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文科和美育雙重視域下研究型校園戲劇質性研究

      2024-09-23 00:00:00李英孫天琦
      大學教育 2024年16期

      [摘 要]研究者采用問卷調(diào)查、焦點團體訪談、現(xiàn)場觀演問答、投票和觀察法五種方法,對參與兩部校園戲劇演出的10名學生演員和420名學生觀眾進行質性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校園戲劇引領了一場學習革命,可概括為“一個模式、兩個驅動、三個還原”,即在美育情境中采用交流模式,以成果和創(chuàng)新為驅動,把學習對象還原為生活世界,把學習方法還原為具象認知,把學生從“沉默的他者”還原為知覺主體。

      [關鍵詞]研究型校園戲劇;新文科;美育;學習革命;生活世界;具象認知;知覺主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6-0001-06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至2035年教育發(fā)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并強調(diào)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教育部在2018年明確提出包含“新文科”在內(nèi)的“四新”概念,在2019年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在2021年發(fā)布《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均標志新文科建設的全面推進。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認定的1011個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表明新文科建設邁向實操階段。但是有學者指出,絕大多數(shù)立項仍然是采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之“新瓶”盛裝現(xiàn)有文科之“舊酒”,對新文科的闡釋不但在語義上重疊性高,而且基本事實與邏輯沒有多大變化[1]。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是適應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新要求,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交叉融合,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因此與新形式相比,新文科建設更需要新思想的引領和新價值的塑造。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高校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強調(diào)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那么,具體到一個學科、一個專業(yè)、一門課程,新文科究竟怎么“新”?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作為擁有戲劇和外語專長的一線大學教師,研究者在2021年至2022年長達20個月的時間里,依托所授課程,與選課學生共同制作了兩部校園戲劇,并在校內(nèi)外進行三場演出,在實操過程中摸索新文科建設的可行性方案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路徑,讓新文科之“新”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出、寫得下。在演出過程中,研究者基于戲劇制作和觀演交流兩大模式,采用問卷調(diào)查、焦點團體訪談、現(xiàn)場觀演問答、投票和觀察法五大方法進行資料搜集、記錄、整理和分析,對參與戲劇演出的10名學生演員和420名學生觀眾進行質性研究,考量研究對象對研究型校園戲劇的接受度、適應度等,提出美育驅動新文科產(chǎn)學研融合的發(fā)展路徑,推動研究型校園戲劇與現(xiàn)象學進行理論對話,使研究獲得理論意義。

      本研究的具體目的如下:(1)對研究型校園戲劇案例進行質性研究,分析其效度、信度和可推廣度,為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2)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在學習目的、方法和成效等方面的變化與訴求,提出美育驅動新文科產(chǎn)學研融合的發(fā)展路徑,并展示實操過程。(3)與現(xiàn)象學開展理論對話,指出研究型校園戲劇正在引發(fā)一場學習革命。

      二、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一)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是分別參與過兩場研究型校園戲劇活動的430名在校大學生,其中包括420名觀眾和10名演員。研究型校園戲劇《哥本哈根》和《北京一號》的制作和演出都發(fā)生在校園,作為戲劇理論課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由任課教師擔任編導,由選課學生制作演出,學生志愿者擔任劇務,全體演職人員獲得“志愿北京”志愿時長,觀眾通過博雅課堂觀看演出。

      “研究型”包含兩層含義,即把前期科研成果①應用于舞臺實踐,同時在演出過程中對觀演雙方進行質性研究。質性研究工作圍繞演出展開。觀眾入場時志愿者向其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和宣傳單,研究者在演出開始前對調(diào)查問卷作解釋性說明,觀眾填寫問卷即視為同意參與研究;電子問卷即時回收,紙質問卷在演出結束后統(tǒng)一回收。盡管觀眾在人數(shù)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演員才是本研究的關鍵知情人(key informants)暨抽樣對象。抽樣并非一次性完成,演員在彩排結束后自愿填寫問卷,三位主演在演出前接受“央廣網(wǎng)”記者的集體訪談,演出結束后回答觀眾現(xiàn)場提問。

      研究型校園戲劇在制作和演出中突出時政化語境。2021年6月10日晚7時,《哥本哈根》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交流中心上演,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劇組在深入調(diào)研“兩彈一星”工程的基礎上,對當代英國科學劇《哥本哈根》(Michael Frayn,Copenhagen,1998)進行跨文化改編,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故事與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故事形成鮮明對比,把科學和歷史轉化為道德辯論場域。2022年11月12日晚7時,原創(chuàng)歷史劇《北京一號》在校音樂廳上演,慶祝建校70周年。“北京一號”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取材于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對飛機制造工藝和技術創(chuàng)新進行全方位深入拓展,塑造中國第一代航空航天人群像。

      (二)資料收集、分析方法

      資料收集的主要方法是問卷調(diào)查法。研究者開發(fā)了3份調(diào)查問卷——《哥本哈根》和《北京一號》的觀眾問卷,以及《北京一號》的演員問卷。3份問卷都包含定量和定性問題,二者互為補充,用于評估研究型校園戲劇的效度、信度和可推廣度。《哥本哈根》觀眾問卷包含3個人口統(tǒng)計問題(年齡、教育和職業(yè))、3個接受性或適應性問題以及4個觀點或影響性問題。120名在校學生(場地滿員)觀看了演出,收回113份有效問卷,其中106人(94%)年齡在18~25歲之間?!侗本┮惶枴返挠^眾問卷和演員問卷都包含2個人口統(tǒng)計問題(年齡和教育)以及13個觀點或影響性問題,其中2個問題涉及行為意向,11個問題涉及意識、理解和態(tài)度的變化。300名在校學生(文科課程的最大容量)觀看了《北京一號》演出,收回20份有效問卷,其中17人(85%)年齡在18~25歲之間。10名演員都填寫了演員問卷,他們的年齡都在18~25歲之間。此外,研究者還在《北京一號》第四幕的辯論場景中插入了一份現(xiàn)場投票:“‘多用途飛機’和‘單用途旅客機’兩個方案,支持哪一個?”收回82份有效投票。

      采用觀察法時,研究者尤其注意“取景”距離,在日常排練中采用“中景”距離,盡可能貼近研究對象的真實生活,進行雙主體式互動;在現(xiàn)場觀演問答和焦點團體訪談時,與之保持“遠景”距離,讓研究對象盡可能自由自主地表述;而演出時,研究者在后臺采用“近景”觀察法。

      研究者在資料分析部分采用分析歸納和連續(xù)比較兩種方法,對定量數(shù)據(jù)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對定性數(shù)據(jù)采用專題分析,特別是確定關鍵主題和概念的方法[2],通過對原始資料的層層歸納,提煉出本土化或貼近原始資料的概念。在理論對話部分,除了使用“生活世界”和“具象認知”等既有概念,還從原始資料中提煉出“知覺主體”和“學習革命”等全新認識或概念,把話語所描述的內(nèi)容還原為錯綜復雜的教育現(xiàn)實。這種組合策略不但豐富了研究發(fā)現(xiàn),而且有助于研究者從在校大學生的角度闡釋研究型校園戲劇的效度、信度和推廣度。

      三、結果與討論

      本部分分析定性數(shù)據(jù)。對照研究收回的《哥本哈根》觀眾問卷、《北京一號》觀眾問卷和演員問卷,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研究型校園戲劇活動中,學習目的和學習方式都涌現(xiàn)出全新概念,即“創(chuàng)造、交流、生活”與“情境化、具象化和交叉性”。下面具體分析受訪者對研究型校園戲劇的接受性、適應性,以及受訪者意識、理解、態(tài)度的變化和行為意向。

      (一)創(chuàng)造、交流和生活

      資料分析表明,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可以進一步提煉出“創(chuàng)造”“交流”和“生活”三個概念。演員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在戲劇課程學習的四個層面中,受訪者最感興趣的是“戲劇表演”(占比40%),“戲劇創(chuàng)作”和“戲劇批評”次之(分別占比30%),“戲劇理論”排在最后(占比20%),而現(xiàn)行教學體系一般以批評為主、理論為輔,極少包含表演和創(chuàng)作,主要考核方式是學術論文寫作。受訪者認為,理想的戲劇課程是在教師的引領下,把戲劇學習的若干層面結合起來,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課堂與舞臺結合、學習與創(chuàng)作結合;首要訴求是情境化實踐,其次是深度思考,新訴求是把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水平同時納入考核體系。簡言之,學生理想的戲劇課程是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把舞臺實踐與深度思考有機結合,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審美水平。

      觀眾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戲劇活動是“研討”(占比55%),其次是“創(chuàng)作”(占比50%)、“表演”(占比40%)、“舞美設計”(占比35%)和“劇本誦讀”(占比30%)。戲劇具有雙重文本性,創(chuàng)作、表演和舞美設計都是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因此,對比演員問卷調(diào)查結果和觀眾問卷調(diào)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演員把創(chuàng)造性活動放在首位,觀眾把思考放在首位,把創(chuàng)造性活動放在其次的位置。

      經(jīng)統(tǒng)計與分析,研究者把演員問卷受訪者喜歡戲劇表演的原因分為五大類,即建立社交網(wǎng)、情感體驗、人生體驗、具象認知和藝術欣賞,并進一步提煉出“交流”這一核心概念。學習已經(jīng)超越課堂教學范疇,延伸到真實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校園戲劇活動提供了反思生活經(jīng)驗的契機,雖然不會立即改變參與者的態(tài)度或行為意圖,但在增進交流、促進身心健康、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生態(tài)中具有潛在優(yōu)勢。演員問卷受訪者在校園戲劇活動中的收獲可以概括為知識、認識、感悟和行動四個類別,并在時間維度上進一步提煉出“歷史”“當下”和“未來”三個屬性。歷史引發(fā)感悟,激發(fā)當下的行動,對過去的認識以及對未來的規(guī)劃都必然作用于當下現(xiàn)實生活。大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學習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收獲成長。

      (二)情境化、具象化和交叉性

      隨著在校大學生學習目的更新迭代,學習方式理應與時俱進。研究發(fā)現(xiàn),情境化、具象化和辯證性成為全新學習方式的前提條件、基本手段和落腳點?!陡绫竟酚^眾問卷的受訪者都有觀看戲劇(曲)的經(jīng)歷,普遍具有參與戲劇活動的經(jīng)驗,“話劇”(占比46%)和“小劇場實驗戲劇”(占比80%)分別是《哥本哈根》與《北京一號》受訪者最喜歡的戲劇類型,表明在校大學生對校園戲劇的接受性和適應性良好,這是把學習對象還原到真實情境之中、把課堂與舞臺結合起來進行開放式實踐性教學的前提條件。

      《北京一號》和《哥本哈根》都是典型的“科技劇”,即以戲劇形式講述中外科學技術史上的奇聞大事、科技創(chuàng)新以及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具有突出的交叉學科特征。在科技與藝術學科互融的基礎上,《北京一號》還通過歷史與當下的時空交錯,激發(fā)觀眾多元跨界體驗。觀眾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90%的受訪者喜歡歷史與當下彼此時空交錯的戲劇結構,70%的受訪者對歷史事件感興趣?!陡绫竟酚^眾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66%的受訪者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非常)感興趣”,科學之謎和歷史事件能夠喚起觀眾好奇心,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更能引起觀眾共鳴,觀眾更關注兩位科學家的立場及其選擇,在生活經(jīng)驗、人生體驗以及對生命的深層追問上與人物共情。與“大”歷史相比,具象化的“小”故事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

      《哥本哈根》通過學科、時空和文化三重交叉,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故事與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故事進行對比,辯證闡釋科技發(fā)展效用和科學家使命——“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應用要造福人類”“科技的發(fā)展應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摧毀生活”“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科學家應有良知”“不僅要勇于探索,也要為國家人類著想”“面對道德困境時做自己不后悔的選擇”……盡管“北京一號”采用了多用途旅客機的方案,但76.83%的受訪者支持單用途旅客機方案,表明交叉性在辯證思考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跨學科還是跨時空、跨文化,只有從形式下沉到內(nèi)容,才能打破認知壁壘,激發(fā)多元跨界創(chuàng)新,以辯證思考取代知識傳授,取得跨界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科技賦能人文。

      四、理論對話

      對研究型校園戲劇案例進行質性研究,讓研究者再一次從真實世界走向理論世界,提出以美育驅動產(chǎn)學研融合的新文科發(fā)展路徑,指出新文科是一場學習革命。

      (一)研究型戲劇

      在英國和美國,研究型戲劇已廣泛應用于醫(yī)療衛(wèi)生、心理健康[3]、語言學習[4]和倫理研究等領域,在教育方面尤其顯著,如健康教育、藝術教育[5]和民族文化教育[6]。戲劇已經(jīng)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在思想交流中被廣泛使用,而且與不同學科有效交叉融合,如社會科學、教育學、人類學、難民研究和國際救援等[7]。分析《北京一號》演員問卷和觀眾問卷的調(diào)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100%的受訪者愿意了解更多航空航天故事;觀眾問卷中,70%的受訪者對歷史事件感興趣,50%的受訪者對戲劇故事感興趣,50%的受訪者對科學制造感興趣;100%的受訪者“希望有更多的觀演互動”,其中65%的受訪者“愿意參與觀演互動”。觀眾一方面認可研究型校園戲劇形式,另一方面也從內(nèi)容制作和審美角度提出了更高的期許和要求。

      研究型校園戲劇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經(jīng)驗,而且還提供了一種替代性教育策略,在意識、理解和態(tài)度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校園戲劇在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中,為觀眾提供真實世界的人與事的生動信息,引發(fā)其思考并產(chǎn)生全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戲劇活動是令人身心愉快的審美體驗,其關鍵信息被參與者保留的時間更長,使教育過程更便捷、高效。校園戲劇活動不僅能夠更廣泛地傳播信息,而且促進了原本可能不會發(fā)生的討論。一些參與者在演出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仍然持續(xù)討論故事內(nèi)容,可見這一審美活動產(chǎn)生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可持續(xù)性。

      校園戲劇美育在新文科建設中的作用始終未被完全開發(fā)出來。在2023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吳為山在提案中倡導全面性和終身性的全民美育,探索文化與教育、文化與科技互促融合,提升社會參與度,助力文化強國[8]。在時政化內(nèi)容制作、儀式性審美以及戲劇沉浸上下功夫,以美育推動產(chǎn)學研融合,從學科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專業(yè)分割轉向交叉融合,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產(chǎn)學研三位一體,向教學要成果、要價值引領、要社會影響、要經(jīng)濟效益,是新文科“曲高亦和眾”、提升生產(chǎn)性、服務全社會的有效途徑。

      在校園演出前,《哥本哈根》劇組應海淀區(qū)某街道社區(qū)黨委邀請,以支部共建形式深入社區(qū),在活動中心進行了首場公益性演出。劇組對觀看演出的離退休干部、職工中的黨員(100名)做了問卷調(diào)查,收回有效調(diào)查問卷44份,其中36人(82%)年齡在50歲以上,30人(68%)為企業(yè)退休人員。與在校大學生觀眾相比,社區(qū)黨員的受教育程度和觀看演出頻次均低于在校大學生,而且參與戲劇活動的類型主要集中于京劇、話劇和地方戲曲。但是,這批老黨員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人,其中的很多人在20世紀50年代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做出了貢獻,對制造原子彈的認識比在校大學生更加深刻。例如,有人說制造原子彈“是政治博弈”,提出“科學發(fā)展到了一定程度,考慮的不應只是科學本身,還應兼顧人類命運的發(fā)展”。這些認識給研究者和大學生帶來了更多啟發(fā),引起深入思考。演出結束后,有老黨員向劇組索取了更多宣傳冊和調(diào)查問卷,要和家庭成員繼續(xù)討論這些問題。為歷史的見證者演出,意義更加重大,這是歷史故事,也是他們自己的故事?!陡绫竟饭嫘匝莩鲈谌衩烙线~出了第一步,初步探索出新文科產(chǎn)學研深度融合的可行性。新形勢下,在學科建設中創(chuàng)新課程內(nèi)容供給,強化課程實踐,探索課程輸出端建設,著力推動產(chǎn)學研“三位一體”融合發(fā)展,是新文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保障。

      (二)學習革命

      美育提供的情境價值激發(fā)學生調(diào)用其人生經(jīng)驗,在表演中把思考具象化,從生活到創(chuàng)作,再回到生活。新文科的立足點是人才培養(yǎng),這就要求把學科建設還原為學習本身,借用現(xiàn)象學方法論,即“回到事物本身”,把學習權利還給學習主體,相應地把學習對象還原為“生活世界”,把學習方法還原為“知覺”。簡言之,“新”的本質是學習革命。

      “生活世界”概念和“還原”思想最初來源于胡塞爾(Edmund Husserl)《形式和先驗的邏輯》(Formal and Transcendental Logic,1977)一書?!吧钍澜纭庇袃煞N含義:一是作為經(jīng)驗實在的客觀生活世界,二是作為純粹先驗現(xiàn)象的主觀生活世界。存在主義現(xiàn)象學派代表人物梅洛·龐蒂(Merleau?Ponty)批判了胡塞爾主客二分的意識現(xiàn)象學,更加關注經(jīng)驗的潛在內(nèi)容,建立了知覺現(xiàn)象學,通過人的身體感知實現(xiàn)從認識論到存在論的轉向,用“知覺世界”取代胡塞爾“生活世界”——世界是本質,知覺是方法。學習的對象不是預先存在的真理,學習是引入真理的行為、重新看待世界的路徑[9],學習的有效性與意義最終要回溯到現(xiàn)實世界。與之相反,當下人文學科采用實證主義和客觀主義,只“將客觀上可確定的東西看作真的”[10],只確定世界事實上是什么,卻放棄、壓抑了對根本性意義的思考,拋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直觀性認識,致使客觀真理和實證主義橫亙在知覺和世界之間。當學習不再與世界或生命直接關聯(lián),學習者不再思考人存在的意義等不確定性問題,學習本身就已經(jīng)喪失了現(xiàn)實意義和生命意義,學習者也被“事實化”,成為事實學科和實證主義的研究對象,即“事實”或“物”。

      然而,人并不是單純的“事實”或“物”,人的主體性是身體,是肉身化的心靈,而且“自然界中已經(jīng)存在著一種直觀性和非直觀性之間的張力”[11]37,這種張力可以被知覺捕捉。我們對事物的知覺是直觀的,是對處于視域中非直觀給予的一種預期,正是通過這種預期,事物才能被知覺[11]10-11。在情境化學習中,世界通過視域以“透視的方式”顯現(xiàn)給意識,而在現(xiàn)有學科體系下,意識以“去除透視”的方式獲得對世界的經(jīng)驗,這種去除透視的活動本身已經(jīng)是一種客觀化[11]37-38。自我和世界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且存在置于本質之上,“是一種‘運動’,通過這個運動,將自己參與到身體和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對世界的觀點”[12]。把世界放到知覺情境中去認識,知覺主體以身體認識知覺對象,通過知覺獲得意義,這個過程使知覺主體成為其自己。

      五、結論

      數(shù)字時代的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包括新文科在內(nèi)的“四新”是吹響教育改革的先鋒號,是培養(yǎng)推動社會乃至時代進步的各類人才,滿足行業(yè)、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緊迫需要,引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的中國方案。研究者拆解新文科建設思路和發(fā)展要求,在一門具體課程中逐一落實,在質性研究中與新文科、研究型戲劇和現(xiàn)象學理論與方法論展開對話,發(fā)現(xiàn)新文科建設歸根結底是一場學習革命,用“一個模式、兩個驅動、三個還原”概括,即在美育情境中采用交流模式,以成果和創(chuàng)新為驅動,把學習對象還原為生活世界,把學習方法還原為具象認知,把學生從“沉默的他者”還原為知覺主體。

      在研究型校園戲劇制作和演出過程中,研究者始終在教室、排練室、校園、演出場館等研究現(xiàn)場,秉持包容的態(tài)度和價值中立的方法論準則,與研究對象進行真實的互動和交流,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通過細致的觀察、記錄和深描,獲得第一手資料。在真實的校園戲劇活動中,還原錯綜復雜的教育現(xiàn)實,無論對研究者還是對研究對象,都具有非凡的意義,能夠幫助研究者深入描述并理解研究型校園戲劇交流操控模式,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也為讓更多大學生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個人的交往理性做出重要貢獻,通過達成互為主體的二者之間的相互理解,使研究獲得實踐意義,幫助人類社會更好地行進在第三條道路上。

      注釋:

      ①《哥本哈根》的舞臺設計采用《〈哥本哈根〉心理空間網(wǎng)的意義構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22,33(1):124-135]一文提出的理論模型?!侗本┮惶枴凡捎谩秷鼍皠〉男睦砜臻g構建——以〈鬼魂奏鳴曲〉為例》[認知詩學,2019(2):38-45]一文提出的場景劇形式。

      [ 參 考 文 獻 ]

      [1] 儲朝暉.警惕“新文科”淪為形式化學術[N].中國科學報,2021-11-23(5).

      [2] SILVERMAN D.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 practical handbook[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5.

      [3] HARARI M D. "To be on stage means to be alive" theatre work with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as a promoter of students' mental Resilience[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9): 161-166.

      [4] WAGER A, BELLIVEAU G, BECK J, et al. Exploring drama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through research?based theatre[J]. Journal for performative teaching, learning, research, 2009, III(2): 47-60.

      [5] SEKO Y, OH A, GOBERDHAN K, et al. Transitions theatre: creating a research?based reader's theatre with disabled youth and their families[J].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2022, 32(14): 2147-2158.

      [6] BIRD J, DONELAN K. An interactive ethnographic performance: using research?based theatre and drama pedagogy to enhance meaning making[J].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2020, 25(1):1-18.

      [7] BENTHALL J. Enlarging the context of anthropology: the case of anthropology today[M]//MACCLANCY J, MCDONAUGH C. Popularizing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 1996:135-141.

      [8] 央視網(wǎng).兩會同期聲:推進全民美育 助力文化強國[Z/OL].(2023-03-09)[2024-03-15].https://tv.cctv.com/2023/03/09/VIDEyS4OP9DTveeRtpOZ0bpD23?0309.shtml.

      [9] MERLEAU?PONTY M.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M].London: Routledge, 2012:[Ⅹ][Ⅹ].

      [10]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xiàn)象學[M].王炳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6.

      [11] 胡塞爾.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M].倪梁康,張廷國,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12] MERLEAU?PONTY M. Sense and non?sense[M]. DREYFUS P A,Translator.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2:72.

      [責任編輯:雷 艷]

      四平市| 海盐县| 延津县| 张掖市| 乌鲁木齐市| 斗六市| 新郑市| 杂多县| 定兴县| 呼和浩特市| 鲁山县| 卢龙县| 务川| 温泉县| 八宿县| 永寿县| 金川县| 韶关市| 沂源县| 吉林省| 英超| 博野县| 任丘市| 香格里拉县| 沿河| 会泽县| 玉树县| 城口县| 盐亭县| 玉林市| 衡东县| 项城市| 北票市| 阿瓦提县| 达孜县| 喀喇沁旗| 峨山| 通城县| 馆陶县| 蓝山县| 故城县|