)度、價值認同、輸出觀點、行為反應等方面進行教學效果評價。教師根據(jù)參與評價量表,反思和評價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與模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
當然,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時,要特別關注行動前的動員和培訓,這可以減少行動過程中的失誤,避免盲目行動及行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徐冬萍.中職“思政課”如何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素養(yǎng)[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34):12-13.
[2]張志剛.中職思政課堂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與路徑優(yōu)化探析[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10):25-26.
[3]鄭傲.思想政治課如何踐行“公共參與”這一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3):77.
[4]孫妹.開展議題中心教學 培養(yǎng)公共參與素養(yǎng)[J].師道:教研,20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